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頂靈隱寺前千尋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視野,

      是因為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註釋

      (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

    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 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緣 :因為。 (6)眼:視線。 (7)塔:鐵塔。 (8)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

    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1042年(慶曆二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

    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1069年(熙寧二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贈太傅,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迪彩染髮劑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