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的狼群
-
2 # 小城通
朋友間是如何變淡的
今天偶然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話題,
回頭想想,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曾交下很多朋友,
其中不乏逐漸走遠、消失的過客。
想想這些朋友,在當時也是如膠似漆,相見恨晚,
但為何到後來就逐漸少了聯絡?總結起來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1
距離遠,則情感淡。
因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生活的交集越來越少,
於是共同的話題少了,
不再相互需要,
也不再對對方的事情感興趣,
聯絡越來越少,
感情慢慢也就淡了,
再要說話,發現已經無話可說。
2
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的差距。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原因,
童年、少年時的朋友都是在單純基礎上建立的友情關係,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
到了社會這個大熔爐裡,
友情就會接受殘酷的考驗。
由於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的不同,
每個人的交往圈子也不同,
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都大相徑庭。
舉個例子,你每天抱怨擠公交車上班,
他卻為了停車位而煩惱,
你會覺得他是在變相炫耀,這樣的朋友關係怎麼會長久?
3
誤會導致最終決裂。
人的性格是千奇百怪的,
有的人文靜內斂,
有的人口無遮攔,
有的人放蕩不羈,
有的人敏感多疑。
也許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當時互相吸引成為了朋友,
但日後也許會因為一些小誤會逐漸疏遠。
其實想想,
一百個變淡的朋友,就有一百種變淡的原因。
我們的偏見、幼稚、自私都可能成為友誼的殺手。
而那些不曾變淡的朋友,
是有著同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一致的思想領域。
這樣的朋友也許沒有一路同行,
也許沒有經常聯絡,
但每每遇到困難和挫折,
他(她)都會悉心關懷亦或是主動伸出援手,
這份情誼會讓人永遠心中溫暖。
去年參加了一次微型同學聚會。餐桌上觥籌交錯,懷舊與吹牛齊飛,勾搭共試探一色。一個女人說:“當年我們玩得那麼好,你還記得嗎?”
她坐在對面,用肉球球的手指著我。
我看了她一會兒,沒有太大印象,只記得曾經同學一年,交情多深,真的忘了,但依稀彷彿應該是吧。
我說:嗯,對。
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沒有工作,在鎮子裡終年串門打麻將,與人交談時,言語裡總夾雜著N種生殖器名稱。
“那時候,我和你和XX是玩得最好的,吃飯在一起,睡覺在一起......”
記憶的毛玻璃漸漸拂去浮塵,我看到了往昔。夏天的夜,我們下了晚自習,走了十里山路,到村落裡的她家,拿了點物什,吃了點紅薯,又原路返回來。月光照得路面清清白白,四野寂靜,螢蟲起伏,我們想到一生。
“一輩子都要做好朋友!”
“嗯,一輩子。”
一輩子的盡頭,原來就是畢業。
從此,她撲入她的花花世界,我跌入我的滾滾紅塵,她關心她的柴米油鹽,我在意我的喜樂悲歡。道不同不相為謀,而疏離就此開始。
發現大多數人對感情,或者是友情,都有誤解。
比方說當年跟哥們喝得臉紅耳赤,或跟閨蜜聊得花枝亂顫時,便會覺得兄弟一定忠肝義膽,友誼必須地久天長,陳浩南狠狠地講出兄弟是做一輩子的時候,我也不是沒有過動容。
這樣的朋友有嗎,我是信的,總有那麼一個或幾個人,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年紀和友誼一起瘋長,到了後來,即使是不同的人生軌跡,再聚時碼上幾盞薄酒,三言倆語之後,毅然覺得陳久香,舊識好。
但有一種情況可能更接近像我這種平凡人的現實。
那就是一路走來,有朋友還是會散,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明明從尿褲襠時玩到大的朋友,說不聯絡就不聯絡了,無論你怎麼追昔當年,對方依舊毫無興趣的樣子。明明有過熱血的校園回憶,畢業後也漸行漸遠,再見也是偷看誰更鮮衣怒馬,笑誰更膀大臀園。
為什麼?
為什麼那麼多年的感情,說淡就淡了?為什麼曾經無話不說的好友,見了面卻只能相顧無言?所有的糾結和不解,在於高估了“感情基礎”四個字——沒錯,那些青蔥歲月我們一起經歷,逃過課,賣過萌,耍過妹子打過架——但那隻不過是人人都會做的事情,因為人是社交動物,會抱團取暖,會尋找慰籍,並對身邊熟識的人和事產生感情。別說是人了,新華字典用了六年也捨不得扔,但這並非ta對你還有什麼價值,而是情感上ta是你的記憶共同體:你捨不得ta,其實是捨不得自己。
可是,所謂“感情基礎”,常常不過是“剛好在一起”,友誼的本質並不在於此,而在於另外兩個字:認同。更準確的說是:相互認同。
只有互相認同,你們才會發現對方可取之處,才能英雄惜英雄,你逗哏來我捧哏,見面拱手抱拳互道一聲“牛逼”,從而建立無話不談的親密關係——也就是,友誼。可那些年你年輕,別說對朋友的認識,甚至對自己也未認識透徹。
當年太小,兒時的玩伴,初中的同學,高中的兄弟,非自己所選,而是環境所選。
當你逐漸有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自己的原則和看法,越堅持走自己的路,越堅持自己的選擇,就會越來越孤獨,跟以往的朋友之間的距離便不知不覺越來越遠。這種“遠”,與其說是物理距離的“遠”,不如說是心理距離的“遠”,而這正正因為:不認同。
在我看來,我一直提倡承受孤獨,享受孤獨,是走上成熟必經的一條道路。
真正的朋友,資源、地位、見識一定相當。即便有些友誼,看起來超越階級,但觀念的水位,也一定是相近的。朋友是分享觀點的人,而不僅僅是交換感情。
而對逐漸不認同的朋友及其生活方式,人會產生排斥感,會有理性判斷默默地提醒自己,這段友誼已不值得投資、這段友誼已沒有未來。人不會總活在過去,活在“感情基礎”中;
既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三觀不同,那麼產生的情況就是:你說他“在遊戲”,說他“在放縱”,覺得他活得不像人樣;但在他眼中,你未必就不是營營役役追名逐利,不是什麼好東西。你在那糾結半天要不要堅持,說不定對方早已放棄——友誼的關隘不在“攻”,而在“受”。
人需要在互相認可的價值中走下去,創造更多的“感情基礎”,這才是真正的友誼。相信我,足夠“相互認可”的朋友,地理隔離是擋不住的。
你將一個朋友拉入黑名單,必然也將另一個人“透過好友申請”。
生活的不同,環境的差異,思想觀念與生活態度的天壤之別,都會讓故友作鳥獸四散。
這一點,看似殘酷,但避無可避,也無需避。
那些總喜歡聯絡舊朋友,對過去戀戀不忘的人,大多有一個共性。過的不太好。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說過: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越是沒有底線的人,“朋友”越多。“這是我朋友,那是我朋友,哦,他呀,我也認識,我朋友”。
越是自我尊重的人,越慎重認領朋友。因為他知道,一來雙方都要有這份情感認知,二來智識與德行一定相當。
真正的知己可遇而不可求,或許終其一生,我們也遇見不了那個與自己惺惺相惜的人。
但在遺憾之前,你一定要問一句自己:那些明亮的人,如果與你相遇,你是否有與之相匹配的分量?不至於成為廉價的信徒(也必成為廉價的叛徒),而是終生的至交。
我上進時,也曾忍受很多孤獨,也拋棄過很多“朋友”, 而那些朋友,年少時他們陪我一起逃課,一起上網,一起早戀,一起抽菸。我和他們有那麼那麼多的一起。
後來呢?
後來我拋棄了他們。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家畢業後遊手好閒,日子愈發的難熬,我清楚的明白了我繼續留在這個群體中,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我忍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孤獨,後來我有了上進的圈子,更好的夥伴。
而那些年輕時的玩伴,我能做的只有三個字。
不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