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剛剛圖774
-
2 # 桃花石雜談
勤勉的崇禎皇帝為什麼成了亡國之君?其實這樣問不太科學,我覺得一個更好的問題是,是誰給了後世崇禎皇帝“非亡國之君,而有亡國之命”的感覺?
歷史是誰書寫的,這很重要在中國歷史上,多數亡國之君都給人留下了幾個共同的印象,殘暴、荒淫、昏庸——似乎只要做到這幾點,國家就一定會亡,或者說國家滅亡都是因為有這樣的皇帝。但其實大家冷靜想想就能發現,這幾個詞都是非常主觀的詞。同樣的行為,如果換個人、換個角度去形容,也許給出的形容就是決斷、風流倜儻和大智若愚了。
比如荒淫這個詞,從中國有皇帝以來,每個皇帝按照禮制都有三宮六院這樣的龐大後宮,甚至可以說所有後宮宮女都是皇帝的女人。除了幾個歷史上明確記載的同性戀皇帝外,其它皇帝的後宮自然也不是擺設。而且在中國古代,越是曾經建立卓越功勳的皇帝,往往子嗣也最多,比如康熙、唐太宗、唐玄宗和漢武帝等等。在沒有避孕措施的古代,子嗣的多少其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皇帝對女色的喜好程度,那麼難道這幾位皇帝也很荒淫嗎?
有幾個皇帝不是後宮佳麗如雲呢?
但為什麼亡國之君大都給人留下了上面那幾種印象呢?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不是他們真是如此,而是記載他們的史書是由取代他們的人所寫的,所以當然會更多的記載他們的做過的壞事,否則如何證明新王朝推翻舊皇帝的合理性?這也是很自然的事,否則難道要讓新王朝開國之君把前朝亡國之君塑造成道德模範,以證明自己做錯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多數亡國之君都是殘暴荒淫昏庸之徒了。
為什麼崇禎不同?瞭解了上面那些關於皇帝評價的奧妙,明白為啥崇禎皇帝的評價不一樣就很簡單了。因為崇禎不是被清朝直接推翻的,而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推翻的。如果當時李自成最後堅持了下來,得了天下,那麼我們看到的崇禎,可能就比隋煬帝更壞了,估計各種關於崇禎如何荒淫無道的故事甚至有可能已經被寫成無數小說,改編成無數電視劇……
崇禎皇帝的名聲很大程度上是清朝宣傳的需要
但現實的歷史是最後是清朝得了天下,而且清朝得天下的初期是以幫助明朝恢復天下為幌子。所以清朝對明朝一直有兩種態度,名義上維護,實質上痛下殺手。名義上維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十三陵了,而且清朝不僅維護明十三陵,還曾多次官方祭拜明陵,康熙帝甚至還六次去南京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而且每次都行三跪九叩之禮。
清朝官方宣傳裡的那個亡國之君是李自成頂包的
清朝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因為清朝入關時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也就是說不是為了反明,而是為了給明朝報仇(而至於後期對待南明,則是將他們宣傳成不知天命的叛賊)。那麼要復仇,自然就不能把崇禎塑造成殘暴荒淫昏庸之君,不然清朝就把自己裝套裡了。所以在我看來,這才是崇禎帝在《明史》裡不是亡國之君形象的最主要原因,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襯托清朝自己的正義形象。
明清朝代更替時隔了一個大順才是崇禎正面形象的關鍵原因
-
3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首先,明朝最勤奮的皇帝似乎不是崇禎,而是朱元璋。老朱權力欲強,精力旺盛,廢除了丞相,自己幹一個皇帝+N個丞相的活。而崇禎還是有內閣首輔,這樣沒有丞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的助手的。
更重要的是,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換了誰能挽救的回來呢?
和平時期人口不斷增長,土地有限,畝產量有限,註定了承載的人口是有限的。而明末的人口已經達一億多,以當時的耕作條件——直到清朝中期紅薯等高產作物才大規模普及——已經不堪重負。
和平時期官僚機構腐化不斷加深。打天下(或一個團隊創業)時,腐化程度是最低的。因為如果你任人唯親或者把公共資源貪汙進自己腰包的話,他沒這個本事打了敗仗,或者因為軍糧不足被敵人打散了,你就可能掉腦袋,畢竟敵人不會跟你講情面。只能能者上位,資源都用在該用的地方。
封建王朝打下天下後,這段清廉因為慣性原因,還能保持一段時間。但時間久了,人就會發現這個知府讓我的兒子幹也成嘛,有什麼事給巡撫說一聲就行了,他會給遮掩過去的。又發現把上繳國庫的餉銀貪一點也沒事,反正跟戶部的幾個人都熟悉,打點打點就過去了。這時腐化還是偷偷摸摸的。
然後發現怎麼貪,百姓也不會造反,關係打通了啥都好說,封建王朝的腐化程度越來越深。逐漸形成潛規則。
腐化程度一步步加深,到最後已經到了正事不幹,專門貪腐的程度了。比如明末,賑災的糧食播下去,層層扒皮到了災民手裡,能分點穀子殼就不錯了。當總兵的也不好好打仗,只想著撈錢,甚至連陣亡士兵的撫卹金都貪。士兵死了也白死,這樣遇到李自成的軍隊,誰還上去拼命,不腳底抹油?
西漢210年,東漢196年,唐朝290年,清朝267年,明朝已經立國兩百五十年多年,利益集團已經像癌細胞一樣,遍佈王朝各地,不給王朝做什麼正事,專門吸養分。
除非來一場徹底的血與火的戰爭才能犁清這些癌細胞——也正是這個原因,能國祚達二百年左右的大一統王朝,西漢、東漢、唐朝、明朝、清朝都經歷過徹底的戰爭的,把利益集團殺了一遍——否則,換誰當皇帝能救得了它呢?
明亡跟崇禎勤奮不勤奮無關。就像一個人活了110多歲,突然一天晨練/早起/吃飽/熱著死了,你可以說他不動/晚起/餓著/凍著就不會死了,但他的氣數已盡,按你說的就能活著嗎?
-
4 # 懷疑探索者
有一個詞彙,叫做"效率"。好比讀書,有的人天生善於讀書學習,看書會抓重點知識,一看就瞭然於胸。有的人很不適合學習,怎麼看怎麼用功就是不得要領。我上初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同學,他的課桌子上面總是擺放著印刷精美的筆記本,都是高檔貨,一本就要20元以上,而當時我們班上平均每個人的生活費也就200-300元左右。每次上課,這位同學都會攤開他的高檔筆記本,在上面一絲不苟的做筆記,老師在講臺上說什麼,他就記什麼。他還使用一個復讀機,也可以錄音。按道理說,他做筆記做的如此認真,應該學習成績很好,起碼也得全班前十吧,可是,恰恰相反,他每次考試都是掛科。如果是七門課,他總是至少有五門課不及格。如果你說他笨,他又不笨,吹拉彈唱樣樣精通,還是班足球隊的裁判員,看起來並不笨,就是在讀書上面不得要領。這樣的一位同學,別看他平時那麼勤奮,他完全沒有效率,沒有效率,只會死讀書,讀死書,讀書讀到三更半夜,把筆記本填滿幾百本,也不能提高他的學習成績。所以說,讀書需要效率,效率很重要,與方法有關係。在其他工作方面,同樣需要效率,如果沒有效率,你出的力氣再大再多,也不過是傻幹,幹到地老天荒,你也不能成為一個行業內的佼佼者。
崇禎之所以作為一個如此"勤奮"的人,卻在最後做了亡國之君,那是因為他做事情完全沒有章法,根本毫無效率。一件事情,明明可以花費1個小時就幹完,他偏偏要花費3個小時。崇禎起早貪黑的天天操持政務累得像狗一樣,差一點就要吐血,但是下面的工作還是一團亂麻,沒有一點頭緒。這就說明,崇禎的工作能力不行,或者工作方法不對,沒有抓住重點。這樣,崇禎就應該找幾個工作能力特別強的人,代替他做這些事情。但是,我們看見,崇禎對大臣毫不信任,10年殺了40多個內閣學士和一大批總督巡撫。但是,他又特別的信任太監。崇禎搬倒魏忠賢,卻又重回老路,最後曹化淳給李自成打開了北京城,是太監逼死了崇禎,可以說,崇禎是自作自受。該管的事情,他一件沒有管好,該管的太監他不去管,崇禎這個皇帝當得實在不算優秀。
-
5 # 房地產小朋友
明朝是一輛量產的汽車,朱元璋同志造了車,之後把行駛本給了朱允炆,結果副駕駛上的朱棣踢走了朱允炆。在經過朱棣改造後,這輛車跑的更快了,仁宣時期裝了GPS,擺正了方向。朱祁鎮把車開進了溝,好在於謙把車開了出來。之後開始平穩行駛。到了嘉靖開始無人駕駛,隆慶請了代駕,萬曆不喜歡張居正這個代駕,又開始無人駕駛。在萬曆時期,這輛車嚴重缺乏保養,到了天啟發動機就不行了,結果崇禎剛開沒幾年就報廢了。
其實這個時候明朝已經無可救藥了,崇禎只能如此。
-
6 # 魚包同學
一個好皇帝需要什麼素質?絕不僅僅是勤奮
勤奮的君王絕不代表是一個合格的君王,一個國家滅亡與否和一個帝王勤奮與否也並無關係。什麼樣的皇帝才算是好皇帝?最佳標杆就是馬援形容劉邦的“無可無不可”。什麼意思?就是要放權,授權,不被條條框框所限制,讓手下的人才發揮最大的才能,劉邦從街道居委會治保主任變成大漢皇帝,靠的就是這個。
但是崇禎呢?他的勤奮是因為,他從來沒有真正放權,他信任的只有太監。
誰敢為崇禎出主意?崇禎死後,留下遺言裡說,朕非亡國之君,群臣皆亡國之臣,這就有點推脫責任了,崇禎沒有想過,到後來群臣為什麼不願意給他出主意,想辦法?為什麼讓他如此忙碌?
舉個小例子,崇禎曾經派兵部尚書陳新甲偷偷去和後金議和,結果訊息洩露,弄得舉國皆知皇帝大人撐不住要和後金議和,搞得崇禎很沒面子,於是就把陳新甲殺了。
這只是一個縮影,崇禎一朝14個兵部尚書沒一個好下場,而且短短十七年間竟然換了54個內閣,這樣子崇禎怎麼會不忙碌?不勤奮又能怎麼辦?
究其原因,群臣難逃其咎,但是崇禎的性格剛愎自用,性急而暴躁,自私而涼薄是主因。
剷除閹黨,卻又重用太監是何故?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來崇禎矛盾的性格。一方面他大刀闊斧剷除魏忠賢黨羽,收服民心,重奪朝綱,可是另一方面,他繼續任用太監監軍,縱容太監在軍隊指手畫腳。
當時掌管整個北京城城防的九門提督,竟然是由大太監王承恩擔任,北京城防禦如何落實?李自成基本上就是邁著大步走進了北京城啊!
明朝的統治策略完全不需要君主太勤快明朝的國家機器運轉到崇禎時期,其實並不需要君主太勤快,只要不昏庸無道就可以了。
整個文官體系,內閣制度都是皇帝的後盾,制度不被破壞,國家機器就能正常運轉。可是崇禎毀就毀在喜歡折騰,並且是瞎折騰。
崇禎一心想快刀斬亂麻,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可是治國如何可以單純求快?
比如,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崇禎是無法完全控制他們的。所以崇禎能使用的手段,只有殺殺殺!越殺越亂,越殺越離心。再加上的文官集團內部的嚴重內耗,這才是大明王朝統治機器崩壞的主因啊。
明亡原因很多,財政、軍閥、後金等等方面以後有機會再談,結尾引用我的一個朋友的論斷,我很喜歡,說的是為什麼崇禎和袁崇煥總是性格牴觸的問題。跟大家分享如下——
假如崇禎是你老闆,要你做個方案。你說最少也要五天,他也咬牙答應了。結果到了第三天凌晨兩點半,他突然給你打電話,歇斯底里大叫:已經過了三天零兩個半小時了,為什麼方案還沒有給我?你也清楚,估計這三天他睡得比你還少。但這公司能好? -
7 # 掙脫枷鎖的囚徒勤奮的崇禎帝為什麼當了亡國之君?
國家興廢,功罪絕不在一人一言,最根本的在乎時也勢也。
大明王朝被顛覆也不例外,只不過朱由檢雖勵精圖治、勤勉節儉,也不可能避免被歷史註定了其亡國之君的宿命。
大明王朝傾覆之天時個人乃至人類社會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直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人們依然只能靠天吃飯。
因此,天時是時代興衰的首要因素。
朱由檢被“黃袍加身”(兄弟5人僅活了他和其長兄明熹宗朱由校,皇位來自兄終弟及)時年僅17歲,適逢中國歷史上第四次小冰河期的開始。
在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四次可以考證的小冰河期,分別是商末,東漢末三國晉,唐末五代和北宋初,以及明末清初。
只要對歷史稍有了解,不難看出,四次小冰河期對應著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四個大動盪時期。為禍最烈的並非寒冷的氣候,而是相應更多的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生物適應性改變,即隨之而來的大旱、瘟疫、蝗災等自然災害。連續的這些災害,必然導致大片地區的民不聊生,隨之而來的是民亂和戰爭,最終必然是朝代更迭,人口銳減。
期間,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北方遊牧民族似乎“突然變得異常強大”,不斷南侵,甚至入主。事實上,並非他們真正強大,而是氣候改變使得他們原本的賴以生存的畜牧和狩獵的根本——草原遭到毀滅,使得他們的棲息地變得不再宜居,與其坐以待整個部族的斃亡,不如拼死一搏,以戰爭尋找可能的一線生機。
正如俗話所說的,橫的怕不要命,何況是多個民族部落同時面臨生死存亡。
體現這種危難的最直接的指標是人口的銳減。商末周初人口減少缺乏考證,據估計,最慘烈的東漢、三國、晉代以及後來的五胡亂華的長期災害和動亂,導致漢族人口減少超過9成。
唐末五代人口減少也超過六七成。明末清初人口減少還是最少的,估計不到一半。
雖然,中國經歷的第四次小冰河期在明滅亡後的1650-1700年最寒冷,但是卻恰好始於崇禎即位的時間。
我們知道,氣候變化的開始階段,由於生物的不適應,才最容易出現災害。
自崇禎即位次年,即崇禎元年的1628年起,中國北方連年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災害尤以西北要地陝甘地區最烈。
《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自17歲即位,在位17年,持續的旱澇,以及由此帶來的其他災害居然持續不斷沒有間歇。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崇禎後期,隨連年旱澇而來的是連年的瘟疫流行,最主要的是鼠疫連年流行,疫區人死十之五六,甚至十室九空。
我們曾被教導,XX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XX激起XX農民起義,這都是謊言。如果沒有連續的天災,不可能形成大片地區的民不聊生。人最珍貴的是生命,即便是最底層的人們,但凡有一線生機也不會鋌而走險成為“亂民”,把自己的生命送進國家機器的絞肉機中。
因此,陝北李自成為代表的民亂是由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崇禎的敵人崇禎17歲少年即位,勵精圖治,首先剷除了魏忠賢的閹黨基團對朝政的把持,消除了危害整個明朝的閹禍。但是,結果是閹黨的敵對集團文人以及背後計程車族集團一家獨大,因此,崇禎朝的時勢和政局頗似晉代。
這樣,我們可以來盤點一下崇禎的主要敵人:
1. 天災。間上文,不再贅述。
2.內亂。天災帶來的民不聊生帶來的多個地區的連年民亂,最主要的就是我們曾稱之為農民起義軍的李自成和張獻忠集團。崇禎集團曾把國家主要財力物力用於“剿匪”,雖一度招降了張獻忠,幾乎完全剿滅了李自成集團。
但是,由於緊接著後金的南侵成了主要危急所在,從而給了李張集團喘息之機,並很快東山再起,最終成為了顛覆明朝的直接因素。
3.政敵。那就是表面上是文人集團實質上是士族豪強代表的東林黨,文人集團政治亂世,最大的禍患就是他們的政敵軍人集團的受排擠和打壓。
這也是把崇禎的內部政敵放在後金外敵之前的原因。
所謂禍起蕭牆,文人集團把持朝政成為了對外戰爭的主要障礙。
突出表現在袁崇煥事件。多數人往往把袁崇煥之死歸罪於崇禎的多疑和猜忌,其實更主要的還是文人當政的結果。袁崇煥不過是軍人集團受壓制的一個代表性例子而已。
4.外敵。實質上,後金的南侵併非是明王朝顛覆的主要原因和力量,因而只能排在最後。
如此,時勢堪比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五胡亂華,明末的動亂和危害性後果要輕得多得多。
崇禎不過是跟其他亂世的亡國之君一樣,恰巧在天下必然大亂的歷史時期出生在皇家並不幸成為了皇帝,因而成為亡國之君是歷史的必然,跟他是不是勤勉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一如將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置於驚濤駭浪之中一樣。
-
8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崇禎帝就是班級裡那個最勤奮的差生。
1627年,大明帝國成為一座巨大的考場,他們要在很多年以後爭奪高考第一名。而這場考試最殘酷的地方在於:
第一名將擁有一切,其他人將一無所有——包括生命。
先來介紹一下這座考場裡的考生吧。
崇禎同學,現在是班級第一名。這並不是因為他的成績好,而是因為老師喜歡他,指定他為第一名。
皇太極,是農村來的轉學生。因為長得不好看,穿的也比較土,所以同學都很嫌棄他們。
李自成、張獻忠,是班級裡的差生。他們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每天默默無聞。同學從來不關心他們,而且老師還經常剋扣伙食,導致這兩位同學面黃肌瘦、兩眼無神。
有一天,崇禎同學的大狗腿劉懋說:“反正李自成、張獻忠他們這些人也不好好學習,不如就把他們的課桌都賣掉,伙食費也可以節省下來,給崇禎同學補充營養。
崇禎同學一聽:“好啊,就這麼幹。”
可憐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平時就被他們欺負,現在連坐的地方也沒有了、下課後還沒飯吃。
既然你們都欺負我,那就別怪我不客氣。
李自成和張獻忠從此就成為教室裡的孤魂野鬼,這節課坐在張三的座位上,下課後去搶李四的飯吃。
他們就這麼遊蕩了很多年,也沒有人關心他們。反而說:
“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
皇太極,也是被欺負的物件。班級裡的其他同學成天把他的缺點編成段子,來取笑他。
直到有一天,皇太極決定不再忍受這種屈辱。他們衝到講臺上大聲宣佈:“
從此以後誰再敢欺負我,就揍死他狗日的。”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皇太極就成為班級霸王。每天不是在打架,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
直到多年後,他把班級裡的所有同學全都揍了一遍。
崇禎同學依然在埋頭苦學,準備著將來的高考。
他偶爾會把李自成、張獻忠叫到身邊,打算好好教教他們語文、數學等必考科目。但他們根本沒有任何興趣:“要不您先幫我們找個位置,再給我們吃頓飯唄。”
崇禎同學聽完一臉茫然:“還有比學習更快樂的事兒嗎?吃飯做什麼。”
但是下課後,崇禎同學和他的小夥伴們勾肩搭背的衝向食堂,一人吃了一條大雞腿。
崇禎同學對李自成、張獻忠失去興趣以後,又轉頭對皇太極說:“同學,要不我幫你補補課吧。”但皇太極對補課沒興趣:“我要的是尊嚴,你勸勸同學們,對我好點兒唄。”
崇禎同學一臉驚訝說:“尊嚴有那麼重要嗎?能有學習快樂嗎?”
崇禎同學沒有辦法,只好自己刻苦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很享受小夥伴們對自己的崇拜。
假如有人沒有對他表揚、讚頌,他就會很生氣,號召其他小夥伴把這個人打死。
事實證明,被別人崇拜久了,就會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
崇禎同學也是這樣,如果有人稍微對他流露不滿之意,他就會把這個人肉體消滅。所以他身邊的小夥伴越來越少,即便以前跟他關係特別要好的人,也不願意再跟他走得太近。
而李自成,前幾天幹了一票大的,他搶了一個胖子一個月的口糧,頓時成了暴發戶。他把這些搶來的糧食分給班級的其他同學。
為了吃飯,他們決定:
“從此以後跟著李哥混。”
1644年,高考的號角吹響。
為了在考試中排名靠前一點,李自成決定把好學生全部幹掉。他帶著班級裡一半的同學,衝到了第一排,把崇禎和他的小夥伴全部趕出教室。
皇太極在前不久的一次群架中受傷過重,永遠的離開了他們。現在的班級霸王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這個時候多爾袞看到了機會。
他迅速帶著人數不多但很精壯的小夥伴,衝上去把李自成群毆致死。
現在宣佈成績:多爾袞獲得1644年度高考狀元。
崇禎同學始終沒有明白,他的競爭對手需要的是什麼、自己怎麼才能對症下藥。
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
他也從來不知道:
讀書是為了獲取力量,如果不能活學活用,就是書呆子。
-
9 # 王斌兔斯基
崇禎勤奮嗎?勤奮,但是太勤奮了。
有後人總結說,崇禎朝一十七載,凡五十相。意思是崇禎朝持續了十七年,內閣輔臣換了五十個。需要知道,在明清兩朝是沒有宰相的,入內閣就算是頂尖的官位了。在實際政務實施當中,內閣輔臣也可以稱得上明朝中央政府運作的中樞。
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
把國家當成一個餐館的話,崇禎就是店老闆,內閣輔臣就是總廚。你店老闆不好好算賬,管理店面,天天換大廚玩,能做出好吃的菜?這飯店能開下去?
所以說,崇禎這個皇帝勤奮是勤奮,但是勤奮錯了地方。這也是所謂的路線錯了,走的越快,離目標越遠。
所以對於我們這些以史為鑑的後人來講,從崇禎身上我們應該學到的一點就是: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別天天去忙不符合自己位置的事情。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這麼個道理。
-
10 # 每天買個股票
勤奮有什麼用?勤奮並不能掩蓋他的性格缺陷啊,崇禎是勤奮,可是他刻薄寡恩,生性多疑,不能用人,更不能識人,奈何有心無力,不可迴天。
先說一點題外話,開證明勤奮並不能補拙,更不能補智。想當年還在讀高中的時候,自己是一個典型的勤奮者,但每次考試都不行,再看我們那個第一名,上課看小說,晚上看小說,但是每次人家考試都是第一,最後人家考試就考上了中國前十的名校,而自己才考了一個破二本。這就讓我對“勤能補拙”產生了懷疑。
一個小小的故事說明光有勤奮是不夠的,勤奮的崇禎掩蓋不了他性格的缺陷:
一:崇禎不識人,放著大才不用;
孫承宗,大明王朝末年,最有可能拯救大明王朝的人。
孫承宗,明末最負盛名的軍事戰略家,又是教育家,曾為天啟皇帝老師,又是文壇領袖。
孫承宗,不止是理論的戰略家,他更有實際的作戰經驗,在明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勳卓著。
孫承宗,如此大才,卻遭受魏忠賢的讒言被罷官,崇禎繼位後卻對他棄之不用,豈不惜哉。崇禎不識才,他失去了翻盤的最後機會。孫承宗畫像
二:崇禎多疑,聽信讒言,將大將下獄,殺之;
孫傳庭,大明王朝末年最厲害的大將,連續和起義軍作戰,殺死第一闖王高迎祥,殺的李自成只剩十八人突圍出去,但是崇禎聽信讒言,將傳庭下獄,這個時候起義軍由於沒有對手,迅速壯大,最終攻入北京城,滅亡大明王朝。《明史》說“傳庭死,大明亡”。孫傳庭畫像
袁崇煥,大明王朝邊關大將,曾經崇禎帝是多麼的信任袁崇煥,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崇禎帝慢慢的不在信任他了,當君主和將帥之間產生了裂痕,這便給敵人已可乘之機了,皇太極巧妙的唱了一出“反間計”,於是乎袁崇煥便死在了千刀萬剮之下了。崇煥一死,皇太極便在遼東沒有了敵手。大明再也沒有機會了。
袁崇煥畫像
自毀長城者,從未有過崇禎帝這樣的,勤奮又能怎麼樣?性格的嚴重缺陷,等待崇禎的自己滅亡一條路了。崇禎畫像
回覆列表
勤奮?勤奮能當飯吃啊?勤奮換來的就是興盛就是成功嗎?這一定是一個謬論!
崇禎一朝也算是能人輩出了,毛文龍、袁崇煥等人都可以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如果使用得當,足以穩住大明的乾坤。
可惜,崇禎皇帝不懂的帝王之術!所謂帝王之術其實就是平衡之術!崇禎一上臺就著手除掉了“閹黨”,也沒有扶植勢力對抗東林黨,導致了政治的失衡,朝堂就成為了東林黨的朝堂,崇禎皇帝想要幹一件事情如果侵犯了東林黨的利益基本上很難辦成。
無助的崇禎帝在朝堂上施展不開,所以每件事情不得不親力而為,然而一人之力怎麼可能拯救得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