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nyDeng
-
2 # 吉月文
這種觀點是在晚清尤其是民國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逆向民族主義的觀點。所謂逆向民族主義,實際上就是高度自卑,認為本民族在所有方面都低於優秀民族。歸根到底,這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種特殊思潮,在當時是有一定影響力,並且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從來沒有成為主流,影響力也在不斷衰弱。
回到歷史本身來看,這種觀念就是錯誤的。中國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到了元代以後,中國的發展趨勢逐步落後於西方,但是在絕對水準上依然領先於西方,真正的交叉點大致出現在明代中後期,也就是歐洲在近代轉型的前夜。從這個時間點往後,中國的絕對水準也開始逐步落後於歐洲,到了工業革命以後與歐洲出現了質的差距。但注意這也僅僅是與歐洲相比,中國的發展水準始終領先於其他地區,在落後國家當中,真正在近代實行了變革,從而擺脫傳統社會的只有日本,也就是說在傳統社會當中,只有日本實現了轉型,其他國家實際上根基還不如中國長期水準始終低於中國。
在長時間維持高水準的發展,怎麼能單純用一系列負面詞彙就能夠描述在3000年的發展歷程呢?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那麼這種思想觀念從何而來呢?實際上,這種觀念不是華人自己開發出來的,最早是由歐洲人開發出來的。在歐洲近代轉型的前半階段,中國作為一個世俗化社會,曾經受到西方學者的廣泛推崇,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給了西方人一個消除基督教影響的重要參照物。作為一個宗教化社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歐洲人沒有辦法想象一個世俗化社會如何運作直到中國的相關資料傳入歐洲以後,讓歐洲人大開眼界。包括萊布尼茲,伏爾泰等人都曾經盛讚中國。
不過到了啟蒙運動的時候,出現了第1個全面否定中國的思想家孟德斯鳩。孟德斯鳩認為中國的君主專制過於殘暴,藉此否定了華人的文明形象。他還提出了氣候決定論,認為歐洲作為緯度較高的地區擁有更好的地理文明發展條件,從而否定了中國的文明發展潛力。到了19世紀,德意志哲學家,駭客在進行歷史哲學論述的時候,把中國定位在一個從矇昧到文明過渡期間的這樣一個低階文明形態上,並且深刻影響了後世學者。20世紀初的德國社會歷史學家馬克思韋伯,則乾脆從文化層面上論證了西方社會的優越性,中國和印度等傳統社會的先天落後性。這些學者都是歐洲歷史上影響非常巨大的學者,現在的歐洲學者受他們的影響很深這些學者對於中國和日本的學術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現在回過頭來看,不難看出,這些觀念都是有著濃厚的種族主義色彩的。在西方近代的對外殖民過程當中,文化殖民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為殖民行為尋找合適的思想基礎,是歐洲文化界的一個任務,這些學者的工作就呼應了這樣一種需求。此類論述到了最頂峰階段就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國民性理論。
國民性理論把當時世界的民族按照等級劃分,最高等級的自然就是西歐核心文化圈的英法德等國,次一等的就是拉丁國家,再次一等的就是中國印度和奧斯曼土耳其這樣的傳統國家,最低等的就是文化水準最為薄弱的非洲和美洲原住民。
這個過程在日本是長期廣泛開展的。並且透過中國在日本的留學生傳播到了國內。魯迅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當中就談到日本的學校專門播放一些華人的醜聞,其目的就在於此。魯迅回國以後,以這段經歷為基礎寫了大量批判國民性的文章,實際上就是對這段歷史的一種反應。應該說魯迅本人是比較接受日本的國民性論述的,當然,魯迅的想法是國民性是基於現實產生的,可以提升改造。也就是魯迅希望華人能夠像日本人一樣完成國民性的提升。這種想法是比較幼稚的。西方人創造國民性思想,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將其視為一種天生的因素,具有不可避免性,這樣才能使得歐美的對外霸權長期化。實際上國民性思想就是主要由留學日本的學者帶回國內,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國內熱議的話題。實事求是的說,魯迅的文章是一個特殊年代下產生的,我們作為後來者當然不能對其求全責備,但應該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背景來分析他的思想和立場,而不能不加思考的就把魯迅的論斷移植到當代社會。
以上是國民性思想從發展到最後傳播到中國的整個過程。接下來談一談國民性思想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國民性思想在近現代中國有兩個高潮階段。第1個階段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就是日本侵華的前夕。形成高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部分學者已經感受到了日本侵略的威脅,從而希望借批判國民性,刺激中國民眾在精神上覺醒,也有日本人在輿論上進行造勢,希望在精神上打垮華人的原因。從社會思潮上看,確實一度影響很大。但隨著抗戰的形勢日益危急,輿論場也發生了變化,從以前的批判為主逐步轉向激勵民眾正面品質為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國民性理論的一種揚棄。
第2次高潮是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經歷了10年特殊的精神動盪之後,有相當多的人對於中國的前景是非常悲觀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人開始重新拾回民國時期的國民性問題,並在當時的輿論場上廣泛宣傳。這種思想一度在知識分子當中影響很大。而90年代中後期,隨著經濟發展日益步入正軌,造成思想悲觀的現實基礎逐步消失,同時民族主義開始崛起,對國民性論斷嗤之以鼻。再加上這個時候透過海外文化交流發現國民性論斷,在歐美社會已經被作為種族主義理論廢棄不用因此思想界的輿論主流不再探討這個問題。
國民性理論的崩潰是因為它根本就不符合歷史和現實。隨著二戰的結束,殖民地的廣泛獨立導致了歐美的霸權第1次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歐美對於世界的掌控,從原來直接的軍事殖民改為經濟控制手段從硬變軟。這個現實表明歐美現在依然具有優勢,並且手段更為高明一些,但是也反過來說明歐美的相對實力下降了。而隨著中國的崛起,歐美的相對實力進一步削弱。這本身就導致了國民性理論的崩潰。一個充斥著負面品質的民族所領導的國家,怎麼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迅速的崛起呢?這個現實本身就是對國民性理論最大的一種反諷。
當然,思想文化和社會現實的發展不完全同步。某些人會領先於社會發展,但也有不少人會落後於現實發展。從這個角度上看,有部分人在現在的網路傳媒裡邊鼓吹國民性理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讓他們鼓吹並不意味著這種理論就會變成現實。
回覆列表
魯迅《狂人日記》寫的是一個躁狂症精神病人的典型症狀,哪怕魯迅自己和某些讀者認為這是對中國歷史的真實解讀,我也不認同,從原文入手是得不到這種結論的,挖背景找其他理由,不是文字解讀,我不接受這種閱讀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