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人提筆安天下

    諸葛亮之後,姜維繼承其遺志,恢復漢室。姜維也是國家之棟樑,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卻使蜀漢迅速滅亡呢?

    一、不顧國力,妄動兵戈。

    三國之中,蜀漢國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最落後,綜合國力最弱。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大大的損耗了蜀漢的國力。

    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繼承其遺志,沒有休養生息,不顧國力,妄動兵戈,屢次伐魏,嚴重消耗了國力,而戰果卻不盡人意。

    二、蜀漢後期,人才匱乏。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後期,人才市場嚴重衰敗,人才枯竭相當嚴重。比如,平庸的廖化作了先鋒,費禕、蔣琬沒有大才,卻擔任了丞相,支撐蜀漢軍事局面的兩位大將,姜維與夏侯霸,都是來自魏營的降將。所以姜維伐魏,沒有人才,也是獨木難支。

    三、姜維伐魏不佔天時。

    蜀漢前期,諸葛亮進行北伐,打著“匡扶漢室”旗幟,為了維護蜀漢政權合法性,得到了民心的支援。而到了蜀漢後期,姜維北伐的時候,曹丕已經篡漢自立稱帝,北方政權逐步穩定,漢朝已經宣告結束了,所以“匡扶漢室”也就失去了合法性,沒有意義了。所以姜維伐魏,不佔天時,沒有民心的支援。

    四、姜維伐魏困難重重。

    我們上面說到,姜維是來自魏營的降將,因此蜀國將士都比較排斥他。諸葛亮在時,有諸葛亮的保護,沒人敢說什麼。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經常被人彈劾,軍中擁護他的人也比較少,雖官拜大將軍,但權力不大。比如,後來鄧艾圍攻成都時,姜維在劍閣還有十萬兵馬,就是沒有回援,就是因為諸葛瞻與姜維有矛盾、不合。

    五、蜀漢後期,後主阿斗扶不起,政權腐朽。

    蜀漢後主劉禪,才能平庸,諸葛亮在世時都扶不起,何況後期的姜維呢。劉禪在位時,寵信宦官黃皓,黃皓操縱朝政,禍國殃民,政治腐敗。所以不管姜維再怎麼努力,蜀國遲早要敗亡。

    綜上所述,雖然姜維師從諸葛,棟樑之才,九伐中原,但還是不能克復中原,相反卻加速的蜀國的滅亡。

  • 2 # 二曲人

    恕不恭!姜維沒有改變諸葛亮的部署,他繼承了諸葛亮遺志,一直堅持北伐。但此一時,彼一時,雖然姜維有所謂的九伐中原之名,卻收效甚微,甚至加速了蜀漢的滅亡,真是出力不討好,反落個累贅。

    三國之時,蜀漢國力最弱,本應休養生息,待時而動。但在劉備、諸葛亮的先後領導下,都沒有定下心來這樣做。劉備是蜀漢老大,沒有人能反對得了他。劉備死後,事實上是諸葛亮執政,堅持北伐。雖然威權很大,但反對意見卻從未停止。然而,諸葛亮得到劉禪的全力支援,勞民傷財,不見其功的北伐,排除阻力,反覆進行。比如,李嚴是與諸葛亮並列的託孤之臣,但李嚴對北伐不積極,據說還消極對抗,以至支援不力,造成北伐失利。諸葛亮毫不留情,把李嚴一貶到底,終其世沒有再起用。而姜維就沒有這個優勢了:第一,他是魏國投降來的將領,根子不正,不被蜀漢皇帝、大臣所完全信任;第二,他在蜀漢的職位達不到諸葛亮的程度,其上先後有蔣琬、費褘等大臣,他的主張不能隨心變為現實;第三,姜維武力見長,文略不足,資力不深,且又不能與劉禪內宮搞好關係,其北伐主張幾乎沒有一次得到蜀漢朝的大響應。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姜維的北伐毫無疑問加速了蜀漢的滅亡。如鄧艾偷渡陰平,戰綿竹,過江油,直逼成都城下,如果姜維不取攻勢,而早定守勢,斷不至於手握重兵,鞭長救不了成都,自己假投降鍾會,落得個身死國滅,徒使後人興嘆。

  • 3 # 鄺生24

    一,經過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的消耗

    ,姜維時的國力大不如前了。

    師父北伐都如此常敗了,徒弟耐何?

  • 4 # 史海爛柯人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不少人都覺得姜維接了諸葛亮的班。可實際上,諸葛亮臨終前指定的接班人為蔣琬,蔣琬主事十二年後,又由費煒接班,而姜維的掌權是在費煒之後。縱觀諸葛亮、蔣琬、費煒和姜維四人的策略,諸葛亮與姜維在軍事上的做法頗為相似,即主動北伐,而蔣琬和費煒則將北伐視為一種政治口號,其中蔣琬僅主持了一次北伐,費煒主政期間雖北伐次數高於蔣琬,可每次用兵也不過幾千人,更像是作秀。

    蜀漢集團在失去荊州後,又在劉備的主持下進行了東征,結果在夷陵慘敗。如此一來,原本就實力不濟的蜀漢,再受重挫,成為三國時期最弱的一方。蜀國的滅亡,原因是頗為複雜的,如果僅僅以“勢微”說來籠統地概括,顯然有些浮於表面。相對而言,蜀國的失敗有兩個致命性的原因:

    首先,自劉備進入益州之後,便一直戒備和打壓益州的土著勢力。

    劉備戎馬半生,戒心很強,在奪得了益州、漢中等地後,所信賴的還是從荊州帶過去的舊部,很少提拔和重用原益州的官僚。有學者曾做過統計,在《三國志·蜀書》中,除劉氏家族以外,立傳者有五十九人,其中僅有十九人為益州土著官僚,另外的四十人皆是劉邦舊部。

    透過蜀漢高層官僚的結構可以看出,在蜀漢集團內部,存在著兩股勢力,一方為劉璋舊部,屬於益州土著官僚,另一方為劉備舊部,是蜀國的心腹。兩股勢力明爭暗鬥,使得蜀漢集團並不齊心。更為重要的是,對益州本土士大夫的芥蒂,使得蜀漢在人才選任上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其次,蜀漢後期軍事人才斷層,缺乏具有真才實學的軍事首領。

    不少人都覺得劉備的發跡與諸葛亮的智謀有著莫大關係。可事實上,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理政尚可,可在軍事上只能算作是二流甚至於三流統帥。司馬懿曾對諸葛亮進行過十分公允的評價: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所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

    此說從諸葛亮的北伐中可以窺見端倪,比如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其聲東擊西的戰略當即被郭淮看穿,無論是取北原還是攻陽遂均未成功。

    而隨著劉備、關羽、張飛等將星的隕落,魏延又居功自傲,與楊儀內鬥甚重,結果丟了性命。到蜀漢後期,姜維、王平、廖化雖然不是平庸之輩,可比起魏國的統帥,終究還是差了一大截。

    反覆忖度,以上兩點其實又實為一點:蜀漢集團始終對益州土著心懷芥蒂,一直依靠舊部,甚至不惜任用降將,最終導致了人才的斷層和嚴重的內鬥。

    有著如此致命的問題,諸葛亮、姜維又都實心實意的北伐,連年興兵,又無異於自掘墳墓。而當蜀漢勢微之際,魏國興兵伐蜀,僅耗時兩月便逼得劉禪投降,這也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吧!

  • 5 # 海鏡清

    蜀漢滅亡,都是姜維惹的禍?

    我們來列一個魏滅蜀原因綜合統計:

    1、姜維得罪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被迫率大軍遠避沓中避禍,導致漢中空虛。

    2、姜維報告魏國即將攻蜀,建議派張翼、廖化率軍把守陽平關和陰平橋,劉禪聽信黃皓讒言,置之不理。

    3、魏軍攻打陽平關時,副將蔣舒因為之前受過處分,懷恨在心而投降,致使主將傅僉戰死,陽平關丟失。如果劉禪按照姜維建議,早派張翼或廖化率大軍駐守陽平關,只有千把部隊的蔣舒未必就敢投降,即使投降危害也不至於那麼大。

    4、鄧艾偷渡陰平,江油守將馬邈怕死投降。這也是因為劉禪沒有按照姜維建議派兵加強陰平防守造成的。

    5、劉禪派從來木有帶兵經歷的諸葛瞻率蜀漢禁衛軍迎戰鄧艾,不聽黃崇守險拒敵的建議,結果兵敗戰死。

    6、南中守將霍弋事前請求率南中軍守衛成都,被劉禪拒絕,結果諸葛瞻兵敗後,成都無兵可守,只得投降。

    大家看看上面這些原因,哪一個跟姜維北伐魏國有關呢?

    都沒有!

    1、2、6都是劉禪的直接責任,“維聞魏人窺蜀,即表請遣將守險,而為一黃皓所誤,卒至魏兵三路,長驅直入;是咎在黃皓,於維無尤也。”3、4也是2的後果,所以還是劉禪的責任,5是諸葛瞻的直接責任,但諸葛瞻從來沒打過仗,讓他帶兵也是劉禪的任命,“諸葛瞻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是咎在諸葛瞻,於維亦無尤也”。

    所以史學家蔡東藩才說:“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姜)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

    都說姜維北伐耗盡了蜀漢國力,這是無稽之談。魏滅蜀只用了三個月,是典型的速戰速決,哪裡是蜀漢國力不濟呢?實際上蜀漢滅亡時依然有十萬軍隊,和諸葛亮的時候一樣,只是還沒有發揮出國力,國家就滅亡於鄧艾的斬首戰術了。

    姜維北伐實際上有兩個效果。

    一是正面的,“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多次沉重打擊了魏國,使其形成了“蜀軍不好惹”的心理陰影,所以當司馬昭為篡位累積資本而想伐蜀時,朝內群臣皆反對,而唯一大敗過姜維的魏國名將鄧艾更是數次上言,說未到伐蜀時機。只是司馬昭一意孤行而已,結果讓眾人大跌眼鏡,蜀漢原來是一隻紙老虎,而這紙老虎恰恰是姜維多次北伐樹立起來的形象。

    一是負面的,即損害了益州大族的利益,戰爭需要的人力物力必然有一部分是落在這些大族身上的。但姜維不北伐,這些大族就會為了保衛蜀漢拋頭顱灑熱血嗎?也不會,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劉璋時期,基本上不管他們,“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自從劉備入川以來,實行嚴格管理,打擊大族的不法行為,“諸葛亮佐備治蜀,頗尚嚴峻,人多怨嘆者。”所以益州士族從來就不喜歡蜀漢政權。也就是說,姜維得罪的不過是本來就反對蜀漢的勢力。

    益州大族始終反對蜀漢政權,因為他們在這政權統治下沒有了以往的特權

    因此,姜維北伐並沒有加速蜀漢的滅亡,如果姜維不北伐,說不定司馬氏為了立功篡魏,早就伐蜀了,畢竟軟柿子更好捏啊。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從北伐的戰略上來看,姜維不僅沒有改變諸葛亮的部署,反而加以發揚光大,如果是從漢中防守的軍事戰略上來看,姜維確實改變了諸葛亮的漢中防守戰略。

    漢中是蜀漢與曹魏的前線陣地,無論是蜀漢北伐,還是曹魏南征,首當其中的就是漢中,自從劉備在漢中之戰後奪取了漢中郡後,漢中就一直是蜀漢政權的北境門戶,是曹魏進攻成都的必經之地,是蜀漢北伐的前進基地,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蜀漢第一任漢中都督是魏延,從魏延所在的劉備時代開始,蜀漢在漢中的防禦就是一種積極的防禦,所謂的積極防禦簡單的說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

    蜀漢的漢中地區與曹魏的關中地區中間隔著一個連綿八百里崇山峻嶺的秦嶺天險,所謂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這裡,同時這裡也是關中進入漢中以及成都的必經之處,蜀漢在漢中的防禦更是重中之重。

    從關中通往漢中一共有五條路,自西向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佫道、子午穀道,無論從關中通往漢中還是漢中通往關中,都必須從這五條路走,而蜀漢當時的防守就是在這五條山間小路的險要處設點防守。

    由於秦嶺非常雄偉,道路非常崎嶇,這五條路有些地方可以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因此蜀漢在當時的防禦效果非常好,曹魏不僅攻不進來,而且也無從下手。

    劉備去世後,到了諸葛亮時代,諸葛亮主政的蜀漢,為了防禦敵人及方便北伐,修建了很多的防禦設施,比如漢中的漢城和樂城就是在諸葛亮時代修建的,這兩座城池位於漢中腹地的險要地勢,與當時漢中的陽平關一起扼守整個漢中的咽喉。

    同時在諸葛亮時代,仍然沿用了劉備時代的漢中防禦戰略,禦敵於國門之外,從漢中前出秦嶺險地防守,這樣做的優勢就是:防守非常有力,敵人根本難以進來,而劣勢是兵力分散,不能有效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分別由吳懿、王平最後輪到胡濟鎮守,到了蜀漢晚期時,姜維已經是蜀漢的大將軍了,是最高軍事領導人,姜維也就是在這改變了漢中防禦戰略,將之前蜀漢一直沿用的“前出防禦、禦敵於國門之外”改為“誘敵深入、斷其糧道、圍而殲滅”的戰略。

    簡單地說,姜維的戰略就是放棄在秦嶺深處險地設防,收縮兵力,全部收回漢中,防守主要的漢城、樂城及漢平關,如果曹魏進攻漢中,就放他們進來,拖長曹魏的補給線,攻擊曹魏的糧道,依託堅固的城池和險關,最後包圍並殲滅來犯之敵。

    姜維的戰略初一看上去,也有些道理,畢竟拖長敵人的糧道也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而關中與漢中隔著茫茫秦嶺,非常難走,當年曹操在漢中之戰中失敗,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糧道問題,糧食運輸問題,曹魏不缺人也不缺糧食,如果要攻打蜀漢,缺的只有運輸糧食的途徑。

    公元263年,司馬昭伐蜀,漢中守軍根據大將軍姜維的戰略,放魏軍進入漢中,結果就是漢城、樂城、陽平關被魏軍包圍,而姜維當時人卻不在漢中,就連漢中都督胡濟也不在漢中,魏軍長驅直入,僅僅幾個月時間,就滅亡了蜀漢。

    蜀漢的滅亡姜維確實有責任,但不是主要責任,姜維作為蜀漢軍事最高領導人,在軍事上負有不可推卻的責任,比如防備曹魏攻擊,漢中守軍想不到如此不堪一擊,全部龜縮在城池中被魏軍包圍,魏軍留下包圍城池的軍隊,繼續向南進攻。

    雖然姜維後來在抵抗魏軍中有一定的作用,在劍門關阻止了魏軍的進一步進攻,卻沒有想到鄧艾另走偏峰,偷渡陰平,直取成都,逼降劉禪,才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蜀漢滅亡的主要責任是後主劉禪的昏庸,由於劉禪重用宦官黃皓,導致朝廷不正之風日漸,國力逐漸衰弱,而劉禪又沒有掌控一切的能力,就連戰爭前姜維的上書也不能直接送到劉禪面前,說明蜀漢的資訊溝通渠道已經不暢通,或者落入小人之手,這才是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

    從北伐戰略上看,諸葛亮五次北伐,而姜維前後十一次北伐,姜維有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卻沒有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戰爭並不僅僅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諸葛亮能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兵精糧足,有北伐的基礎,而姜維僅僅只能從軍事上發揮,無法在治國及內政上有所建樹。

    換句話說,諸葛亮時代有北伐的基礎和實力,姜維時代已經慢慢失去了北伐的基礎和實力,諸葛亮北伐沒有較大的失敗和損失,姜維北伐不僅有大敗,還有數次小敗,諸葛亮北伐沒有影響到蜀漢的國力,百姓也非常支援,而姜維北伐卻導致蜀漢國力日漸衰微,百姓也面有菜色。

    姜維的北伐是蜀漢滅亡的一個原因,但蜀漢滅亡的主因並不是姜維的北伐,而是蜀漢日漸衰弱的國力和昏庸的皇帝。

    姜維從238年開始北伐,一直到262年最後一次北伐,前後歷經24年,蜀漢好歹也存在了24年,如果從諸葛亮去世開始算起,蜀漢則在諸葛亮去世後還存在了29年,並不是迅速滅亡,而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

  • 7 # 青史回聲

    不能這麼看待這個問題,怎麼能把蜀漢的的滅亡,全都怪到姜維一人頭上。事實上,後期的姜維,其權勢和地位遠遠不如前期的諸葛亮,這是毋容置疑。要知道諸葛亮的北伐和姜維的北伐,其朝廷扶持的力度是完全不一樣,天差地別。

    這是顯然的,畢竟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招攬的降將,即使“師從”諸葛亮,繼承其遺志,但說實在,後期的蜀國朝廷並不十分熱衷北伐,說句難聽的話,就是得過且過,你不來打我,我就不來打你。僅僅憑姜維一人之力,能夠在數次北伐中,與魏國的主將鄧艾不相上下,已經是很厲害了。

    至於說姜維改變了諸葛亮主動北伐的策略,此乃無稽之談。從始至終,姜維都沒有去改變諸葛亮的遺志,相反,是努力地想完成諸葛亮的遺願,興師北伐,復興漢室。只可惜姜維在蜀國的地位並不是十分顯著,連諸葛亮如此有權勢的人,在蜀國說一不二,也在北伐當中,很難取得很大的成果,最終病逝五丈原。

    那麼姜維的北伐,是否推動了蜀漢的滅亡?

    關於這一點,我更加不認同。難道姜維不北伐,魏國就不來攻打蜀國?荒繆!如果沒有諸葛亮和姜維數次的北伐,蜀國早就多次落入下風了。要知道三國以來,魏國和蜀國交兵是最多,也是最久的。蜀國能夠在諸葛亮死後,還能長達40年,姜維功不可沒。可是蜀國的滅亡,姜維無法改變,這是天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轉彎讓直行”,直行負全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