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眾所周知魏忠賢是明朝權力極大的一位太監,但是當魏忠賢在的時候明朝並沒出現那麼多的動亂,但是當崇禎把魏忠賢幹掉後,一系列的問題都出來了,那麼,魏忠賢就真的只是奸臣麼?
8
回覆列表
  • 1 # 煙雨醉逍遙

    有人說明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是袁崇煥,崇禎殺了袁崇煥就是在自毀長城,真的是如此嗎?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給大家呈現出來未必是真實的歷史,特別是明朝歷史。

    我覺得魏忠賢雖然排除異己,獨斷專行,但還不算奸臣,起碼沒像曹吉祥一樣,試圖取代大明王朝,也沒奪門之變,從某種意義上,魏忠賢希望大明一直持續統治下去,所以對於大明,這個王朝來說,魏忠賢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而他的死恰恰導致了大明過早的滅亡。

    明朝太監之所權傾朝野是因為皇上寵信,為什麼皇上寵信他們而不相信大臣呢?

    由於明朝制度問題,文官集團力量很強,非常猖狂,不但干預朝政,還罵皇上,連皇上的私生活也進行干預,明宣宗朱瞻基是個非常勤勉的皇帝,只因為愛鬥蛐蛐,就被文官集團劈頭蓋臉地批評,還寫進來歷史,朱瞻基成了一位著名的蛐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明明率軍與蒙古小王子在應州大戰一場,結果這場幾十萬人參加的戰役,被文官記錄為只死了十幾個人,還說朱厚照吹牛自己殺了一個,中國歷史上數明朝皇帝被黑的慘,有明朝文官黑的,也有清代之人黑的。

    為了制衡文官集團,明朝皇帝不得不選用一些值得信任的人來幫助自己,那麼選擇誰呢?太監無疑是最佳也是唯一的選擇,這些人從皇帝小時候就陪伴左右不相信他們相信誰?

    明天啟年間,制約文官集團的人就是魏忠賢,有他在朝廷的力量處於平衡狀態,皇上說的話還有人聽,沒他在那些文官集團都不太把皇上當回事。袁崇煥也是一樣,前腳剛跟皇上說幾年可以收復遼東,讓崇禎大為感動,後腳就跟同僚說實在敷衍皇上,這在其他朝代就是欺君之罪,後來皇太極出兵,在北京城外亂竄,袁崇煥趕緊來救援,卻一直只跟隨不作戰,後來竟提出帶兵入城的要求,包括誅殺毛文龍在內也沒有提前請示,所以他的死從某種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

    有人說魏忠賢獨斷專行,明朝首輔都很獨斷,一代名臣張居正不獨斷嗎?難道他執掌朝政就是好的,魏忠賢執掌朝政就是壞的?至於貪圖榮華富貴,在明代就於謙和海瑞可以說兩袖清風,那麼多首輔誰乾淨了?以明朝官員的俸祿,他們連養活自己都難。

    很多對於魏忠賢的記載多出於《明史》,這部史書是順治康熙兩朝編撰的,本身就對前朝有一定詆譭,不僅如此,編撰史書的人也總是古代文人,他們幾乎都是魏忠賢的對立的一方,可信度值得商榷,個人認為,魏忠賢雖然個人品質不佳,也做了很多壞事,然而歷史的定義不應該稱之為奸臣,爭奪權力有什麼忠奸之分呢?王莽篡政了就是奸臣?李世民玄武之變又算是什麼?曹操是忠是奸?正如他所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魏忠賢又何曾不是呢?

  • 2 # 這些歷史要讀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為魏忠賢洗白,但其實魏忠賢是大奸臣,這是毋庸置疑的!

    大家要明確一點,不管是東林黨,還是閹黨,他們的本質都是在維護自身利益,根本不顧國家安危,也不顧百姓死活。他們兩者相爭,最終拖垮了明朝。

    先說說東林黨,他們興起時,正是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而這些人其實並不是心繫天下,而是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 他們口口聲聲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但實質上卻是在為大地主,江南商賈等利益集團發言。

    東林黨表明上滿口仁義,張口閉口都說為國為民,他們卻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朝廷的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而與之對抗的閹黨,則主張透過收稅來解決明朝的財政困局。乍看之下,閹黨似乎才真叫是為國為民,魏忠賢才真叫是忠臣啊!

    NO!閹黨收稅方針上看似正確,其實用心卻更為險惡!東林黨雖然偽善,但行為還有所檢點。但閹黨就不同,那些閹黨官僚基本都是魏忠賢的黨徒,都是阿諛奉承、貪贓枉法、驕橫跋扈的奸吏。

    閹黨收稅表面上能讓明朝的財政有所好轉,實質上卻是飲鴆止渴。那些閹黨收稅的物件可不僅是江南的富商和鄉紳,更多是普通老百姓。在那個天災不斷的明末,小農經濟的脆弱性,讓百姓早已瀕臨破產的地步。而那些閹黨居然還向他們徵稅。

    而且,朝廷徵收一兩銀子,這些閹黨往往會向百姓徵收三兩、四兩、甚至更多……那些本就富足計程車紳階級被徵稅,頂多就發發牢騷,而那些本就瀕臨破產的老百姓,卻會因為交不起稅而成為流民。

    為了活下去,他們最終只能走上造反的路。於是,向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領導的闖軍就越剿越多!

    事實上,明朝是被東林黨和閹黨這兩顆毒瘤給逼死的。當時的老百姓,一方面要應對接二連三的天災;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東林黨所代表計程車紳階級的土地兼併和閹黨的橫徵暴斂。天災加人禍最終讓善良樸實的百姓成為了洪水猛獸,將兩百七十餘年基業的大明王朝給吞噬。

    大明王朝,成也農民,亡也農民,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 3 # 張子曰

    什麼是忠?心中有你,便是忠;心中有皇帝,便是忠;心中有國家,便是忠。

    魏忠賢心中有皇帝嗎?有人說,沒有。我說不然,魏忠賢心中當然是有皇帝的,魏忠賢對文臣無所不用其極,手段極狠,但是對皇帝,史書並沒有囂張跋扈的記載,更沒有學漢唐末年的宦官動輒霸陵廢黜皇帝的行為,反而新皇登基之後,要置其死地的時候,幾乎是束手就戮,並沒有什麼歷史上那些窮兇極惡,狗急跳牆的造反行為。從事實說話的話,魏忠賢並沒有對皇帝的不忠行為。

    魏忠賢心忠有國家嗎?有人說,沒有。我說,或許主觀上沒有,但是客觀上,是有利於國家的。魏忠賢在朝廷大肆整頓整治那般文臣,人人都說非常邪惡兇暴,但是如此同時,也是在魏忠賢當政的那幾年,袁崇煥在遼東的戰事並沒有收到多大的掣肘,魏忠賢並沒有如同迫害朝廷那班文官一般迫害袁崇煥,遼東戰事是有起色的。雖說孫承宗辭官和魏忠賢有的因素在內,但是孫承宗主動要挑戰魏忠賢,是孫承宗主動彈劾魏忠賢而不是魏忠賢主動要趕走孫承宗的。魏忠賢雖然對朝廷那班文官是囂張跋扈,生殺予奪,但是對於涉及國家安危的邊疆問題上,卻是小心謹慎,並未掣肘,遼東戰事也未曾受到影響,不能說魏忠賢有多忠於國,但是客觀上,卻也是穩住了遼東局勢。

    對於皇帝而言,天下都是皇帝的,無論是宦官還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為他打工的。忠於他就是忠於國家,忠於皇帝個人就是最大的忠,除此之外,自然便是不忠。如果從這個當時的觀點而言,魏忠賢或許未必算是大忠臣,但是說是大奸臣,只怕更多的是文人的渲染罷了,而不是一個事實。

    今人看問題,往往容易被帶入誤區,以今人的忠誠觀念來看待古人,總以忠於國才是大忠,忠於皇帝那是小忠,所以總覺得東林黨等文臣對國家前途考慮甚多,那是大忠,但是對於東林黨以及其他各小的黨派如齊黨,浙黨而言,當時考慮的其實更多的是個人,所謂的大忠不過是口頭上的碎碎念罷了,實際上當時遼東戰事吃緊,軍需物資耗費巨大,江南土地富裕不加稅,礦產豐富不徵稅,國家打仗錢從何來?說起來個個是為國大忠,其實都不忠於皇帝,那才是大大的不忠。

    漢書有《酷吏傳》,就講了一群酷吏,看起來是非常殘忍和邪惡。但是事實上,這種人也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因為沒有這般酷吏,皇帝找哪裡弄錢去?皇帝要開疆拓土,要給官員開工資,要賑濟災民,要修建宮殿,光靠賦稅,夠嗎?酷吏這個時候就有用了,可以找到各種理由從哪些本來來路就不正的富豪權貴那裡把錢弄過來,給皇帝花,對皇帝來說,這就是大大的忠誠。

    魏忠賢其實作用也是如此。人人都罵魏忠賢,但是東林黨當政又如何呢?烏煙瘴氣,這也不加稅,那也不徵稅,個個要當聖賢,要以無為來治理天下,遼東戰事一日緊似一日,難道要皇帝自己變出錢來不成?看起來個個都是聖賢忠臣,其實都是大大的對皇帝的不忠!

    魏忠賢本來就是皇帝放出來的一條惡狗,一個酷吏,就是要從那些本來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的文臣那裡,找出錢來,把權利拿回來,用完隨時可以扔掉。不如此,皇帝的日子也沒法過了。

    所以我並不討厭魏忠賢。更不會認為魏忠賢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奸臣。魏忠賢對皇帝,對明帝國,是有功勞的,雖然大家都覺得是他把明朝禍害了,但是事實是恰恰相反,沒有魏忠賢巧取豪奪,大明天下只怕早已經空空餘也,無以為繼了。魏忠賢死後,崇禎皇帝任用了一大批東林黨人,一時眾正盈朝,看起來明帝國前途一片光明,可結果呢?要錢沒有錢,要人沒有人,個個只要虛名,但是說到為皇帝分憂,卻是一個也無。

    世界就是這樣的。並不是所有時候那種聖賢的道都是通行的,事急從權。火燒眉毛的時候,就要用這些能夠短時間能起作用的,那些溫吞水的總指望休養生息來發展國力的官員不是說不好,但是火燒眉毛的時候用他們,只怕是指望不上。

    其實歷史很有趣。人人都罵漢末外戚,宦官專權。但是人們卻沒有發現另外一個事實:外戚,宦官被士族消滅之後,漢朝就被士族滅亡了。宦官就算專權多少年,漢朝還是那個漢朝;可士族一專權,漢就亡國了;此後的曹魏,晉朝,唐朝,其實都是如此。

    如果我是漢朝皇帝,我寧願宦官專權,外戚專政,也絕不肯把權力交給士族。宦官專政取代不了皇帝,外戚專政畢竟是外戚,好歹還有親戚關係,或許還能念點親戚關係有些好日子過,士族掌握了權力呢?皇帝沒有任何活路。

    歷史,帶著自己的觀點去看,會呈現一個完全不同的面貌。

    我所認識的歷史的面貌,確實與大部分人,是大大的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禮中為什麼要“點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