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話情治傷有問必答
-
2 # 星雲十萬八千里
人自信,換言之相信自己。
鄙人認為:學歷、背景、家底,是一些物化的外接標籤,而非自信的決定性因素
先說背景——
“寒門難出貴子”,這彷彿是一個如鯁在喉的千百年的“門閥”刺。魏晉到隋唐,“士族門閥”延續了近千年,成為當時中國政府選拔公務員最重要的機制,直到唐太宗為了提高關隴貴族的地位,修改《氏族志》,靠“軍功、才能、品德”等實力來提拔,到了武則天時期,依靠科舉制度徹底改變了千年的人才選拔機制。
而現在再提背景可能會更多的隱射到的是家庭背景成分與階層劃分;背景成分較好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視野甚至通路,多一些人生其他的選擇和嘗試;而所謂“成分不好”的家庭,千方百計的把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千萬學子仍然和古代科舉一樣參加“童試、鄉試、殿試”。以期改變和提高階層(現代應該更合適說成分)。
“應試教育”也依然是改變出身與背景的主要方式。
背景並不是絕大多數人的加分項,“公主、王子”頂級貴族背景也只是少數,對於“士農工商”的成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可以忽略不計。
再說學歷——
學歷僅僅使我們曾經學習經歷的的證明,而與才華能力不能完全劃等號。而高智低能的人也屢見不鮮。一紙文憑,或許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但絕非萬能鑰匙。而這個時代需要我們有持續不打斷的學習能力與好奇心。
最後說家底——
說白了就是家裡的物質基礎或者說經濟實力;當學歷、背景兩者都缺失,富裕的物質基礎可以彌補一些先天不足,如果再生出幾個紈絝子弟,晃悠在世人面前:老子就是有錢,祖宗八輩都花不完,咋滴!富貴嗎?富而不貴,富有但人品不貴。
當然,也曾經見過隱藏所謂背景和家底的人,普普通通,勤勤懇懇,深藏功與名;
也曾經見過學歷very nice的人,連一篇董事會會議紀要也寫不好,抓頭撓腮轉而求助於無名小卒;
也曾經見過二五八萬的人,轟鳴震耳的馬達聲飛奔而過的時候,有人就會往地上啐一口唾沫:有倆錢兒,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自信的前提,是建立對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對是自己的精神品質、人格、智商、才華的綜合評價,以及對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基於“神、智、氣、識”的評價體系。
俗語: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如果不是來自於屬於自身真正的實力,這樣的自信或許是一時的,可以說成“自大”;如果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價,所謂的自信也許是盲目的,可以說成“自負”,或者“迷之自信”等時髦詞語來形容。
在這個“成功”、“富足”、“幸福”等形容人生的高階詞彙中,評價體系往往是欠缺維度的,也難免會用物質佔有程度與數量來定義,因為簡單和可量化。
人需要自信,相信自己所能,但也要知道自己所不能。
想起老子的話: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回覆列表
學歷高跟有背景比,學歷只是皮毛,有多少高才生,能在自身的生活之中,如魚得水,只有那些背景深的人才有自信,就算酷暑嚴冬,總是有人送炭送風。這就是背景與學歷的區別。
另外、背景與家底,有背景的人沒錢有人送,沒房有人買他,求他辦事的人多於牛毛,就算有些人家庭豐厚,也難跟有背景有實權的人相比,所以家底厚的自信,都會跪倒在背景自信下。
生活中最沒有自信的人群,一沒背景,二無家㡳,三沒有學歷,再難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民,而也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農民,在解放初期,為國家無私地奉獻著自己辛勤勞作的糧食,為工農商學兵提供了一曰三餐。而就是這些一貧如洗,胸無大志的普普通通的農民在國家身後默默付出。我們應該向農民兄弟道聲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