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學谷
-
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土壤是否健康關係著國家的糧食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的實施。國家針對國內耕地土壤超負荷耕做提出了休耕及補貼的政策,就是為了讓耕地能夠有修復的能力,那麼如何能讓土壤更健康呢?
1、輪作。國內耕地目前的狀況是常年種植一種作物,比如水稻種植區常年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種植區常年種植玉米小麥。由於長期種植某種單一作物,造成耕地中的某些營養成分過度缺失,農民為了增產就加大化肥用量來補充缺失的營養元素,造成土壤中陰陽離子失衡、有機質含量降低、微生物減少等情況。所以,採取輪作的措施能夠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需肥規律來調節土壤中營養成分的平衡,輪作是讓土壤健康的一種耕做方式。
2、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化肥的出現是農作物的產量有了一個顯著的提高,而且其時效性也要比有機肥來的快,所以慢慢的農民就忽略了有機肥的施用只使用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板結、土壤孔隙度降低以及保肥水能力下降。透過施用有機肥可以改善這種情況,有機肥中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減輕土壤的板結、增加微生物的含量,最重要的是提升土壤的保肥水的能力,降低化肥的施用量。所以使用有機肥是讓土壤更健康的有效途徑。
3、休耕及種植綠肥作物。休耕是恢復耕地地力比較有效的方法,透過讓其自然生長雜草,雜草再腐爛變成腐殖質來培肥土壤,並且免去了整地的過程可以避免整地過程中的表層黑土流失;種植綠肥作物也可有效的提高地力,透過種植油菜、豆類等綠肥作物再進行秸稈還田作業,可以有效的提高耕地地力和有機質含量。讓耕地更健康。
我認為休耕是讓耕地更健康、恢復地力及保持水土最有效的方法,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點理解,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3 # 天水中澤農業
. 多年以來,經過上上下下 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艱辛努力,終於使農業從業人員對土壤科學利用和保護的重要性,有了清醒的認識,並漸漸重視起來;雖禍己泱已,未必己晚!
做為一名長期置身與農業科技推廣領域的技術人員,昔日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難免會有很多的感觸和不解;就如:曾經有一次在一個農資經營店裡,正碰見一個種獼猴桃的果農,他一進店就直接問老闆:“你這微生物肥是十個億的嗎?做為傍著聽的我真是很驚呼!此時,我對十萬個不能明白?這位果農怎麼就這樣自我認知?怎麼又也猜想不到他要購買這所謂含十個億的微生物肥,去解決或能解決什麼問題? 類似上述這些所見所聞還有很多,由其近幾年來,微生物肥又成了肥料中的熱門貨;凡是走進那個農資店都在買什麼這個微生物肥、微生物菌劑的。我們農技工作者都應該知道,微生物是活著的生命體,凡是有生命的物種,都必須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豐富的營養來維持生命延續;因長期應用化學肥料給土壤造成的破壞。土壤中的有機質嚴重下降,土壤板結,土壤的透氣性極差,還有溼度、酸鹼PH值等等,當微生物進入土壤中,可想而知的效果?所以,恢復土壤原生態環境不是一時,也不是哪一物就能解決的;只有綜合治理,還要有持續性。具體最有效技術措施如下: 一 . 改良先改土(以果樹為例) 1. 在定植樹苗前挖定植穴時,把地表直下三十公分的表層土設為熟土,把表層取出的熟土單獨放置,把開挖穴裡的深層生土也單獨放置。穴要大,直經40公分或50公分 左右,深度60至80公分;用廣擴穴的方式主要是為今後樹的根系生長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 2. 定植回填土程式是由下往上:最下面一層是腐熟好的有機肥(10~15釐米),二層放置一層桔杆(玉米杆或豆科類),三層是表層熟土,以此順序填土至穴口三十公分,然後把樹苗入坑定植,穴表層是用穴底生土回填,最後澆足定植水。這種定植技術應用,等於是人為的給植株根系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可使苗木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最關鍵是新定植苗木新根生長快、多、狀,樹勢強;同時進行了土壤區域性的改良。 3. 在果樹生長過程中,儘量使用腐熟好的有機肥;如果新增無機肥,新增量應是30%,有機肥為70%。
二. 果園留草做綠肥 由其北方決大多數果園長期使用殺草劑。年復一年的使用,給土壤造成極大破壞,果園裡極少有草。果園生草可起到保溼、保溫的作用,同時又是很好的綠肥。
三. 老果園土壤改良和修復根系強樹勢措施 1. 儘量不施或少施無機肥,在施越冬肥時對果樹毛細根進行斷根,等開春後地溫回升時從生新根、生好根。 2. 樹勢衰弱和葉片黃化、小葉病等,基本上都是因根系出現問題所置;因此,在果樹管理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土壤的綜合治理,全營養培肥 3. 對根系修復,應用藥劑抑菌、殺菌,再全營養肥料養地、生根、養根、壯根。 總結:總體講,萬物生長靠土壤,人與土壤生態環境和平相處,我們必須遵守自然規律法則,首先以保護為先,科學、可持續利用為基礎。
木子
-
4 # 蜜蜂TV農業知識短影片
土壤肥力一直是農民十分關注的問題,前幾天蜜蜂TV參與2018農資與市場“萬商大會”,發現了一種確切有效提升土壤肥力的方法,在此特別向大家推薦~
-
5 # 農多收柯員之家
@所有農戶,下載農多收後,補貼、農藥、肥料查詢,病蟲草害的圖譜等好東西在小工具裡面!未來有更多喲!
額,這節節目是最難講解的,因為牽扯到很多的專業術語,我們儘量講解的清楚一點。
我們前幾天講解的把根部當做植物的嘴巴,這個農民容易聽懂,但是很多的老師說,這個不對的,因為有誤導的成分。植物根系吸收主要是靠根系為核心,根系分為主根,側根和根毛,額,這個說起來大家可能沒有映象,把它倒過來,主根就是樹幹,側根就是樹枝,根毛就是葉片。額,這樣子形象一點。
吸收的原理呢,大體上是由水帶著一堆養分,透過根部上面的表皮,然後滲入根部,再由葉片蒸發產生的壓力差,把這些東西運上去,到葉片上,完成一個流程。
很多農戶問,說,這個不對啊,地球在底下,按照重力原理,那麼水不可能帶著養分上去的,這個就涉及到了蒸騰作用。
蒸騰作用大體上可以理解為Sunny嗮到葉片上,特別熱,然後,葉片把自己的水給揮發了,然後,這個時候,就形成了一個真空泵一樣的條件。類似於小的時候大家用的那個軋井。交一點水,壓幾下,就出水了。大家這樣理解是比較簡單的。
水在植物吃飯的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一個介質,那麼水的多少和土壤的孔隙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我們一般根據土壤的情況來佈局我們的滴水時間。
土壤孔隙在這裡非常關鍵。因為咱們植物喝水不是像人一樣,而是從土壤孔隙吸收的。
小知識:
土壤中孔隙的分佈非常重要。孔隙被定義為兩種型別:小孔隙和大孔隙。小孔隙一般被稱為“毛管孔隙”。在砂質土壤中,孔隙度持久並穩定,在粘性土壤中,孔隙度隨土壤溼度的變化而變化。
土壤持水力受土壤質地和土壤型別的影響。比如:在偏砂性土壤中,15%的土壤含水量可以滿足作物正常生長的需要,而中性土壤中同樣的含水量只處於作物需水臨界點,粘性土壤中則不能滿足作物生存的需要。
水被固定在土壤孔隙中,與周圍的土壤顆粒表面形成水膜。當土壤由於滲透、蒸發和根系吸收而變干時,大孔隙中的水首先被吸收,同時小孔隙中的水也被吸收。當作物需水時,首先從大孔隙中吸收水分。
土壤顆粒的保水機制主要基於顆粒表面的保水性。砂粒、粉粒和粘粒相互粘結和聚集,形成土壤結構。良好的土壤結構比緊實的結構具有更多的土壤空隙和更好的保水性。
壤土具有更好的持水性(它由很多的小顆粒組成,具有更大的表面積)。偏砂性土壤持水性較弱(其主要由大顆粒組成,表面積較小)。
土壤結構在兩個方面影響灌溉方案:
•它決定了土壤吸水的快慢。因為其影響了滴頭流量的選擇和滴頭間距的確定,因此在滴灌系統設計前就要了解。
•它決定了根區蓄水量的多少,以及可供給作物吸收的有效水數量。
說實話,土壤孔隙比較難理解,大家可以理解是海綿,我們植物的嘴巴要從海綿中去吸水,我們人的話是採用擠壓,但是植物只能靠一種其他的力量進行吸收,蒸騰出現動力,然後透過一定的程式上傳。所以,這個“海綿”的孔隙性質決定了我們正常吸收難以,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土壤進行不同的對應手段。
這點很關鍵,所以,不同土壤情況,用同一種方式是行不通的。這就是我們很多老百姓出現的那種問題:看到別人怎麼弄,自己就怎麼弄,結果產量不行的問題。
當然這些呢,現在物聯網已經馬上就可以用到了,比如土壤的張力計,蒸發盤等等。說實話,不是很難的東西,但是因為現在的投入成本的問題,我們一般很少採用。今年我們可能會試點一些地方,但是,到時候根據成本吧。想想看,火星咱們都可以直接實時採集土壤資訊,更不用說在地球上了,不過那個成本實在太大,所以,現在物聯裝置還是比較遙遠的,我們只能用一些比較低廉的方法來進行。
很多老師說,吃飯這個比喻是不恰當的,因為植物吸收肥料是透過水為介質,內外滲透壓差進行的,這樣說,外面一大堆肥料,壓力比較大,裡面水先進去了,然後,肥料透過壓力小點的瘦一點的先進一點,胖的慢慢進去。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
與其說是植物吃飯,不如說是填鴨式的管理。靠壓力。不是植物自願的,而是一種滲透壓力。
這個解釋通了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一點,哪種肥料溶水物理效能好,在相同的時間段裡面,進去的就會越多,也就是同樣的水,可以帶的肥料就越多。
比如干旱高溫的時候,植物落花落果的很大的原因是在乾旱情況下的應激反應,乾旱情況下,肥料運輸的少,產生的營養失調也佔有很大的因素。所以,上的溶水效能比較好的,大部分的農戶產量就會很高。比如去年產量也有突破500公斤的原因就在這裡。---肥料的溶水效能。當然,在這種條件下,植物塑型的作用就更加優秀了。
植物的根部有點像章魚。額,這個大家看《美人魚》,那裡面有個八爪魚,上面有很多的嘴巴,這個形象一點,植物的根系是有個向肥效能和向水效能,在這幾年的滴灌條件下,根系比以前淹灌的條件下,淺多了,但是密多了。這種情況下,營養吸收要好一點:產量提高了。抗旱效能差了一點。
鹽鹼地的改良,我們主要是儘量要求先客土改良,就是弄點農家肥呀,風化煤呀,這個是關鍵中的關鍵,其他的滴入酸酸氮呀,或者肥帝溉呀,鹽鹼豐呀,那都是後話,根部一直泡在鹼水裡面是不好受的,額,這個好比我們的北方,很少出現水靈靈的姑娘,氣候造成的。要想棉花水靈靈的,那麼改變一下土地是可行的。額,有點要說的就是,不要太浪費錢了喲。
我們這課講解了的是土壤水分,孔隙和肥料的關係,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植物吃飯的相關裝置(類似於刀叉、盤子等東西)
明天重點來了。。。植物吃啥飯比較舒服。。。
肥料的溶水性,溶解度非常關鍵。請大家關注。
追求產量才是我們的王道。
所以,為什麼我們目標定義在450~540之間。親,這個我們才能比較容易達到,才能安居樂業。(參考我們前幾天的分析文章,為什麼450~540公斤之間是最合理的)
-
6 # 咕咚健康小助手
砂畝底肥1.2斤,最好和有機肥料混合在一起,葉噴一般為0.1-0.25%。鉬肥它一般不作底肥,葉噴0.05-0.1%,一般在苗期或開始現蕾開花期噴。
最後用量最大的是採法特鈣肥,一般是石灰性土壤為鹼性,通常用酸性鈣肥,改良土壤,又補充鈣。
作物在生長髮育過程中,需要碳、氫、氧鈣、鎂、硫、氮、磷、鉀、硼、鋁、鋅、錳、鐵、銅、氯等十六種元素稱為“必需營養元素”,其中碳、氫、氧可以以水和空氣中取得,其它大多數是從土壤取得,當土壤不能滿足時,必須透過施肥來解決。影響農作物生產的主要因素跟天氣、土壤和人為措施有關。
土質的好壞直接影響產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的活力度十分重要。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產量的一項重要措施,不同作物所需肥量不同,現在很多人都是用採法特生物菌肥來改善土壤。
下面把各種微肥在作物的使用濃度及噴布時間說一下。鋅脂作基肥一般每畝2-4斤,葉面濃度一般為0.2%,拌種每斤2-3克。錳26-28%,易溶於水,作基肥2-4斤畝,葉面濃度0.1%,可預防作物中的黑褐斑病。硫酸亞鐵作基肥畝4-6斤,葉噴0.2-0.3%,可預防葉黃、小葉病。硼
回覆列表
在有機農業生產中,要想育肥土壤,不能使用人工合成的除草劑,因此雜草的防除應根據雜草與栽培作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關係,採取生物防治、栽培措施和人工鋤草的方式進行:生物防治。雜草生物防治:利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昆蟲、病原微生物及動植物等生物相生相剋關係,將其控制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的一種雜草治理措施。
雜草生物防治的種類主要包括以蟲治草、以菌治草、以草食動物治草及以草治草等幾個方面;栽培措施,根據雜草與作物間的競爭關係,透過縮小蔬菜的種植行距、增加蔬菜的播種量、具體空間排列和不同措施的組合,建立蔬菜與雜草的競爭平衡;人工鋤草是最傳統,也是最實用的方法。
此外,有機種植中的培肥土壤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田地施用堆肥。堆肥能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從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
(2)以水控肥。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滲灌、滴灌和噴灌等方式。水分是土壤最活躍的因素之一,因此,調節土壤的肥力狀況在於合理地排灌,才能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
(3)合理輪作。用地與養地結合,合理輪作,不斷培育土壤,保持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