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的“皇太叔之亂”發生於遼清寧九年(1063)七月。皇太叔耶律重元發動政變,欲弒殺遼道宗耶律洪基而稱帝;政變旋即失敗,皇太叔敗逃自盡。
耶律重元(宗元)是遼聖宗耶律隆緒之次子,封秦國王。1031年六月,遼聖宗駕崩,十五歲的皇太子耶律宗真即位,是為遼興宗。由於新皇帝尚未成年,國政暫由欽哀蕭太后攝理。蕭太后不喜歡大兒子遼興宗,極喜愛小兒子重元,便暗中同幾個孃家兄弟密謀廢黜興宗,另立重元為帝。少年重元還很單純,而且對皇位也沒有什麼認知,遂將太后母親等人的密謀告知了兄長。興宗先發制人,果斷收回太后的符璽,奪回了皇權,粉碎了這場未遂的政變。興宗能坐穩皇位,當然得感謝胞弟重元的無私舉報,由是對重元很是器重親信,特冊拜其為皇太弟,委任重職,並賜金券誓書;還將其子涅魯古封為楚王。時光荏苒,一晃兒十多年過去了,兄弟倆仍是親情融融。一次,興宗同重元宴飲。酒酣之時,興宗許諾自己千秋萬歲之後,將皇位傳給皇太弟。重元得到皇兄的親口許諾,自是欣喜萬分。然酒話不作數,1055年八月,遼興宗駕崩,遺詔由皇長子(注意,不是皇太子,興宗未立皇太子)燕趙國王耶律洪基嗣位。遼道宗登基,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親皇叔更是敬重有加,冊封為皇太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賜金券,並擢其子涅魯古為南院樞密使。
按照傳統規制而論,凡皇室男性冠以“皇太某”名分的,那就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興宗在位十六年,親政十三年,重元就當了十三年的“皇太弟”;而且興宗又親口許諾死後傳位於皇太弟,可最後食言自肥,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這就有些是在忽悠人了。而二十四歲的遼道宗冊立重元為“皇太叔”,就更是難以兌現的空頭支票了。重元對這些還沒太在意,可他的兒子涅魯古心理卻不平衡了,一門心思想將皇位奪回來。他曾勸說父親裝病,待道宗駕臨王府探望時,伺機行弒,重元沒有采納。涅魯古遂陰蓄異志,廣交亡命之徒,暗圖謀反。
1063年七月上旬,遼道宗奉仁懿太后(興宗正宮,道宗生母,重元皇嫂)到太子山(在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鎮西南)遊獵,駐蹕於灤河(今河北遷西縣北灤陽鎮)行宮。這次陪駕行獵的官員大多是重元的黨羽,叛亂的形勢對重元一方極為有利。重元在涅魯古極力攛掇鼓動下,決意謀逆。十九日,重元會同謀反骨幹陳國王陳六、知北院樞密院事蕭胡覩等四百餘王侯發動政變,採取誘騙加威脅的方式,裹挾弩手軍將道宗行宮圍了個水洩不通,打算弒君奪位。
道宗外出畋獵,身邊並沒帶多少扈從,聞變大驚,趕忙將討賊平叛事宜全權委託南院樞密使、許王耶律仁先負責。仁先受命於危難之時,趕忙命令軍兵將車輛環結起來作為營柵,拆了行馬(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子)權充兵器,率領近侍三十餘騎在行宮門前列陣禦敵;同時派人飛馬向近處的駐軍搬請救兵。威望素著的仁懿太后也披掛上陣,親自督戰。雙方剛一接戰,明白真相的弩手軍紛紛倒戈投歸了“皇軍”。涅魯古躍馬衝突,不料身中兩箭,登時墮馬殞命;重元也受了傷。攻勢受挫,重元只好收兵,圍而不攻。重元同黨殿前都點檢耶律撒剌竹在圍場聞知政變,也急忙脅迫奚族獵夫前來增援。時重元麾下的兵力已遠遠強於“皇軍”,形勢大好。撒剌竹力勸皇太叔趁兵力佔優連夜劫營,大事必成;蕭胡覩堅決反對,主張天明再攻也不遲。一向足智多謀有膽略的皇太叔關鍵時刻卻犯了糊塗,竟認為蕭胡覩說的有理,便命令士兵緊圍行宮執戈巡警,待到天亮再行發動總攻。生死攸關之時,重元卻出此昏招,貽誤了寶貴的戰機。
蕭胡覩等人見皇帝被圍成了籠中鳥,弒君篡位即將大功告成,便有些急不可耐了,當夜便擁立重元做了皇帝。登上“皇位”的重元當然不能虧待這些“開國功臣”,一一晉封了官爵。
待到次日黎明,重元與眾親信率領二千奚人獵夫攻打行宮。關鍵時刻,北面翰林承旨耶律敵烈等兩路勤王兵馬相繼趕來救駕,這才緩解了危機。耶律仁先料定叛軍貌似強大卻形同散沙,很難持久,於是佈列軍陣待敵。北院宣徽使、蘭陵郡王蕭韓家奴單騎出陣說明真相,勸諭叛軍反正。那些受矇騙的奚人獵夫得知自己是在叛反,當即紛紛扔下兵器臨陣歸降,叛軍陣腳頓時大亂。仁先趁勢揮軍奮擊,叛軍潰散,王師一口氣追殺出二十多里。撒剌竹陣亡,蕭胡覩投水自盡,其餘叛反骨幹皆被俘殺。
重元自知大勢已去,只得領著數騎落荒向北逃往大漠。逃亡路上,重元不斷地嗟悔長嘆道:“唉,都是孽子涅魯古將我害到這個地步啊!”輾轉反側了一整夜,心灰意冷的重元便自殺了結了。
皇太叔之亂只鬧騰了半天一夜加一晨,便土崩瓦解了。耶律重元謀反的這段史實被小說家金庸先生所採用,寫進他的名著《天龍八部》,演繹成非常精彩的一段故事情節。
遼國的“皇太叔之亂”發生於遼清寧九年(1063)七月。皇太叔耶律重元發動政變,欲弒殺遼道宗耶律洪基而稱帝;政變旋即失敗,皇太叔敗逃自盡。
耶律重元(宗元)是遼聖宗耶律隆緒之次子,封秦國王。1031年六月,遼聖宗駕崩,十五歲的皇太子耶律宗真即位,是為遼興宗。由於新皇帝尚未成年,國政暫由欽哀蕭太后攝理。蕭太后不喜歡大兒子遼興宗,極喜愛小兒子重元,便暗中同幾個孃家兄弟密謀廢黜興宗,另立重元為帝。少年重元還很單純,而且對皇位也沒有什麼認知,遂將太后母親等人的密謀告知了兄長。興宗先發制人,果斷收回太后的符璽,奪回了皇權,粉碎了這場未遂的政變。興宗能坐穩皇位,當然得感謝胞弟重元的無私舉報,由是對重元很是器重親信,特冊拜其為皇太弟,委任重職,並賜金券誓書;還將其子涅魯古封為楚王。時光荏苒,一晃兒十多年過去了,兄弟倆仍是親情融融。一次,興宗同重元宴飲。酒酣之時,興宗許諾自己千秋萬歲之後,將皇位傳給皇太弟。重元得到皇兄的親口許諾,自是欣喜萬分。然酒話不作數,1055年八月,遼興宗駕崩,遺詔由皇長子(注意,不是皇太子,興宗未立皇太子)燕趙國王耶律洪基嗣位。遼道宗登基,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親皇叔更是敬重有加,冊封為皇太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賜金券,並擢其子涅魯古為南院樞密使。
按照傳統規制而論,凡皇室男性冠以“皇太某”名分的,那就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興宗在位十六年,親政十三年,重元就當了十三年的“皇太弟”;而且興宗又親口許諾死後傳位於皇太弟,可最後食言自肥,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這就有些是在忽悠人了。而二十四歲的遼道宗冊立重元為“皇太叔”,就更是難以兌現的空頭支票了。重元對這些還沒太在意,可他的兒子涅魯古心理卻不平衡了,一門心思想將皇位奪回來。他曾勸說父親裝病,待道宗駕臨王府探望時,伺機行弒,重元沒有采納。涅魯古遂陰蓄異志,廣交亡命之徒,暗圖謀反。
1063年七月上旬,遼道宗奉仁懿太后(興宗正宮,道宗生母,重元皇嫂)到太子山(在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鎮西南)遊獵,駐蹕於灤河(今河北遷西縣北灤陽鎮)行宮。這次陪駕行獵的官員大多是重元的黨羽,叛亂的形勢對重元一方極為有利。重元在涅魯古極力攛掇鼓動下,決意謀逆。十九日,重元會同謀反骨幹陳國王陳六、知北院樞密院事蕭胡覩等四百餘王侯發動政變,採取誘騙加威脅的方式,裹挾弩手軍將道宗行宮圍了個水洩不通,打算弒君奪位。
道宗外出畋獵,身邊並沒帶多少扈從,聞變大驚,趕忙將討賊平叛事宜全權委託南院樞密使、許王耶律仁先負責。仁先受命於危難之時,趕忙命令軍兵將車輛環結起來作為營柵,拆了行馬(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子)權充兵器,率領近侍三十餘騎在行宮門前列陣禦敵;同時派人飛馬向近處的駐軍搬請救兵。威望素著的仁懿太后也披掛上陣,親自督戰。雙方剛一接戰,明白真相的弩手軍紛紛倒戈投歸了“皇軍”。涅魯古躍馬衝突,不料身中兩箭,登時墮馬殞命;重元也受了傷。攻勢受挫,重元只好收兵,圍而不攻。重元同黨殿前都點檢耶律撒剌竹在圍場聞知政變,也急忙脅迫奚族獵夫前來增援。時重元麾下的兵力已遠遠強於“皇軍”,形勢大好。撒剌竹力勸皇太叔趁兵力佔優連夜劫營,大事必成;蕭胡覩堅決反對,主張天明再攻也不遲。一向足智多謀有膽略的皇太叔關鍵時刻卻犯了糊塗,竟認為蕭胡覩說的有理,便命令士兵緊圍行宮執戈巡警,待到天亮再行發動總攻。生死攸關之時,重元卻出此昏招,貽誤了寶貴的戰機。
蕭胡覩等人見皇帝被圍成了籠中鳥,弒君篡位即將大功告成,便有些急不可耐了,當夜便擁立重元做了皇帝。登上“皇位”的重元當然不能虧待這些“開國功臣”,一一晉封了官爵。
待到次日黎明,重元與眾親信率領二千奚人獵夫攻打行宮。關鍵時刻,北面翰林承旨耶律敵烈等兩路勤王兵馬相繼趕來救駕,這才緩解了危機。耶律仁先料定叛軍貌似強大卻形同散沙,很難持久,於是佈列軍陣待敵。北院宣徽使、蘭陵郡王蕭韓家奴單騎出陣說明真相,勸諭叛軍反正。那些受矇騙的奚人獵夫得知自己是在叛反,當即紛紛扔下兵器臨陣歸降,叛軍陣腳頓時大亂。仁先趁勢揮軍奮擊,叛軍潰散,王師一口氣追殺出二十多里。撒剌竹陣亡,蕭胡覩投水自盡,其餘叛反骨幹皆被俘殺。
重元自知大勢已去,只得領著數騎落荒向北逃往大漠。逃亡路上,重元不斷地嗟悔長嘆道:“唉,都是孽子涅魯古將我害到這個地步啊!”輾轉反側了一整夜,心灰意冷的重元便自殺了結了。
皇太叔之亂只鬧騰了半天一夜加一晨,便土崩瓦解了。耶律重元謀反的這段史實被小說家金庸先生所採用,寫進他的名著《天龍八部》,演繹成非常精彩的一段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