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佑2010
-
2 # 帥車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出自《論語》與弟子顏淵的對話中,意思大概是:自已不喜歡乾的事,彆強加在別人的身上。生活中,每天每個地點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上司不幹的事,你得幹,你不喜歡幹,也得幹,活辦法,誰叫我是低層,人家是高層呢?錢呀,我得幹啊。現在不是有一個非常潮的手遊《王者榮耀》嗎?排位一局,我是5樓,1樓到4樓都把中單,AD,打野,上單拿了,然後呢。來了句:來個肉……來個肉。我都不會玩肉,只會玩魯班呀,他們也看得到我的常用英雄啊。自己不喜歡的事,強加給別人做。雖然現在社會有許多事都得如此了,但朋友之間有血情之間這樣做是不妥當的。
-
3 # 白sir讀書
我最喜歡《論語》中的話,一定是這一句——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它的意思是,君子的心胸是開朗坦然的,思想上是坦率的,其外貌動作等會讓人舒暢安定。
而小人的心裡因為慾念太多,心理負擔過重,他就會時常憂慮和擔心,其外貌動作等,會顯得忐忑不安,一副形容枯槁的樣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被不少人寫成條幅,懸於室中,用以激勵自己。
我喜歡這句的原因,是想到它會氣定神閒,會不計得失。尤其是自己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或被別有用心的人誤解時,對自己默唸“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安慰的效果比什麼都好。
“長慼慼”的意思是面部時常顯露出憂愁的樣子。說到這裡,我想到句話叫作,三十歲之前的面相,是父母給的,三十歲以後的面相,是自己修來的。
後天經由自己修來的面相,會是怎樣的?我想,一定是坦然而自信的面相。
我們先放開君子小人之說,單說說面相。我們看到剛出生時的嬰兒,都是眼神清澈,天真無邪的模樣。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面相就會有很大的改變。
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相由心生是常有的,一個人的相貌,完全可能伴隨著心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
不信你觀察一下你周圍起的人,喜歡抱怨心胸狹窄的人,其面相一般發暗無光澤,而且情緒起伏大,陰晴不定。而大度坦誠之人,一般都會面色紅潤,Sunny大氣。
為了我們懷有一顆坦誠率真的心,也為了我們能夠擁有一副氣定神閒、Sunny潤澤的顏面,我們一定要做坦蕩行於世間的君子!(完)
世界是一本書,人生是一份緣。邊閱讀,邊思考,人生才會擁有更多的趣味。請關注蘭闍讀書~ -
4 # 匯侃
例如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其力,則以學文。
孔子要求人們,把做好人放在第一位,把讀好書放在第二位。做人的要求是:在家孝順父母,出外要尊重同事朋友,謹慎誠實,有仁愛之心,親近仁德之人。當今社會很多人不注重為人,對子女的教育只重視高考考多少分,考什麼好學校。至於子女如何在社會上為人,大部分家長都是很茫然的,因為很多家長自身修養也成問題。學校這方面也有缺限,只注意哪些專業是熱門專業,社會上好就業。我們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博大精深,應將這古典中的精華用於教育學生,讓我們的年輕一代讀書知禮義,在家孝順父母,在社會上遵紀守法。
孔聖人上面的話對我們每個人都是警醒之語,做好人比讀好書更重要。書讀好了做不好人,就是廢人。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希望大家都要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踏實做事,謹慎為人。
-
5 # 新哲學思想
論語是孔子極其弟子的言論集合,而孔子師承老子,並且孔子是繼承的是老子的德論。
德論談的是什麼?德論談的人倫社會,也就是農業文明的最基層文化,這個文化他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而是因為在農業文明發生期,人口暴漲!因此資源和人際關係極度緊張
勢必會出現一支以主要針對建構在固定資源,人口暴漲的基層文化,以確保這個群體的長遠發展
所以孔子的任何學說一定是圍繞血緣關係、階層關係、人際關係等有關,就是為了保持大體量的人能夠在農業文明中長存
所以明白這個,我們就知道孔子的文化言論更多適合在農業文明中,我們去研究他,深入瞭解他,是抱著瞭解人類文化文明發展去思考
如果一味的遵奉孔子文化,一定在現代社會生存受阻
如果一定要說那個更實用,我覺得中庸可能更實用一些,因為在這個時代中庸實為可貴
-
6 # 冷國儉
標題:也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本句出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第二章及《衛靈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章。此句主旨是談個人修養問題。所,王力《古代漢語》判名叫“特別指示代詞”,郭錫良五人本《古代漢語》叫“輔助性代詞,郭錫良李玲璞《古代漢語》取名“指代性助詞”。我從後者。因“所"字不能獨立運用,故為助詞,又因“所”字附在及物動詞之前,指代動作行為的物件,即指代動詞的賓語,故具有指代性。欲,及物動詞,訓作“想要得到”。“所不欲”為“所"字結構,具有名詞性,前邊的“己"字取得了作定語的資格。“己所不欲”譯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施,動詞,加上。於,介詞,給。人,旁指代詞,別人。全句譯為“自己不想要得到的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
7 # 崑崙奇石錄之雲起雷鳴
《論語》裡我喜歡的話很多,像"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過猶不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如果一定要選出《論語》裡我最喜歡的話,我會說那是"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體現出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的言行遵循的一個標準,是儒家學說的根本性、哲學性的理論。
可是,有一些人卻對中庸抱有偏見,甚為輕蔑,認為中庸是和稀泥、隨風倒、沒原則等,原因何在呢?
一是因為這些人對中庸理解有誤,這是出現此問題的主要原因。理解錯誤了,然後蔑視、否定這個錯誤的東西,並非真正否定中庸。再說,中庸其實就是要求人們的言行要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這不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嗎?難道我們的言行要個怎麼不好怎麼做嗎?
二是因為古人、包括古聖由於所處時代的侷限,加之語言、文字本身也有其侷限,所以表達某些思想時,往往具有模糊性,很難或沒有表達得清晰、全面、精準。給一些人留下了攻擊、否定的漏洞。故儒學大師、山東大學終身教授龐樸先生、隱士猶龍先生傳下的奇書《<道德經﹥﹤中庸﹥會通》一書中寫道:"夫物芸芸,森羅永珍,人之思不可盡之也;人之思紛繁,甚廣甚深,言與文不可盡之也。故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引申一下,大家都常說:儒道互補、儒釋道相通、大道相通。但是真正做到把儒道有機融合為一個互補的整體的尚未曾有過。龐樸先生等所著的《<道德經><中庸﹥會通》是一次創新、突破,它在陰陽互鑑中把"中"、"中庸"闡釋得更加清晰、全面、精準了。
此奇書中下面兩段話可能會對我們想提升思想水平的人有啟發作用:
一、《道德經》《中庸》本質相通,各有側重,百家之說,此兩者互補為最,故分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合則更趨完善。諸聖所言,亦復如是。中庸,其止於至善者則同於道,聖人也;其次者同於德,賢人也;再次者同於仁義禮,君子也;禮之下,尚能守法者已反中庸矣,小人矣;法之下者,惡人也。所謂慧眼識人者,以此為要。國莫不應尊道而貴德,崇仁而尚義,隆禮而重法,苟如是,國必治,天下必平。與其道德仁義與法分割而論,何如統而用之!
二、明乎《道德經》者甚少,明乎《中庸》者亦甚少,而明乎此兩經典者常非一人,故明乎此兩經典者少之又少,能融匯貫通者又少矣。推而論之,諸聖經典,亦復如是。且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希聞好道如好財者也。是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可躁也,勿拔苗而助長;信可至也,人終必入正道。
讀者諸君,您是好德如好色者、好道如好財者嗎?甚或更上一個境界呢?
-
8 # 臥龍村116
“白圭之玷,猶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原句出於《詩經》。數年前,文友在別人家看到一副中堂對聯“東坡兩作赤壁賦,南容三復白圭詩",浼我詳解。上聯不必解答,只就下聯作點考辯。按南容,複姓南宮,名適(kuo),字子容,孔子弟子之一。師弟二人有一段著名的對話,載在《論語——憲問》和《孔子家語》中。南宮向孔子發問“羿那麼能射箭,奡那麼會擺船,這兩人都沒死到好處,為什麼?”孔子一時語塞,南宮退出,靜候老師。孔子思索良久,慨嘆道“這人是個君子呀,這人把德行看得比啥都重要,政治清明時,可以從政,國家混亂時,能夠全身免禍。"仰天讚歎,再三吟誦《詩經——白圭》一章。“白圭碰出豁,可以再打磨,錯話說出口,終身改不過(此為今譯,原句見前)。"並把侄女許配南宮。
言為心聲。戲謔之言,猶不可輕出,更何況惡毒丶悖逆的言論,無異於助盜資敵,賈禍不遠。看了網上的噴子,真的狂妄,言論自由面前,雖不殺身,行為已在邪道,細思恐極。
-
9 # 王維中醫內科
《論語》:里仁篇第四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
(1)好:音hào,喜愛的意思。
(2)惡:音wù,憎惡、討厭。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評析】個人認為真正的仁者不執著於愛與恨的在外形式,而是懷著一顆仁心善待他人。
-
10 # 天都峰文學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其中有很多經典的名句,對我們後人極有教育意義和啟發。
我比較喜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齊:看齊,趕上。看到賢明的人,應該思考如何向他看齊;看不夠賢明的人,要做到自我反省,引以為戒。
開朗的人必然會比內向的人朋友多,人緣好,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內向的人羨慕那些外向開朗的人緣,如果他一天只會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該多好,那麼我就不會再孤獨,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辦法使自己變開朗,變得人緣好,那麼,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會永遠的是“如果”,不會去實現,他也永遠不會變得人緣好;成績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師們的讚賞,同學們的誇獎,如果一個成績不太好的人夢想自己的成績變好,得到老師讚賞,同學誇獎,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績出類拔萃,只會在那空想的話,那他的夢想就怎麼也不會變成現實,他終究是那個成績不好的人,得到老師的讚賞,同學的誇獎終究只是夢,只是Phantom;富人必然會有很多窮人沒有的權力,如果一個窮人想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卻只會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為富人,讓自己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的話,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捨錢財。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焉”的這種精神,那麼窮人還是窮人,成績差的人還是成績差的人,內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不會有所改變。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會在一旁指指點點,可你們有沒有想過,你身上也正有這樣令人討厭的品格,別人同樣的討厭你,因此,我們應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我們應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
回覆列表
我喜歡的都是流傳甚廣的句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朝聞道,夕可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