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全不畏

    《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曹操的志向和抱負,是做一個匡扶社稷,平定天下的“義士”。曹操為了社稷的穩定、天下百姓的安居樂業,真的是從來不計個人得失。

    刺殺董卓

    董卓年輕時,是行走江湖的遊俠,鬥狠殺人的事沒少幹 。年齡稍大一點,去了邊關做武官,多次大破異族,把臨近的羌人、匈奴人打得服服帖帖。

    據記載,董卓武藝高強,力大無窮,善騎射。打仗時,總是背比人多一倍的箭,可以在飛馳的馬上左右快速射箭。

    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後,擁精兵數十萬,權勢滔天,天下人都很畏懼董卓。所有人都知道董卓不好惹,躲得遠遠的。連高傲的袁紹,都躲到數千裡之外。

    那些世受國恩的滿堂公卿,全部選擇了龜縮自保。最多也就敢於在暗地裡對董卓發個牢騷,沒有一個人敢於正面硬槓。

    天下人都被董卓整的大氣都不敢出一下時,曹操站了出來,前去刺殺董卓。曹操也會一些格殺的本領,但是遠談不到精通,與董卓比差得太遠了。再加上董卓侍衛們嚴密的保衛措施,刺殺董卓與送死沒有什麼兩樣。

    《三國演義》中,義薄雲天的關羽,或者是仁義無雙的劉備都沒有刺殺董卓,刺殺董卓的人偏偏是曹操。就此事來看,曹操沒有一點“奸雄”的樣子。

    毀家紓難:

    曹操逃離洛陽,迅速回到家,變賣了所有的家產。以同族兄弟為核心,把家鄉的子弟編練成軍。還發動所有的家族親屬,一起討伐董卓。

    不知是否有人替曹操想過,做到這一點有多難。

    要知道,董卓把持著朝政,還有一支龐大的軍隊。地方上的家族,按理應該去討好董卓才對。至少,以一個家族之力,對抗董卓顯得太微不足道,成功的希望過於渺茫。換成現在的人,恐怕沒有人能拿自己的一個家族去做這件事。

    後來曹操帶兵,和十幾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其它諸侯帶的是地方政府的兵,花的錢糧都是公家的。而曹操帶的是自己家族的兵,所需錢糧也都是自家的。

    所以我們可以給曹操和曹軍定性,這是一支毫無私心的勤王軍隊,與其它的諸侯軍性質完全不同。

    其它諸侯討伐董卓,是想趁機佔國家的便宜,而曹操是在全心全意的討伐董卓。

    人老成精的董卓,看出了諸侯的打算。在洛陽周圍堅壁清野,能搬的全搬走,搬不走的全部毀掉、燒掉。把洛陽周圍數百里,弄得看不到一絲煙火氣息,然後回長安去了。明白的告訴諸侯,在洛陽除了陪本錢,什麼也撈不著。

    曹操《蒿里行》: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諸候見沒有好處可拿,董卓又善於用兵,沒有一個肯向前追擊的。

    只有曹操一個人帶著自己家族的兵,奮勇去追擊董卓。在帶兵追擊時,曹操是孤獨的,悲愴的。

    曹操知道董卓的強大,獨自追上去是什麼後果,心裡清楚得很。可是他又不能不追,他不能眼看著皇帝、朝庭被虜到千里之外的長安去。

    另外,鑑於當時曹操軍隊的態度,曹操也不能不率先衝上去。

    曹操武功不高,不是衝鋒陷陣的料 ,一旦曹操作為主帥被殺,仗也就不用打了。所以,曹操這次硬著頭皮往上衝,是有莫大苦衷的。

    原來是曹操的兄弟們,見追擊董卓是白出力不討好的事,極力反對曹操的追擊決定。曹操獨自一人率先衝上去。這是對曹氏兄弟們玩兒道德綁架,意思是告訴兄弟們,如果還拿我當親兄弟,就跟我衝吧。

    曹操在家裡人緣不錯,和兄弟們處的也很好。曹氏兄弟們,不能真的看著曹操一個人衝上去送死。不然回家後,對曹操的父親沒法交代。總不能回家後跟曹操的父親說,伯伯,曹操這小子犯傻,我們沒有人管他,任其自生自滅了。所以曹操的兄弟們思索之後,儘管不情願,還是一起衝了上去。

    結果董卓的伏兵發起猛攻,曹氏兄弟的人馬損失慘重。曹操的戰馬被射死,肩膀上也中了一支箭。

    曹洪此時還有些氣憤,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曹洪這話,其實就是反話。

    意思是曹操你有能耐啊,人家十八路諸侯都不管國家了,就你一個人犯傻,還拿自家人的命往裡填。

    曹操忍著箭傷,聽著曹洪數落自己的話,看著子弟兵們死屍遍地。中中國人的鄉土觀念重,曹操心裡想必是在害怕以後無顏面對家鄉父老。

    如果此次征討,能撈些好處就算了。現在好處沒有撈到,人還死了這麼多。最重要的是,死的這些人是在諸侯都不願意上的情況下,曹操堅持著去打的。

    曹操心裡必定油烹一樣的難受,深深的自責、愧疚。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另一面:

    曹操在洛陽吃了一次虧,還是“死性”不改。

    朝庭和天子在長安遭遇鉅變後,失去了依靠,一口吃的都弄不來。關中諸侯不肯收留,只好從長安一路千里迢迢的流浪到河南境內。在河南境內,仍然沒有哪個地方願意收留天子。

    其實,換我們是當時的諸侯,怕是也不肯收留天子的。

    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自己是逍遙自在的老大。如果收留了天子,自己的地盤自己就做不了主了,凡事得聽天子的。除了天子 ,朝庭的大臣們一個個都是人精,沒有一個省油的燈,要俸祿、要權力,你給還是不給。

    你如果想把皇帝和朝庭玩弄於股掌之間,你能玩兒過那些大臣們嗎?你能經得住其它諸侯的輿論轟炸嗎?強悍、精明如曹操,不是也有幾次差點玩兒砸了。

    大臣派御醫暗殺曹操,和馬騰等人玩裡應外合。不是曹操命硬,早死了。

    以曹操的聰明,對收留天子的結果,早就想透了。曹操決定收留天子時,內部的反對必然是很強烈的。

    收留天子這事兒,皇室成員劉表沒有做,皇室成員劉備和四世三公的袁紹也沒有做,聖人苗裔孔融也沒有做。他們先是冷漠的看著天子忍飢挨餓,曹操收留天子後,他們又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責曹操虐待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試問,如果天子到了劉表、劉備、袁氏兄弟,抑或是孫策兄弟的手裡,生命安全能有保障嗎?即使天子的小命保住了,能享受到比曹操那裡更好的待遇嗎?

  • 2 # 紫氣東來220201

    這或許從曹操的一句話中可以窺探出他的志向。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從歷史上看,曹操還是做出了許多突出貢獻的。他的文治武功和文采也給後來留下的佳話。

  • 3 # 以夢為馬

    曹操的志向和抱負一直在變化。

    讀一下他自己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就清楚了,他把自己一直的心境變化心路歷程都說的清清楚楚。

  • 4 # 五行命理情感檔案

    大概是順從本心吧。

    作為亂世梟雄,彌留之際想的不是自己如何牛逼,也不感慨一路的披荊斬棘,反而嘆氣:等我到了地下,已故的兒子問我找他麻麻,我可要怎麼回答?

    曾經的告書應該說出了大實話:倘若不是我在,還不知會有幾多人趁亂稱王。

    一個真性情的人。

  • 5 # 福星隨筆

    一句話,曹操的抱負就是自己幫漢朝消滅割據勢力,一統各方,然後自己的兒子代漢而立。從他的那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可見一斑

  • 6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很是好奇,想請教一下題主:

    “世人皆看錯我曹操”

    這話是曹操對誰說的?

    這話是曹操在哪裡說的?

    這話你是怎麼知道的?

    這話有記載的資料文字在哪裡可以看到?

  • 7 # 公明先生八字算命

    曹操一直被認為是奸詐小人(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殺呂伯等事件為證),但是他認為自己是有雄才大略、遠大圖謀的。

    他是指:如今有人認為他奸詐卑鄙,以後也許不會有人能夠理解他,但是他不會因為外界的誹謗就否定自己,而是會依舊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

  • 8 # 臨泉拈墨

    世人“為當世之人”

    人之言辭評判,莫非不以已利、家國利為出發點。

    與曹操之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從上帝視角看到的這個真實,英雄的曹操截然不同。

    英雄,總是孤獨的。

  • 9 # 碼字先鋒

    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 10 # 廣東省茂名地區髙州市

    因為,曹操的志向和抱負是:"寧可天下人負我,我絕不負天下人。",如此看來,世人的確看錯了曹操。...追夢的詩人:2020.05.07.23.21.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不同時期,每個人的志向和抱負都是不同的,曹操也不例外,以曹操的一生來看,他最早期的志向就是:匡扶漢室,維護正義。這從曹操的早期的行為就能看出來,曹操當洛陽北部尉時,嚴肅懲罰了違反宵禁的蹇圖,要知道蹇圖是漢靈帝最寵信宦官蹇碩的叔父。

    曹操按法律辦事,不畏強權,這就是典型的匡扶漢室、維護正義的舉動,除此之外,曹操在擔任議郞時為前朝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平反,曹操在擔任濟南相時,在當時懲治貪官汙吏、打擊腐敗,這些行為都證明了曹操早期的志向。

    因為是亂世,所以要用武力解決問題,亂世是沒人聽你講道理的,看的是誰的軍隊能打,誰的實力更強,徵西將軍就是要用武力解決問題,解決漢朝的混亂問題,從本質上看,曹操想當漢朝的徵西將軍,與他早期的志向雖然有些不一樣,但是這可是根據時局作出的改變。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以世家大族名聲出身的袁紹,卻天天打著滅亡漢朝的旗號,而作為宦官之後的曹操卻時時想成為大漢的徵西將軍,這真是一種諷刺啊,所以這個時候的曹操沒有說謊,他就是立志當大漢的徵西將軍。

    所以,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的根本原因是:荀彧認為曹操與他一樣是匡扶漢室、維護正義的忠臣,荀彧認為只有跟隨曹操才能實現夢想,之後, 曹操開啟了南征北戰的步伐,直到他迎立漢獻帝到許都,並奉天子以令不臣。

    換句話說,公元200年前後曹操已經開始變了,至少皇帝都感覺到了,何況別人,曹操這個時候的變,還非常隱蔽,不是公開的,至少在公開場面,曹操是相當敬重漢朝與皇帝的,這個時候曹操的志向是什麼呢?應該是成就霸業,至於霸業是什麼?在當時恐怕曹操自己也說不清楚,也許是控制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土地,或者更多的軍隊。

    因此,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志向是:世襲權力、改朝換代

    雖然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他沒有稱帝之心,沒有改朝換代的志向,但天下沒有多少人相信曹操的,因為曹操在做的事就是世襲權力和改朝換代,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沒多久就開始了唯才是舉,招攬人才,接著就是自己“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然後邁出最關鍵的一步,稱魏公、建魏公國,最後就是稱魏王,建立魏王國,建立宗廟祭祀,這種行為擺明了就是改朝換代的。

    雖然曹操口口聲聲說他不會篡奪大漢江山,但實際上曹操一直在幹著篡位的勾當,都成為王莽之後唯一的異姓王,這還不叫謀逆?都自封魏王了,還不叫篡位?所以,看一個政治人物的真實意圖,不要看他是怎麼說的,而要看他是怎麼做的,曹操雖然說自己沒有謀逆之心,但實際上一直做著謀逆的事。

  • 12 # 一個人的歷史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對於曹操這樣的人來講同樣是如此,只不過他的成長曆程比我們大多數人更加曲折、艱辛而富於變化而已。能夠理解曹操的人不是沒有,只是很少而已,世界上往往曲高和寡、知己難求,放在那個時代都是一樣的。

  • 13 # 老不看三國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毛澤東

    “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魯迅

    “我與魯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澤東

    那麼,毛主席與魯迅先生以“相通之心”對曹操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的志向和抱負到底是什麼呢?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頭號反派,他狡詐殘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逼漢朝皇帝,殺死皇后,被稱為“白臉奸臣”。

    這個形象影響我們幾百年,戲劇和影視作品多將曹操列為“奸雄”。

    然而,歷史上的曹操恐怕並不是這麼簡單,要讀懂曹操,我們還是想要了解他所處的時代。

    任何拋離時代評價歷史人物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曹操所處的時代是漢末大動亂,這場動亂不僅耗盡了漢朝的氣血,還導致中國幾乎崩潰。漢末動亂人口銳減,從巔峰時的五千萬人口銳減到只有一千萬不到,北方十州之地“不及漢時一大郡”。曹操的《蒿里行》怎麼說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就是當時中國的真實寫照。

    曹操是經歷過東漢餘暉的人物,他見識過洛陽那座“超級大城市”的繁華,見識過漢朝人口殷盛的民間,見識過中原的沃野。

    然而,戰爭,饑荒,瘟疫,民變,讓所有這一切都歸於烏有,如果你不能理解曹操的經歷,大約可以代入美國的“末日大片”,到處是斷壁殘垣,到處是硝煙戰火,甚至可能比這還要慘。因為漢末是真正的出現“人吃人”,這是史書明文記載的。

    曹操面臨這樣的一個環境,他會怎麼做呢?

    要知道,曹操雖然是宦官養子後裔,但他畢竟家財萬貫,他年輕時在洛陽混過,見識過漢朝最精英的人物。作為那個時代的“後浪”,與曹操同時代的漢朝精英青年只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隱居鄉野,不問世事,正如司馬懿曾拒絕曹氏徵辟,諸葛亮出山前“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像司馬懿諸葛亮一樣的人還有不少,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沒有走仕途建立功名,而是選擇了“避世”。

    第二,就是積極入世,用自己的方式挽救世界,改變世界。

    曹操選擇了後者。

    曹操早年是一個熱血青年,是漢朝官場的“侯亮平”。

    他不到二十歲便做到了洛陽北部尉(首都北部區公安局局長),他治理下的片區盜賊絕跡,秩序井然,他不畏權貴,用五色棒打死了犯法的蹇碩親戚,那個蹇碩是當時朝中大宦官,權力極大,然而曹操照打不誤。曹操也因此名聞漢朝官場。

    曹操遭到朝中權貴排擠,丟了官,回老家“自娛自樂”。

    後來曹操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立下功勳,他還做過漢朝新軍軍官“西園八校尉”,可以說文武全才。

    本來他是有機會走仕途報效國家的,後來曹操在他的《讓縣明本志令》中說,自己當時: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應該說,這是曹操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在早年曹操的心目中,依靠自己的才能穩定國家,輔佐皇帝,最終封侯拜將,這也是當時任何一個“後浪”最高的追求了。

    但是,世事難料,董卓亂政,曹操“舉義兵”參加了反董聯軍,他是為數不多的與董卓“死磕”的人物。曹操看到當時如袁紹袁術等人都自私自利,不求進取,曾勃然大怒。曹操親率本部追擊曹操,結果慘敗。

    可見,即便是在這個時候,曹操還是一個仍未冷的“漢粉”。

    但是,亂世教育了他。

    曹操信任陳宮張邈等人(歷史上陳宮沒有捉過曹操,他就是曹操的部下,但他不喜歡曹操)叛變,盜賣兗州給呂布,導致曹操險些丟掉老家。

    這個張邈和曹操早年關係好到什麼地步呢?曹操出去打仗,會握著張邈的手哭著說:“我這一去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回來,我要死了我的家人就由你照顧了”。

    就是這樣一個人,和陳宮一起叛變!

    大家可以想象曹操受到的打擊。

    從此以後,曹操徹底走向了鐵血強權的道路。

    再看看禮崩樂壞,秩序全無的世道。

    曹操認為,靠儒家那一套仁義道德沒用,於是他選擇了法家的鐵腕權謀。

    曹操曾經靠盜墓起家,他果於殺戮,為人狡猾,他手下有不少百姓和名士的冤魂,他對於生命幾乎沒有尊重。

    但是,另一方面,曹操一生征戰三十年,統一中國北方,他開屯田,整軍旅,建法治,用人才,中國北方在他的努力下終於從變亂走向了穩定。

    曹操中後期最大的敵人其實是“世家大族”,在那個時代,出身往往決定了一切,曹操是寒門,優勢宦官養子後裔,不受那些正統豪門的待見,比如孔融等人就蠻看不起曹操。

    曹操為了穩固政權,殺戮了一批反對他的名門望族,拉攏了一批願意和他合作的大族。他還頒佈求才令,不論人物出身高低都會量才委用,這在當時都是比較開明的作法。

    曹操的目的很明確,他要做“治世能臣,亂世英雄”,他要用他的方式挽救並改造那個殘破的世界,他要統一天下成為一代雄主。

    我們不能說曹操天生就是想做皇帝,他只能算是被命運被歷史潮流推到了那樣的位置,然後依靠個人努力做到了一些事情。

    曹操是不幸的,他遇到大亂世,一生波折,幾度浮沉,他遭到背叛,遭到反對,他的兒子因他而死,直到臨死前曹操還在為此事內疚。

    曹操是幸運的,他擊敗強敵,統一北方,他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活了下來,還做出了一番事業。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在那個時代就需要有曹操這樣的人出現。

  • 14 # 君山話史

    赤壁之戰,令曹操元氣大傷,其威信也降到最低點。孫權、劉備等乘機大肆攻擊曹操為亂臣賊子,曹操在政治上極為被動。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奮起反擊,寫了一篇文章自我辯解,這篇文章叫《讓縣自明本志令》,就是說世人都看錯我曹操了,我不是國賊,而是國之功臣。

    我們來看看曹操是怎麼說的。

    第一,曹操回顧自己戰鬥的一生

    在這篇文章中,曹操先是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從舉孝廉到擔任濟南相,剪降殘暴,清掃汙穢,遭到豪強的怨恨,被迫稱病返回故里。後來被朝廷徵為典軍校尉,立志為國家討伐賊寇,建立功勳。董卓之變後,他興舉義兵討伐,後來成了兗州刺史,破降黃巾軍三十餘萬人,又討伐袁術,擊袁紹,破劉表,天下初定。

    第二,曹操表明自己的理想

    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一文中,曹操回顧自己最初的理想,是希望為國家建功立業,在死時,墓碑上能寫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裡表明曹操的理想有二:其一是封侯,這是表明自己絕無篡位的野心,最高目標就是封侯。其二,能當到徵西將軍。將軍表明曹操發展方向是軍事,為什麼是徵西將軍呢?因為東漢的外患主要是在西部,漢與羌打了近兩百年的戰爭,後來韓遂、馬騰之亂也在西部,曹操顯然表示自己的雄心就是為帝國討平西部之亂。

    第三,曹操吹噓自己的功勞

    緊接著,曹操說自己當到帝國丞相,已經遠遠超過當年的理想。他開始自吹功勞:如果沒有我曹操,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是在反擊劉備、孫權,你們說我要篡位,不對,我是那些想篡位奪權的野心家的剋星。不是我曹操在,現在遍地都是草頭王。實際上,曹操矛頭直指劉備、孫權,暗指要不是有我曹操,你們早就稱王稱帝了。

    第四,曹操的自辯,不能掩蓋其篡位的野心

    儘管曹操極力為自己的辯解,但實際上掩蓋不了他篡位奪權的野心。曹操最終的志向與抱負,當然是稱帝,這從他一系列所作所為是可以看出來的。從丞相到加九錫,從魏公到魏王,這是一套標準的篡權程式。只是曹操還沒來得及稱帝,就死了,不過他兒子曹丕篡奪漢室後,仍把老爹尊為魏武帝。

  • 15 # 碼農三十三

    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二十多年的相交相識,得不到荀彧的理解,所以曹操說世人皆錯看我曹操。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漢獻帝逃回洛陽後,下詔令各地刺史前來護駕,只有曹操趕來洛陽,把天子接回許都,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正如曹操在《述志令》中所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並沒有稱帝,彼時漢朝名存實亡,群臣勸曹操稱帝時,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在述志令中詳盡的描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平生志向與心跡。

    曹操年輕的時候,認為自己出身不好,只想當一個太守,把這個地方治理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人瞭解自己,後來因為觸犯了強權的利益,怕給家人帶來災禍,託病辭官了。

    辭官以後,打算讀讀書,打打獵,有一點瘠薄的土地,做個閒散的人。

    後來曹操被徵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心裡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徵西將軍,死後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曹操當時的志向。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討伐。這時曹操卻時常削減兵員。

    曹操從剿滅黃巾軍開始為東漢的存亡而奮鬥,經歷了討董卓,伐袁術,滅袁紹,終於消滅了長江以南的諸侯,統一了北方,成為漢室第一權臣以後,曹操的志向就不是當徵西將軍了,他要當齊桓公晉文公,“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借樂毅、蒙恬之故事表明自己的態度:曹某人可學二人忠義之事,絕不背叛漢朝,絕不代漢自立;但不學二人一逃一死之故事,因此要建國控軍,誰也不能無罪處死我。“江湖未靜,不得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就是可以讓一些虛的東西出去,實的東西那是不讓的,這叫做“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

    下附《述志令》原文:

    孤始舉孝廉 ,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 ,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 ,欲為一郡守 ,好作政教 ,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濟南 ,始除殘去穢 ,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 。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 ,顧視同歲中 ,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 ,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 ,欲以泥水自蔽 ,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 ,遷典軍校尉 ,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 ,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 ,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 ,興舉義兵 。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 ,後還到揚州更募 ,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 ,破降黃巾三十萬眾 。又袁術僭號於九江 ,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 ,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 ,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 ,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 。又劉表自以為宗室 ,包藏奸心,乍前乍卻 ,以觀世事,據有當州 ,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 ,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 ,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樂毅走趙 ,趙王欲與之圖燕 。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 ,況燕後嗣乎 !”胡亥之殺蒙恬也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 ;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 ,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 ,過於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 ,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 ,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 ,以還執事 ,歸就武平侯國 ,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 ,申胥之逃楚賞 ,未嘗不捨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 ,仗鉞征伐 ,推弱以克強 ,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縣 ,食戶三萬 ,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 ,少減孤之責也。

  • 16 # 笑看風雲在際

    大概曹操想表達的意思是,他不是奸雄,他的初衷是想匡扶漢室,只不過這個過程中,他有點越俎代庖,但結局是他並沒有廢漢獻帝自立為帝。當然這其中是曹操不想,還是時局所限,就不大好說了。反正曹操的意思就是,到死他都是漢臣,這就足夠說明他的忠心了,所以世人都看錯他了,他是忠臣。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孟德

    曹操發跡之前也就是一個宦官的養子,小官吏之家出身,在東漢末年群雄比起的年代,曹操不管是聲望還是實力都不足以讓人驚豔。不過曹操確實能力出眾,在得到第一批效忠漢室的世家子弟支援後,他又打跑了董卓,救下了漢獻帝,一時間曹操風光無限,他也成為維護漢室統治的捍衛者。因此就有了大量忠於漢室的世家子弟追隨,這也讓曹操的實力大增。

    有了實力,再加上能力以及漢獻帝這個招牌名望,何愁曹操不能稱霸一方。果不其然,沒多久曹操就幹掉了北方霸主袁紹,成為北方新的一方諸侯。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名,也就在那個時候,悄然而生。要說當時的曹操是什麼心態,估計還是忠臣之心,畢竟實力有限,且從小就接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曹孟德,也不想成為亂臣賊子的代言人。因此曹操的初衷應該是匡扶漢室,成為中興漢室的能臣。

    曹孟德的野心

    不過這種初心,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估計就有些模糊不清了。要知道東吳與蜀漢,論實力與國力都比不了曹魏,要不是曹操死得早了,滅掉他們根本輪不到後人。也就是說能臣與統一天下開國之君一對比,曹操不心動那就不正常了。而且曹操還在漢獻帝弄出衣帶詔事件後,進宮殺了伏皇后,以及伏皇后的皇子,還是當著漢獻帝的面殺的,之前他就殺過漢獻帝的貴妃。等於說漢獻帝在曹操面前要是有安全感,那漢獻帝也傻得夠天真了。

    雖然漢獻帝想策劃政變將曹操弄下臺,可曹操並沒有殺漢獻帝,說曹操有忠君之心也合適。不過能夠出入宮廷,說殺就殺帝王的女人,這曹操怎麼也是個權臣吧。當了權臣之人,想要一顆沒有雜質的忠心似乎也很難。於是世人才會覺得曹操就是想篡奪漢室的江山,也就有了曹孟德口中的那句世人皆看錯我曹孟德了。

    結局

    當然曹操的結局就是以漢臣的身份走完了一生,他沒有殺漢獻帝,也沒有廢掉漢獻帝,雖然最後漢獻帝還是被廢,但這是曹操兒子做的,曹操可以自豪地說這事跟他沒關係。要說曹操在世時,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難度也有,但不是不可能。而曹操最後沒有這麼做,不能說他沒有漢臣的忠心。不過曹操與荀彧的決裂,以及賜死荀彧這事,也說明曾經曹操的內心是掙扎過的,甚至有可能他放棄過初心。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曹操確實沒有幹出篡國之事,因此說曹操是漢室忠臣也能說得過去。

    所以曹操在世之時,常常說世人皆看錯他曹孟德了,這是他自己內心的最後吶喊,也是他迴歸本心的一種申訴。

  • 17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人都是會變的,曹操的志向和抱負也隨著他的身份地位、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在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以及曹操晚年就有關於大臣勸進的回覆都有直接性答案,另外曹操也在他的詩歌中也多次表明他的宏圖大志。比如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自己年輕時被舉孝廉那時的志向是想將來能夠成為一個郡守,但事與願違因得罪朝廷權貴,年輕的曹操辭官回鄉;後來再次被朝廷徵召為都尉,黃巾之亂時,曹操也是征討的一員,那時他想的是為朝廷平定叛亂、建功立業能夠封侯拜將成為徵西將軍,然後墓碑上刻有“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他的心願足以。

    再之後曹操征討四方消滅袁術、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基本實現北方統一,這時官拜丞相,顯貴至極曹操自己說已經超過他原來的願望。自己扶保漢室,少不了別人的指責和詆譭,所以寫這篇令文,交還皇帝加封的三縣封地,只享受武平縣封邑,以此表明自己的心意。雖然這篇令文是赤壁之戰兵敗後,曹操面臨內憂外患的狀況下寫的,曹操前後也確實有大權獨攬、殘殺忠於漢獻帝大臣以及屠殺伏皇后、董貴妃及宗族家人的行為;經歷、地位、環境等變化漸漸使得最初成為劉漢“忠臣”的目標褪了色,隨著他南征北戰統一步伐的邁進,親信大臣夏侯惇勸進、代漢稱帝,關於這個問題晚年曹操的答案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的繼任者曹丕也和周武王一樣,正式建國稱帝,隨了他最後的心願。

    曹操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歷史風雲人物,他是時代的弄潮兒,他的每一次蟄伏都會掀起巨大的浪花;他的《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名篇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胸懷天下、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若他的抱負只是功名富貴大可不必南征北戰、九死一生;他的理想和抱負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位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但“平定天下、統一寰宇”確成了他半生的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哪部電視劇女主角是反面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