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城沐雨
    原因一,戰爭的非正義性。

    拿破崙在初期的戰爭中是為了維護法國的利益,維護革命成果,但是隨著戰爭由國內轉為國外,反侵略戰爭變成了壓迫其它民族的侵略戰爭,戰爭的不得人心引起的反抗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希特勒就更不用說了,明顯的恃強凌弱狀態,實行滅絕人性的種族滅絕政策,大批的屠殺猶太人和其他民族,失敗是註定的。

    原因二,俄羅斯國土廣闊,攻擊距離遠,補給困難。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在戰爭初期節節勝利,但是隨著戰場向前推進,補給線拉長,對自己越來越不利,俄羅斯遼闊的國土提供了戰略緩衝,為俄羅斯的反攻贏得了充足的時間準備。

    原因三,惡劣的天氣造成部隊損失和戰鬥力下降。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選擇夏季進攻,但是到達莫斯科的時候已經是隆冬天氣,低溫嚴寒直接造成非戰鬥減員,武器裝備也因嚴寒的天氣受損,生存下來的部隊戰鬥力劇烈下降,成為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四,大規模的戰爭成為強弩之末

    無論拿破崙還是希特勒,在發動對俄羅斯戰爭時,已經佔領了歐洲大多數國家,雖然實力上升,但是戰爭中也造成消耗,部隊整體素質下降,等打到莫斯科時,已經成為強弩之末,難以再組織有效的支援。

  • 2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有人評點本屆世界盃是按著二戰的打法在打,義大利連邊都沒進,德國慘敗而歸。當然這只是玩笑話,但歷史上確實德國打得很慘,拿破崙也沒佔到便宜,那為什麼他們都會輸在俄羅斯呢?

    1、輕敵。希特勒和拿破崙都是先在歐洲大陸上佔盡便宜之後再揮兵東進,而歐洲的國家一特點就是國土小,非常適合打閃電戰,而俄羅斯卻不同,俄羅斯國土遼闊,你即是打了莫斯科,還有西伯利亞,打了西伯利亞還有東西伯利亞,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在取得勝利之後對俄羅斯輕敵,使得在戰略上就誤判。

    2、天氣。拿破崙的軍隊在俄羅斯吃的最大的虧就是天氣,冬季的寒冷是他們沒有想到的,缺少糧食缺少禦寒的衣服,這使得拿破崙指揮受到了很大的鉗制。而希特勒是吸取教訓,沒有在冬季打,但是蘇聯硬是拖到了冬天,冬天的坦克等機動部隊的機油很容易凍上,這也牽制了德國軍隊。

  • 3 # 奕天讀歷史

    拿破崙發動的法俄戰爭,和希特勒在二戰中發起的歐洲東線德蘇戰爭,具有很多相似點,但最終都是以入侵者的失敗告終。

    論戰力,俄(蘇)軍在正面戰場,戰鬥力遠遠不及拿破崙的法軍和希特勒的德軍,兩次戰爭俄軍都被打的節節敗退。法俄戰爭中,拿破崙拿下了莫斯科;德蘇戰爭中,蘇軍同樣節節敗退到了蘇聯腹地,德軍和蘇軍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絞殺戰,雙方都傷亡慘重。

    法俄和德俄戰爭中,俄軍能最終逆轉戰爭局面,反敗為勝,主要藉助了三個優勢,造成了法軍和德軍的補給困難,最終不得不全面撤退,俄軍再趁勢反擊獲勝。

    第一個優勢,地利。俄羅斯領土面積大,縱深大,有以空間換取時間,將對手拖入持久戰,然後拖垮對方的地利優勢。

    不管是法軍還是德軍,想要進攻俄羅斯的莫斯科等腹地城市,就要先平定波蘭、白俄羅斯等地,然後將這些地區變成己方穩定的佔領地。完成這件事情,已經是一大挑戰了。

    進入俄羅斯境內後,還要保證俄境內至少500公里以上的交通補給線的安全,整體戰線會很長。

    第二個優勢,人和。兩次戰爭,俄軍抗戰到底的鬥志都在,並且都執行了焦土政策,所有將要被佔領區的補給都不留給對手;同時,一部分俄軍繞後騷擾、破壞對手的交通線。

    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所有的糧食、武器、生產製造裝置等等,能帶走的全被俄軍帶走了,帶不走的就毀掉。

    少數俄軍機動部隊和俄羅斯民間武裝,不斷的在佔領區,神出鬼沒的襲擊法軍和德軍的交通線,造成補給運輸不暢就行了。

    第三個優勢,天時。俄羅斯地區惡劣的天氣,夏天多雨水,道路泥濘,冬天又特別的寒冷,很多武器裝備都沒法使用。

    這一點在德蘇戰爭中尤為明顯,很多德軍士兵甚至都沒有禦寒的冬衣,車輛也沒法正常啟動,一些武器被凍住,無法使用。不過德軍還是很頑強的,在列寧格勒地區堅持度過了三個嚴冬,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才徹底垮掉。法軍在俄羅斯戰場的表現相對差了一點,一個冬天都沒有熬過去。

    俄軍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按照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作戰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法、德只要不能快速的結束戰爭,最終就只有失敗的結局。

  • 4 # 建章君

    拿破崙發動的1812年的俄法戰爭和希特勒二戰時的巴巴羅薩行動都犯了一些共同的錯誤,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

    1、勞師遠征,希望速決。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希望透過與俄羅斯打一場大決戰,攻入莫斯科,來迫降俄羅斯當局。而俄羅斯在與對手交戰過程中,初始不利之後(俄羅斯軍隊就素養來講,確實不如拿破崙的法軍與希特勒的德軍),便都利用俄羅斯國土,實行戰略撤退,不與敵人過度糾纏,而是避其鋒銳,伺機騷擾,打的其實就是游擊戰。1812年的俄法戰爭中,俄羅斯甚至撤出了莫斯科,讓拿破崙軍隊佔領。而二戰中的莫斯科保衛戰,蘇聯艱難取勝了,事實上即便失利,蘇聯也不可能因此投降。這就意味著,拿破崙和希特勒希望速決戰取勝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是不瞭解俄羅斯和蘇聯人堅決抵抗的意志的。以俄羅斯和蘇聯廣袤的國土,多得多的人口以及資源,只要上下一心不肯投降,持久戰是必然的。而征服大國欲圖速戰速決顯然只能建立在對方上層建築政治腐朽的基礎上。但實際結果不是如此。由此可見拿破崙和希特勒在戰略上是嚴重誤判的。

    2、分兵進擊,久戰無功之後,後勤困擾,不耐嚴寒,軍隊自損嚴重。拿破崙和希特勒遠征蘇聯時,都分兵北、中、南三路,由於俄羅斯國土的廣大以及天氣的嚴寒,這都極大加重了行軍的困難,以及補給線過長。拿破崙與希特勒對自己軍隊的戰力都過度自信,瞧不起俄羅斯軍隊的能力,因此在三線上幾乎是平均用力,這使得自身的後期消耗速度過快,士兵不耐嚴寒後的久戰而士氣大落。而且,他們都沒有估計到俄羅斯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政策,使得就地取材獲得補給的打算落空。此前在西歐、中歐乃至東歐小國的征服中,法國或德國軍隊都能順利“資糧於敵”,但這一套在俄羅斯則無法實現。大國與小國國情不同,小國“堅壁清野”會連帶餓死自己所以只能投降;大國的廣大國土本身就是戰略緩衝與戰略撤退的天然條件,可以採取毀滅性的”堅壁清野“、燒燬糧草而給佔領軍帶來極大困難。這種國情差別,恐怕拿破崙與希特勒在戰前都沒有充分估計到。

    3、三線平均用兵,設定的軍事目標過高,不切實際。因為在政治上想迫降俄羅斯,於是拿破崙和希特勒都特別惦念攻克莫斯科。這導致了他們都設計了中路進擊,南北夾攻的攻擊路線。這的確是大規模、短時間內聚集爆發性的攻擊力的好手段,也使得甫一開戰,鋒銳不可擋。拿破崙的遠征軍甚至莫斯科都拿下了。但問題是這種模式,對軍隊從人員到輜重的消耗都太大,一旦對手不肯降,接下來雙方就將會開始演變成一場又一場的陣地消耗了。而遠征者的補給能力與對氣候的適應能力,當然更不可能優於在地者了自然是利於與敵久戰,所以肯定是不斷要想辦法推遲決戰而消耗對手的。由此可見,迫降俄羅斯或蘇聯當局的軍事目標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作為事後諸葛亮進行總結,在軍事上對此應當吸取的教訓是什麼?其實核心就一條:

    軍事行動所設定的目前一定要合理與實際,以確保立於不敗之地,欲慮勝者應慮其敗!

    就拿破崙與希特勒的軍事遠征來說,從軍事謹慎原則來講,對當時的俄羅斯與蘇聯並非都是不可徵的,畢竟就總體的軍事裝備與軍人素養來講,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當時的蘇聯都是落後的;但是目標應當合理與有限。在我看來,軍事目標應設為:

    攻佔烏克蘭,迫使俄羅斯或蘇聯當局割讓土地,尋求媾和;哪怕不能迫使對方媾和,以烏克蘭為戰略支點,可以屯兵養軍構成威懾;然後逐步再行侵削。

    因此,從戰術上來說,雖然依然可以軍分三路,但是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南線為實戰,中線為佯攻而衛護南線,而北線則按兵緩動施行牽制。這樣的話,如果俄羅斯欲調集北線、中線軍隊來增援南方,則攻擊方的北路、中路便可化虛為實,趁機合圍打大決戰。如果俄羅斯沒有勇氣與實力對決,不肯調動部隊增援南方,那就以取得對烏克蘭的佔領為戰果,保住這大糧倉,不要再輕易進擊妄動。等待軍隊得到充分休養後,再發動後一階段的戰事。

    像這類戰法,我們解放戰爭中有很多成功案例,就是所謂的”圍城打援”。關鍵還是軍事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準確。

  • 5 # 靜夜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

    這是西漢史學家劉向寫春秋末期三家分晉事件時,引申而出的一個成語。比喻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

    正所謂,不能兩次掉進同一個坑中。

    但是歷史上就是有這樣的驚人巧合,在1812年拿破崙折戟莫斯科後,131年後的希特勒再次兵敗蘇聯。

    1、俄國太大了

    俄國的國土面積太大了。

    大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將俄國一口吃掉。

    無論是沙俄時期,還是在蘇聯時期,俄國的面積都達到了驚人的2200多萬平方公里,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550萬大軍在西歐可能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因為很多西歐小國總人口可能還不到這個數,這是希特勒進攻蘇聯時期的動員軍隊數量。但是,這樣龐大的軍隊放到北到北冰洋沿岸,南到黑海沿岸長達2000公里的寬大正面上,就顯得兵力不足了。

    希特勒550萬大軍尚且如此,拿破崙61萬的規模就更顯得捉襟見肘。

    消滅俄國,光擊敗俄國的武裝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在佔領區分散兵力進行鎮守,防止當地的俄華人反抗。

    所以,這就意味著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越往東兵力肯定越少。

    而且,國土面積大意味著縱深大,從西歐到莫斯科,距離就已經達到了1000多公里,從莫斯科再到遠東,距離更是高達8000多公里。這樣的跨度,不用說俄華人在不斷抵抗,且戰且退,單單讓他們從俄國西部走到東部,就已經可以讓他們半死不活了。

    所以,巨大的國土面積註定是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噩夢!

    2、征服者太狂了

    拿破崙和希特勒的一個共同點之一,就是在沒有徵服英國的情況下,發起了對俄國的大舉進攻。

    要知道,留著英國這個隱患,東征俄國必然有所忌憚,但是這兩位戰爭狂人顧不了這麼多了。

    所以在沒有能夠徹底解決英國問題前,拿破崙以大陸封鎖政策對抗英國,希特勒則以大西洋堡壘防止英國偷襲,然後就將主要的兵力調到了東線。

    在今天看來,拿破崙面對的俄國具有很強的侵略性,而希特勒面對的蘇聯同樣準備進攻德國。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整個西歐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兩位戰爭狂人的天下,識趣的俄國是不大可能在他們風頭正盛的時候去招惹他們的。尤其是斯大林,經過了大清洗運動後,很多優秀的蘇聯軍官被殺,蘇聯軍隊戰鬥力下滑嚴重,這樣的軍隊,就是斯大林想先發制人,也只能力不從心。

    但是,拿破崙和希特勒還是向東方發起了進攻。

    要知道,在沒有搞定英國的情況下,他們這一行動無異於主動將自己置於兩線作戰的不利環境中,但是他們堅信自己可以徹底解決俄國問題。

    當然,老天堅信他們,一定會失敗!

    3、戰略思想都跑偏了

    在進攻俄國前,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橫行西歐,所向披靡,因此他們認為俄國也強不到哪裡去。

    這是對的!

    相比於叱吒風雲的拿破崙士兵,俄國的裝備陳舊,武器落後,一直以來俄國的國家發展水平都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所以拿破崙的軍隊在裝備水平上是碾壓俄軍的。再加上拿破崙親自帶隊,法軍士氣自然高昂。

    而希特勒面對的蘇軍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1939年蘇芬戰爭,號稱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蘇聯,被芬蘭打得滿地找牙,很多人說是氣候拯救了芬蘭,實際上蘇聯的緯度也非常高,造成這一後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蘇聯大清洗帶來的軍官斷層,導致戰鬥力下降。這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軍的軟肋,遂決定大舉進攻蘇聯。

    但是他們都認為,像西歐那樣,透過一次兩次的大戰並戰勝他們,就能迫使整個俄國投降。所以他們在進攻時特別注意集中優勢兵力,意圖尋找俄國主力決戰,一舉消滅其主力,最終迫使其投降。

    但是,俄華人偏偏不投降。

    在拿破崙瘋狂東進時,俄華人放火燒掉莫斯科,留給拿破崙一堆灰燼;在希特勒兵臨莫斯科時,斯大林決定與莫斯科共存亡!

    俄華人的做法將拿破崙和希特勒拖入持久戰的泥潭,這對於二人來說是極其不利的!最後也只能面臨慘重的失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雙馬尾班長

    圖為拿破崙

    希特勒也認為,蘇聯軍隊將會圍繞著波蘭和白俄羅斯的中心,只要德國軍隊可以打一場漂亮的殲滅戰,德國就可以很輕易地佔領莫斯科,然後南下基輔,進攻賽瓦斯托波爾,從而直接結束與蘇聯的戰爭。可以看出,希特勒和拿破崙都將與俄羅斯的戰爭想得過於簡單,以至於沒有過多準備。

    圖為希特勒

    拿破崙和希特勒在入侵初期贏得了與俄羅斯軍隊的每一次戰役,但卻一直沒能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沒有在戰爭前準備好足夠的物資以及長時間的對峙戰做好準備,在進攻俄羅斯之前,拿破崙甚至沒有準備任何給戰馬的飼料,希特勒也一樣沒有進行國家工業動員。

    圖為拿破崙的軍隊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將俄羅斯想象的過於弱小。俄羅斯擁有非常廣袤的戰略縱深,非常多的人口。想迅速的結束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是不可能的,即使佔領了莫斯科,佔領了聖彼得堡。俄羅斯人也會奮鬥到最後一刻,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本來就是一場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消耗,妄圖消滅俄羅斯的有生力量並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拿破崙和希特勒失敗的原因。

  • 7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確實,小拿和小希都在俄國吃了虧。正所謂:任你多牛逼,最後都跌在這個坑!

    (蘇聯海報:入侵者希特勒會和當初的拿破崙遭遇同樣命運)

    首先,拿破崙和希特勒實際上都組織了多國部隊入侵俄國。拿破崙那會,除了法國之外,普魯士、奧地利以及歐洲各國都出力贊助,拿破崙控制的由歐洲各民族組成的軍隊總數達到約120萬人,其中一半用於進攻俄國。

    而希特勒這邊,也有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芬蘭五個盟國參與助攻。

    其次,俄國的盟友,在拿破崙時期是英國、瑞典;在希特勒時期也是英國,當然後來還多了個美國。但無論哪個時代,盟友的援助都是經濟上和物資上的,英國軍隊不可能到俄國本土來支援作戰。

    而且大家都知道,多國部隊只能打短期獲勝的戰爭,一旦陷入長期相持乃至不利,盟友中間必然出現二心者。事實就是一旦拿破崙或是希特勒出現危險的徵兆,他的盟友立刻就變臉了。

    (打敗俄華人不是問題,但如何能在俄國耗過俄華人?這個問題難住了小拿小希)

    第三,拿破崙沒有想到俄華人會玩焦土戰略,但1812年的情況就不同了。庫圖佐夫採取了撤退的策略,並沿途放火,實行焦土政策,把法軍途經之處燒得一乾二淨,打亂了拿破崙速戰速決的原計劃。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希特勒這邊,當德軍推進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他顯然以為戰局已定,但事實是斯大林也採取了焦土政策,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幾乎採取的是與當年庫圖佐夫一模一樣的對策,而希特勒,也一模一樣地輸了。

    第四,拿破崙並非莽夫,在徵俄之前他作了非常周到的準備工作。譬如法軍在波蘭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糧草充足,足夠法軍消耗。但問題是:拿破崙需要由20萬頭牛和馬充當勞力的輜重隊來運輸這些糧草。最終結果是運輸消耗掉了三分之一的糧草。

    而且以往,法軍打一場勝仗後,往往都能就地得到糧草補充。但庫圖佐夫的焦土政策,令拿破崙以戰養戰的計劃泡湯。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後來的德軍身上,嚴寒、饑荒、戰鬥力消耗殆盡,這便是法德兩軍在不同時代遭遇的相同命運,實際上也是俄華人能笑到最後的關鍵原因——意志力什麼的就別提了,純忽悠人的。

  • 8 # 關東俠客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裡。一八一二年法國拿破崙皇帝率四十萬大軍還徵莫斯科,最後隨拿破崙回到法國巴黎的的軍人也就幾萬人,幾乎全軍覆沒。一百六十多年後希特勒同樣遭此扼運,五十萬德軍被殲,打破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其實拿破崙和希特勒犯同樣錯誤沒有選對正確侵入莫斯科時間,被俄羅斯嚴寒的天氣打敗。做為一個合格的軍事家,不僅有著越的指揮才能,還要懂天文,曉地理。三國時期,周瑜利用當地氣候,每天刮幾天東南風的特殊天氣實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戰勝利。拿破崙是比較相信科學的,每次戰役時,他身邊都有一批科學家為其答疑解惑,由於受歷史條件限制,拿破崙沒有考慮到氣候因素。俄羅斯國土廣大,有遼闊的戰略縱深。當他四十萬大軍威風八面的進入莫科城的時侯,已到冬天,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實行焦土政策,法軍戰線太長後後勤保障無法解決,就食於敵國也行不通。法國當地是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俄羅斯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酷寒,法華人適應不了俄羅斯冬季嚴寒的天氣,又沒有足夠糧食,拿破崙選擇了撒軍。當時法軍配備了冬大衣,可是法國軍衣紐扣是純金屬錫製成的,在零下四十度嚴寒下,錫扣象紙一樣易碎。所以大部分法軍被凍死,凍傷,後邊庫屠佐夫率俄軍追擊,最後真正回到巴黎的法軍很少。1939年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公然入侵蘇聯,五百五十萬軍隊規模之大史無前列。德軍兵分三路,一路攻佔列寧格勒,南路攻佔斯模稜斯克,向基輔高加索油田進攻。中路德軍直搗莫斯科,希特勒當初幫助豬隊友義大利,推遲了三個月才進攻蘇聯。當德軍攻到莫斯科城下的時侯,己到嚴寒冬季,德軍不適應俄羅斯嚴寒冬季,德軍武器裝備也適應不了莫斯科氣候。油料凝固,飛機,大炮和坦克無法正常趨動,最後希特勒也同樣敗在莫斯科嚴寒天氣之下,有五十萬德軍被殲,粉碎了德軍天下無敵神話。

  • 9 # 戰略論

    兩個人的對俄作戰的企圖都是建立在一個短期的快速的的決定性的會戰中擊敗俄國,都不曾認識到一旦陷入僵持俄國廣袤的縱深會給軍隊的後勤補給帶來怎樣的後果。

    拿破崙在一開始的遠征並沒有想到會深入俄國作戰,他認為俄國會同其在立陶宛境內做決戰,在擊敗俄軍主力後俄國就會向其低頭。沒想到俄國選擇了撤退,然後拿破崙又想別的敵方不守,首都莫斯科總的守吧,於是向前挺進。結果俄國連莫斯科也沒守,最後法軍的補給線被徹底拖垮了。

    反過來希特勒也是,當其想要進攻蘇聯時,絕大部分的國防軍高階將領都是反對的,他們最大的憂慮就是如此深入蘇軍深處部隊的後勤補給將如何處理。希特勒忽悠他們的將軍們,說部隊最多挺進到第聶伯河一線就會殲滅西部大部分的蘇軍主力,取得對蘇作戰的勝利。這是一次快速的會戰,所以後勤補給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他的一切想法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假設西部蘇軍不會撤退會拼死作戰,假設德軍會在第聶伯河以西即取得決定性勝利,結果以上假設都沒能實現,德軍被徹底拖入持久戰中,其後勤補給的問題便越來越突顯出來了。

    也就是說他們都沒有準備好在俄國境內深處做持久的戰鬥,而且他們都在俄國冬季的嚴寒中損失慘重,這緣於他們對冬季作戰的準備不足。更重要的是他們都不願意在俄國做大規模的撤退,總是期望在下一擊中可以一舉擊敗俄國,卻不曾認識到俄國龐大的動員能力和堅強的忍耐力!

  • 10 # 國平軍史

    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挾征服歐州大陸之餘威,但都對海峽對面的英國毫無辦法,所以法(德)大軍遠征俄羅斯(蘇聯),都打到了莫斯科城下,法軍甚至佔領了莫斯科,但最終都戰敗了,敗於俄(蘇)軍之手,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但俄(蘇)具有廣袤的無邊無際的國土,極大的戰略迴旋餘地,俄(蘇)軍打不贏,就撤退,使得法(德)軍始終無法達到速戰速勝的目的,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俄(蘇)以時間換空間,最終拖垮了對手,熬到了戰爭的勝利。

    俄(蘇)內地是北寒帶大陸性氣候極為嚴寒,不但給法(德)軍後勤保障造成極大困難,也給法(德)軍士兵造成嚴重凍傷,非戰鬥減員很多,甚至不乏凍死者和俄死者。

    惡劣的天氣,使得德軍坦克、自行火炮的機油凍住了,很多槍械都拉不開槍栓,嚴重製約了德軍的戰鬥力,而本土作戰適應了惡劣天氣的蘇軍,則趁機打反擊戰,包圍了莫斯科城下的德第6集團軍,導致剛晉升為陸軍元帥的保羅斯無奈投降,在蘇德戰場上,德軍敗局已定。

    俄(蘇)領袖頑強的抵抗意志,絕不向法(德)投降的意志,鼓舞了俄(蘇)民眾不惜戰鬥到底的精神,國內軍民上下一心,是打敗法(德)侵略軍的最強大原因。

    國際社會輿情和物質的大力支援,特別是二戰時期,美英給予了蘇聯大量武器裝備和戰爭所需的物資援助,也是戰勝敵人的重要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生如何鍛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