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乾龍游中國
-
2 # 禽病課堂之小田講畜禽
保育豬一直是豬場生產中的重點和難點,因為保育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我們常說保育是放大器,既能夠將好的結果放大數倍,也可以將壞的結果放大數倍,並且這種結果的影響會一直持續到出欄!
如果保育階段的豬群快速生長、健康均勻穩定,那麼豬場就能用較小的投入得到非常理想的產出。保育—出欄是佔用養豬當中飼養成本最大的階段,保育豬的基礎打得好,後期育肥階段不但料肉比低,而且豬群健康穩定,省心!
尤其是在當前疫病壓力大的情況下,保育豬群健康、穩定、快速生長,不僅降低豬場風險,並且能夠在後期提前達到出欄體重,減少豬群在豬場中的飼養時間,早日落袋為安,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實際生產中,保育豬由於受到斷奶應激影響,往往表現出一系列問題:
1、長期腹瀉、糞便不成形,糞便中含有消化不完全的飼料!
2、斷奶採食量不足、仔豬體重逆生長,給仔豬的後續生長帶來諸多問題!
3、進行性消瘦、炸毛、呼吸困難、面板蒼白、貧血、關節腫大、淋巴結腫大等!
4、仔豬均勻度變差,嚴重的還會轉變為僵豬,成為豬場疫病爆發的不安定因素!
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是由於仔豬的斷奶應激!
斷奶是仔豬一生經歷最嚴重的一次應激,斷奶應激主要是由免疫、飼料、心理、環境四方面的因素造成。
斷奶應激可引起仔豬腸道、免疫、行為的變化,導致仔豬體內自由基增多,同時為對抗應激,體內激素分泌發生變化,加速新陳代謝,物質分解合成。降低斷奶應激,讓斷奶仔豬快速適應,減少斷奶應激對仔豬的不良影響,有利於保障保育豬健康穩定。
與此同時,斷奶後一週內各種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斷奶前的三分之一,仔豬在一段時間的飢餓後進食過多飼料時,飼料將以未被消化的形式自由進入十二指腸,未消化的營養素成為病原菌生長的底物,引起腸道菌群紊亂,造成腸道炎症。斷奶後仔豬腸道形態發生變化,絨毛萎縮導致飼料消化率下降,排水樣糞便,這也是仔豬斷奶後1~2週期間消化不良、生長受抑的重要原因。
並且腸腔內上皮細胞的緊密連線是保護仔豬免受有害微生物、黴菌、細菌內毒素、飼料抗原的侵害。一旦這些腸道屏障被破壞,便提高了毒素、細菌、飼料抗原的對腸道上皮細胞內滲透,導致腸道發炎、吸收障礙、腹瀉及降低仔豬的日增重。
因此要真正實現保育豬的健康穩定,用保肝護膽、助消化、提高免疫力、促進生長的組合方案能夠更加直接、全面、有效的根本上解決問題!
建議方案:
案例
石家莊辛集市規模豬場李老闆,斷奶保育豬消瘦、炸毛、生長緩慢,糞便中有未消化完全的飼料顆粒,飼料中新增龍昌膽汁酸1kg/噸+杜仲葉提取物400g/噸,使用15天左右,仔豬消瘦炸毛症狀緩解,皮毛髮紅,採食量增加!
該方案持續使用,豬群生長速度明顯提高!
膽汁酸既是消化液也是排洩液,本身就是肝臟合成的膽汁的主要成分,具有與自身分泌的膽汁完全一致的生理功能。
保育豬由於斷奶應激、自身內臟發育不完善、化藥副作用、細菌病毒產生內毒素、疫苗免疫帶來機體負擔等因素,肝臟負擔加重,極易受到損傷,導致膽汁分泌不足,引起消化吸收問題以及毒素蓄積!
外源性的新增膽汁酸可以直接彌補由於肝臟功能障礙導致的膽汁不足,到達降低毒素蓄積,保護肝膽健康,同時促進豬隻對飼料中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從而達到一舉兩得目的,保障了豬群能夠健康、穩定的快速生長!
原理分析:
膽汁酸由肝臟合成分泌,既是排洩液也是消化液。
肝膽系統與腸道透過膽汁酸的肝腸迴圈互相影響!
肝臟經膽道將膽汁酸和抗菌分子(初級膽汁酸、IgA和血管生成素)輸送到腸腔,控制細菌過度生長,維持腸道菌群平衡,肝臟產物(膽汁酸)調控腸道菌群組成和保護腸道屏障完整性。
腸道細菌能將肝臟排入腸道的初級膽汁酸轉變為次級膽汁酸,進而使95%的膽汁酸能夠被腸壁重吸收,使有限的膽汁酸重複利用,促進脂類的消化與吸收。返回到肝的膽汁酸還可刺激膽汁的分泌,暢通膽道,消除黴菌毒素、細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從而起到保肝護膽的作用。因此此外,腸道菌群紊亂、炎症反應會直接影響肝臟功能,造成膽汁酸不足,進一步削弱仔豬對飼料的消化吸收利用與轉化!
幸福100——抗應激、抗病毒,提高免疫力
三大主要成分:綠原酸、杜仲黃酮、杜仲多糖,透過抑制細菌、病毒在豬體內的繁殖速度,啟用特異性免疫細胞,提高免疫力與抗病力,提高豬群生產效能。三大成分都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明顯提高豬群的抗應激能力!
回覆列表
如何降低仔豬斷奶應激的風險?
仔豬斷奶時,仔豬的消化功能還不健全,消化器官還不發達,斷奶仔豬的胃酸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低,容易引起應激風險,要減少斷奶應激要做好以下幾點:
1.仔豬斷奶前,要進行適當教槽,以鍛鍊仔豬的消化功能。
2.仔豬斷奶時仔豬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以避免環境應激風險。
3.在飼料和飲水中多新增些多維或保利康,以提高仔豬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