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爆的電視劇《都挺好》又把“原生家庭”這個詞帶火了。每個人都在反觀、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雖然現在大家預設的“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和父母組成的家庭,其實最早《原生家庭》一書指的是那些給孩子帶來傷害的家庭,所以這本書的英文名字直譯過來應該是“有毒的父母”。那麼哪些父母是有毒的呢?
具體來說,凡是給孩子帶來持續性、反覆性、長期性傷害的父母都算是有毒的父母。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幾種父母型別,希望父母們都能引以為鑑,做更好的父母!
第一種: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類父母喜歡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標榜抬高自己。所以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就是,讓孩子形成深深的內疚感。這類孩子成人後,出現任何問題,首先會怪罪自己,即使不是自己的錯,因為他們小的時候就已經習慣了被父母職責:都是你不好、都怪你……
第二種,是不稱職不負責的父母。一對合格的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物質上精神上的需求。有的父母生了孩子不養育,有的只管養大不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這些都是不合格的。
第三種,無微不至,大包大攬的父母。這類父母,尤其是母親喜歡替孩子做決定,以便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實現自我價值。普遍點的後果就是讓孩子成為媽寶男,導致婆媳關係。更嚴重的後果就是造成,孩子自我價值實現困難,孩子無法成為自己的主人,甚至為了證明自己可以脫離父母的控制而做出極端之舉,比如北大的吳謝宇。
第四種,酗酒父母。這不僅會導致孩子過早的承擔家庭的重擔,而且有的還會影響孩子,讓孩子也沾染酗酒的惡習。
第五種,虐待孩子,這類父母最容易導致孩子抑鬱症。這種虐待孩子又可以分為主觀的和非主觀的。有一種是純惡魔型父母,他們知道孩子沒有錯,但就是想透過虐待孩子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另一種是沒長大的父母,他們自己還沒長大,所以他們不願意原諒孩子因為年齡幼小犯的錯,他們覺得孩子做錯事是挑釁,所以不原諒孩子,虐待孩子。這種虐待會導致孩子覺得自己不配有快樂,從而抑鬱。
第六種,言語虐待。如今語言暴力越來越被關注,這是件好事。因為之前言語虐待因其非顯而易見性,往往被人忽視。甚至有位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說:“我寧願自己遭受的是身體虐待,因為這樣還能留下證據,被別人看到。”而這樣對待孩子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缺乏自信。
那麼,如果是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應該怎麼辦呢?
一、注意原諒的陷阱,原諒施暴者,是治療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但只有在父母付出努力、真誠地想求得子女原諒時,原諒才有意義。
二、擺脫和父母的糾纏,要從觀念、感受和行為等層面擺脫和父母的糾纏。在情緒激動時,避免與父母接觸和對質。因為情緒激動時,你的想法和判斷會因情緒而出現偏差。具體做法是少一些反應,多一些迴應。因為當你反應時,你已經被激怒了。迴應是客觀的,冷靜的。
三、不再自我懲罰,卸下為童年的不幸承擔的責任,將責任歸還責任人。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和內心的孩子對話。你可以對著自己童年的照片,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
而面對曾受到的傷害,你需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憤怒。管理憤怒可透過以下幾種方式:①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感受。②表達出憤怒。比如可以用力捶打枕頭③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④不要讓憤怒加深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憤怒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讓人變得卑劣。所以不要因此自我否定。⑤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藉助憤怒,認清在親子關係中你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接受什麼。以此來幫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四、學會對自己負責,需做到以下幾件事:
①成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②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③面對童年的事實。④承認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生活的關係。⑤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⑥面對並且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⑦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他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⑧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癒內心的童年創傷。⑨重新獲得作為成年人的權利和自信。
五、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懼:必須直面和父母的關係,因為凡是沒有歸還的都會轉移,可能會轉移給你的孩子。與父母對峙的目的,不是報復、懲罰他們,不是讓他們收斂,也不是發洩你的憤怒,或從他們身上尋找些補償;而是為了直面他們,克服面對他們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併為你們此後的關係做出定位。
希望每位父母都懂得怎麼愛自己的孩子,尊重愛護孩子——這個獨立的個體!
最近火爆的電視劇《都挺好》又把“原生家庭”這個詞帶火了。每個人都在反觀、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雖然現在大家預設的“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和父母組成的家庭,其實最早《原生家庭》一書指的是那些給孩子帶來傷害的家庭,所以這本書的英文名字直譯過來應該是“有毒的父母”。那麼哪些父母是有毒的呢?
具體來說,凡是給孩子帶來持續性、反覆性、長期性傷害的父母都算是有毒的父母。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幾種父母型別,希望父母們都能引以為鑑,做更好的父母!
第一種: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類父母喜歡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標榜抬高自己。所以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就是,讓孩子形成深深的內疚感。這類孩子成人後,出現任何問題,首先會怪罪自己,即使不是自己的錯,因為他們小的時候就已經習慣了被父母職責:都是你不好、都怪你……
第二種,是不稱職不負責的父母。一對合格的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物質上精神上的需求。有的父母生了孩子不養育,有的只管養大不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這些都是不合格的。
第三種,無微不至,大包大攬的父母。這類父母,尤其是母親喜歡替孩子做決定,以便維持孩子的無力感,實現自我價值。普遍點的後果就是讓孩子成為媽寶男,導致婆媳關係。更嚴重的後果就是造成,孩子自我價值實現困難,孩子無法成為自己的主人,甚至為了證明自己可以脫離父母的控制而做出極端之舉,比如北大的吳謝宇。
第四種,酗酒父母。這不僅會導致孩子過早的承擔家庭的重擔,而且有的還會影響孩子,讓孩子也沾染酗酒的惡習。
第五種,虐待孩子,這類父母最容易導致孩子抑鬱症。這種虐待孩子又可以分為主觀的和非主觀的。有一種是純惡魔型父母,他們知道孩子沒有錯,但就是想透過虐待孩子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另一種是沒長大的父母,他們自己還沒長大,所以他們不願意原諒孩子因為年齡幼小犯的錯,他們覺得孩子做錯事是挑釁,所以不原諒孩子,虐待孩子。這種虐待會導致孩子覺得自己不配有快樂,從而抑鬱。
第六種,言語虐待。如今語言暴力越來越被關注,這是件好事。因為之前言語虐待因其非顯而易見性,往往被人忽視。甚至有位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說:“我寧願自己遭受的是身體虐待,因為這樣還能留下證據,被別人看到。”而這樣對待孩子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缺乏自信。
那麼,如果是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應該怎麼辦呢?
一、注意原諒的陷阱,原諒施暴者,是治療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但只有在父母付出努力、真誠地想求得子女原諒時,原諒才有意義。
二、擺脫和父母的糾纏,要從觀念、感受和行為等層面擺脫和父母的糾纏。在情緒激動時,避免與父母接觸和對質。因為情緒激動時,你的想法和判斷會因情緒而出現偏差。具體做法是少一些反應,多一些迴應。因為當你反應時,你已經被激怒了。迴應是客觀的,冷靜的。
三、不再自我懲罰,卸下為童年的不幸承擔的責任,將責任歸還責任人。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和內心的孩子對話。你可以對著自己童年的照片,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
而面對曾受到的傷害,你需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憤怒。管理憤怒可透過以下幾種方式:①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感受。②表達出憤怒。比如可以用力捶打枕頭③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釋放內心的緊張情緒。④不要讓憤怒加深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憤怒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讓人變得卑劣。所以不要因此自我否定。⑤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藉助憤怒,認清在親子關係中你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接受什麼。以此來幫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
四、學會對自己負責,需做到以下幾件事:
①成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②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③面對童年的事實。④承認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生活的關係。⑤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⑥面對並且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⑦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他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⑧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癒內心的童年創傷。⑨重新獲得作為成年人的權利和自信。
五、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懼:必須直面和父母的關係,因為凡是沒有歸還的都會轉移,可能會轉移給你的孩子。與父母對峙的目的,不是報復、懲罰他們,不是讓他們收斂,也不是發洩你的憤怒,或從他們身上尋找些補償;而是為了直面他們,克服面對他們的恐懼,告訴他們實情,併為你們此後的關係做出定位。
希望每位父母都懂得怎麼愛自己的孩子,尊重愛護孩子——這個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