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奮鬥的小朱
-
2 # 小寧實用書籍推薦
既然知道自己是習得性無助,那就要有意識的進行訓練,你就可以擺脫這種負面情緒了。那要進行怎樣的訓練呢?
第一種,轉移注意力
去想別的事情。消極的想法利用反覆思慮的特性提醒你它們的存在。如果你把它寫下來,以後再去想它,它就失去了縈繞在你心中的目的,沒有目的的東西是沒有威力的。
第二中,去反駁它
從長遠來看,反駁更有效,因為有效的反駁能阻止以前那些想法再次出現。大聲說出你的想法。這樣,當你遇到困境時,就不會再抑鬱了。這四個途徑可以使你的反駁更令人信服:證據、其他可能性、暗示、用處。
證據:反駁消極想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舉證,證明這些想法是不正確的,不符合實際的。大多數時候,事實站在你這一邊,因為對一件不好的事情的悲觀反應往往是反應過度。所以你要以一個偵探的姿態問自己:“這種想法的證據在哪兒?”
其他可能性:通常一件事情的發生不會只有一個原因,而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
暗示:有的時候,你所持的消極想法是對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使用“非災難法”,你應該問自己“我的想法會帶來多壞的結果”,反覆求證。
用處:有時候,這些想法的後果比這些想法是否真實更重要。你可以提問“現在想這個對我有用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請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你要反覆的自我鍛鍊才可以,嚴重請去看心理醫生。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祝您早日康復!
-
3 # 芳草情感
去年,我非常自卑、迷茫、焦慮。今年疫情期間,我走出了那段陰霾。我主要做了兩件事情。
01 西漢時期經學家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能治癒人們的一些“病症”:迷茫、浮躁、懶惰、固執、焦慮等等,使你內心變得強大。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會把所有的磨難和痛苦當作墊腳石,踩在腳下,向死而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淡然處之。
比如去年單位有幾個人地給我說“女人就是做家務的,考證做啥”等等之類打擊我積極性的話語。一段時間,我變得頹廢、焦慮、迷茫和自卑。
今年疫情期間,我開始大量閱讀命運坎坷的名人的傳記,慢慢地走出了那段陰霾。
02 塞涅卡說“有人活著卻沒有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如同河中的一顆小草隨波逐流。”海倫·凱勒是著名的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出生後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享年88歲,有87年時間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
在此時間裡,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代表作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
我們是身體健全的人,遭遇一點挫折磨難,精神就被打垮。成天無所事事,怨聲載道,牢騷滿腹,活成一個連自己都非常討厭的人,別人怎麼會喜歡你,尊重你?
你應該規劃人生目標,努力拼搏,實現自己的夢想,遇見更好的自己。
比如今年,我規劃了人生目標,我計劃5年之內寫一本關於母親的小說。我將目標細分到每年、每月、每天,我現在非常忙碌充實,根本沒有時間胡思亂想、發牢騷等等。
總之,多讀書,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明確人生目標,努力拼搏,遇見更好的自己。
-
4 # 彼得兔紙
首先,這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去解決,包括患者本身需要配合自己去走出這樣的一種模式。也有可能和患者幼年時期的家庭環境有關係。
“自卑,是一切痛苦之源”這其實就是深深的不自信。
患者並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不相信自己病了,更不相信自己能夠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既是他已經做的很好了,他依然不相信這樣的事實。
所以,一直以來,他都以苛刻的方式嚴格要求自己: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類似「自卑」的情結:
☞很少主動說話,不敢為自己提要求;
☞害怕成為焦點,不敢承受他人的注目;
☞即使不願意,也不能理直氣壯地說“不”;
☞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努力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而不是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彷彿自己活著,就必須滿足他人,為他人提供一些有用的價值,以此來獲得喜歡和認同,否則就像是欠了別人的一樣。
即便在少數時候感受到過一些快樂,但心底的那層自卑始終揮之不去,它會自己跑出來,提醒自己“我不配擁有”。
那麼,如何才能走出自卑,真正活出自信呢?
武志紅老師提到:
真實的自信,只能源自於愛,而不是條件有多好;
特別以條件好自傲的,可能內在都有一個虛弱的小孩,或者被拋棄的嬰兒。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不管是“自卑”還是“自信”,都跟我們的「自戀」有關。
在我們的生命早期,我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照料者無微不至的關懷會讓我們產生一種“無所不能”的全能感。
這種全能感,心理學家稱之為「原始自戀」。
原始自戀是健康自戀的雛形,也是成年後人際安全感、自信、自尊、自愛的基礎。
但嬰兒早期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原始自戀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這種心理,會延續到成年以後。
如何走出這些心理陰影:
那就是我們要認識接納它,畢竟作為生命動力,需要是疏而不是堵。
看到、承認和接納自己的自戀,是解開很多亂局的關鍵。
-
5 # L若藍
雖然你的問題裡面給自己貼了很多負面標籤,但其實,你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你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並且有勇氣來向大家求助,就這一點來說,你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一直都覺得,改變的意願比方法更重要。
一個人感覺到自己的弱小或者具有一些自己不能接納的特質其實並不可怕,也不是真正的問題。當他願意去看見並正視自己問題的那一刻起,改變其實就已經發生了。
再回到你的問題上,自卑、無助、焦慮、有很多負面情緒要怎麼辦?
一、從內在認知層面來突破,重新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體系。自卑、焦慮背後揭示的是自我的否定和不接納,是自我認知體系出現了偏差,但並不代表自己真的不好或者有問題。作為生命,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完美無缺的,我們要堅信這一點,只有當我們真正意識到我們沒有問題時,問題才能真正消失。
容易自卑或很難自我接納很多時候是來自於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多積極、正向的反饋,每一個自我攻擊和負面情緒背後都對應著一個需要被療愈的創傷,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原生家庭問題。在我們成長過程種,自我認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身邊人尤其是最親近的人對我們的評價,作為一個小孩,因為缺乏成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我們只能被動接收而沒有反思的能力,接收來的可能是積極正向的也可能是消極負面的認知信念,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成長環境塑造了現在的我們。
這樣說不是為了讓原生家庭來給我們背鍋,而是為了看清問題背後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白,既然環境可以塑造我們,那作為一個成年人,現在已經有責任,也有能力重塑一個新的自己,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自我認知體系了。
這是一個摧毀重建的過程,會很艱難,畢竟舊的信念系統已經形成幾十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已經形成,想要打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幾句話或者幾條建議就能夠解決的,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你對自己保持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我建議你可以聽一些內在成長的課程或者系統的學習下心理學,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清理自己和療愈自己。
二、養成良好的外在行為習慣。除了在內在信念系統上下功夫外,也可以透過良好的行為習慣來改善消極負面的情緒。比如堅持鍛鍊身體,很多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及時釋放時就會堆積在身體裡,規律的運動、瑜伽、冥想有助於排除身體的毒素。你會發現那些熱愛運動的人大多比較Sunny積極,很少看到愛運動的人出現抑鬱的情況。
可以多晒太陽,補充人體陽氣,陽氣足,人也不容易消極。
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睡眠習慣,當身體被照顧好時,我們的情緒也能變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建議,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曾經我也跟你一樣,有同樣的苦惱,現在的我,通過不斷的自我成長,慢慢走出了自卑、焦慮以及負面情緒的泥潭。
願你能早日遇見那個樂觀、Sunny、快樂、美好的自己。
-
6 # 丁爸毛毛蟲
可能你會說他們都是藝術家,需要的就是這樣的靈感。而我們普通人就不需要這些負面情緒。
自卑。如果你感到自卑那你一定很少受到來自外界的表揚和肯定。如果有一群從未謀面的人對你的文字和視訊、音訊加以讚揚,我想你馬上就獲得了自信並有了更多的動力去創作更好的作品。這就是自卑帶給你的正面作用!為了獲得更多的肯定而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助。 如果你感到無助,你可能不太善於表達和傾述,更多的把自己的問題存在心裡。你可以去嘗試著幫助別人,那樣你會感受到施比受更為快樂,而被你幫助過的人,也同樣會反過來關心你和幫助你。
胡思亂想。如果你總在胡思亂想那麼你的內心一定是空虛的,你需要用不停的思考來填滿空洞,這時候你應該去讀書,從詩歌開始,最短小的文字能用最快的速度抓住你的注意力讓你沉浸於美好之中。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生如夏花》。
焦慮。如果你焦慮,請開始一項體育運動,因為當你專注於手臂和雙腿的擺動的每一個動作時你將沒有時間焦慮,因為你必須專注於當下。當你重複著動作,漸漸汗流的時候,你能感受到的只有愉悅。
-
7 # 高小白
負面情緒千千萬,如果逐一去解決,不僅效果甚微,而且很容易陷入災難化的狀態 —— 感覺自己沒救了。
如何 “以不變應萬變” 呢?實際上,就像大自然中各種花草樹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一樣,我們人類也有著一種神奇的能力 —— 復原力,也被稱作心理韌性(Resilience)。
簡單來說,復原力是指我們在面對一些不幸事件,或者挫折、逆境等高壓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應對能力。想象一根彈簧,雖然重物會把它壓垮,但是當重物消失時,彈簧一般都能夠恢復到原來的形態,即復原力。
我們遇到困境時感覺無力很正常,但是困境基本不會一直存在,如果我們能夠在困境消失後,成功從中走出來,那麼不僅會建立自信心,也會避免習得性無助、焦慮。例如,這次考試考砸了,事情已經發生,不會一直處於“發生”的狀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有能力調整自己的情緒,進而為下次考試做準備。這其中的能力,便是復原力!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我們的復原力越強,就越能夠應對壓力,從壓力中堅持下來,進而可以有效預防抑鬱症 、焦慮症等精神障礙。
1.復原力的影響因素1.1 家庭因素
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會讓我們從小就不斷積累復原力。其中,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的養育方式。
一般來說,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的復原力就會越強,因為父母有充足的資源和方式方法,來給予孩子各方面的支援,例如支援孩子學習,支援孩子應對生活中各種困難等等。
另外,對於養育方式,如果父母能夠在對待孩子嚴格的同時,可以積極熱情地對他們的需求做出迴應,而且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那麼孩子就會建立充足的安全感、自信心,進而能夠帶來強大的心理復原力。
1.2 社會因素
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人類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社會環境中,不同的社會環境也會給我們心理復原力帶來不同的影響。
與家庭因素類似,如果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較為包容,能夠給予自己支援鼓勵,不斷得到正反饋,那麼我們也會不斷積累復原力。例如,在學校裡能夠被老師 “看見”,循循善誘;在公司裡,團隊氛圍融洽,彼此相互幫助,而不是勾心鬥角……
但實際上,這些家庭與社會因素都十分不可控,因為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的人,長大後遇到怎樣的老師、遇到怎樣的領導。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復原力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自我增強!
2.如何提高復原力?以往的心理學研究認為,提高復原力可以從兩個層面著手:自我關懷(自我層面)與連線感(他人層面)。
2.1 自我關懷:愛自己
近些年,網路上充斥著 “愛自己” 的口號,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愛自己呢?在心理學中,“愛自己” 這一概念與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最為接近,即像對待最愛的人和好朋友那樣,善待自己,給予自己支援。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過度地指責自己、批評自己,儘量避免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不夠幽默、不夠厲害…… 當我們可以停止評價自己時,不給自己貼上 “好” 或 “壞” 的標籤時,那麼無論自己怎麼樣,都可以嘗試愛自己。
當你想要批評自己時,想一想你最親近的朋友,你會用一些特別傷人、苛刻的話來指責他們嗎?大概率不會。那麼,你就可以嘗試用對待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另外,當你感覺很不好時,雙手交叉擁抱自己的雙肩,也會讓自己感覺好很多,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擁抱(即使是自己的擁抱)能夠讓身體釋放催產素,緩解負面情緒。
2.2 連線感:社會支援
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朋友關係、親密關係,會得到充足的社會支援,讓我們保持較高的復原力。
如今,“孤獨” 似乎成為了這個時代的 “流行病”。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都發現,長期孤獨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雙重影響:焦慮症、抑鬱症,免疫系統、心腦血管系統能力降低…… 這些,都會損害我們自身的復原力,沒有能力應對壓力,更沒有能力從壓力中復原。
因此,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關係,會讓我們減少孤獨的同時,提高自身復原力。可以嘗試聯絡以前的好朋友,或者嘗試尋找一些興趣相投的新朋友,在彼此互動過程中,建立深層次的連線感 —— 一種自己並非獨自一人的感覺。
寫在最後
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磨難與挫折。應對它們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提升自身的復原力。當復原力達到一定程度時,“那些殺不死我的,只會令我更加強大”。
祝福你~
-
8 # 心理師喜微
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心理需要除錯了,就比如我們的身體有了小毛病,要麼去醫院看醫生,吃藥打針,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要麼養生保健,增加運動,改善飲食,自我調節。
同樣,心理有一些不舒服,要麼請心理諮詢師協助,要麼自我協助。接下來,主要聊聊自我協助可以怎麼做,幫助自己擺脫內心的困擾。
“症狀”是怎麼來的?之所以把你遇到的困擾稱為“症狀”,是為了和它的本質做一個區分。
自卑,無助,焦慮,其實都是隻是我們的內心感受,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有人經常體驗,有人可能並不經常體驗。經常體驗,而且給生活帶來困擾了,可能就被心理諮詢師稱作“症狀了”。比如,抑鬱症,神經症。
這樣強烈的感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從什麼時候來到你的生活裡呢?
比如對於我,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就很自卑,覺得自己相貌平平,成績一般,不受同學喜歡,自己也沒有找到熱愛的事情,自己價值感特別低。
當時,父母打工為我支付學費,也讓我感到很無助,不能減輕他們打工的辛苦,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一大把年紀還在為我奔波勞動,所以,就有很強烈的無助感。
再往前追溯,高中,初中,甚至小學的時候,都會在某些時刻感到自卑,可能是老師沒考好,可能是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出錯了。
這些感受,從我們出生就有了。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屬性。
所以說,自卑沒有問題,無助沒有問題,經常自卑和無助,就需要重視了。
那為什麼有的人會經常自卑和無助?
【1】心理力量不足
童年期,從父母或者主要養育人那裡得到的愛不夠。父母給的接納理解,支援鼓勵,都是孩子長大後面對困難的底氣和力量。試想,一個在家裡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心裡都是委屈和不滿,自信從何而來?沒有自信,沒有自我價值感,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是整個人的坍塌,沒有人曾經跟他現站在一起過。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小時候父母經常打架,她充滿恐懼,而且,父母也對她家暴,讓她對環境,對社會沒有安全感。
成年之後,回憶跟父母相處,不是被打就是被罵,父母從來沒有肯定過自己,讚美過自己,好像她做什麼都不對,都是否定和指責。她跟父母感情也很淡漠。
【2】重大突發事件的影響
成年後的人生中,遇到了一些重大突發事件,心理力量不足,自然無法面對和承接,過去的創傷和痛苦會被喚醒,自卑和無助就吞沒了當事人。
如何改善自卑和習得性無助【1】讀書
可以多讀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探索一些自己到底為什麼會經常自卑,無助,焦慮。很多人都因為想解決自己的問題,而開啟了心理學的學習之路。我也是如此。
武志紅的書,李雪的書,都是講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很好理解的書。
還推薦我的老師周志建的書,《故事的療愈力量》《擁抱不完美》《跟家庭的傷說再見》,這些書我都讀過,非常好讀,都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讓讀者懂得自己的很多行為和心理活動背後的原因和意圖。非常有利於認識自己,瞭解自己。
【2】上課
還可以現場去參加一些心理學的工作坊,也有心靈成長類的工作坊,專門幫助人們解決內心的困擾。
我自己上過P.E.T.父母效能訓練工作坊,孟遷的工作坊,周志建老師的工作坊。
【3】運動
身心一體。可以通過運動,先給身體補充能量,煥發活力,才有力量去面對內在的各種痛苦。
探索內在,有點像給心靈做手術。外科手術前,醫生會讓患者先補足營養,有了體力精力,手術才能承受得住。
【4】自由書寫
這個方法,有點兒像寫日記。找一個安靜的時間和場地,準備一個日記本,一支筆,坐下來,從“此刻,我感覺……”開始寫起,把身體和內心的感受,頭腦裡的想法,通通寫出來,筆不要停,一直寫一直寫,寫上半個小時,能夠釋放內心的焦慮不安。是非常好的自我療愈方式。
【5】傾訴
如果身邊有信任的朋友,也可以找他傾訴,說出內心的祕密和痛苦,痛苦就減緩不少。說破無毒。憋在心裡的時候,只有自己一個人承受,說就來,痛苦就見到光了,人會輕鬆很多。當然,這個人如果能夠理解自己,不評判,不建議,只是陪伴和聆聽最好了。
如果沒有,也可以找個錄音機,或者一個毛絨玩具等事物,來當做傾訴物件。
在《花樣年華》裡,梁朝偉向一個樹洞傾訴。
還有很多方法,比如聽歌,畫畫,親近大自然,但是,歸根結底,那些痛苦是需要去面對的,迴避只能讓我們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
如果那些痛苦能夠得到理解和愛,終究會癒合。
痛苦不是問題,如何面對痛苦才是我們需要去練習的。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通過以上所有的方法,最終,祝福你學會愛自己,接納自己,支援自己,陪伴自己,理解自己,做自己的好朋友,把受傷的自己愛回來。
-
9 # 中醫趙主任
聽說過有種魚,它們每年要經歷逆流直上,飛越瀑布和堰壩,衝過河流中的障礙物以及躲過飢餓的黑熊,必須用極強的游泳能力,才能迴歸故里去產卵……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一個人真正的有目標感,有奮鬥的初衷,他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很多障礙。每個人都會碰壁,焦慮,情緒低落,有時候還很無助,這些是人生的常態,生活從來都不是容易的。
遇到困難我想估計是嘗試過辦法,但是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所以無助自卑,覺得自己做不了,做不好。這裡如果和你說要自信那估計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如這樣,將自己所做的事降低難度,做自己能掌握的事,這件事呢也不是那麼輕鬆就能做好,也會有些難度,但通過自己努力可以完成。當你做好了一件事以後,自信慢慢就回來了。自信就是在不斷做成事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肯定,當自信足了,自卑就少了。
至於負性思維,也是和自己失敗的經驗有關,讓自己忙碌起來,當忙於做事的時候,估計就沒那麼多時間去往不好的方面想。
還有多接觸樂觀自信向上的人,少接觸負性思維多的人,這樣也有助於走出負性思維。
-
10 # 邊疆小生
凡事都有因果,你的這種情緒一定會有原因。不妨去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你現在的狀態?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還是你的學生經歷或者工作經歷中的哪些事情影響了你?可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是你不太清楚的知道是什麼。如果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你這樣的性格,那就可以更加針對的去改變,如果不知道,那就忘記一切過去,想象一把剪刀一樣,一下子剪掉身後的煩惱絲。
忘記過去,解決面前。那麼自卑比較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心裡暗示,每天可以不分時間地點的暗示自己,比如:我很棒,我很優秀,我很善良,久而久之在你的潛意識裡就會有迴應,但是切忌不要對自己說我不“.......”,比如我不自卑,我不難過,我不焦慮等等,這種負能量的東西會差別的進入你的潛意識裡,因為你的潛意識不能識別“我不”這種詞語,其次這種詞語說出來就帶著負能量的。
至於你說的焦慮,胡思亂想,我想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順其自然,那些改變不了的就隨它吧。
回覆列表
自卑,習慣性無助,胡思亂想,焦慮等等,說明你現在的心理出現了疾病。是不是生活壓力太大,沒有安全感,對現在的現狀很不滿意。生活都是不易的,加油。
其實,很多時候聽別人勸是解決不了的,能幫自己的往往是自己,尤其是心理疾病。我為什麼這樣說,是因為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我生了孩子之後,產後抑鬱,現在產後抑鬱比較普遍了,但是我是2010年那個時候,這種疾病還沒被大家所認知。我產後抑鬱,每天都會想到輕生,我記得很清楚,有次我走在湖邊,我竟然有跳進去一走了之的想法......誰能幫我?我公公婆婆很強勢,甚至說很欺負我,我大姑子還沒出嫁,大家都住在一起,我整個孕期,婆婆和大姑姐埋怨我孕吐,在我門口破口大罵,婆婆向著姑娘,一起欺負我。老公典型的媽寶男,在他家人面前連個屁都不敢放,在生產之後,我抑鬱症哭的時候,別說給與我關心了,一直在罵我,從來沒有給予我一點溫暖。我怎麼辦,整天渾渾噩噩,一直想著輕生,不自覺的都想到了死亡,我那個時候的處境應該比你還要艱難,那種情緒是不自覺,由不得我的,它自己會湧上來......後來我每次再有輕生的想法時,我都是自己勸自己,自己暗示自己加油,我會寫日記,但是不會寫這些負面的情緒,慢慢的,我逐漸恢復正常,沒有了輕生的想法,所以,親愛的,只有自己才能勸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熬過來就好了,像我現在,孩子也快大了,也不和婆婆公公在一起了,完全有了自己的小生活。
所以,自己給自己力量,自己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