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馬背上的兔子

    先培養一個快樂的孩子,首先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家長。

    從小生活在一個Sunny開朗的家庭環境的孩子,以後自然是個快樂的人!

  • 2 # 專注高效學習養成教育

    我認為一個快樂的孩子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自信樂觀。

    遇到困難不驕不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自信樂觀是需要環境的薰陶,和父母的以身作則。

    第二有適應環境的能力。

    適應環境的能力要求父母從小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有生活獨立能力,善於去發現和探索身邊的生活。

    第三會自我情緒處理。

    孩子要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當情緒出現波動,孩子知道怎樣正確去排遣不良情緒,是孩子能否保持快樂心情的重要因素。

    第四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肯定有很多,只有當他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適應生活。

    第五有自己內心真正的朋友。

    這個朋友,最好是孩子的興趣愛好,這樣孩子在面臨困難或者是情緒低谷的時候,他能有所寄託,能夠找到傾訴的物件。

    第六,良好的社交能力。

    交朋友,認識新的朋友,與朋友相處,是一件能讓人快樂的事情。

    總之要培養一個快樂的孩子,需要從多方面。培養孩子的能力。

  • 3 # 抹茶愛鐵塔

    言傳身教

    家庭教育對早期教育有重要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為重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是眾多育兒專家及教育專家都強調的方法,但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原則是什麼很多父母並不清楚,大J在《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裡進行了總結。

    1、父母需要言傳身教的原因

    孩子最初的認知好比一張白紙,透過對外界的探索和交流,慢慢將自己的理解對映到白紙上,形成最初的認知。最初的認知無疑是簡單的,任何打破認知的行為都會令孩子產生疑惑。

    80、90後的父母越來越注重孩子的素質培養與規則意識,經常會給孩子設立規則。規則設立後的情形呢?要求孩子做到自己並不做到。

    多讓孩子運動少接觸電子裝置對寶爸寶媽一定是耳熟能詳的觀點,於是很多父母就直接給孩子立了規則——每天只能玩XX分鐘的手機。少了玩手機這項娛樂活動,意味著孩子花在其它娛樂活動上的時間增多,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就會增多。熱衷於追劇、玩遊戲的父母此時卻不適應,可能帶孩子出去活動也是抱著手機玩,做不到每天只能玩XX分鐘的手機。

    約束孩子和父母的規則不一樣,孩子自然就很疑惑,到底什麼才是對的;對遵守規則的意識自然也就無法建立起來。德沃拉·海特納在《孩子,別玩手機了》中就直白的指出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遵守電子裝置的使用規則,讓孩子瞭解到,是你在管理電子裝置,而不是電子裝置在控制你。

    2、言傳身教的原則

    言傳身教這件事說簡單也簡單,父母只要按照自己制定的規則和孩子一起遵守即可;說難也難,要堅持改變已養成多年的習慣其過程絕不輕鬆。

    《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裡大J分享了一個她言傳身教的小技巧,這個規則是不是必須,這個規則她自己能不能做到。這樣既能在最大程度上給孩子自由,又能最大程度的減少自己的改變習慣痛苦,是個一舉兩得的方法。我將小技巧運用到與孩子的相處中發現自己確實還是會想玩手機,但是堅持了幾天後孩子對手機的興趣有所減少。

    孩子天性愛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堅持遵守給孩子制定的規則,自然也能引導孩子遵守規則。

    多陪孩子玩

    玩耍是孩子童年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和父母玩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和同伴玩能培養社交能力;自己玩能鍛鍊專注力,玩耍對孩子來說可謂好處多多。

    1、多讓孩子進行“體驗式”玩耍

    玩耍分兩種——瘋玩和玩中學。隨著父母對早期教育的重視,如果沒有掌握好玩與學之間的平衡,很容易走向填鴨式學習的極端。“體驗式”玩耍則剛好能平衡玩與學之間的關係,保證了孩子玩耍學習兩不誤。

    感官對孩子的認知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可以在與孩子玩耍中充分利用感官的作用,讓孩子在觸控中認識事物、加深對事物的認識,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在利用感官和孩子玩耍的過程中父母還可以透過提問引導孩子思考,將自己的思維過程用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做的確會給自己增添很多麻煩,但正是因為這些麻煩的行為,能讓孩子以後更好的掌握學習能力。

    2、及時調整陪玩計劃

    玩耍還有計劃?對,你沒有看錯,想要給孩子良好的教育你就得做個陪玩計劃表。《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裡提到,遊戲分為動作類、操作類、角色扮演類、創造力類、學習類五種,每種遊戲對孩子能力的培養側重點不點。再結合學齡前孩子的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其中77%都位於大腦皮層,這個區域是負責處理語言、數學、記憶、注意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理論依據,可以得知神經元接收到的良性刺激越多,越容易獲得較快發展。

    大J在書中分享了她對小D遊戲制定的計劃表,從圖中可以看到,小D每天都有運動類和學習類遊戲的時間,剩下3類遊戲根據小D能力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配,每兩週進行調整。

    大J的陪玩計劃表是個參考,其中反射出的最為重要的是對小D的愛與關心。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並不一樣,對於陪玩計劃表,家長不能照搬,應該結合自己小孩的實際情況制定、調整,保證孩子的能力均衡發展。

    多和孩子說話

    有些父母很疑惑為什麼我家孩子發聲挺早,說話就那麼晚呢?還有些父母會疑惑為什麼我家孩子說來說去就只會那幾個詞?碰到這種情況首先需要排查一下自己平日與孩子的交流是否足夠多。想學好一項技能,重要的是先輸入,以輸入帶動輸出,最後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學說話當然也繞不開這個過程,父母平時有技巧的和孩子說話對孩子的語言啟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針對孩子的興趣說

    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和孩子多說話,但說什麼卻讓他們很頭疼,畢竟自己懂的孩子不懂,孩子懂的沒法說出來,父母壓根不知道他們懂什麼。

    解決說什麼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說什麼。如果孩子對某個玩具感興趣,就以這個玩具為切入點,然後從玩具的顏色、形狀等方面關注其它同類型的事物,這樣一來從一樣物品擴充到另一樣物品,能說的內容就相當多了。

    2、擴充自己的詞彙量

    解決了找話題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說的內容。同樣是說一件物品,說的內容對語言啟蒙起到的促程序度也不同。美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4歲時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少聽3000萬字,這3000萬字的差別在日後的語言發展和學習表現上就會有所體現。

    回想一下,和孩子介紹一件物品時你的說法是不是簡單的告訴孩子這是什麼?對一個物品的描述可以從名稱、觸感、顏色、形狀、用途等多角度描述,透過多維度的描述,父母對孩子說的詞語自然而然的就多了起來。如果你還是不知道怎麼做,通俗點說就是多和孩子說說形容性和描述性詞語。

    3、鼓勵孩子和自己溝通

    相信大多數父母和我一樣,和孩子噼裡啪啦說了很多,看孩子沒有反應,就自顧自的繼續說,完全沒有給孩子一點回答的機會。其實,不是孩子沒有反應,而是孩子需要處理資訊的時間比父母要長,給父母迴應的時間就會更長。

    解決這個現象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說完後耐心等待孩子給迴應,嘗試將話語多重複幾次。孩子的回覆也許並不如你的意,但也是在傳達他的感受,嘗試與你溝通。

    高質量陪伴

    現今的快節奏生活讓很多父母都說忙於工作陪孩子的時間有限,但真正的高質量陪伴並不是以陪伴時間來衡量的,而是以孩子的感受來衡量的。

    親子暢銷作家葉萱在《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中提到,呆哥一年在家的時間非常有限,但叮咚姐弟仍然非常喜歡和呆哥一起玩。曾經我帶孩子去上早教班的體驗課,老師的話語讓我記憶猶新,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玩。那節課裡,孩子有很多事情第一次做,我沒有用手機記錄下來,但孩子的開心還是印在了我的腦海裡,他的笑容也比以前更大。究其原因,是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是在用心陪伴。

    1、眼到

    高質量陪伴的第一步就是要能看到孩子的行為。現在很多家長帶孩子出去玩,都是坐在玩手機,讓孩子自己去遊樂園玩。

    如果將父母這個角色看成一份職業,那麼注意孩子的舉動就是父母的職責。

    2、心到

    高質量陪伴僅僅眼到還不夠,還要心到,能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接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孩子對情緒的感知非常敏感,父母是否在用心陪伴,他們輕易就能感覺出來。

    大J和老公在陪伴小D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放下手機,如果有緊急情況需要使用手機也會先向小D道歉,然後儘快處理完來陪小D。

    放下手機難嗎?對於習慣了手機不離身的80、90後來說確實很難,那麼先從5分鐘開始再慢慢延長時間呢?把難度降低等習慣了再提高是不是也沒那麼難了?

    我們需要一份工作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或許每天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不長,但用心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愛,富足孩子的精神生活,卻是每個家長在短暫的陪伴中能做到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有些人會批判儒家?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