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繁華落盡時光逝
-
2 # 七寶731
春聯的起源,最早應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謂桃符,其實就是兩塊桃木板。當時的桃符並不是過年時候才懸掛,是平時就一直懸掛在大門的,大體就像現在屋前的“泰山石敢當。
那時的桃木板上也寫有名字,即神荼、鬱壘,桃木辟邪也正是來自二人的相關傳說。到後世,春聯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當作了門神被人們張貼了。但以此為開端,過年的春聯也在慢慢形成了。
到漢朝,有相關記載,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懸掛的,具有辟邪驅鬼的作用;這樣一來,桃符就和過年有了直接關係。在接下來,隨著駢體文的體裁盛行,到了隋唐時代詩歌的盛行,就有了對仗、平仄的講究。
而真正被稱為“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在唐後的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後蜀最後一代皇帝孟昶(chǎng),好學能文,就標新立意的命令一個叫辛寅遜的文臣,在懸掛的桃符上書寫文字,這樣就有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聯的產生,即第一幅春聯。
春聯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就符。春聯是對聯的一種,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中國有著優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連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拒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付對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老百姓家,除夕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出巡,埃們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提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