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86955584324

    泰山經石峪,又名石經峪,又稱曬經石。位於鬥母宮東北中溪東側。在大約三千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刻有《金剛經》經文。《金剛經》即佛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相傳唐僧去西天取經,途中遇雨,曾在此曬經而留字跡,故俗稱“曬經石”。《金剛經》全文5100餘字,經石峪原刻2700餘字,經多年山水沖刷,風日侵蝕,以及人為的破壞,至明代嘉靖年間全文已損毀過半,僅存上部1071字。

    佛教傳入泰山,大約在公元350年左右。《魏書·釋老志》載:“帝好黃老,頗覽佛經。但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眾也。然時時旁求,先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隱於泰山琨瑞谷,帝遣使致書,以僧、素、旃檀、銀缽為禮。”僧朗在泰山建立了最早的佛寺——朗公寺,並使之成為山東最興盛的佛教聖地。以後,佛教陸續在泰山一帶興起。佛教在泰山的傳播,除了建立佛寺,由高僧聚眾說法外,還利用摩崖刻經的形式,廣泛進行教義宣傳。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經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經石峪周圍環境清幽,景緻絕佳。大石坪光潔平坦,堪稱造化奇蹟。選擇這樣一個地方摩勒佛教的重要經典《金剛般若婆波羅蜜經》文,不能不說是佛家的大手筆。經文刻在石上,即可傳之久遠,正所謂“縑帛易銷,金石難滅。”又可以最親近的方式與遊人對悟,從而達到宣教佈道的目的。遺憾的是,經文只刻了一半就中止了。為什麼只刻了一半?這中間透露出一個重要的歷史資訊,那就是可能在經文刊行的過程中,正遭遇滅佛運動,故不得不停止。北朝時期,有兩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對泰山佛教都有很大影響。一次是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下令,焚經毀像,盡殺各地沙門。泰山靈巖寺因此而殿宇盡毀,僧侶大量逃匿。第二次是北周武帝於建德三年(574年)下詔佛、道二教一併廢除。建德六年(577年),武帝發兵滅北齊後,又把滅佛政策推行到齊境,於是八州寺廟四萬餘所全部改作宅第,經像焚燬,財物入官,僧民近三百萬人全令還俗。只留下這未刻完的經文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有詩曰:“石面何年鑿,漫山盡梵經。煙迷荒蘚積,雲逐亂留停。說法嫌多事,無生託有形。三車難載去,留以施山靈。

    經石峪摩崖刻經字徑50釐米,結體端莊自然,筆法縱逸遒勁。歷來被視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尤其是篆書和隸書的結合毫無痕跡,大字的氣魄與崇山峻嶺結合在一起,透出一種非常寧靜的心態,每一個字都彷彿是一尊佛。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雲:“榜書亦分為方筆圓筆也,亦導源於鍾衛者。經石峪圓筆也,白駒谷方筆也。然自以經石峪為第一,其筆意略同於鄭文公,草情篆韻,無所不備,雄渾古穆,得之榜書,較觀海寺尤難也。”郭沫若1961年到泰山曾賦《訪經石峪》詩一首:“經字大如鬥,北齊人所書,千年風韻在,一畝石坪鋪。閱歷久亦久,摧殘無代無。只今逢解放,應不再模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三二分段專升本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