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袁衛宇
-
2 # 遺產君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小名“阿斗”,劉備死後,十七歲的劉禪被扶上了皇位,這位蜀漢後主為人懦弱愚鈍,不思治理國政,諸葛亮等輔佐他的老臣只好乾著急,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蜀漢朝政腐敗江河日下,最終兵敗國亡,落得寄人籬下、苟且偷生的下場,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話。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屬於懦弱無能的典型,人稱“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擔任丞相時,劉禪對他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並親切地稱之為“相父”,可是當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佐下做了近30年的皇帝,而且在缺少強人掌權的情況下,蜀國內部竟然沒有出現謀反者,這是為什麼呢?
劉禪在位四十一年,不僅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是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在位時間超過四十年的皇帝也沒幾個,劉禪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劉禪在位期間,權力是在不斷的加強,越往後他的權力越集中,這和曹魏孫吳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劉禪親政以後,實行行政改革,廢除i丞相一職,封蔣琬為尚書令,負責行政,任命費禕為大將軍,掌管軍隊,使得他們互相牽制,互為利用。
蔣琬忠厚老誠,屬於謙謙君子之流,毫無奪位之心;費禕性格謙和,廉潔奉公,死後家無餘財,對於這樣的權臣,奪位之事根本無從談起。
此二人從劉禪做天下時就開始輔佐,也屬於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人,他們為官一生,兩袖清風,淡泊名利;宦官黃皓嚴厲正直,不敢造次。姜維雖為曹魏的降將,但他忠於蜀漢,即使在劉禪投降後,他還一心想要光復蜀漢,如此軍中擎柱,對蜀漢的忠心就可見一斑了。這幾位在蜀國都是有一定的實力奪位的權臣,但也是對蜀漢對劉禪忠心耿耿的人,作為一國之忠臣,不貪不懼者,絕對不會有什麼奪位篡權的想法,即使想反,現在權力分散了,就沒有那個實力了。
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六出祁山,姜維又先後十一次領軍北伐曹魏,這連年的戰爭嚴重地拖垮了蜀國的國力,蜀地本土人都知道蜀國國運不長,沒有人願意揹負弒君之名再當亡國之君,因此他們都坐以待斃。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內部再也沒有出過強有力的權臣,也就不可能奪取劉禪的皇位了,在宗室和權臣都沒有機會奪取劉禪皇位的情況下,那就只有劉禪繼續當皇帝了,直到滅亡。蜀漢被滅後,其國民能夠免除戰爭帶來的危害,是不幸中的萬幸,對於平民來說,能夠不發生戰爭,安然度過一輩子,就是最好的結果,劉禪為了平民他自己承擔了罪責。他被封安樂公,在魏國樂不思蜀雖然看似無能,實則是寄人籬下、保全自己的最好辦法。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劉阿斗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弱智,他的智商至少是中等甚至以上的,他也有政治智慧。
你看他在孔明去世後,在對待魏延、楊儀的爭執上,他分明知道楊儀固無反心,魏延也只不過是和楊儀有隙,任性胡為而已。
但不除魏延,朝臣上下、前線後方均會大鬧天宮,於是他聽從蔣琬等人的力薦,讓楊儀平叛,最終北伐大軍安全歸來,魏延被誅滅三族,整個朝廷算是消停了。
第二件事情廢丞相。
孔明在日,蜀漢(應叫季漢更精確些)政權“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劉禪語),劉禪是空殼的皇帝,劉禪當家,孔明作主。劉禪知道:孔明開府執政,上有先主遺詔,下有孔明崇高威望、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對先帝的絕對忠誠,所以劉禪心甘情願,假父假子相處和睦,孔明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佳話。
孔明去後,蜀漢大權必須重新掌控在皇帝之手,對大臣們又充分利用、人盡其才。
於是劉禪廢丞相制,孔明選拔的政治接班人蔣琬、費禕先後官至大將軍、錄尚書事、開府儀同三司。但蔣、費、姜三位大亨誰也沒能再上丞相位,三人間也適當地分了權制衡。
具體如下:孔明逝去,劉禪以蔣琬為尚書令,轉瞬加官都護將軍,假以符節兼益州刺史,又升大將軍、總領尚書檯事,封安陽亭侯。蔣琬才智出類拔萃,成為中流砥柱後,讓他成立府署,次年在府中加官大司馬。
費禕在孔明逝後,先任後軍師,不久任尚書令,蔣琬從漢中返涪縣,費禕升大將軍、總領尚書檯事務。延熙十五年,費禕成立府署。兩人互相制約,避免了權利過分集中。
蜀漢另一大亨就是姜維,建興十二年,姜維回成都,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帥諸軍,又進封他為平襄侯。蔣琬升大司馬,姜維擔任司馬。延熙六年,姜維升鎮西將軍兼涼州刺史,十年升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掌尚書檯事務。
第三件是樂不思蜀的事。
孔明兒子、忠誠但才不堪重用的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芝乾死,劉阿斗見大勢已去,聽從譙周之言投降魏國。後來,姜維遊說鍾會反叛,試圖復國失敗。姜維被殺,也絕了劉禪的望。劉禪身負劉氏家族及蜀漢降臣家族的命運,他步履維艱,有時甚至裝瘋賣傻,他不可能太任性。景元五年三月,魏帝曹奐時封他為安樂縣公。獲得萬戶封邑,子孫擔任三都尉及被封侯者五十多人,善終。面對司馬氏的試探,什麼“此間樂,不思蜀"只不過為了自保及保全家族,權宜之計耳,如劉禪像後世南唐後主寫上“春花秋月何時了"等詞句,這是找死的節奏啊!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南方軍總司令李將軍在戰敗後去辦大學,絕不再尋求東山再起是一樣的明智,識時務者乃為俊傑。
第四件事兒,他極有政治手腕,讓功臣死後極盡哀榮,他對功臣之後極為禮遇。
劉備在世時,只有法正一人獲得諡號。劉禪時,孔明、蔣琬、費禕三位重臣,也都獲得諡號;夏侯霸遠道歸漢,也得諡號,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趙雲後均追加諡號。只有陳祗因是寵臣,死後獲諡號。
孔明逝後,劉禪讓孔明子諸葛瞻成了他的駙馬;蔣琬逝後,其子蔣斌襲爵,任綏武將軍、漢城護軍;費禕逝後,讓費禕的兒子繼承爵位,任黃門侍郎,費承弟弟費恭娶公主為妻,讓費禕長女成了太子劉璿的妃……
第五件寵幸陳祗、黃皓。
這是劉禪的汙點,如上文沒有多少功勞的寵臣陳祗死後竟也有諡號。
後期,姜維忠誠有餘,屢次北伐,蜀民面有菜色;宦官黃皓在朝玩弄權術,右大將軍閻宇跟黃皓勾結,陰謀讓閻宇取代姜維。姜維也懷疑黃皓,感到憂懼,避禍沓中,不再返回成都,君臣相安無事。
劉禪厚待重臣,知道姜維精忠報國,至亡國之時仍讓姜維執掌兵權,比趙構對岳飛勝過何止百倍?
只是景耀六年,姜維上書劉禪說鍾會在關中練兵意欲伐蜀,應派張翼、廖化督諸軍分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未然,劉禪聽信黃皓及巫師之言未作防範,直到鍾會殺奔駱谷、鄧艾將近沓中,才派廖化援助姜維,派張翼、董厥前往陽安關口,為時已晚,最終亡國。
二、劉禪時代,群臣絕大多數是忠臣,沒有反心。
孔明作出表率,孔明以下諸位大臣們,絕大多數對劉禪極為忠誠。
孔明、蔣琬、費禕、姜維等無須贅言,都是大大的忠臣。
魏延也無反骨,只是狂傲、與同僚不睦、一心北伐建功、行事任性一點!楊儀功利心重了一點,不過他的崇高理想也就是丞相或大將軍;李嚴,只不過想成為真正的皇封的統管內外軍事!陳祗只不過想討得劉禪歡心,做個寵臣;黃皓這種頭頂生瘡,腳底冒膿的主兒也就是買官賣官,告告刁狀,你要叫他個死太監造反,他定會尿溼了三條褲子!
-
4 # Ange同學
首先我要痛斥這個問題!!其次呢,我也看了幾條評論。我來說一下我的觀點。首先不要拿電視劇和演義來對比歷史!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劉禪,並非無能,無能和信小人,是兩碼事(好比紂王。雖是暴君,但卻不是昏君)有明確文獻記載。諸葛先生死後蜀國依舊在劉禪的帶領下過了很多很多年。假設劉禪昏庸無能,蜀國怎麼可能會有這麼久?還不咱就被滅掉了。
下面進入主題。為什麼沒人奪取皇位。
我個人觀點。第一。諸葛先生死後。蜀漢雖如同斷臂。但好在依舊有很多賢良忠臣。其中不乏有先帝和諸葛先生留下的忠良之臣~。蜀漢本就打著漢室正統血脈。自然也不會輕易有人造反。
二。後主雖信錯宦官。但當時姜維(伯約)還在。有其執掌蜀漢大全。加之相父臨走時之教誨。後主也不會那麼無能。
扶不起的阿斗。只是勝利者書寫的罷了。歷史,本就是由後人評說,我們。只需要證實。
-
5 # 小姐姐講史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劉禪並非無能,反而十分聰明。劉禪無能的形象完全就是《三國演義》描繪出來的形象,並不真實,甚至“樂不思蜀”更加不能說他昏庸,反而更能顯示他的智慧——大智若愚。
一,劉禪並不傻,反而極有政治智慧很多人都說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但是那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刻意描寫給後世人造成的錯誤影響。看看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出自《與杜微書》:“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連諸葛亮都讚不絕口的人真的平庸嗎?顯然不是。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又有載:“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就是說劉禪前期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直是個賢明的君王,諸葛死後就逐漸的變得昏庸了。但是一個聰明的人為什麼會突然變傻了?這顯然不正常。
建興十三年(235年)正月,中軍師楊儀被貶為庶民並遷住漢嘉郡。夏四月,升蔣琬為大將軍。
此後蔣琬當權,蔣琬這個人呢是蜀漢這邊的主和派,而自此蔣琬當權之後劉禪就變了,開始任用宦官黃皓。其實不難理解,這就和他族兄漢獻帝當年如出一轍,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權利,所以為了遏制蔣琬,平衡蜀漢的權利,這才有了黃皓的機會。
在此期間劉禪還做了其他的努力,比如立前皇后之妹張氏為皇后。在比如蔣琬當了大司馬之後升姜維為大將軍,這都是為了平衡朝中勢力。能有這種思想的人是傻子嗎?聰明的很。
二,劉禪並不懦弱,其實是主戰一方劉禪並不像演義裡寫的毫無作為,相反他並不懦弱反而算是個主戰派,要不然他也不會封姜維為大將軍,因為他明知姜維一直想北伐,如果他不封姜維這個職位,姜維會一直被蔣琬限制不發北伐。
其實姜維很多次北伐都有劉禪的支援,比如連羌胡人抗曹之事
還有一件事劉禪可謂是做到極為漂亮: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為不認識蜀中道路而迷路,因為山路難行,夏侯霸下馬步行走破了腳也還是找不著路。劉禪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接應。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於是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三,劉禪能看得懂局勢,知道怎麼保全自己劉禪為什麼投降?敢為劉禪是什麼時候投降的,在別人沒打到他門口之前他也從來沒有想過投降吧,劉禪投降的時候蜀國本就已經再無一戰之力。
當時鄧艾已經打到了成都面前,姜維還在外回不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已經戰死綿竹,成都無兵無將,完全就是毫無反抗之力的情況,不投降怎麼辦?等死?自己都活不下來還要連累一群官員難道防抗到死才是聰明之舉?
再者關於“樂不思蜀”,我覺得這才是劉禪做的最聰明的一件事。“樂不思蜀”其實不是劉禪自己想要的,而是司馬昭想要劉禪“樂不思蜀”。如果劉禪不表現的“樂不思蜀”怎麼讓司馬昭安心?說不定滿門都要死。是不得已才這樣表現的。
總結:劉禪並不是傻子,也不是《三國演義》所描寫的那樣昏庸,諸葛亮去世後無能的表現恰恰就是他聰明的地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穩定朝局,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
6 # Mer86
事實上,皇帝的皇位被篡,與皇帝是不是無能之輩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有直接關係的因素是兩點∶新老皇帝是否完成權力交接;篡位權臣實力是否夠強。
舉例說明,孫權的兒子孫亮,十歲登基,十五歲親政,但親政僅一年後就被權臣孫綝廢黜為會稽王。
孫亮為什麼被廢?就是因為孫權死時,孫亮只有十歲,他沒有直接從孫權手裡接過皇帝的權力,導致先後受制於諸葛恪、孫峻、孫綝等權臣。等到孫亮想收回權力時,孫綝已經大權在握,廢黜孫亮不費吹灰之力。
再舉例子,曹叡的養子曹芳,八歲等基,一輩子沒親政,先是被曹爽欺負,後來又被司馬師欺負。曹芳二十五歲時想奪回權力,但事機敗露,被司馬師所廢黜。
曹芳為什麼被廢?就是因為曹叡死時,曹芳只有八歲,他也沒有直接從曹叡手裡接過皇帝的權力,先後受制於曹爽、司馬懿、司馬師等權臣,以至於他想收回權力時,司馬師已經大權在握,不想交回權力,繼而導致廢黜了曹芳。
同理,王莽殺漢平帝,廢孺子嬰;董卓廢殺漢少帝,策略傀儡漢獻帝,都是如此。
從案例可以看出:皇帝能不能保住皇位,與皇帝的個人素質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當權臣大權獨攬時,皇帝已經無力迴天了。縱然有個別能力超群的皇帝能翻盤,但那畢竟是小機率事件。所以說,如果一個皇帝面臨無力迴天的局面,其根源必然就是新老皇帝沒有完成權力交接,以及權臣擁有了廢黜皇帝的實力。
而以上說的兩點,跟劉禪都沒有關係。
首先,諸葛亮死後,劉禪完成了權力交接。
劉備去世時,劉禪已經十七歲,如果僅從年紀來說,他當時是可以親政的。但是劉備考慮到夷陵慘敗,益州內憂外患,劉禪的能力恐不足以應付這種局面,於是便安排了諸葛亮輔佐劉禪。
諸葛亮輔佐期間,大權在握,其實他當時是有能力篡位的。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而是矜矜業業勤勤懇懇的輔佐劉禪。
這裡插一句:很多人說諸葛亮是想靠北伐建立功業,繼而篡權。我不是諸葛亮,我也不知道諸葛亮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是如果從實際角度考慮,諸葛亮當時面臨的局勢並不樂觀,他能克守人臣本分,這除了他自己的操守外,更多的是他對局勢的考量和謹慎。畢竟蜀漢實力最弱,篡位有什麼好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扯遠了,說回劉禪。諸葛亮死後,當時劉禪已經二十九歲,完全可以親政了。於是劉禪在蔣碗、費禕等人的支援下,廢掉了丞相制度,恢復了東漢時期的尚書檯制度。
廢丞相而改尚書令,這實際上就是蜀漢完成了從諸葛亮到劉禪的權力交接。
只不過,劉禪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他少年有劉備庇護,青年有諸葛亮庇護,養成了他不愛幹苦活累活的習慣。所以他在諸葛亮死後,又把相權交給了蔣碗。
注意了,劉禪和蔣碗的關係,不同於孫綝和孫亮,曹芳和司馬師的關係。孫綝和司馬師的權力,源於他們剝奪了皇帝的權力,而蔣碗的權力是劉禪自願給的。
後來的費禕、姜維也都是如此,他們的權力也都是劉禪自願給的。如果劉禪要收權,他們根本沒有推辭的藉口。比如姜維第十一次北伐失利,避禍於沓中。他大權在握,幹嘛要避?還不就是因為他的權力源自劉禪,如果劉禪要收兵權,姜維敢不還?
因此,由上可以看出:諸葛亮死後,劉禪並非無權皇帝,他如果想要收回權力,他是可以收回的。只不過他不想收權。這是他與孫亮、曹芳之輩最大的區別。
其次,蜀漢並無權勢滔天的權臣。
蜀漢最大的權臣就是諸葛亮,自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蜀漢再無權勢滔天之人。
經常有人說,諸葛亮輔政十一年,剩下三十年都是劉禪維護的,這話很偏頗。因為這話疏忽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繼諸葛亮死後的兩個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政府首腦,都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的。並且在宮中督促劉禪的董允,也是諸葛亮指定的輔佐大臣。
諸葛亮為啥要指定這麼多接班人?顯然,這是為了分權。
蔣琬、費禕分別為外朝的正副長官,兩人可以分權;董允為內朝長官,統領禁衛軍,他又可以跟外朝大臣相互制衡。這個內朝、外朝表裡一心的三人組,才是諸葛亮死後,蜀漢能很長時間維繫穩定的支柱。
另外,這三人也都很有自知之明,不是孫綝和司馬師那種野心很大的人。
比如諸葛亮死後,蔣碗“蕭規曹隨”,一切按照諸葛亮生前的制度辦。掌管農業生產的大臣楊敏批評蔣琬,說他不如諸葛亮,沒有自己的主見。蔣琬聽了楊敏的批評,並沒有生氣,而是非常坦然地承認自己確實是不如諸葛亮,並希望楊敏能同心協力,協助他扶保劉禪。
再後來的費禕也是如此,很有自知之明。姜維每欲北伐,費禕都只給他一萬多人,因為費禕認為諸葛亮都搞不定的事,自己和姜維肯定也是搞不定的。與其讓姜維敗家,不如現實一點的好。
所以不得不說,劉禪也是有福之人,他爹給他選了一個矜矜業業的諸葛亮,而諸葛亮又給他選了兩個有自知之明的蔣碗、費禕。當費禕去世時,劉禪已經四十七歲了,當了將近三十年皇帝,此時誰還能撼動他在蜀漢的地位?至於說劉禪是不是無能之輩,對於那時候的蜀漢來說,重要嗎?或許在蜀漢大臣們看來,這樣的劉禪才是好皇帝的榜樣。
他一不攬權,二無野心,三不打壓士族,這樣的皇帝去哪找啊?篡他的位,你以為自己能落得什麼好下場?
-
7 # 狼的影子716
首先,“劉禪那麼無能”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我們先不管劉禪的能力如何,大家只要明白一點,那就是權傾朝野到了諸葛亮那個程度,都篡奪不了他的帝位,其他人就更沒有可能了,實際上,真正威脅劉禪帝位的就是諸葛亮,他一死就天下太平了,再也沒有人能夠威脅到劉禪的地位了。
諸葛亮生前是丞相,錄尚書事,司隸校尉,益州牧,總統三軍,我們可以把他的職務地位做一個形象的比喻,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就相當於今天的臺灣副總統,行政院長,監察院長,臺灣省長臺北市衛戍司令,臺灣三軍總司令,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貨真價實的太上皇,而且,劉禪的一舉一動,都在諸葛亮的狗腿子蔣琬,費禕,郭悠之的挾持之下,而且首都地區的軍隊也掌握在諸葛亮的狗腿子向寵手裡,劉禪無論幹什麼都要向他們“悉以諮之,然後施行”,沒有一點自主權,甚至劉禪想多納一個妃子的要求,董允說不準就不準,一個皇帝當到這個份上,也算是窩囊到了極點,更有甚者,諸葛亮長期駐節漢中,典戎在外,朝廷裡的大小事務,都要快馬送到漢中來處理,在蜀漢政權中形成了事實上的“二政府”,成都的皇帝成了擺設,諸葛亮回朝,每次上殿都“帶甲士百人”,這已經是嚴重的違背了人臣之道,形同大逆了。諸葛亮的權勢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廢立皇帝了,只要是劉禪被他挑出一點毛病,他就會以“託孤大臣”“先帝遺命”的名義,行廢立之權,當然,諸葛亮首先絕不敢自己當皇帝,他只能在劉氏宗室中選擇更加無能的宗室子弟充當傀儡,等到自己的北伐有大功的時候再行篡位,但是老天有眼,諸葛亮的北伐不僅一敗再敗,寸功未立,而且劉禪在諸葛亮的淫威之下選擇了忍讓,不僅讓諸葛亮一手遮天,而且自己也確保不犯錯誤,不讓諸葛亮抓住什麼把柄,即使是劉禪已經年近三十諸葛亮都不還政的情況下,劉禪依然採取了“相忍為上”的原則,蜀漢政權雖然到了只知有丞相,不知有皇帝的地步,但是諸葛亮終究因為沒有劉姓血統,沒有開疆拓土的軍功,所以,始終無法邁出最後一步。
諸葛亮死後,李邈曾經上書劉禪,說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諸葛亮的死亡是劉氏皇族和國家的幸事,實際上是對諸葛亮最好的詮釋,雖然劉禪為了蜀漢政權的穩定和安撫荊州系諸大佬,避免益州士族因為諸葛亮的死亡群起而攻擊荊州系,造成蜀漢政權的動亂而殺了李邈,但是他的內心對於李邈的說法是認可的,而且他自己對於諸葛亮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的情景是有切膚之痛的,所以,他在不影響蜀漢政權平穩執行的基礎上,適當的採取了一些措施,向蜀漢群臣宣告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時代的結束,第一就是禁止為諸葛亮奔喪,二就是取消丞相職務,讓蔣琬和費禕一個制軍,一個管民互相制衡,三,取消了益州牧的職務,這個職務是劉備生前擔任過的職務,按理說做臣子的應該要避諱,但是諸葛亮卻大模大樣的自任益州牧,這實際上是一種僭越禮法的不臣之舉,所以,自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取消了這個職務,代之以低一等級的益州刺史,四,禁止給諸葛亮立廟,禁止民間私祭諸葛亮,本來,給臣子立廟就不符合禮法,荊州幫的官員提出這個建議一是試探劉禪對荊州幫的態度,二是想把諸葛亮神話,進而把諸葛亮的政治遺言合法化,而劉禪對此事的處理非常睿智,即穩定了荊州幫的骨幹,又達到了去諸葛化的目的,逐步把蜀漢政權拉回到正常的軌道,在蔣琬,費禕死後,劉禪徹底廢除了開府制度,自攝國事,這一起都說明,劉禪其實是非常睿智,也極有城府,跟羅貫中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摸黑的那個“扶不起的阿斗”不蒂天壤之別,他在諸葛亮把持朝政期間能夠以大局為重,相忍為上,在諸葛亮死後也能夠以政權的穩定為重,沒有對諸葛亮及其黨羽進行清算,並且依然按照劉備和諸葛亮生前的既定方針,繼續重用荊州士族,說明劉禪絕對是一個大智若愚的帝王,他的政治智慧絕對不是那個飛揚跋扈的諸葛亮可以預料的,以諸葛亮這樣權傾朝野的強勢人物都無法取代劉禪自立為王,那麼其他的人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畢竟漢朝“帝室之胄”這個政治旗幟的合法性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以曹操那樣匡扶社稷,平定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勢,都已經加九錫稱王了,尚且謹守臣節,不敢邁出最後一步,以諸葛亮那一點微末之功,劉禪又沒有什麼失德昏聵之處,他想取代打著漢室旗幟的合法政權,是根本就不可能的,既然連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其他人就更加不可能了,李邈說的很對,諸葛亮一死,劉氏宗室得安,蜀漢政權得以保全,蜀漢最大的禍害就是諸葛亮
-
8 # 歷史課課代表
劉禪無能嗎?劉禪真的很無能嗎?諸葛亮在世之時,身為蜀漢後主的劉禪確實是可以說是有些高枕無憂的感覺,但是誰又能說是劉禪的皇位穩固與否是全權由諸葛亮在不在所決定的呢?歷史上關於蜀漢後主劉禪的清明昏庸與否,歷來都是一團迷霧。討論起劉禪的皇位,不得不說的確和諸葛亮不無關係,但是畢竟劉禪才是當事人,所以說諸葛亮所起的作用還不能說是全權決定的,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來說,對於劉禪之功,更多的還是身為蜀臣漢相之輔佐作用。劉禪的皇位穩不穩,還是在其自身原因。
那麼我們來回歸題目,回溯歷史,用較為主觀的邏輯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為何劉禪的皇位依舊那麼穩固?”
其一:“樂不思蜀?”——大智若愚
先不要著急去說劉禪面對司馬昭之時的“樂不思蜀”,為何不說劉禪憑此一招,置司馬昭於死地呢?不過這都是談說笑話了!當時諸葛亮病逝之後,蜀漢的綜合國力可以說是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了,如今丞相撒手人寰,國心更為渙散。反觀後主劉禪,難道身為一國之君王,尚不知如今蜀國之境遇嗎?但是現觀蜀國之內部,正是“內訌”的水火不容之亂勢。①蜀國內部之爭權奪勢者認為蜀國尚且實力微弱,不足以抗衡魏、吳兩國,也就沒有把心力皆放於對外抗衡之上;②後主劉禪是個無能之輩,尚不知爭奪權力之重要性;③劉禪自身也的確是不注重收斂權力,掌握大權之人。綜上原因,劉禪就恍若“虛皇”一般,皇位無人來爭搶,自然坐的舒坦。
其二:劉封已死,劉禪獨大
談論其歷朝歷代皇位之爭,那就有必要說起“皇子奪位”了。當時面對蜀國二世的皇位,也同樣由此情況。劉封是劉備養子,但是劉封此人卻是有宏圖大志之人,而且為人剛烈,為蜀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看來,劉封是劉禪獨大的最為強勁之對手。劉封繼承劉備、繼任蜀國二世之皇位?劉備可是不答應的,於是劉備在生前除掉了養子劉封,從此為劉禪登基帝位掃盡了障礙。至於劉備為何殺掉劉封,有其兩因。①當年關羽敗走麥城被殺之際,劉封手握重兵卻見死不救,劉備因此痛恨;②劉封比起劉禪來說,頗具野心,考慮到劉封只是養子,而且諸葛亮曾預示劉封日後定當“奪蜀位,弒蜀帝”!
其三:諸葛蜀相的高風亮節
比起三國任何一位人臣來說,諸葛亮都可謂是“鞠躬盡碎第一位,死而後已無人比”,諸葛亮一生將“身為人臣,盡心盡職”做的淋漓盡致。就算劉備撒手人寰之際,將劉禪白帝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沒了劉備這位知心知己的主子,還是全心全意輔佐後主。諸葛亮都如此,那麼蜀國其他人更當如何呢?
-
9 # 依稀說史
大多數人瞭解劉禪並不是從正史《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中瞭解,而是從以《三國演義》為主的各種文學作品中瞭解。文學作品自然會夾雜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會虛構一些情節。就拿《三國演義》來說,小說中記載的溫酒斬華雄其實是孫堅幫他斬的,誅文丑是曹操幫他斬的,過五關斬六將則是羅貫中幫他斬的。但是我們現在許多人都相信這些事情是真實存在的,也自然存在對關於的過度拔高。有拔高就有貶低,劉禪就是被嚴重貶低的那位,大家也相信劉禪確是庸人蠢材。羅貫中貶低劉禪也有他的道理。首先,劉禪丟掉了蜀國,沒有能保住祖上的基業,大漢中興的希望最終破滅;其次,劉禪在被俘之後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的千古名言。
其實在我看來劉禪並不是我們認知的那樣軟弱無能,劉禪有一定的治國能力。
劉備最大的能力便是有識人之能,他能看透每一個人的長短優劣,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支撐蜀國幾十年的人才幾乎都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這麼有識人之能的劉備不可能不知道劉禪的能力。劉備生活的時代是弱肉強食的時代,劉備臨死之前的蜀國又在危卵之上。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選擇合適繼承人的重要性。劉備並非只有劉禪一個兒子,他們完全可以在幾個兒子選擇更好的那個。劉備最終選擇劉禪,說明劉禪有一定能力。從側面上說明劉禪並非一無是處。其實就連諸葛亮也認為劉禪不是昏庸之主。諸葛亮曾經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透過這句話說明劉禪有一定治國能力,也從側面說明劉禪絕非昏庸之主。
諸葛亮掌權期間劉禪表面上只是做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傀儡皇帝不問朝廷大事,實際上這才是劉禪的聰明之處。劉禪知道諸葛亮的智慧和忠心,知道當時只有諸葛亮才能挽救危局,只有依靠諸葛亮才能保住劉氏三分天下。諸葛亮掌權期間的幾件事也能體現劉禪的才華。首先,在處理諸葛亮和李嚴的矛盾上,劉禪堅決站在了諸葛亮一邊,和諸葛亮一起維護了蜀國權力核心的安定團結。其次,在對外關係上劉禪非常清楚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注意發展和吳國的關係,堅決支援諸葛亮北伐。如果沒有劉禪的全力支援,諸葛亮不可能全心全力北伐。第三,劉禪在諸葛亮掌權時期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他也在默默積攢自己的力量,要不然也不會在諸葛亮死後迅速掌握蜀國大權。
諸葛亮死後,劉禪則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諸葛亮剛死之時,劉禪巧妙處理了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楊儀以為除掉魏延就會受到重用之時,劉禪卻貶黜了楊儀,清除了楊儀的勢力。之後劉禪先是果斷調整國家大政方針,由之前的對外戰爭為主轉向對內專心治理國家,恢復發展蜀國實力。其次調整人事關係。除了重用諸葛亮推薦的蔣琬和費禕之外,其餘中樞官職基本上都是啟用新人,儘可能消除諸葛亮時代的影響。把諸葛亮原有的權力分成若干部分,使得權力不再集中在某個人手中,從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內政上限制豪強勢力,調整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利益關係穩定政局,努力發展農業和工商業。在蔣琬和費禕的幫助下,蜀國的經濟逐漸得到恢復。此外無論對待諸葛亮還是對待蔣琬、費禕、董允和姜維等人都是信任有加,讓這些人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這些人在劉禪的信任下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且使得朝堂上大臣矛盾較少。
劉禪的那句“此間樂不思蜀”的千古名言其實劉禪的自保之舉。劉禪豈不知道司馬昭是何等兇殘之人,想在他的魔爪下求得生機談何容易。如果劉禪處理得稍有不當就可能遭來殺身之禍。司馬昭對這個亡國之君也不放心,雖然封了劉禪為安樂公,卻處處提防劉禪。劉禪稍有不滿,司馬昭就會馬上除掉他。劉禪能做的只能裝瘋賣傻扮無辜。劉禪憑著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徹底打消了司馬昭對自己戒備之心。從此之後司馬昭放棄了對劉禪的監視,也收起了對劉禪的殺心。劉禪也憑藉這句話保住劉氏家族。從這個層面上說劉禪真的傻嗎。亡國之後像劉禪一樣保住自己和家族性命的亡國之君並不多。
所以筆者以為劉禪並不像《三國演義》寫得那樣“扶不起”,也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毫無治國能力。劉禪只是生錯了時代,如果他不生在三國那樣的虎狼時代,而是生活在太平盛世,劉禪一定是一個合格守成君主。這也是劉禪在諸葛亮死後能牢牢掌握權力、穩穩坐在皇位的原因。
當然劉禪也確實有該罵之處。他做為亂世之中的皇帝不僅不能積極進取,反而重要宦官黃皓,使得朝政日漸衰敗。做為蜀國君主,他在國家危亡之時不僅沒有領兵抵抗,反而帶著蜀國大臣投降魏國,喪失扭轉敗局的機會。做為亡國之君,他沒能保持住自己節操,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罵名。
到底劉禪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在每一位讀者心中自然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劉禪。
-
10 # Xanny
這個劉禪,不知道是是怎麼了,祖上連出兩位皇帝,偏偏到他卻很平庸。難道真是祖上基因遺傳出了問題?趙子龍七進七出救了兩次的阿斗是假的?
關於為什麼沒人篡位,以下是我的見解:
一、有能力者不造反,造反者無能力
古時候,要想造反,對付像劉禪這種羽翼未豐年紀尚小的少年,你權力要夠大。在老皇帝退位新皇帝登基時,威脅群臣一起進行逼宮,罷黜新皇帝。當然皇帝可不是那麼容易就罷免的:因為大臣們並不會全部都是一條心的,有些忠臣會寧死不屈,再加上這個做法本來有是極大杵逆的,要是不成功都得涼。
此時的諸葛亮已經獨攬大權,劉備死前對兒子不放心,覺得兒子應付不了當下危急的局面,便讓諸葛亮輔佐劉禪,先掌控局面。
諸葛亮有能力進行篡位,可他對此並沒有想法,諸葛亮可謂兢兢業業為劉氏家族打了半輩子的工,他非常感謝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從《出師表》便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備的深切情感。
此外,諸葛亮死前還挑選培養一批良相賢臣,這也使蜀國多存活了一段時間。
二、蜀國岌岌可危,食之無味
劉備死後,蜀國開始落敗,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預示。首先,劉備並不像其他各國一樣,急於擴張地盤,因為領土較少,所以導致人口較少,兵也就少了。其次,主要原因是因為沒能打贏夷陵之戰,蜀國雖然不缺人才,但卻十分缺武將。劉備自己的兄弟張飛、關羽都死了,現在劉備也死了,還有大將馬超和黃忠也都病逝。剩下的差不多都老了,能搬出來的大將差不多隻剩魏延和姜維了。
蜀國內憂外患,越來越不景氣,誰有閒功夫處理這麼一大堆爛攤子?此時的蜀國就像是一棵將死的枯樹,要想重新長出果實還得先找出病因,解決掉病因還要施肥,等待,況且存活率還低。要是救不活還得遺臭萬年,大家都不是傻子。
而劉禪就是夾在這中間的人。他想救活蜀國,卻沒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苟延殘喘,他還剩什麼呢?親人一個個離去多少會有些感觸,或許他表面的樂不思蜀是為了掩飾些什麼吧。
回覆列表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首先劉禪並非無能之主,只是相比曹魏的曹丕和曹睿,作為蜀漢皇帝的劉禪確實遠遠不如,但是單就蜀漢本身而言,劉禪不算特別差,至少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這就是沒有人奪他皇位的主要原因。
另外就是劉禪是劉備的嫡長子,他的兩個弟弟都是庶出。再就是蜀漢自諸葛亮死後,沒有出現權臣。
早期的劉禪是個及格的君主諸葛亮去世後,劉禪親政,各方面的表現雖然不算特別出色,但至也不是很差,及格是沒問題的。執政早期的劉禪,還算是個及格的君主,他真正出現問題,是他晚年。晚年的劉禪寵信奸佞,國事日非。不過那時距離鄧艾伐蜀也很近很近了。
1.劉禪用人得當
諸葛亮死後,蜀漢人才出現斷層,不過劉禪還是努力尋找合適的人才,如他任命蔣琬為尚書令,負責行政事務;任命蔣琬為大將軍,負責軍事;同時讓姜維負責魏蜀邊境的防務工作,抵禦曹魏。
雖然後來又有所調整,但是從後來的情況來看,劉禪對官員的任命,是合理的。
2.沒有丟失蜀漢寸土
劉禪作為蜀漢的最高領導人,署理國政,努力保住了劉備打下的江山。在鄧艾伐蜀之前,劉備交給他劉禪的江山,他沒有丟失寸土。
劉禪是嫡長子,根正苗紅劉備中年得子,生了劉禪,而且是甘夫人(死後被追尊為皇后)所生,遂被立為太子。雖然後來劉備又有兩個兒子-劉永和劉理,但都是庶出,沒有能力和劉禪競爭皇位。在劉禪出生之前,劉備曾經收了一個叫劉封的養子,本來是當作接班人培養的。不過後來隨著劉禪的降生,劉封的地位是一落千丈,也不具備和劉禪競爭皇位的能力。
劉禪作為根正苗紅的嫡長子,只有他不犯特別嚴重的錯誤,那麼他的太子地位就是穩固的,劉永和劉理無法撼動劉禪的接班人地位。所幸劉禪在當太子期間,一直沒有出錯。
諸葛亮死後,蜀漢沒再出現權臣相比曹魏出現了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東吳出現了孫琳這樣的權臣,蜀漢的情況好得多。雖然諸葛亮權傾天下,說他是權臣不為過,不過諸葛亮不管是對蜀漢,還是劉備、劉禪,他都是忠心耿耿,絲毫沒有覬覦帝位的野心。
諸葛亮死後,唯一可能會對劉禪帝位構成威脅的人沒有了,自此以後,蜀漢沒有再出現諸葛亮這樣權傾朝野的人物。蜀國的最高權力,牢牢掌握在劉禪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