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三一
-
2 # 時尚育兒圈子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能為建構幸福的一生打下基礎,那麼應該如何一步步給孩子建構幸福的生活呢?
幸福重點 及時、敏感的迴應
剛剛出生的孩子,需要建立對世界和自我的雙重認識,需要從混元的整體區分出世界、他人和自己,他要的是安全與信任。因此,年輕的父母們,忘記規則,放下管教和擔心,踏踏實實給孩子及時和敏感的迴應,才是重中之重。因為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世界是安全可信賴的,自己是有能力和可信任的。
幸福重點 支援+允許
兩三歲的孩子,進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自我中心期,每天湧現大量的“各種不”,讓我們為孩子喝彩吧,孩子“不”的背後是對世界發表的獨立宣言,期望孩子擁有獨立自信的人格,父母們請為孩子留出足夠的心理空間來,給予更多的支援和允許,請相信沒有孩子是真正的得寸進尺,發展才是孩子們的最大本能。
此外,兩歲以後的孩子才真正進入排便的自主發展期,仔細觀察和捕捉孩子自主排便的願望吧,讓孩子體驗控制與排便本身帶給孩子的快樂,隨著孩子的需求,給孩子他們需要的幫助,跟他們的快樂共鳴。
幸福重點 鼓勵 “主動”
3歲多的孩子,已經開始發展自己主動的人格品質了,請享受孩子帶給你的各種展示吧,無論是真實的還是孩子虛構的,因為幫助孩子建構主動的品質比那些孩子“顯擺”的事情本身的真實與否更重要。
孩子的發展總讓父母糾結和緊張,這是孩子在提醒父母,人生中父母這個角色也是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和成長的。
-
3 # 夏蟲不可語冰2008
要想培養一個內心充盈終生有幸福感的孩子,這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教育目標,說明題主也是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
人們常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所以要培養一個內心充盈終身有幸福感的孩子,首先要從自己做起。
根據積極心理學觀點要幸福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一、積極樂觀的心態
積極樂觀的人比起消極悲觀的人更具有挑戰精神,遇到困難不是退縮而是克服。往往對新環境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好的結果而不像消極的人總是想到最壞的結果。正因為預期效果不同,所以樂觀的人心態總是很好,敢於挑戰新工作新環境新任務。因為心態好,看到的總是事物Sunny的一面,好的一面。事物的光芒總是照進樂觀者的心裡,內心一片光明,幸福感油然而生。
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首先改變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成為一個樂觀的人、積極向上的人。
二、要獲得充盈的感受必須喜歡讀書,同時興趣廣泛、愛好多多。
要培養孩子的多種興趣愛好。這一點與素質教育不謀而合。孩子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慾望,興趣愛好要透過嘗試不同的事物來確定,往往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是孩子的特長所在,也是天賦所在。所以要儘早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而進行合適的培養。
孩子的好奇心是學習的最原始動機,要保護好。現在的應試教育很容易磨滅孩子的好奇心從而厭學。只要做到這點,充盈而有趣的孩子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當然作為家長首先要垂範,不能自已整天打麻將玩遊戲還指望孩子喜歡讀書,這是不現實的。
三、人生的意義感。
從哲學的角度講,人生本無意義,所謂意義在於自己的賦予。
賦予人生意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人生目標,制定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如果一個階段目標實現,則必須有新的目標形成,否則就陷入了哲學家叔本華所設定的"人生就是一團慾望,未滿足時痛苦,滿足後無聊"的迴圈中去。設定目標的目的就是給自己的人生一種意義感。不會處於無聊狀態中而不能自拔。
四、做有意義的事情。
哈佛大學教授寫的一本書巜忠誠的付出》講到人生只有吃飽穿暖滿足各種慾望後會出現"空心化"!就是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大學生"空心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絕對不會發生空心病,為什麼基本需求滿足後反而空心且容易抑鬱甚至自殺呢?《忠誠的付出》給了我們答案:人需要忠誠的付出才能獲得存在的價值。比如養一個孩子,無條件的愛他,或者養寵物都行。這樣讓我們在付出時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一點很重要,人不光是自私的,更重要的是利他的。
因此,培養一個充盈而幸福的孩子必須首先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
-
4 # 唐老師家庭教育
父母什麼樣的教育,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想培養一個內心充盈的孩子,父母就要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走在孩子成長的前面,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裡,尊重、信任、無條件愛孩子、肯定、讚美、認同、鼓勵孩子,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在童年,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內心自然充盈 、積極、樂觀。
-
5 # J媽學堂
作為父母,如何才能培養一個內心充盈的孩子,為孩子的終生幸福奠基呢?
許多年前,英國最受歡迎的育兒專家阿特金斯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成功,而有些卻沒有呢?她得出的結論是,優秀的孩子與他人,尤其是他們的直系親屬關係密切,感到被重視,並對自己的生活有一種掌控感。而沒有成功的孩子,或者說陷入成長困境的孩子失去了應對生活挑戰的四個重要需求:與他人建立聯絡的感覺,感覺自己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感覺自己很重要,勇敢的感覺。也是優秀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的區別。
這四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讓孩子們覺得他們可以迎接生活的挑戰。
感覺跟別人緊密聯絡在一起,感覺自己有能力,感覺自己有價值,感覺自己有勇氣,這些都將大大有助於鼓勵孩子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並賦予它目標。
如果我們確保我們的孩子們發展出這四種品質,他們就會接受生活,並讓它為他們工作。孩子們會形成一種“我可以的”的心態,他們會有能力處理生活拋給他們的任何事情。
在這四個關鍵因素薰陶下長大的孩子會變得負責任,自力更生,快樂,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1、感覺跟別人緊密聯絡在一起
當孩子們成長為蹣跚學步的孩子時,他們會不斷嘗試,犯錯誤,並透過不斷的嘗試和錯誤來學習。一個相信自己是跟別人有緊密聯絡的人,是有著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因為他們不害怕被拒絕或被孤立。他們更容易受到同齡人的歡迎,更容易被吸引別人。而一個沒有感覺到被聯絡的孩子會感到不安全,孤立,會尋求關注,並相信任何關注總比沒有好。
2、感覺自己有能力
初學走路的孩子從學會抬起頭走路開始他們的生活。蹣跚學步的孩子不會在第一次摔倒後就認為走路不適合他們!
孩子們透過被允許探索和犯錯誤來發展他們的能力,他們必須被給予有意義的活動。我們生活在一個繁忙的世界裡,父母總是匆匆忙忙,剝奪了孩子們“掙扎”穿鞋或拉拉鍊的機會。
對他們來說,這樣做往往更容易、更快,但這種幫助孩子的方式可能會產生長期的嚴重後果。
孩子們可能會把你不相信他們做這些事情理解為他們做不到。你剝奪了孩子的能力和經驗。他們得到的資訊是:‘你認為我不能為自己做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能會學會怨恨你,覺得自己不夠格。
一個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過度依賴他人,可能害怕在以後的生活中孤獨,或者變得如此困惑,以至於他們“指揮”周圍的人來滿足他們的需要!
那些被鼓勵要有能力的孩子會發展自我控制,變得自立。他們會與他人建立尊重的關係。
那些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的孩子可能會抵制你的引導。
被剝奪權利的孩子抗拒責任——需要被嘮叨著起床、做作業或洗碗。所以,也許允許他們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例如,因為遲到而被拘留,開始對自己負責的過程。
3、感覺自己有價值
也就是感覺到“我很重要”。我們都喜歡覺得自己很重要,很重要——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要做出迴應並照顧他們,孩子就會感到安全。他們覺得他們可以信任這個世界,可以依靠別人,他們知道自己很重要,他們很重要。
一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嬰兒可能會發現他們不能信任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他們可能無法超越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體驗。
那些受到鼓勵的孩子知道他們很重要。而那些沒有被賦予重要意義的孩子們則在尋找一種更具破壞性的方式來感受被重視的感覺。
4、感覺我很有感覺
它需要勇氣來經歷生活的起起落落,好的和壞的經驗,以及挫折和挑戰。這是一種冒險,所以培養孩子的勇氣很重要。
初學走路的孩子在他們做的每一件事上都表現出勇氣,從學會走路到學會說話。當他們從一個錯誤到另一個錯誤,直到他們掌握了許多技能,他們表現出勇氣。這需要勇氣。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上學、離家或結婚都需要勇氣。感受恐懼,無論如何都要去做。孩子們也會像我們一樣經歷挫折和失望,這種勇氣會讓他們一生受益。
正如富蘭克林•羅斯福所說,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克服恐懼的能力。沒有勇氣的孩子專注於他們不能做的事情。他們放棄了,避免了各種情況。他們因為恐懼而錯過了生活。一個擁有“能做”態度的孩子表現出勇氣、希望和樂觀。他們擁抱生活和生活中所有的機會。
成為一名孩子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時期——一段充滿困惑和不確定的時期,這是一種不斷前進三步、後退五步的感覺。缺乏勇氣的孩子會融入背景中,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或加入集體活動。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
6 # 林子說心理
1963年,有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長達30年的母嬰關係實驗。他們招募了100多位即將生產的母親,對她們以及她們的孩子進行觀察和研究,最終有76個人堅持做完了這個實驗。
心理學家透過長期的跟蹤記錄,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孩子的核心人格基本在3歲以前就已成型。父母對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的養育方式是否恰當,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以及他們成年後的社會生活起到巨大的影響。
兒童精神分析研究領域的先驅梅蘭妮·克萊茵甚至認為,嬰兒在出生後的4~6個月,他的核心人格就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架構。
由此可見,早期嬰幼兒撫養方式的重要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很多父母對此都大大低估了。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會透過模仿、吸收和內化,來習得父母各種不同的品質,父母的行為、情緒、防禦機制和整體的風格,都會成為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
可以說,一個孩子所接受的早期教育,會影響他的一生。
“成功兒童”的父母,具備哪些特徵?經過追蹤研究,在參加實驗的76個人當中,有7個人過著健康充實的生活。
他們的父母是在童年早期教育中做的最好的那類父母。30年之後,他們也是這群孩子中生活的最好的。
當然這裡所說的“好”,並不僅僅是指外在的條件,比如說富有或者出名,而是內在的豐盈和幸福。
他們懂得如何生活,如何積極地應對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他們樂觀開朗,風度翩翩,自信獨立。這些優秀的品質使得他們的工作穩定成功,婚姻幸福,人際關係融洽。
那麼培養出“成功兒童”的父母,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呢?
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想要培養出發展良好、幸福健康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備的品質包括:
1、對孩子有信心2、樂觀3、鎮靜,有反省意識4、充足的愛和溫柔5、理解孩子的感受,能夠與孩子共情6、對孩子表現出來的積極性表示肯定和驕傲7、對子女的獨立性感到愉悅8、給孩子樹立基本的紀律和規則9、母親富有感染力早期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得他們的人格基本穩定,不至於被厄運“連根拔起”。
綜上所述,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人格教育。無論父母看多少本育兒書籍,都比不上一個健康、積極向上、自信的人格所帶給孩子的影響。
-
7 # 只聽好歌
做成功的父母
做成功的父母,不僅是讓你的小孩成為他/她可能成為的最厲害的人,而且要使他們學會付出,那是對你最好的禮物!當孩子們被成功地教養時,他們會對自我及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他們喜歡去學校,主動地學習。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學會去愛,去尊重別人——包括你!
第一部分
培養相愛的關係
1做一個好的榜樣。孩子們總是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學到最多的為人處事之道。孩子,特別是小孩子,多多少少會認為他們的父母是永遠正確的。他們認為父母總是很聰明,很厲害——基本上不會做錯誤的決定。所以盡你的能力去樹立這種理想的形象。當你想在孩子面前發脾氣或者發火之前,想想你給他們帶去的榜樣作用。你想教育孩子們形成什麼性格,你自己要先做到:尊重、友好、誠實、善良、寬容等等。不求回報地對待別人,最重要的是,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要如何對待你的孩子。
孩子也會在學校,跟他們的朋友或者跟新聞裡學習。你可以控制其中的一些,而其他的,你無法控制。要知道的是,儘管你的孩子有很多可能模仿的人,而你是他們生活中最親近的人,要用好你的這個特權。
2多花費時間陪孩子。當你有孩子的時候,你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讓他們吃好,穿好,住好。你必須不停的工作,才能為你的孩子做到這些,同時履行其他無數的責任。但是,當這些必需的都做到了,你一定要花時間去理解孩子們本身。永遠不要忽視一個事實,在你的家庭和工作之間,家庭應該永遠排在第一位。
時間如此繁忙,父母和孩子們很難一起吃頓飯,很難單獨有一些開心的時間。孩子如果從父母那裡得不到想要的關注,他們就會搗蛋或者做壞事,因為對他們來說,被批評也總比沒有關心要好。許多父母發現,如果預先安排一些定期的時間陪孩子們,總是會收穫更多。所以,每週定一個“特別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讓他們決定如何度過這個時間。
3多做交流。儘管你的孩子應該聽你的話,但是你不能僅僅因為自己是他們的父母,就指望他們對你要求的每一件事情言聽計從。孩子和大人一樣想要解釋,他們也應該得到解釋。(至少)嘗試冷靜地說服孩子們,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明白,為什麼有些規則和限制是對他們有好處的。把你的理由說清楚。如果出現問題了,要向孩子說明,說出你自己的感受,讓你的孩子和你一起討論解決方法。一定要讓你的孩子知道他們的行為後果。
4靈活地,主動調整你的教育風格。如果你經常會對於孩子的行為感到失望,誠實地評價一下你的期待。你對於孩子的期待合理嗎?你的孩子有能力勝任這些事情嗎?反過來,你的孩子是否足夠能力做這些事——或者,你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挑戰?不要害怕改變你的教育目標,假如你堅持你的教育理念,一定要清楚地向孩子們解釋你的目的。
隨著孩子們長大,他們就會改變。你也必須隨著時間而改變你的教育方式——有時候是慢慢改變,有時候是突然改變。準備好,樂意去面對這些改變——因為你的孩子不可能永遠是一個乖小孩,他們需要同等地等到愛和尊重。
5做一個成功的父母要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限制。面對事實——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作為家裡的領袖,我們有強大的地方,也有弱點。沒關係,不要對你的缺點感到苦惱,相反,要注意到你的能力,同時為你的弱點而努力。為你自己、你的配偶和你的孩子,找一些實在的解釋。不一定每次都要有答案——原諒你自己,這樣你的孩子也能學會諒解。
努力管理好孩子的教育。關注你最需要留心的地方,而不是企圖面面俱到。當你太累的時候要承認,僱一個保姆,自己抽出一些時間做別的事,會讓你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或讓你們成為快樂的夫妻)。關注自己的需求不是要讓你變得自私,只是說你要關注到你自己的存在,這也是給孩子們做一個好榜樣。
6如果有幾個孩子,不要有偏袒。如果你有不只一個孩子,隨著他們長大,他們的需求和能力會自然地不同。大一點的孩子會更獨立,需要較少的看管,而小孩子更需要幫助和照顧。這是自然的,但還是要儘量分給每個孩子同等的關注。例如,即使你的小孩子佔據了你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也要偶爾讓你的大孩子知道你同樣愛他們、喜歡他們。
永遠不要偏心地給一個孩子更多禮物、更多關心,或者更多地懲罰某個孩子。你的孩子會很快注意到你的偏心,可能開始會厭惡你,或者更糟的是,厭惡那個“得寵”的孩子。
7表現出你的愛是無私的。作為一個成功的父母,你有責任用愛、用正確的方向去引導你的孩子。正如你自己不是完美的,你的孩子也不是。你如何去詮釋這種不完美,如何去表達你的不同的指導,會將孩子帶去完全不同的世界。當你面對孩子的錯誤的時候,不要過分責備、批評或指責,這樣容易導致自卑和怨恨。相反,即使在你教訓他們的時候,也要努力去鼓勵和教導。把每一個犯錯誤的時候當作教育孩子的一個機會。一定要讓他知道,儘管你想要他們表現更好,期待進步,但你對他們的愛是始終如一的。
第二部分
鼓勵好的行為
1設定規矩,堅持原則。在每個家庭中,原則都是必須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養成一種尊重他人和自我控制的習慣,建立家庭規矩是為了幫孩子理解你的期望,並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你可以設定一系列合適的規矩:一個警告,還有隨之而來的如停止或剝奪一些權力。用這些規矩去懲罰壞行為或鼓勵好行為。
公平,堅持。不要因為孩子們很可愛或者鬧脾氣就向他們妥協。這樣做只會告訴他們可以不顧後果地犯錯誤。實際上,懲罰孩子的重要性就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這個簡單的道理。
2發現孩子好的地方。做父母不只是指出孩子錯誤的地方——稱讚他們的優點同樣重要。你有沒有停下來想一下你給了孩子多少次負面的教育?對於很多人來講,都會有做得過分之處。每天找一個稱讚他們的地方——任何小事都可以。大方地獎勵他們,只是不要溺愛他們——你的愛,擁抱和評價會有奇妙的作用,這些就足夠了。多一些正面的強化,你會發現孩子們有更多良好的表現。
3逐漸給孩子灌輸職業道德。最終,你的孩子會離開你,自己生活。如果孩子有一些如何去工作的知識,這種轉變就會非常非常容易。基本的就是讓孩子們知道如何為自己提出申請。從小學到大學到工作,能否成功取決於能否用自我責任感去處理抱負問題。提前教給孩子們這個,你就為他們的長遠發展打了基礎。
根本上,你需要幫你的孩子明白,想要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必須要付出努力。例如,為了得到零花錢,他們要完成家務事;為了得到新玩具,他們要在學校表現良好,等等。
4幫助孩子,但不要溺愛。家長很容易忘記孩子們本來什麼經驗都沒有,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但是,你有許多年的經驗可以利用。當你的孩子不確定做什麼的時候,不管是處理他們的第一筆收入還是申請學校,一定要給他們一些指導,提供一些資訊。孩子要做一些人生中困難的決定時,給孩子們需要的幫助。
但是,不要直接幫孩子做一些困難的事情。孩子們需要學會堅持不懈,如果家長一直幫助他們,比如學業,那他們永遠不可能學會。
5當涉及原則問題時,夫妻要意見一致。隨著他們成長,即使最好的孩子也需要原則來規範,當涉及到孩子的原則問題,事先和你的伴侶商量,不要盲目做任何主觀決定。一起做出公平的、適當的懲罰。確保你們兩個給出的懲罰是一致的,這很關鍵。如果懲罰時,你們中的一人更心軟,孩子會很快抓住你們這個弱點。
如果你是單親家庭,你是孩子唯一的監護人,因此堅持你的原則和懲罰更加重要。堅持你設定的懲罰——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容易屈服的人。
第三部分
培養自尊
1給孩子爭取成功的機會。儘管你可能從心底裡愛他們,鼓勵他們和稱讚他們,但正如其名,真正的自尊來自於他們的內心。為了培養自尊,孩子需要覺得獲得別人的尊重,他們要感覺到自己擅長的東西——體育、文學、音樂戲劇或者任何事情——而這種能力來自內心,因為天賦和努力。例如,如果他們有音樂的天賦,給他們買一個樂器。如果他們擅長體育,試著讓他們參加他們喜歡的選拔賽。每個孩子都可以去做他們擅長的事情。
2讓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父母本身的話語和行為會比其他任何事情更能影響孩子自尊的發展。不管孩子的成就多小,都要稱讚他們,讓他們感到自豪;讓孩子獨自做一些事,讓他們感覺自己有能力,很強大。相反,對孩子的成就表示不屑,或者不適當地拿他們跟別人比較會讓他們感到自卑。用你的言行和話語告訴孩子,好的行為和成就都是正面的、積極的感受的來源。
3讓孩子們感覺到他們是有價值的。說到孩子的自尊,行動比語言更有力。確保你的行為可以告訴孩子們你對他們的愛。比如,如果你稱讚孩子在學校劇中的主演角色,卻不努力找時間去看一下那個劇,你已經用行動告訴了他們:你不像你說的那樣在意他們。父母的愛一定要表現出來,這不是說要給他們多麼奢華的禮物——一個簡單的動作可能比那些昂貴的禮物更有用。
大人們都很忙。當孩子慢慢長大,你會不可避免地懷念他們的音樂會、朗誦會、遊戲、玩耍等等。只要你表達對孩子們的愧疚,下次更努力地讓這些實現,你還是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你的愛。
4給孩子愛別人的機會。法國作家喬治•桑有一句名言(原名露西爾•奧羅爾•杜邦):“生活中只有一件快樂的事,就是愛和被愛。”上文已經說了如何去愛你的孩子。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表達他們的愛——要歡迎和珍惜這些愛。當時間飛逝,你的孩子長大了,一定要讓你們之間的愛更深。多數情況下,這取決於你在孩子的生命中,以父母的角色給了他們多少情感。如果你的確花了時間陪孩子,和他們敞開心扉去聊天,他們對你的愛會自然地增加。當你難過的時候,他們會學會安慰你;當你需要愛的時候,他們會回饋給你。培養一個孩子,是你做的最認真的投資,但是,因為孩子們愛的能力,這也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小提示
做一個“有權威的”父母,而不是一個“獨裁的”父母。有權威的父母有堅定的信念,但總是會和孩子解釋他們的觀點,和孩子們一起解決問題。而獨裁的父母,只會說“這是我說的”,讓孩子們常常無法接受。
做父母是一件很難的事,而且是從不休息的工作。如果你偶爾給自己一點放鬆的時間,長期來講你會成一個更成功的父母。不要害怕僱一個保姆,讓自己休息一個晚上,這是你應得的!
記住——做父母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一種痛苦。大多數時間,你應該和孩子們快樂地相處。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和孩子們處於戰鬥狀態,你應該反思一下你的教育方式。
-
8 # 沒文化的博士前
大家還記得《阿甘正傳》中的珍妮嗎?幼年失去母親,從此生活在父親的暴虐之下,甚至還遭遇過父親的性侵。長大後的珍妮一方面反對男權 ,將父親送進監獄,另一方面又極度依賴男人,自虐式的濫交。她賣唱、吸毒、流浪、自殺……過著離經叛道的生活,深陷在矛盾糾結、深深的自卑和無盡的自我懷疑之中,卻一次次逃避阿甘對她的誠摯的愛。
珍妮的經歷,印證了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話:"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撫育質量真的影響到一個人將來的方方面面。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的奧利佛•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一書中,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將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粘人、病態或健康。"不僅有助於我們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認清真實的自己,更有助於我們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擺脫原生家庭的枷鎖,給孩子提供一個Sunny溫暖的成長空間。
自體感弱的成年人主要表現為成年後仍不成熟,"容易像小孩子一樣有魯莽和不道德的行為;或像嬰兒那樣,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脹。"自體感弱的人無論取得多高的成就,都依然伴隨著極度的痛苦。
那麼,如何避免養育一個自體感弱的孩子呢?因為0~6個月是自體感形成的關鍵期,所以對這一時期的孩子進行良好的撫育是至關重要的。對0~6個月的嬰兒進行良好撫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 滿足嬰兒的生理需要。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6個月,吃喝拉撒睡是嬰兒最主要的需求,照顧者應該讓儘量讓嬰兒吃得飽、喝得足、睡得舒服,如果嬰兒最基本的需求得到的可靠的滿足,就積累了關於身體感覺的記憶庫,形成了自體感的基礎。
(2) 滿足嬰兒的精神需求。千萬不要以為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對精神的需要也是很強烈的。而照顧者的共情能力對滿足嬰兒精神需求至關重要。良好的共情能力表現為調整自己的行為,適應嬰兒的節奏,少做或不做侵擾性的舉動,使嬰兒感到快樂。比如,要按照嬰兒的時間而非自己的時間表給他餵奶,當嬰兒目光注視你的時候及時以微笑或輕拍迴應而非置之不理等。
對於0~6個月的嬰兒,缺乏共情的撫育會導致嬰兒狂躁或壓抑,要麼嬰兒過度警覺和清醒,要麼對刺激沒反應,這些應對快樂缺失的方式,會刺激和影響嬰兒的大腦,很難修復,從而為其埋下了成年後出現自體感弱以及人格障礙埋下隱患。
根據英國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爾提出的依戀理論,在人際關係中,有四種依戀模式,分別為迴避型、纏人型、混亂型、安全型。
四種依戀模式有不同的表現:
(1) 迴避型依戀者通常表現為不願意和別人有密切交往,既不依賴別人,也不被別人依賴,在別人面前往往顯得尖刻、固執、專橫、盛氣凌人。
(2) 纏人型依戀者通常表現為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對別人的溺愛、保護等往往會令對方感到窒息,因此沒有人想和纏人型依戀者那麼親密,於是他們通常會感到不自在和孤獨。
(3) 混亂型依戀者通常表現為既想和別人在情感上親密無間,但又很難去想信或依賴別人。在別人面前顯得變幻莫測,令人費解,甚至顯得十分怪異。
(4) 安全型依戀者通常表現為能夠十分容易地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也可以十分自在地依賴別人或被別人依靠;既不會擔心獨處,也不會擔心被拒絕。
其中,前三種依戀模式屬於不安全型依戀模式,不安全型依戀模式不屬於精神疾病,但更易導致各類精神疾病,而且不安全型依戀者成年後往往會在交友、婚戀甚至撫養孩子等方面出現問題,很容易深陷在焦慮和煩躁當中,而安全型依戀者成年後則不會存在上述問題,通常會感受到和諧、友善與幸福。
那麼如何才能撫育出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孩子呢?有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的依戀模式主要受早期撫育方式影響,"0.5~3歲是嬰幼兒形成安全依戀關係的敏感期",我們在這個時期形成對其他人的基本期望。"對這一時期的孩子進行良好撫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固定的照顧者。這一時期的孩子通常仍是由母親來照顧,但如果母親需要工作,6個月的產假結束,就面臨著和孩子分離的狀態,從而引發孩子的焦慮或恐懼。解決的辦法是母親產假結束之前,物色一位好的替代者,讓孩子熟悉這位替代照顧者之後,由她來代替母親來照顧孩子。替代者找到後,最好不要換來換去,因為"從6個月起開始形成對一個特定照顧者的強烈依戀",孩子的安全感就建立在與照顧者之間安全的依戀關係上。
(2) 敏感的照顧者。照顧者應善於捕捉這一時期嬰幼兒的需求,並給予積極的迴應,溫柔的擁抱、慈愛的眼神、輕輕的絮語都可以讓這一時期的嬰幼兒感受到愛和溫暖,即使有負面情緒也會努力剋制,不在孩子面前顯示,在這類敏感照顧者的撫育下,孩子就會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相反,如果照顧者對這一時期嬰幼兒要麼強制、要麼忽視、要麼不理睬,那麼,這種無法讓孩子體會到愛和溫柔的照顧就會讓孩子形成不安全型依戀模式。
"良心是關於對與錯的一套信念,它透過內疚和羞恥(分別關乎個人道德準則和社會習俗)來管制本我(潛意識,代表慾望)。它的職責是管制貪婪的本能,迫使其延遲滿足。"良心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
三種不同的良心在對權威的態度、犯罪行為、工作責任心以及性等多個方面有不同的表現:
(1) 具有懲罰性良心的人往往會屈從權威;無法容忍別人的邪惡、墮落和不檢點;很勤奮,但缺乏創造性;可能會壓抑性慾,又或者產生潔癖。
(2) 具有脆弱的良心的人往往會反感權威,很叛逆;即使受到懲罰,也不太會吸取教訓;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工作以後,與他人關係一般不太融洽;性生活不穩定,傾向於濫交。
(3) 具有善良良心的人既不反感權威,也不屈從權威;偶爾會犯錯,但會很快改正;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工作以後,都能與別人相處得很好;享受性生活,大多有固定的伴侶。
可見,具有善良良心的人能夠在人生的各個方面更好的保持平衡,從而會生活的更幸福。3~6歲是良心形成的關鍵期,那麼如何才能撫育出具有善良良心的人呢?
值得一提的是對孩子進行"權威型"教養。"權威型"教養方式同時具備兩個方面的特點:
(1) 嚴格要求孩子。採用"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會教給孩子做事的正確規則,當孩子犯錯時,不是強硬的批評指責或制止,而是採用告訴後果,解釋或講道理的方式去教導孩子,以幫助孩子進行自我控制。
(2) 關愛孩子。只有教導是不夠的,採用"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合理需求,進而會創造條件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對孩子不吝讚美,以使孩子充滿自信,並且這種關愛不是斷斷續續,而是持續不斷的。
同時具備這兩個方面,才能使孩子在犯錯時,因為不想讓父母失望而產生羞愧和內疚的心理,從而使孩子更願意做符合父母要求的事,最終使道德內化,從而成為一個自覺遵守道德,具有善良良心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告訴我們,剖析人生的前6年,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良心、依戀模式以及自體感,有助於我們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改寫我們自己的人生劇本。同時,也告誡我們,痛苦並不代代相傳,而對孩子前6年的良好撫育,足以決定他一生的幸福。願世間少一些"珍妮",多一些擁有善良的良心、安全型依戀模式、以及自體感強的幸福的人兒。
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關於這個家庭教育的終極問題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答案:很多媽媽在懷孕之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天才,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但在懷孕之後會發現自己的要求真的很低,只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達成一個共識: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比培養一個事業成功的孩子更重要。但是作為父母,如何才能培養一個內心充盈的孩子,為孩子的終生幸福奠基呢?
回覆列表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終身幸福,儘管終身幸福,從機率學的角度來說是不可能的,但培養一個內心充盈的孩子,大概上還是有可能的。
孩子的成長絕大部分來自環境的影響,需要豐富的環境刺激。如果所處的環境極其匱乏,那麼即使我們本身具有優秀的基因(DNA),也無法被喚醒發揮作用。為了讓孩子能夠內心充盈,充滿幸福感,那麼在成長階段一定要給予他們“豐富的環境刺激”,就像小樹苗一樣需要持續不間斷的澆水施肥,才能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