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電影Vlog

    歷史上的諸葛亮基本上是常打敗仗。他參與的第一戰當陽長阪之戰,這一次劉備慘敗,諸葛亮只能跟著劉備逃跑,一點兒辦法也沒有;他參與的第二戰是赤壁之戰,但那一仗的總指揮是周瑜,諸葛亮只是勸說孫權與劉備結盟,他並沒有參與戰役的指揮,所以說赤壁之戰雖然勝了,但基本與他無關;他參與的第三戰是取成都,但這一戰的總指揮仍然不是他,而是劉備,看不出他在戰役中起了什麼作用;這以後,他也取得了一場戰爭的勝利,那就是南征四郡,但那基本上是一次政治征服行動,軍事成分是很少的,算不得一次真正的戰役;至於說到北伐曹魏,也他更是常敗將軍,凡他指揮的戰役基本上是每戰必敗。這中間只有一次攻取了武都和陰平二郡,但諸葛亮還沒有參加。因此,說諸葛亮是軍事家,那絕對是有水分的。 這個問題確實不太好回答。諸葛亮親自指揮作戰,只限於所謂“六出祁山”這個階段。除了第一次效果較好外,其餘都是無功而返。 歸根結底。諸葛亮的幾次北伐,打的都是預防性戰役。他並沒有一舉光復中原的打算。這點在《隆中對》和《出師表》裡,諸葛亮自己已經做了闡述。蜀國若想最終獲勝,前提有二;一要佔據荊州和益州作為根據地。二要聯合江東孫氏為外援,或者至少使孫權保持對蜀有利的中立。反觀北伐階段的形式,兩者中只有後者勉強可以獲致。但是吳蜀同盟關係若真的堅不可摧。那麼李嚴在白帝城做些什麼呢?諸葛亮說他才能比的上陸遜。也就是將假想敵設定為東吳。這樣的聯盟,可謂有趣。 北伐中的諸葛亮在戰術上並沒有獲得多少成就。這也在他預料之中。要搞清楚北伐究竟是勝還是敗,首先要從諸葛亮的戰略目的去考量。“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孰若伐之?”益州疲敝,人才稀少,後方不穩。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守已經很困難,根本談不上什麼“克復中原”。但如果一味消極防禦。只能是坐以待斃。以諸葛亮的戰略遠見,他絕對不會看不到這點。因此他力排眾議,執意上表請戰。其目的是將消極防禦轉化為攻勢防禦,先發制人。這點是很符合孫子兵法的要旨的。只有以連年不斷的有限攻勢拖住魏國,陷其於防禦。才能長時間的保持主權完整性。蜀國的地理環境,出可以戰,入可以守。在內政方面也沒有缺失,南方分離分子已被削平。這樣的決策可謂入情入理。 在實戰中,諸葛亮小心謹慎。絕不過度消耗實力。使得自己可以連年不斷的出擊。又不至於打擊蜀國薄弱的國力。但這也為他背上了過分小心保守的名聲。從長遠看,這有利於貫徹以攻為守的戰略主軸。也是合理的。 不能否認,諸葛亮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將才。而是一個從政治角度合理使用武裝力量的統帥。這點可能只有俾斯麥能與其媲美。戰爭為實現政治目的而存在。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1600年後的《戰爭論》才首先將其歸納為完整理論。這樣看來諸葛亮實在是一位超越時代的戰略家。他並沒有輸掉戰爭,而是將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indagirlsetdownyoucouldmarry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