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螞蟻科學

    為了建立和維護一個複雜的大腦,我們的祖先需要用到肉食中的幾種重要成分,包括鐵、鋅、維生素B12和脂肪酸。

    當然,許多植物中也含有這些營養物質,

    但是,一方面植物中的含量較低,另一方面,這些營養物質往往以人類難以輕易使用的方式存在。

    例如,

    紅肉(多指大型哺乳動物的肉)中的豐富鐵元素來自血紅蛋白,比豆類和綠葉蔬菜中非血紅素形式的鐵元素更容易吸收;而植物中的植酸(phytates)還會結合鐵元素,降低其在人體內的吸收效率。

    此外,

    幾年前,考古學家在坦尚尼亞發掘出150萬年前的兒童頭骨。頭骨上的畸形顯示,這個兒童是死於多孔性骨肥厚這樣一種維生素B12缺乏所導致的疾病。由於人類在5000年前才開始食用奶製品,這就意味著這個兒童其實是死於缺乏肉食。因此可以確定,至少在15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吃肉了,如果吃不到肉,就有死亡的風險。

    然而,物極必反。

    肉吃得太少會耽誤發育和認知功能發展,

    肉吃得太多,尤其是低質量和批次生產的肉吃太多,又面臨著心臟病和癌症風險增加的問題。

    參考資料:

    “吃肉對大腦有多重要?”——Neuro Times http://www.neurotim.es/page/2016-03-07/416/

  • 2 # 領域說

    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其實有很多原因綜合原因,相互影響的結果。比如,

    2、身體原因,每個人的機體機能是不一樣的。肉類是高蛋白 高脂肪的,有些人身體器官不適應它們的大量攝入,消化和吸收都會成為負擔,因此有人愛吃,有人就覺得好膩。比如,人老了飲食會自然變得清淡,和他消化功能的衰退。有關

    3、消耗需求,剛剛提到肉類含有大量熱量(糖和脂肪),如果運動需求大的人(如運動員)或是新陳代謝旺盛時期的人(比如孩子),他們對熱量需求,以及肌肉強化或發育的需求,就迫使他們需要進食大量肉類(因為同樣多的素食提供不了這麼多的蛋白質和熱量)

    4、文化影響,每個人的理念信仰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也會影響飲食習慣。如和尚不能吃葷,有些人覺得吃肉太殘忍所以不吃,而有些地方逢年過節或是婚喪嫁娶都要殺豬吃肉等等。

    5、生物多樣性,我們都知道大自然是物競天擇的,但這有一個基礎就是生物多樣性,DNA的多種組合決定了每個人的不同。因此,儘管我們人類既可以吃肉也可以吃素,但是由於多樣性,每個人的表現都不一樣,有人只吃肉,有人只吃素,有人什麼都吃……然後就是機率問題,這樣在大的自然選擇下,總有適合的更多的生存下來,也就是適者生存,如果大家都一樣,一但環境改變,那就都滅絕了。不是嗎。

  • 3 # 美食實驗室

    在進化中人類逐漸成了雜食動物,飲食系統也逐漸會給人類帶來了高營養物食物的刺激訊號。這個訊號以氣味的形式被我們記憶、傳播、辨識。肉恰恰就符合高質量營養食物的要求,所以我們就聞著肉味特別香,饅頭也會很香但會差一點。

    因為人類物種所限吃肉可以讓身體愉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尷尬的《雷霆沙贊》,上映10天才2.6億,DC為何沒有漫威的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