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1269979107
-
2 # 遠方老師在美國
讀一整本書和閱讀大量碎片化的內容,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有的中學生閱讀中外名著,雖然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卻因此體驗到閱讀的整個過程,感受到了思想上的觸動,精神上的歡暢。
有的中學生嫌麻煩,不願意看原著,而是想出很多“聰明”的辦法,看簡介、看各種縮寫本,看一些閱讀指導的片斷和截選,這樣輕鬆省力。知識點有了,重點找到了,答題順利了,但是他沒有感受到語言文字系統的內在的美。
過去有很多人喜歡看長篇、中篇小說,現代生活中,人們每天忙忙碌碌,喜歡快餐式閱讀。在文學上推崇微小說,恨不得讓一篇小說微小到只幾個字,可以相像,這樣小說價值究竟有幾何,只是譁眾取寵罷了。
看一本好書會讓人的頭腦富有系統性、連續性、邏輯性,一整本書就像吃一道精心烹製的食品,美味又營養;而碎片化閱讀就像吃快餐一樣,味道雖好卻沒有多少養分。
如果你的讀書只是為了開心娛樂,那麼碎片化閱讀非常適合你,讀起來輕鬆愉快沒壓力。如果你讀書為的是吸收知識,提高能力,增添內涵,那麼,一個月讀一本書和一天讀幾篇文章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不建議進行過多碎片化閱讀。
當我們走出校門以後,閱讀的質量與方向具備了個人的主動性,很多專業的知識和經驗要從書本中學習、在工作中獲得,就要讀一些專業類的圖書。系統的閱讀容易讓人成為專業的人才。大量閱讀碎片化文章的人更容易成為了解各種資訊、瞭解社會常識的百事通型別的人。
-
3 # 劉米粒兒1982
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分情況不同,結果也完全不同。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不是讀完一整本書,而是你希望從中收穫到什麼,得到自己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針對書籍型別、閱讀目的和閱讀效果三個維度來分析。
首先,要看你閱讀的是哪類書籍。虛構類的比如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還是非虛構類的例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型別的圖書。不同型別的書籍,閱讀目的不同,所用方法和效果也不同。
虛構類的書,閱讀目的是感官享受,精神上的滿足。那麼讀完一整本書,就像看完一部完整的電影,從劇情開始、發展、高潮、結局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過程,感受當然比讀一堆碎片化的故事會小短文要深刻且長久。不告而別的離開和無疾而終的感情為什麼令人抓狂,因為只有開始,沒有結局,虛無的感覺會磨損一個人的自信心。讀書也一樣。
非虛構類的書,閱讀目的是致用,強調實用價值。讀完或者讀其中一部分要根據自己的需求而定,影響學習效果的是能不能將書中的知識資訊內化為自身的能力素質,而不是你一年讀完了多少本書。因此,這型別書籍要求閱讀者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能夠迅速抓住書中精髓,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實踐,從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其次,要看你有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無論是生活中的閱讀還是職場學習,清晰地知道自己需求是閱讀的第一步。你需要什麼體驗?缺乏哪種滋養?喜歡哪種節奏方式?有怎樣的閱讀偏好?都是要搞清楚的。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再好的方法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明確閱讀目的,要依賴人對於自身心理需求的正確認知,依賴於平時工作學習中的思考積累。當然了,假如一時搞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只是單純地覺得應當多讀書,那就選擇經典好書,學習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日積月累的閱讀與思考,你終會形成自己喜好的書單和閱讀方向的。
最重要的,要看閱讀效果。無論是讀完整本書還是碎片化的讀一部分,都只是一種方式上的不同。真正影響人的,是知識的內化,閱讀成果的輸出。閱讀就是一種知識生產,書籍是原材料,閱讀方法是工序和工藝,輸出的是知識產品。想要提高閱讀效果,建議大家多說多寫多動筆,以輸出倒逼輸入。
輸出的途徑也有很多種,例如演講、寫作、筆記、讀書會等等,將閱讀一本書的所思所悟以文字或語言的形式對外表達,以用促學,進步最快。
向上的路沒有容易的。堅持閱讀、堅持學習充實自己,不是隻靠意志力可以實現的。沒有外在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這條路很難走得長遠。因此,堅持輸出,閱讀就會有動力,有方向,閱讀才會有質量。
關於閱讀,有幾本我讀過很不錯的書,介紹給大家,對於掌握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本書作者奧野宣之是個八零後,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對於閱讀寫作和知識整理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經驗,他獨創的資訊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達50萬冊。他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長期活躍於媒體節目和論壇中,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他都堅持用筆記本記錄。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鍊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奧野宣之將筆記稱作“人與書關係的改變者”,在書中,他介紹了一種管理讀書生活的新方法——一元化筆記管理法,作者將閱讀分為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五個階段,透過一個隨處可見的筆記本就可以提高整個閱讀過程的效率。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奧野宣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姐妹篇,書中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筆記本蒐集和整理資訊的方法。作者將筆記促進創意生成的過程分為收集、咀嚼、發酵、頓悟和具體化五個步驟,並針對前三個步驟提供了大量切實好用的筆記技巧。作者將筆記視為知識輸出的重要方式,不僅用筆記本記錄學習思考感悟,而且把記筆記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種熱愛思考、時刻不忘學習新知、用熱情好奇的心態過好每一天的積極生活態度。
《高效能閱讀》
作者原尻淳一是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在《高效能閱讀》一書中,作者按照想讀書、善讀書、能產出的思路,從激發求知興奮——提高閱讀興趣——營造讀書環境——掌握閱讀技巧——類比讀書實現知識立體化——巧用資料庫建立資訊倉庫六個方面給出了89條具體的建議。其中,決定閱讀質量的,是“善讀書”,也就是掌握閱讀技巧,透過類比讀書實現知識立體化這部分,對於希望規劃自己閱讀生活,渴望建立起知識體系的讀者給出了中肯而實用的建議。
《實用性閱讀指南》
作者大巖俊之是每年閱讀300本書以上的日本知名講師,本書中記錄了大量作者親身實踐的讀書案例和思維導圖,告訴你如何運用“思維導圖”“二八法則”“艾賓斯曲線”掌握快速記憶方法,牢牢掌握每一本書中的知識,提高閱讀效率,讓每一次的讀書都不再是無用功。
《這樣讀書就夠了》
作者趙周在書中提出了RIA拆書法,對於大家閱讀中遇到的沒時間、沒精力、看不懂的問題,指出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不用讀完整本書,得到需要的部分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
4 # 培養富三代
坦白說!這段時間我突然認為千萬不要聽書,一定要看書。
聽書真的很容易讓人麻醉,總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知識了,其實聽書跟看書簡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
這是我這段時間看的一本書,單純聽書的話根本無法體現這本書的精華。如果看書,你才會真正結合了大腦之中儲存的知識,然後各種重新組合重新共振。知識是引經據典,觸類旁通的。
當看書時,你的大腦就動起來,發揮了空間和時間的想象,跟著書中主人翁或者故事情節,故事地點,理論依據等不停的發散思考,然後最終你會發現自己被洗禮了一樣。
這些在聽書時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講書者總是按照自己思維和觀點帶出一些總結性的東西。我先不評價他的知識點是否總結的對,或者他的觀點是否就總結到位了。
其實看書最重要是很多細節對閱讀者產生的衝擊,這些在聽書中根本不可能,因為他不可能跟你講書中太多細節。
像這段時間我看這本書,我一邊看書中案例一邊不停的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女兒成長經歷,包括身邊朋友表現反覆共振書中知識點。如果聽書能有那麼多詳盡案例嗎?
沒有共振讓大腦迸發出思考碩果的所謂聽書真的對很多人是一種傷害,他以為自己已經學到知識,殊不知其實只是得到了碎片化知識。
我推崇一定要認真閱讀一本書。唯有讀書能改變氣質——曾國藩,這句話一直影響著我,讓我努力多讀書。
-
5 # 沙慄
讀完一整本書和讀完大量碎片化書籍,兩者有何不同?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應該這麼來理解:
沒有必要糾結於閱讀的方式,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閱讀之後是否有收穫。
雖然這兩年碎片化閱讀一直受到很多批評,但無法否認的是碎片化閱讀卻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
事實上,傳統媒體當中,報紙、雜誌也是一種碎片式讀物,也就是說碎片化閱讀並不是最近兩年才有的,它一直就存在,只不過電子閱讀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裝置讓碎片化閱讀更普及了而已。
回到問題,試問,讀完一整本書,你讀過就忘了。讓你複述書中的核心內容,你說不出來;碎片化的大量閱讀,而你可能記住了某些有趣的資訊,有沒有區別?反而是後者讓你有所收穫,對不對?至少後者讓你在跟朋友聊天時有了某些談資。
所以我認為,不管是什麼方式找閱讀,最重要的是閱讀之後能夠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知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否則,將這兩者作任何比較都是沒有意義的。
-
6 # 遇見雨滴
你好,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要想構建自己在某一專業的知識體系的話,那就要進行主題閱讀,只讀一本書是不行的。
就像你來到一個新城市,得先知道東西南北,在知道市中心在哪兒,然後市政府所在地,然後購物娛樂學習的地方,最後才去找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特色。從整體到一個點會讓你對熟悉這個陌生城市。
主題閱讀會讓你把一個知識領域的內容掌握得非常系統,甚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知識都是一通百通的,一個領域精通之後,想在跨界學習別的領域會事半功倍。
碎片化學習的知識不繫統,就像天上的星星或者斷了線散落一地的珍珠項鍊,雖然都很珍貴,但是太零星,價值就失色很多。
所以,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最重要。之後再去涉獵別的領域,最後才能成為複合型人才。
-
7 # 心理諮詢師王霞
讀完一整本書,好比向走進別人的世界溜達了一圈,你會了解這個世界的很多體系。你無形中也會拿自己的體系與之相比較。難免會有很多差異和雷同,必然會生成很多的感受和思考。
同時一整本書他一定有他自己獨特的邏輯,完整的風格,比較一致的價值體系。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也,讀完一定會有某種收穫
而碎片化書籍,難免有點想吃垃圾食品。每一口都刺激味覺感官。可是真正能被自己吸收幾何,這有很大的偶然性。沒讀書的過程,是一個吸收的過程。完整的體系好吸收,碎片化的東西還需要粘合,粘合的過程佔用了吸收的時候。
如果為了學習,還是讀完整的一本書。
如果為了減少焦慮消耗時間,那就隨緣碎片化閱讀,能吸收更好,吸收不了什麼也不失望。
我的老師曾說過,如果你把一本好書讀上50到100遍,你一定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那麼如果把這個時間都用來碎片化閱讀呢?
我不知道答案。
也對答案不好奇,因為好多人現在好像都在做這方面的小白鼠,再過時日肯定很多實驗結果實驗資料就出來了。
那麼那個時候,這個問題就不僅僅是個問題,而是就某一社會現象,深入探討的話題。
-
8 # 逍遙派二當家
題者好,
完全不是能相提並論的兩種收穫,就像做一件事兒。玩玩打打做和專注的做最後表面結果一樣。實則內在天壤之別。
我們首先不要忘了讀書的目的,不是把書讀完。高手讀書都是進入作者的思維,環境,和作者一起去探索書中未寫出來的真諦。
所以整個過程必須是連貫性的,一致性的。而用碎片化時間讀書,基本只是在“讀字”,可能有充實知識結構的表面作用,內在是沒有很大成長的。
因為當我當真正進入一本書,進入了與作者通靈的感覺時,真的是特別爽的。我認為世間除了人情以外,就沒有什麼感覺能比的上進入一本書的那種高潮感更爽了。
-
9 # 在下千城
1整本書和大量碎片化書籍有什麼區別嗎?或許題主的原意是問“整體性閱讀”和“碎片式閱讀”的區別。根據我個人的讀書經驗,區別還是非常大的。最關鍵的有2個點。
第一,1整本書的框架是成體系的,碎片化閱讀是沒有體系的不管你是否出版過書籍,你肯定寫過高考作文,上班後肯定也寫過各類報告、材料。凡是“寫”東西,都需要搭建框架,直白點就是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每一點下面可能還會有第1.1點、第1.2點、第1.3點等等。試想,這不就是書籍裡面的大章節標題、小段落標題嗎,只不過你寫的報告可能就幾百字、幾千字,但一本書幾萬字、幾十萬字而已。為此,1整本書,它的內容和知識是成體系的,一次性讀完,就好比吃了一塊三明治,作者都給你把各種“材料”搭配好了,省時省力。
而對於碎片化的閱讀,不管是碎片化讀20本書,還是碎片化讀200篇文章,雖然可以廣泛接受更多的資訊,但卻很零散。
就好比那塊三明治,各種材料東一塊、西一把,需要你自己“去做”。如果你是一位好的讀者,提煉、總結、組織、反思的能力很強,說不定你做出來的“書籍三明治”比作者的還要好。
但假如你不怎麼會做菜呢?假如你的水平不如寫作者的水平高呢?那你做出的三明治,也就只能“呵呵”了吧。
所以,我個人建議,在閱讀的初期(頭1-3年)最好是整體性的閱讀幾百本書,3年以後,你的知識儲備、閱讀能力都提升了,再碎片化閱讀+整體性閱讀。
第二,1整本書能夠鍛鍊你思維的連續性,而碎片化閱讀卻不能思維的連續性,這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栗子,你在和人聊天,就聊到最近的房價是怎麼怎麼漲的。
如果你的思維很好,你會分析的很“深入、透徹、連續”,不僅分析房價表面因素,還能分析供需關係、人群需求、市場波動、資本運作等等,更有可能從金融危機、日本經濟泡沫等歷史方面給出一些思考。
但假如你沒有這種思維的“深挖”能力,只能是表面的“侃大山”:房價真高啊、我們家都2萬一平了、我畢業三年了根本不夠買1平米……這種聊天和分析,就是缺乏深度,也就是缺乏連續性思考。
所以,讀一整本,其實就是作者在講述1個最核心的“知識”,只不過他用了幾十萬字的篇幅非常深入、全面、系統、連續的再給你解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等等。你讀完它以後,對這個核心思想、核心知識點就有了非常非常深入的認識。
但假如你是碎片化閱讀,東一撮、西一撮,最終只能讓你“表面”上看起來“知道的很多”,但其實這些都是“重複、膚淺的資訊”,任何人多看幾次都能知道的和你一樣多。但你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卻不會“深入、透徹、連續”,這,才是真正的差異。
最後,個人建議,讀書最多同時不超過3本,最好是讀完1本再讀下1本,有始有終、思維深入、才能更好的鍛鍊自己。
-
10 # 嘉佳小博士
讀完一本書和大量碎片化書籍的區別就在於系統性和專注度。
簡單來說,有些內容本來就是短平快的內容,比如說一篇雞湯文,或者某些流行語錄。這些東西依靠碎片化閱讀是正常的,因為內容本身就是非常碎片化,無可厚非。
兩者看似都在閱讀一本書,但是效果卻是雲泥之別。
先說系統性,長時間的持續性閱讀系統性是好於碎片化閱讀的。很長時間的閱讀,閱讀這本書的內容就會多,這樣一次性接納的知識就更多,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聯絡前後章節的關係,能夠更加整體的,站在相對高的高度去審視全文,對於一本書文章脈絡的理清很有幫助,思維也會更加系統,看問題考慮更多。
但是如果只是依靠碎片化閱讀,就容易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你若接受的不是一個系統化知識,而是一些十分孤立的知識點,這如同一些知識孤島,對於你解決問題幾乎無法起到作用。因為孤島一樣的知識點無法面對系統性事件產生很積極的作用,所以無法有效提升你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點,碎片話閱讀傷害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的思維都趨於膚淺,越來特多人不願意認真思考,他們喜歡各種短影片,慢慢的他們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他們變得看問題無法看到本質,他們不能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他們被各種社交媒體綁架,總之一切的指向都是膚淺,而不是深度。
如果我們堅持看一本大塊頭的書,我們就被迫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我們集中注意力的結果就是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當我們提升了自己深度思考能力後,你就發現生活有個巨大變化。
我們不在被眼前的瑣事所困擾,我們就能快速看到事情的本質。我們有了巨大的延遲滿足感,我們不在追求快去回報的東西,而是傾向去做長期回報更高的事情。
我們做事情開始脫離低價值區域,我們進入了高手區域。我們做事喜歡做去做高價值的事情。
總是持續化的閱讀會帶給你更加系統的知識,更加深度思考的能力。
回覆列表
一是主食,一是零食,到底主食養人,弗朗西斯.培根(論讀書)有妙語,不得不服,今天生活中同樣有這樣的人,誇誇其談,但再問,無言,人云亦云而已,學問,還得系統讀。唯此,才有辯證思維的養成,才會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