回覆列表
  • 1 # 社會歷史觀

    楊廣在影視劇的形象一直不太好,但這不能代表他是一個昏君,他的貢獻絕對能在歷代君王排得上號。可惜他這個人性格古怪,不僅是篡位當上的皇帝,還特別好戰。

    在位期間,他的主要成就有:

    1.修隋朝大運河;

    2.營建洛陽(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

    3.改度量衡依古式

    4.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隋朝滅亡的原因:

    頻繁發動戰爭,例如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崩潰覆亡。

  • 2 # 夢語獨斷

    並不是無作為。

    楊廣此人可以說是非常有能力的。他文武雙全,二十歲時成為南征大軍主帥,揮軍共滅陳國,結束了南北朝長達數百年的分裂;之後楊廣主政江南,透過與蕭氏聯姻,招攬南方士人,推行仁政,有效促進南北混一,憑藉其文治武功獲得父母的認可,取代其兄成為太子,另外什麼弒兄殺父貪母都是後世抹黑,根本沒有的事。

    即位後,楊廣其實有一顆成為千古一帝的想法。在位期間其典定科舉,營建東都洛陽,修建大運河,開拓絲路,攻滅交趾,契丹,琉球,吐谷渾等,其即位僅僅五年,隋朝國勢強盛,戶口數直到唐玄宗時期才超過,其各項政治舉措都是攻在後世,利在千秋。

    但是呢,楊廣也有很多領導存在的通病,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恰恰是這點葬送了他的一生以及後世對他的評價。首先就是三徵高句麗,其實對高句麗用兵本身沒有錯,當時高句麗軍事強盛,是東方僅次於隋的第二強國,且佔據我漢土遼東,若坐視其日漸強大,其對我中原來說將是大患。只不過老楊同志搞砸了,明明每次靠著府兵奮勇殺敵要滅了高句麗,就因為自己的好大喜功,想要來個展現大國風采,每次都中了高句麗簡單詐降計,造成幾十萬精銳府兵損折殆盡,再加上修築洛陽,大運河也是因為性格原因,催促建設,徵調太多,搞的民怨沸騰。另外楊廣很多政策旨在削弱關隴集團,但是太急功近利沒有緩和好關係,導致當時佔據權利的關隴集團的強烈反抗,可以說是被廣大人民群眾和士紳集團同時拋棄,最後終於落得個國破身死,被後世貼上千古昏君的標籤。

  • 3 # 有熊歷史

    在華夏王朝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上演著一幕幕王朝的更迭。其中在隋末的那段歷史之中,有這麼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始終都充滿著爭議,這個皇帝就是隋朝的隋煬帝。在後世的許多作品中,總是會將隋煬帝過度妖魔化。但是,當我們開啟塵封的史書,就會發現歷史上真實煬帝並非那樣不堪。

    很多人認為,楊廣的惡行要從他繼承皇位開始。處心積慮博取了獨孤皇后的信任,就已經能夠顯示出他的狼子野心了,但是這種說法是從他後來的暴行逆推得到的結論。殊不知,楊廣確實有做一個明君的潛質。之所以隋文帝臨終之前說出了“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的言論,要廢除楊廣,皆是因為楊廣看到隋文帝時日無多,就寫了一封信給楊素,詢問應該如何處理楊堅的後事和自己登基的事宜,這樣的行為無可厚非,皇位接替本就應該計劃周全,可是回信被送到了隋文帝的手裡,不知道這是意外還是有心人故意為之。

    此時,隋文帝的一個妃子也過來告狀,說楊廣想對自己行不軌之事,這些問題出現在一起,就顯得太過“巧合”了。總之,隋文帝看到信後大怒,自己還沒死,楊廣就想著登上皇位,他認為楊廣這樣的做法和畜生一樣。不得不說隋文帝真是老糊塗了,遍查隋文帝的一生,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都是獨孤皇后的支援和輔佐,不然隋文帝不可能建立隋朝,這也是為什麼獨孤死後,隋文帝就開始荒淫無度最終病倒。

    從獨孤皇后以前的事蹟來看,她看人的眼光確實不錯。而隋文帝想要廢掉楊廣的行為確實傷了楊廣的心,眼看到手的皇位飛走,正常人都會覺得不甘心,更別說心中有著遠大理想抱負的楊廣。於是他囚禁楊堅和柳述、元巖兩位大臣,從而保住了自己的皇位。這樣的行為比起李二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相對來說就要溫和不少了。

    登基之後,楊廣率先開創了科舉制度,這樣的功績是前所未有的壯舉,從此貧寒百姓也有了魚躍龍門的機會。這正是龔自珍所追求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才華的人得到了系統的選拔和任用,後來科舉制度扭曲完全是明末八股文風所造成的。並不能歸罪與楊廣,畢竟任何制度都是隨著時代變遷的,科舉制度在當時的社會確實是富有創造性的功業,並且對後世影響深遠。

    楊廣開鑿運河被認為是竭盡民力,以圖享樂。但是後來證明,運河對於溝通南北的交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而且這個運河的修建非常科學,並不像是為了享樂而臨時起意,這是一個計劃周密的水運工程。這條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的經濟發展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樣偉大的工程和秦朝的鄭國渠、萬里長城有著相同的地位,楊廣的功績和秦始皇不相上下,又怎麼是李世民可以比擬的。楊廣之所以被全盤否認,和李唐的抹黑有著巨大的關係。

    高句麗是東北亞國家,在三國亂世之中高句麗得到飛速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進入了繁榮盛世。面對這樣一個國家,相信任何一個有戰略眼光的帝王,都不會對其置之不理。隋朝時期,煬帝發動了規模最大的遠征高句麗軍事行動,原因在於,高句麗作為隋朝附屬國,不斷增強兵力,向隋朝邊境挑釁,甚至主動派重兵攻打遼西。以楊廣的戰略眼光,看出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這與李世民對待高句麗的方針是一致的,戰鞭一揮,帶兵三徵高句麗。

    然而隋朝舉全國兵力,經過長途跋涉遠征高句麗,每一次遠征都會給老百姓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國力衰減,數百萬人戰死沙場,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百姓也高舉起義的大旗,加之手下將領和大臣的叛變,逐漸的將一個國盛民強的隋朝拖下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三徵高句麗拉開了隋朝亡國的序幕,讓隋朝僅僅統治了38年便走向了滅亡。

    實際上,楊廣拼命幹掉高句麗是一個正確的軍事路線,因為當時那種情況下,任何一位有遠見的皇帝都能嗅到危險。高句麗在中原動盪時期飛速發展,並且不斷的侵襲隋朝邊境,所以說高句麗絕對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他們對中原這片沃土垂涎三尺,你不去幹掉他,他早晚也會幹掉你,這也是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三徵高句麗的失敗與全國不斷爆發的民變,使得隋煬帝內心意志力徹底崩潰了,公元616年,他第三次乘坐龍舟從京杭大運河來到當時繁華的江都,但他此生再也沒有重新回到過關中故土。往日裡豪情壯志的楊廣消失不見了,伴隨著而來的是每日對這鏡子前不斷嘆息的自己,這個時候的楊廣已經預料到自己的末日不遠了。在公元618年意志力崩潰的楊廣死在了叛軍手下,楊廣或許在死的那一刻才明白,此生之命在兆民之人心,雖然修運河徵高句麗的舉動是正確的,但在那個時代,這樣的舉動使得民力損失過於嚴重,最終他所依仗的這些力量,成為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後世對於煬帝的評價大多傾向於暴君、驕奢淫逸,但是未免有些刻意貶低的傾向。我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往往需要採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後世唐代不斷征伐高句麗的例子,證明了煬帝的戰略角度是沒有錯的。同時,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在那個時代雖然損失了過多的民力,但是它的修建確實是利在千秋的功績。

    【參考文獻】《隋書·煬帝紀》

  • 4 # SeaArm

    隋煬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間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但他好大喜功及經常南征北伐,據研究僅從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間就動用了近540萬民力修建大運河(開鑿通濟渠、永濟渠),長城和洛陽城。又西巡張掖、親征吐谷渾、以厚利誘使西域商賈至洛陽,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引發民眾乃至貴族大規模的起義——隋末民變,更於大業八年(612年)徵集三十萬軍隊攻打高句麗(不包括後勤100多萬民力),幾乎動用了舉國之力,618年楊廣在江都被部下縊殺。

    隋煬帝在位期間,將科舉制度(科舉制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正式歸為國家政策,對後世有重大影響,此後歷代均以科舉而選拔人才,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史上最長的運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隋朝大運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運河代取代。其他功績如討伐吐谷渾(隋煬帝609年攻滅吐谷渾,但到了615年吐谷渾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復國),討占城(隋煬帝605年攻佔城,隨著軍隊班師後,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陰、林邑三郡故地復國。此戰隋軍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劉方也病死於班師途中),討高句麗(三戰均以失敗告終)則對後世影響較小。

    隋煬帝即位後幾乎每年徵發重役。仁壽四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至六年,開發了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男丁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隋煬帝年年遠出巡遊,曾三遊江都,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

    歷史評價:

    唐朝鳳閣鸞臺平章事朱敬則曾作隋煬帝論以比喻隋煬帝,矯情飾跡,有曹丕之釣名。

    唐魏徵《隋書》評價楊廣早年矯情以得帝位,楊廣上任時握有隋朝一代霸績,但性格上驕矜自負、傲慢暴戾,行為上荒淫無度、大殺忠臣,賞罰無度。之後窮兵黷武,三戰高麗,大興土木,橫徵暴斂,一時國家大亂,血流成河,人民捱餓到要吃兒女的慘況。但楊廣終究無法悔悟,最終死於匹夫之手。楊廣造成的國家慘況、生靈塗炭,是從未有之慘劇: ‘史臣曰: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於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故得獻後鍾心,文皇革慮,天方肇亂,遂登儲兩,踐峻極之崇基,承丕顯之休命。......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慾,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徵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八九焉。於是相聚萑蒲,蝟毛而起,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一夫之手。......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凶由人,祅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徵矣!’

    參考文獻:

    《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上》

    《資治通鑑》卷185

    《隋書·煬帝紀》

  • 5 # 剛米貝爾GummyBear

    從南北朝開始,直到唐朝初年,荒淫暴虐的君主很多,這些人要麼對內窮奢極欲,要麼對外喜征伐,而隋煬帝則兩者兼有。

    從歷史長期來看,隋煬帝絕非沒有作為,他在位期間,開通了京杭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等,極大增強了漕運能力,加快了糧食轉運;又開通縱橫全國的陸上馳道(類似於現在國道),讓全國交通更加方便,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業,但也是非常損國力的大工程,也是民怨沸騰的重要原因。

    那是不是說,隋朝就是因為隋煬帝而直接滅亡的呢?並不是。下面來分析一下:

    隋朝和秦朝都很神奇,都是在經過了幾百年的亂世後行成的大一統王朝,同時又都是隻經歷了兩代就滅亡的朝代,可能這只是巧合,但更多的是其他原因。

    秦朝被推翻,起於陳勝吳廣起義。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他心裡面,天下不是誰家天下,而是誰都可以當皇帝的。到了隋朝,這樣想的人肯定是更多,隋朝之前的魏晉南北朝,不是大家輪流當皇帝嗎?

    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測的原因,也不必當真,而下面這些原因就是致命的了:

    隋朝正式的皇帝有隋文帝和隋煬帝。

    首先來說隋文帝。

    第一,雖然隋文帝在歷史上也算一代明君,他勤於政務,又提倡節儉,為人民減稅,都是好事。但他對人嚴酷和猜忌。其任用的人,都不是大德大才的人,人民對其也沒有感激之情。說白了,就是隋朝不存在民心所向的基礎。

    第二,隋煬帝偏信皇后獨孤氏,廢除了太子楊勇而立隋煬帝,但他並不知道,這煬帝是一十足的禍胎。

    再來看看隋煬帝。

    1.隋煬帝上臺,開通各種運河和陸上馳道,徵調大批民工,又不給其工錢和免徭役,大工程就是大投資,國力被嚴重損壞。

    2.這還不算,隋煬帝還喜歡打仗,又喜歡打腫臉充胖子。

    對於北方的突厥,隋煬帝讓其割地數千裡,然後讓罪犯去戍邊,但這些荒涼之地並無出產,一切費用都要內地供給,耗費非常大,導致突厥起兵反叛,出征突厥又耗費許多。

    對西方西域各國,隋煬帝在通商大路兩旁為胡人提供免費食宿,長期以來,國力不支。

    對於高句麗,則是連年出兵,路途遙遠,耗費更是不必細說。

    3.又後來,隋煬帝又想遷都江南,但當時從行的都是關中人,不願意,後來宇文化及終於弒殺了隋煬帝,再後來就是各路反王並起,隋朝便土崩瓦解了。

    而首先起兵造反的,居然是楊家自己人,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接下來又有自家親戚李淵一家,然後就是各地盜賊風起,在這內外夾攻之下,隋朝很快就覆滅了。

  • 6 # 華客卿

    楊廣歷史功績卓越,同時也是導致隋朝亡國的重要原因;實際上被史學家過度妖魔化,導致歷史評價過低。

    汴河懷古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

    看這一首詩形容隋煬帝功績的詩,此詩認為認為隋煬帝南巡,僅就開通大運河而言,他的功勞不次於治水的大禹。

    隋煬帝楊廣的歷史功績:

    功勞一:京杭大運河

    為了讓南北之間的水路能夠溝通,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把京城和江南緊緊的聯絡在了一起,為隋朝的文化發展和南北經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起到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作用。

    它對中華民族南北的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後來中華民族沒有南北分裂,這條運河居功至偉。

    隋朝大運河是“罪在當時,功在千秋”偉大工程,它不僅在古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就在當代,它也是一條不可替代的重要河道。

    缺點就是過於求成,動用了太多的財力和人力,再加上對外征戰過多,經濟已經出現衰退的情況,百姓的生活沒有了保障,加劇了農民的暴動。

    二、改革察舉制,開創科舉

    科舉考試是隋煬帝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後半段的政治運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關鍵作用。

    當時察舉制,徵辟制和九品中正製為親是舉,任人唯親的弊端。他認為這些舊的選官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於是他就自己研發了一套選官制度,這就是後來科舉制度的雛形。從此以後便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的局面,讓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靠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你今天能看到這篇文章,我能寫這篇文章,從某種程度上,就是隋煬帝的功勞。如果是察舉制,平民百姓根本沒有機會上朝堂議論朝政,談論古今是非。

    同時他恢復了被隋文帝楊堅廢除的國子監,州縣學以及太學,更是命人全國各地的巡查可造之材,讓本來沒有機會的寒門子弟也可以到朝中某個一官半職。

    三、遠征高句麗,使東北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族國家

    高句麗是東北亞國家,在三國亂世之中高句麗得到飛速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的高句麗進入了繁榮盛世。高句麗不除,後世必為大患,這與李世民對待高句麗的方針是一致的,三徵高句麗,最後因征伐而亡國,也是挺可惜的。

    高句麗對中原王朝形成了極大的威脅,至於為什麼要遠征,考慮下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主硬是立足遠征高句麗,消滅了隱患。要不然,我們現在可能出山海關還能讓你辦簽證才可以。

     

    隋煬帝楊廣的主要歷史汙點:

    一、我們對隋煬帝否定評價的莫過於不恤民力修築大運河,不顧民苦數徵高麗,奢華耗費三遊江都,這些歷來都是人們揭隋煬帝短的焦點所在,的確,這都是勞民傷財的舉措,直接加速了隋朝滅亡,

    二、徵高麗,往往作為隋滅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蓋因為隋煬帝數徵高麗,極嚴重動搖了帝國的財政和震撼了帝國的社會基礎,籍此造成隋帝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一次士兵譁變,遂使其壽終正寢!不難想象,屢徵高麗,直接導致了帝華人民難以承受災難,無止境的徵謫,繁重的徭役,迫使人民起義

    三、奪嫡太子,即位為帝。是他囚禁楊堅和柳述、元巖兩位大臣,從而保住了自己的皇位。至於對隋煬帝在文帝病榻前逼奸宣華夫人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隋書》是唐初編纂的,有可能詆譭煬帝,來證明唐得國天經地義。

     

    嚴格來講,如果漢武帝當時在多一些歷史功績,是不是也要亡國,也要成為暴君?可知道,當時太子都被逼反了,很多百姓都生活困苦,海內虛耗,人口減半。

    錯就錯在楊廣的一系列作為,超出了國力的限制,導致了帝華人民難以承受災難,無止境的徵謫,繁重的徭役,迫使人民起義。

     

  • 7 # 菜鄉老蘇vlog

    隋煬帝楊廣,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在位14年,年號“大業”,最後死在了部將手中,隋朝也被李淵的大唐王朝所替代。

    隋煬帝千百年來,在人們的眼裡一直都是商紂王般的暴君,所有的缺點在他身上都能看到,淫蕩,貪婪,陰險,狡詐等都是他的標籤,他犯下的罪行更令人憎恨,淫母,弒父,謀兄,幽弟罪惡滔天。所有的這些罪名都是後世的流傳,所有的這些罪行在歷史上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我們仔細推敲可以發現,隋煬帝的身上不但沒有說的這些缺點,有趣的是他的身上還有許多的可取之處。

    楊廣14歲時,娶了貴族之女蕭氏,一直到他去世,兩個人始終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楊廣一生只有三個兒子,像這樣感情專一的帝王,在歷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

    楊廣認為南朝滅亡的原因,就是皇帝做在宮中,缺少與老百姓的交流。所以在他統治的十幾年間,他不斷的走進老百姓當中,除了4年的時間待在宮裡,其餘的時間都花在了巡遊的途中。

    楊廣還創立科舉制,開設進士科,給廣大的寒門學子提供了升遷的機會,削弱了豪門大家的世襲特權,對整個後世的科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楊廣的暴君之名大概來源於他的大修土木工程,他在位期間修建南北大運河,整個工程大約1.5億人工,相當於每一個家庭就是20個人工,據說,有一段河道沒有挖到規定的深度,參與這段河道挖掘的人都被活埋了,可見當時老百姓是非常悲慘的,大運河的底下也是埋葬著岑岑白骨,難怪老百姓怨聲載道。

    楊廣被人們記住的只是他的缺點,他的半生功業,卻很少被提起,平心而論,就楊廣在封建社會歷史上的建樹,也可以稱作是一位有作為的帝王了,歷史需要正視,功就是功,過就是過,瑕不掩瑜,評定一代帝王的功過不但要看當時的貢獻還要看對於後世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去醫院檢查斜視一般要做些什麼檢查?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