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土土愛夢想

    先入為主從心理學上講,基本上與首因效應相符,這是人類認識上的,先天帶來的缺陷,就象錯覺一樣的缺陷。只有認識到它的真正原因,才能改正它,就象改正錯覺對人的影響一樣,從這一點來看,心理學確實是改造人類自己的科學,應該是本世紀的科學。

    《知覺生長模型》對首因效應做過詳細分析。由於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起因相似,卻又相反的原因,本人將它們並列一起作了研究。下面是原文。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來自《知覺生長模型》的剖析

    一、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概念

    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

    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資訊比原來獲得的資訊影響更大的現象。

    盧欽斯用描寫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生活片段的文字材料做實驗材料,第一段文字將吉姆描寫為一個熱情並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則相反,把他描寫成冷淡而內向的人。實驗中,他將兩段文字加以組合:

    第一組: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冷淡內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二組: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熱情外向的文字後出現。

    第三組:只顯示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組:只顯示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

    盧欽斯讓四組被試分別閱讀一組文字材料,然後回答:“吉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結果,第一組被試者中有78%的人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組中只有18%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組中認為吉姆是友好的被試者有95%;第四組只有3%的被試者認為吉姆是友好的。

    這項研究結果證明,資訊呈現的順序會對社會認知產生影響,先呈現的資訊比後呈現的資訊有更大的影響作用。

    另一位心理學家也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受第一印象影響而產生的。所以,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

    盧欽斯進一步用上述文字材料作研究,發現如果在兩段文字之間插入某些其他活動,如做數學題、聽故事等,則大部分被試會根據活動以後得到的資訊對吉姆進行判斷,也就是說,最近獲得的資訊對他們的社會知覺起了更大的影響作用,即受到近因效應影響而產生的。

    上述實驗無論在首因效應還是近因效應占多數的情況下,都有例外(少數人),顯然,除資訊內容及呈現順序外,還有秘密沒有被發現。那麼,這個秘密是什麼?

    二、發生機制

    《知覺生長模型》的解釋是:當外界第一個刺激資訊發生後,會形成記憶痕跡,即第一印象。這個記憶痕跡可以是永久記憶,也可以是暫時的記憶。如遠方來客,一次見面後,很長時間沒有再見面,當我們提及他的時候,興奮能量只能進入這個唯一的永久記憶痕跡中,可見第一印象多麼重要。上述兩個實驗產生的記憶痕跡也可以只是暫時記憶,不一定會成為被試的永久記憶。但是,在當時實驗環境下,最初接觸到的刺激資訊形成的暫時記憶區域(暫時性聯絡區域)(下面簡稱前期區域)是處於充滿興奮能量的狀態,然後,興奮能量擴散,就會產生評價。由於興奮能量貯留,這些評價一直處於“興奮滲透層”中。隨著後期資訊不斷出現,興奮能量所佔據的暫時性聯絡區域就會不斷髮生擴大和改變,由於實驗中閱讀材料不多,所以前、後期刺激資訊形成的暫時性聯絡區域會同時存在,前期產生的評價也存在,於是出現了首因效應,這是第一種情況,簡式:前期資訊+前期評價+後期資訊=首因效應。

    後期資訊形成的暫時性聯絡區域(下面簡稱後期區域)的興奮能量同樣會擴散,同樣會產生評價,即產生改變前期評價的評價,出現近因效應。這是第二種情況,簡式:前期資訊+後期資訊+後期評價=近因效應。

    三、剖析

    除上述機制外,利用知覺生長模型還發現與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有關的秘密如下:

    (一)首因效應中沒有後期評價的原因

    1、在暫時記憶中,後期資訊還來不及擴散,被試就被要求作出評價(或者自己已經迫不及待作出評價),於是“意識流”“回頭”尋找答案,後期區域興奮能量更加不足,無法向其聯絡的評價方向擴散,不可能產生後期評價。這就是盧欽斯實驗多數人產生首因效應的原因。

    2、在長時記憶中,首因效應內沒有後期評價的原因:

    1沒有後期刺激資訊,當然不會有後期評價。如上面所舉遠方來客的例子,沒有再見,自然只有前期印象和評價。

    2同上述暫時記憶一樣的原因,即後期資訊還來不及擴散,沒有產生後期評價。

    (二)近因效應中沒有前期評價的原因

    1、在暫時記憶中,前期評價區域興奮能量已經消失,進入抑制狀態,甚至某些人前期資訊的區域也進入了抑制狀態,所以,只有後期評價,就出現了近因效應。盧欽斯實驗中途插入了某些其他活動,如做數學題、聽故事等,結果是讓“意識流”進入了這些活動刺激產生的區域中,於是,前期資訊區域中貯留的興奮能量大量減少,有的人甚至進入抑制狀態。與此同時,由前期資訊區域興奮能量擴散形成的前期評價區域的興奮能量本來就更微弱,將會首先進入抑制狀態,即前期評價沒有了,所以,只能出現近因效應。

    2、在長時記憶中,第一印象隨著生活時間的推移,“痕跡”會逐漸變淺,出現記憶印象越來越淡忘的現象。當後期資訊出現時,從後期資訊區域出發的興奮能量容易擴散產生後期評價,卻很難擴散至淡忘了的“第一印象痕跡”中,更加不可能從“第一印象痕跡”出發,繼續擴散產生前期評價。

    (三)近因效應實質等於首因效應

    如果“第一印象”區域由於“遺忘”等原因而處於抑制狀態,那麼後期刺激資訊實質上相當於最新刺激資訊,產生的評價現象似是近因效應,實質上屬於首因效應。

    (四)前、後期刺激資訊的區別

    如果前、後期刺激資訊變化不大,將會出現基本相同的評價。如破產的富豪再次出現在電視機前,華麗的服飾不變,笑容不變,不知內情的觀眾得到的最新印象和評價不變。這個“不變”被看成首因效應。

    如果前後期刺激資訊變化較大,則有可能改變前期印象,出現近因效應。如看見認識的富翁神情呆滯,正在擠公交車。反差巨大,馬上可以改變以前的印象出現近因效應。

    如果前後期刺激資訊有變化,甚至較大變化,也可以不出現近因效應,而是前後期資訊都貯存在一起,成為相互參考的資料。如上例擠公交車的富翁,看見後你可以認為他破產了(近因效應),也可以只是懷疑。關鍵是個體對新事物的習慣性態度。如你熟知這個富翁是個個性謹慎的人,那麼,他怎麼可能突然破產呢?想到這裡就會產生懷疑;如果你是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逢事都會認真分析,那麼,為什麼他擠公交車?為什麼他精神不振?自然會找到很多可能的原因,更加不會隨便下結論。

    (五)屬“判斷”範疇

    在前期評價和後期評價共存的狀態下,個體的評價只會是其中之一,這實質上屬於心理學中“判斷”的範疇。也就是說,這時出現的只是類似首因效應現象或類似近因效應現象,而非真正的首因效應或近因效應。

    (六)中段評價問題

    在資訊接收的全過程,依據資訊內容的不同,可以在全過程的任何一個時段產生評價。中途評價的作用:可以是前期評價的後期評價,也可以是後期評價的前期評價。總之,人腦知識結構內興奮能量區域不斷變幻的形態,產生了不斷變幻的認知結果。這樣的認知結果是人類最常見的,但不象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那樣具有“鮮明的時間性”特點。

    四、影響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知覺組織

    1、“注意”對首因效應的影響:心理學研究早已發現,在與陌生人的接觸中,首因效應起重要作用,這是因為初次接觸,會格外認真,這實質上是個體的注意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注意”時所攜帶的興奮能量特別多,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由此產生的前期評價同樣會相當深刻,所以多數人會以首因效應為主。

    2、欠缺“獨立思考”系統(註解1):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發生首因效應後,不能回過頭來分析或檢討自己的認識,從而沒法改變首因效應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早已發現,近因效應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在長期共同生活、長期共事的人之間,許多人往往將對方最後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對方的依據。因而令夫妻反目、朋友絕交、合作變成對抗等等。相反,往日的對手立即成為朋友、“壞人”立即成為“好人”等等。善於獨立思考是個體在自己的知識結構內建立的一個系統組織,沒有形成這個組織的人,一旦發生近因效應,同樣不能根據歷史往事做出比較和分析,結果是無法改變以偏蓋全、不客觀、不公正、不正確的近因效應評價。

    (註解1):欲知“獨立思考系統”比較詳細的知識,請看教育改革的心理學依據這篇博文,內有詳細介紹。

    3、個性與品格:《知覺生長模型》認為,個體的個性與品格都是先天遺傳與後天培養的結果,實質就是自我構建的、獨一無二的知覺網路組織。例如性格暴躁的人,就是由於他沒有構建起情緒控制的“神經線路”,或者這條“神經線路”不夠“寬敞”,容易失效(即處於抑制狀態),所以表現出情緒控制能力差,“情商”低的特點。又如個性倔強的人,遺傳是重要因素,然而,後天教育可以讓這條“神經線路”更加“寬敞和深刻”,成為一個意志堅強,不屈不撓的人(反面就是頑固不化)。同樣,後天教育可以建立起許多抑制這條“神經線路”的線路。如“三人行,必有吾師”、“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和“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等等教育,可以讓倔強的人能夠理智地虛心接受意見,卻不失主見等等。個性與品格對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影響可以發生在當時,也可以對它們發生之後的“能否改變”發生影響。對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有明顯影響的個性品格結構主要有如下幾種:

    (1)欠缺自我反省能力:遇事總是別人錯,自己對,永遠在尋找藉口推卸責任的人,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欠缺自我反省能力,於是,他們只能永遠“跟著感覺走”,讓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盡情發揮”。

    (2)自私:雷鋒之所以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榜樣,正是在於這種品質的稀缺性,誰都無法否認幾乎所有人都是自私的這個現實,只是,自私的程度有天壤之別。越是自私的人,遇到不利於己的事,甚至只是不能完全滿足自己願望的小事,都會產生不快感。不良情緒是一個強大的“興奮源”和“吸引力點”,甚至可以將所有興奮能量吸引到它這裡聚集,出現失去理智的現象。總之,越是自私越容易覺得別人對不住自己,越是自私越難壓抑自己的情緒,越難公正看待事件,難以改變自己的態度。

    (3)固執:固執實質上是由眾多“深刻的神經線路”所構成的組織。越是深刻的痕跡越難以消退和被抑制,所以表現出人們稱為固執的現象。要消除固執的消極影響,最好的方法是如上所述的建立起許多抑制這些“神經線路”的線路。

    (4)不懂感恩:感恩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是諒解和寬恕對方的“神經線路”。不懂感恩,就失去了諒解和寬恕對方的可能。現實生活中的父子成仇、誼友翻臉等發生後,無法諒解,很多與不懂感恩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述無奈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