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虎和大牛
-
2 # 上啥班App上啥班,短影片招聘APP為您解答
嚴格說是不可以透過看別人的書評或者筆記代替整本閱讀的,古人說的好,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別人的見解可能會和你自己去讀大相徑庭,可是在快餐文化時代,我們的時間精力或許都無法允許我們堅持的將整本書看完並研究,這時候別人的見解與解讀對你來說就顯得更加珍貴與快速,就好比和朋友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商場吃飯,美食琳琅滿目,這時候一個美食團購類APP裡面使用者對店家的評價曬圖就可以派上大用場,幫助我們更快的下決定。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更要學會的是變通,和圓融。
在這裡我將自己多年總結出來的一個讀書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可以幫到你們。工作以後,很多技能類書籍成了我最常瀏覽的品類,作為人力資源師這一職業,到達一家公司以後,瞭解這家公司相關的業務知識是工作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對公司與職業負責任的行為。
比如說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醫療管理公司擔任HR,因此剛剛到達公司時,除了要了解人力資源相關的知識以外,還要對公司負責的主要業務相當熟悉才能進行招聘,例如國家對於社群居民的醫療扶持政策,居民的醫療保險簽約,招聘崗位所涉及的相關醫學知識,以及醫護人員的職稱等都需要我瞭解後,才能進行面試,因為一旦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就無法讓應聘人員信服我,更不會對公司信服,那麼就無法順利完成招聘任務。
在很短的時間內想要完全瞭解一切的規章制度是很難的,為了能夠更快的掌握這些知識,我通常會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用紙筆記下來,帶著問題去書中目錄檢索,去看別人的講解等,或是在網路上尋找答案,不到三個星期,我就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如果按照正常的學習方式,那麼我是無法這麼快的掌握這些的,我的工作也無法順利進行。但是在閱讀文學著作類的書籍時,我就會進行整本閱讀靠自己的理解來解讀作者的內心世界。
所以不同的情況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高效學習才是正確的。
-
3 # 相思雨霖
我們可以透過閱讀書評和筆記來了解一本書的內容,看看書中的知識對自己有沒有用,值不值得去看。如果值得去看的話,還是得需要自己認真去閱讀這本書。因為書評和筆記是他人的思考成果,只有自己親自去閱讀和整理筆記,才會更能掌握書中的內容,也會更能理解書中的內容,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思考。
在讀完書以後,你會發現,你關注的點,你記錄的筆記和其他人的不一樣,這才是根據你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獨屬於你的知識。你也許還會發現你生活或工作中的困惑被書中的一句話所解開,而這正是其他人書評和筆記中所沒有的。
也許,這就是親自閱讀書籍的意義,在書中思考,在書中發現,在書中成長,最終把書中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為自己所用。
-
4 # 鹹魚學院
書是一個人獲取知識的過程,讀書也是陶冶自身情操的過程,讀書的過程也可謂是一種享受。然而只通過看別人的書評怎能讓你享受完整讀書的過程呢?
一、書評只是個人的所感所書
書評即是讀者對一本書的評論與介紹,用來表達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理解與感受。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不存在兩個思想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不同人對同一本書也是有不同的感受的。別人的書評是以自己讀完後的感受為出發點的,有些人讀完可能會與作者產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共鳴,他的書評大概會偏向思想型;有些人讀完可能會觸及自身情感,從而發出一些情感的共鳴;有些人讀完可能只瞭解了書中的故事情節,其書評可能就著重描述這本書的故事。書評的篇幅有限,透過書評來認知一本書往往是管中窺豹,雖然在某些角度更方便你來理解,但單純的書評是幫助不了你讓你完整的瞭解一本書的。
二、書評的語言不同於作者的語言
一本書能被廣泛的閱讀,必有其思想型與藝術性,其作者必有值得讓人學習的地方。然而當你只通過別人的書評來去了解這本書,你怎能去發現這本書的特性,你怎能去了解作家的寫作特點呢?我們常說讀書就像與作者來一場交談,透過看別人的書評又怎能去和作者交流。
三、作者才是書本內容的最終解釋人
一本書可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與感悟,也可能是作者思想的結晶。所以作者才是最清楚書中內容的人,作者的語言才更能表達出他所想要表達的內容,而書評是讀者的評論。你若想了解書中的內容,更好的辦法是去讀書,是去欣賞作者的語言,感受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悟、經歷等。而書評是讀者個人的感悟和理解,讀書評並不能達到與作者思想交流的效果。
-
5 # 悅思益明
我覺的這個問題,可以等同於: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大人嚼過的食物有營養嗎?
很顯然,問題的答案是,即便是有營養,但是對於孩子身體的成長和發育來說,這點營養也微不足道。
我們讀別人的書評和筆記,也是同樣的效果。
首先,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書評和筆記中,看到別人對於書本內容的思考。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是讓我們對於書本,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的理解。
看書,其實是一個比較私密的事情,我們看書的目的是,要從別人的書籍當中,體會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見解。從而,和我們的思想或者是生活產生一定的碰撞。
自然,每個人的看法和經歷不一樣,對於書的看法也不一樣的。
別人的書評,是和自己的思維碰撞之後的結果,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不一定有用。
第二,書評只是把書本當中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寫了出來。對於想要透過書本增加自己的知識體系來說,它的作用並不大。
每個人的認知不同,知識體系的內容自然也不一樣。你需要的和別人需要的,不一定是一回事。
所以,我覺得書評只能幫助我們快速瞭解一個陌生的領域,但是,如果想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的話,肯定自己看書會比較好。
第三,自己看書的話,可以從書中發現一些意外收穫。這個過程,用一句詩來說“柳暗花明又一村”。看書的過程,其實和尋寶的感覺有點類似。
比如,我自己在寫書評的時候,對於破題,立意會有一點吃力。原因自然是自己平時的積累太少。
怎麼辦呢?
看書肯定是一個比較快捷的方法,讀書的過程,看到一個句子,覺得好,就收集起來。
回頭看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案例,很多時候,會去想,他的出處是哪裡?
於是,會去百度一通搜。在搜尋的過程中,會發現,在瞭解了金句的出處的時候,也會有相同或者是相似的案例出現,也可能會出現一個反轉很大的案例。
這個時候,我會把這個案例收集起來,收集的案例越多,你的素材就越多。不知不覺,自己的知識庫也跟著豐富起來。這樣的感覺,是不是很奇妙啊。
所以,我認為,要想自己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想透過讀書來豐富自己的世界的話,一定要自己親子去讀一本書,而且,好的書,一定要反覆去讀。
你的生活,也會跟著,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哦。
-
6 # 夢煥讀書
不可以。雖說書評和讀書筆記有利於你“選書”,但完全不能代替閱讀。
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書評、讀書筆記的作用
書評、讀書筆記是別人看過以後,記錄下來的書本中重要的內容,或者是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東西,這是有差異性的。意思就是說,每個人看完一本書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吸收的也不一樣。
所以,書評和讀書筆記是無法反應一本書的全部內容的。當然,書評可以讓你大概瞭解一下書中涉及的內容有哪些,哪些講的不錯,哪些不需要看。讀書筆記可以讓你看看別人是怎麼分析理解的。
接下來,我們來說閱讀一本書的好處
1.系統性的宏觀把控,培養大局意識。
當你完整的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有助於你係統的把控作者的觀點,能夠從宏觀上掌握書本的內容。
大多數人在讀書做事時,比較缺乏大局意識,這就是因為他平時比較在意小細節,總是把重點放在碎片化的事物上,不善於總結。
如果你整體閱讀一本書,先看目錄,前言等,有利於你整體把握書本內容。
2.原汁原味的讀,避免三人成虎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個人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看紅樓夢,有一千個林黛玉。看別人的咀嚼剩下的內容,一來沒有營養,二來可能因為他的理解錯誤造成你的理解錯誤,成了三人成虎。
所以,你要想獲得準確的知識,就得自己踏踏實實去讀,別企圖吃別人咀嚼的東西,那是達不到效果的。
-
7 # 第一個水邊的海倫
總的來說不能,有時候即使自己看書記了筆記,重看筆記也不能代替重看一遍。
本人的經驗是這樣的:看書前可以找些書評和筆記來看,瞭解這本書是怎樣的,如果好幾個人特別是靠譜的書評人,這樣評價,說這本書一般,不值得讀,那就是不值得讀,換個同類型同主題更好的書來看好了。
書評是一個讀者對他閱讀這本書的看法,同樣一本書看法相差經常蠻大的,特別是文學類作品,小說,故事。先看了書,又去聽書(現在很流行的言頻講解),覺得還是要自己看,簡化太多,缺乏故事細節,感情、情緒,人物都立不起來,故事象流水,最後扔給你一個對這個故事的總結。透過講書或書評,只能知道書的梗概,以及講書人或書評人自己對書的看法,書裡的資訊是經過整理和削減的,至於看法、感受,就更是沒法代替自己看過的。有很牛的書評人,當你看過書後再去看他的評,會幫助你發現自己沒懂的地方,是一種對閱讀的補充和擴充套件,但前提是你自己要看過,否則你只是瞭解了或者接受了他的想法,沒有自己的看法,談不上補充和擴充套件。
至於非故事類的書更是如此。故事可以消減細節講主線,非故事類的講方法,講觀點,講邏輯,要準確瞭解書中內容,更要讀的完整。看書評和筆記,能瞭解主要內容,但要掌握全書就漏洞太多。
-
8 # 沉澱讀書
從我自己讀書的經驗上來說,這要看我們看的是什麼型別的書,以及對方的書評或筆記的切入點。
如果是商業類,工具類的書,看別人做的筆記基本上能知道書裡的重點內容是什麼。而書評卻不一定。因為書評的寫法雖然有基本的結構,但是大部分人的書評都還是比較自由的寫法,而且還有很多人是讀後感。
書評可以是隻抓住一個重點,然後把這個點講透,也可以是隻根據自己感興趣,或有共鳴的幾個點,當然也可能把全書的重點都講一講。所以說,只看被人的書評是不能替代整本書的閱讀。
對於文學性的書來說,更是不能代替整本書的閱讀,好書,非常符合: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經歷和閱歷都不一樣,所以讀文學書的感受就會不一樣。
不過,我們可以從書評或筆記裡,判斷一本書是不是適合我們的,從而降低選錯書的機率,這個角度來說,還是很不錯的。另外,我們也可以讀讀同樣一本書,別人的視角里收穫到的知識都有哪些,剛好也可以做個對比和補充,這樣我們也能提高的更快。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是工具類和商業類的書籍,我們可以多參考幾篇書評和筆記,基本上就能把書裡的重點,掌握的差不多。然而,文學類和一些將原理的大部頭書籍,我建議還是自己親自來讀,然後以他人的書評和筆記為輔助會更好。
-
9 # 遇見安苒
這首先是個概念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弄清楚書評是什麼?筆記是什麼?
書評就是對一本書讀後所寫的評價和推介,它跟讀後感有區別,主要體現在書評更有普世的價值,可以讓普通人從裡面找到價值,或者學到東西,是有更規範的價值的。讀後感會更多偏重寫作者自己的感受為重,或者為了消遣。
對於筆記,則是讀書後自己做的歸納或者書中金句和重點的總結。
好了,理解了這個我們來說到底要不要代替整本書的閱讀。我覺得還是有必要。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去找知識的源頭,只有找到知識的源頭才能通透的去理解一本書並獲得更多的感受和得到更系統的知識和價值。
看別人的書評和筆記有一些好處,比如可以節省我們的閱讀時間,能在比較短的時間裡最快的獲取知識,同時也可以看到別人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不同的觀點,我們也確實有時候能找到有的作者寫的特別好的書評,甚至超越了書籍的本身。但是,最終我們自己要去認真的通讀一本書,這樣你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所需的知識營養,也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書中內容和框架,做到對書中內容的胸有成竹。同時這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做出讀書筆記和寫出書評,達到對書的更深理解並變成自己的知識。
讀書需要方法,但是前提是要去讀,一本真正的好書也會值得我們去拿來細細品味,每個字,每個章節,每段話,都有其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定內涵,而不親自去試試,怎麼會知道其中的奧妙呢。
所以只有自己親自去讀,才是真正的閱讀。
-
10 # Nicer個人成長
那要看你閱讀的目的:如果只是想證明自己閱讀過這本書,那麼用最省事的方法看別人的書評或筆記去代(替)讀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假如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某項知識或技能,掌握某個原理等,那麼這樣的代(替)讀方式無疑是弊大於利的。
凡是看過幾本關於如何閱讀,如何有效閱讀的書籍的讀者,都知道再好的書評和筆記也不能代替自己去仔細閱讀,而經常閱讀和喜歡閱讀的讀者也更喜歡自己親自去閱讀,用自己的視角去發現書中的奧妙,再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釋和介紹這本書。
我在看《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作者就多次提到比起閱讀他人的書評或筆記,最好還是自己親自閱讀,即使遇到自己不易理解的書本時也應該不顧一切地先通讀完,在這樣的一個過程裡其實是在鍛鍊自己的思維理解力,因為困難是可以促進人學習和成長的,而太容易理解的內容不太能對思維產生大的衝擊和鍛鍊,因此自己閱讀、理解還是最好的。
我自己在閱讀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不管別人的書評或筆記寫得再好,我再贊同,但那畢竟不是出自我自己的思路和感悟,我對此書的理解和記憶都不會很深刻,只有當自己親身去閱讀、去理解、去感受、去思考後才會真正由心地理解到書中的內容,而此時再去看他人的書評或筆記時就能發現那個人是否說的正確,說到要點,或是他對這本書的觀點是否正確等等。
綜上所述,我個人是不支援用看別人的書評或筆記去代替自己真正地閱讀行為的,我們可以尋找更有效的閱讀方法,捷徑也許可以快速地達到目的,但那又能堅持多久呢?
-
11 # 曾加
這取決於書的型別,以及你讀書的目的。
如果書是【科學/技術】類的,且這本書的內容你只需要瞭解個大概,那透過別人的筆記來協助甚至是替代整本書的閱讀是沒有大問題的。科學技術類的書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客觀,別人在做筆記或者寫書評的時候通常也不會摻雜個人情緒,因此對書實際內容的還原度比較高。而且,如果是業內資深人士做的筆記或書評,我甚至建議,無論你是否打算完整的看完這本書,都去看下筆記,這對你理解書籍的核心內容大有裨益。
如果書是【歷史/人文/傳記】類的,通常來說看書評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對書評的作者必須精心挑選。歷史人文類的書籍,也大體上是客觀的,但在細節上一定會摻雜個人的情感因素在內。如果你只是想大致的瞭解一下歷史或人文,看書評或筆記可能夠用;但如果你想深入瞭解一些細節,理清邏輯,那書評和筆記可能不太夠用了,畢竟,每個人的生活閱歷不同,對事情發生的背後原因的理解可能會大相徑庭。即使一定要看書評,也最好去去看和自己三觀相近的大師寫的,否則容易讓你跑偏。
如果書是【小說/哲學/心理學】類的,書評永遠只供參考,親自閱讀為佳。因為這類書籍是千人千面的: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書的意義會完全不同。通常,書中會有很多細節描寫,但是對於不同的閱讀者來說,在意的點會很不一樣,因此一個人在記筆記或寫書評時,一定會有意無意放大一些自己在意的部分,忽略一些自己不在意但別人可能在意的部分,對於另一個人來說,有效資訊可能就被過濾掉了。只有親自閱讀了全書,你才知道什麼才是對你有用的東西。
大致如此。
-
12 # 育趣無窮
如果都能透過別人的書評或者筆記就能代替對整本書的閱讀,那得有多少書被埋沒?
一、書籍不同,觀點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閱讀的喜好,不是每種書都可以透過看他人的書評來替代自己再次閱讀。比如文學類,每個人看完之後對裡面人物的評價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只有自己親身閱讀過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不過,有些書籍看他人的筆記比自己看更合適,比如專業性比較強的書籍,由於自己對該領悟不太清楚,無法更好的去閱讀但又很想去學習,就不防去看專業人士的筆記,相對來說比自己看更容易一些。
二、閱讀的過程是享受
喜歡看書的人想必會有這種感受:閱讀真的是種享受,尤其是精神上更加充實了,這種體驗只有自己完整閱讀了才會有。如果只是看他人的筆記,也只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無法深入瞭解書籍裡面帶給自己各種感官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三、只看書評易導致人云亦云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對書裡面的內容各有見解。如果大家都只看書評,那就會被書評的筆者帶走,筆者是這樣的觀點,讀者可能也會跟風。導致該書作者真正的寓意沒人領悟到,大家一致的評價均是如此。
-
13 # 小麥快快長
我寫書評差不多快兩個月。寫了6本。速度有點慢,因為剛開始。
首先我來告訴你,看書評不能代替看書。書評是作者透過前前後後三四遍的通讀,完全理解了這本書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話重新總結一遍,在這裡總結是以書為出發點,不是讀後感,讀後感是寫自己讀完的感受。也不是拆書,拆書是隻讀一部分,比較孤立。
那書評是怎麼寫出來的?在看書的過程中,把自認為能寫的點貼上標籤,看完後找出三四個,用自己的話總結,然後搭配恰當的例子,這裡的例子可以是新聞,日常生活,故事,個人經歷。當然如果作者的生平經歷很有意思也可以加進去,增加趣味性。最後就是總結,昇華。
整篇都是作者重新組合排列描述這本書。如果你只看書評不看原書,你看到的是書評作者認為的精髓。同一本書,有人認為這句話好。也有人認為那句話好,能說誰對誰錯嗎?不能。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再說了,像那種出版幾十年經久不衰的好書,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訂出版,豈能是一兩千字就能描述清楚的。
寫書評最大的好處就是書評作者加深對書的理解,將書裡的知識點變成自己的。將書評作為參考是否讀這本書,還是可行的。
好書,讀起來真是收益匪淺,不讀實在可惜。
-
14 # 淡之
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是那麼快,一旦我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工作,我們的時間便會支離破碎。我們想要讀書學習來提升自我的競爭力,但是那可憐的零碎時間,讓我們頓生焦慮。
如果能透過看書評或是讀書筆記就能獲得閱讀整本書的精華,這當然是再好不夠的事。
可是,我們看了十本書的書評,跟十本書的效果一樣嗎?對有些人不一樣,對有些人是一樣的。一樣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我們想透過讀書學習改變自己的生活,提升自我認知和能力,那麼僅僅只是看看文字是遠遠不夠的。
在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中提到,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不管是看書評,還是看筆記,還是看整本書。你要有一個衡量的標準,那就是,你學習之後,獲得了一定的資訊後,並能改變你的行動。
書評展現的是書評人的思路,以及他對這本書的獨到的見解,自己的分析。看一些優秀的書評,但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否則,今天這人這樣說,你覺得有道理,明天那人那樣評,你又覺得有道理。這樣的狀況,對你沒有任何益處,只能是人云亦云。
而筆記是書中的精華,記筆記的人以自己的認知程度,記錄對他來說重要的文句。古話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筆記還是很有必要的。看別人的筆記,還是能很快把握書中的重點。但終究“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最好還是自己做筆記,留下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考,這樣看完一本書的收穫遠勝於囫圇吞棗了十本書。
能有條件看書,最好是自己看書。畢竟書中一整套的體系,不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零碎資訊的海洋。畢竟,我們透過看美食介紹瞭解一道美食,跟我們親自吃上一口是完全不同的體驗,獲得的也是不同的收穫。
如果實在生活條件所限,沒有那麼多時間,還是可以選擇看優秀的書評和讀書筆記的。只不過要有一個認識,就是,不是所有的書都能透過這個方式,有一些書籍,你不能進行這樣的“快餐式”閱讀。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有一顆上進的心著實不易。不管我們是慢慢讀一本書,還是快速獲取零碎的知識片段,我們都要問下自己,我所獲取的資訊是否透過自己的行動改變了自己的思路、方法、生活……
-
15 # 闢玉合子
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首先你要清楚你為什麼要讀那本書,既然說到別人的讀書筆記,那麼我理解成那書不是工具書,可能也不是專業書,而是文學社科這類的。
這類書都有個特點,通俗來說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哪怕再厲害評論家或者作家的閱讀理解,都是“讀者”中的一員,他們只是理解他們理解到的東西,那些東西,可能是你沒有的,你怎麼也想不到的,但是!也有可能,你可能會理解到一些獨一無二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如果你沒親自去閱讀,那麼不可能得到。
別人的書評可以看嗎?可以的,但是時間順序上應該有所選擇。之前有個問題問“前言有必要看嗎?”我的建議是,要讀,但不建議開篇就讀,你完全可以把全書都讀完了再去讀前言,作為一個補充。
書評也是一樣,你難道沒發現,光讀書評,你連人物關係和情節都不一定理清楚,更何論理解整本書???那算哪門子理解啊,書裡說東,你就以為是東,書裡說西,你就以為是西……萬一東其實是西呢?那你豈不是被坑了?
永遠不要單純的依靠別人的理解去理解一件事,凡事不經過自己,判斷都需要打折扣!
讀書有技巧,到這種投機取巧的方法非常不可取,說嚴重點,對書籍十分不尊重。
別人的書評內容可以幫助你加深對那本書的理解,但關鍵還是需要你親自去經歷“閱讀”這個過程,否則就跟浮萍似的,只漂浮在表面,紮根不下去。
-
16 # 蘞蔓於野ye
這取決於你看的是什麼書。有的書看看書評筆記了解個大概就行了,可真正的好書,還是需要自己親身去認真閱讀的。每個人的能力水平不一樣,思維方式不一樣,他人咀嚼出來的精華,不能代替個人思考整本閱讀。
為什麼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因為閱讀同一文字,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見解,看出不一樣的內涵,所以只有你自己去閱讀的時候,才能發現別人沒有想到的,或者是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看他人的書評和筆記,是對自己閱讀的一種補充。只有在你自己先整本閱讀之後,對書有了自己的認知以後,再去看他人的書評和筆記,會觸發你有新的思考,或者是看到那些你沒有發現的點。但必須是你自己先看過了以後,如果只是單純地以他人的書評和筆記代替自己的閱讀,你所瞭解的也不過是他人牙慧,永遠不會有自己的閱讀收穫和獨立思考。
-
17 # 成長的栗鼠
我覺得透過閱讀別人的書評或者筆記不能代替整本書的閱讀。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因為基本上每本書所涵蓋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每個人的興趣點不同,對所閱讀書籍的感興趣的點也會不同。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人的大腦通常會自動聚焦並汲取這方面的資訊,從而也進一步加強你對這方面的認知。但是對於不感興趣的地方,如果不主動去觀察,可能會被忽略。所以同樣是閱讀一本書,閱讀後的收穫是不同的。魯迅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
其次,從書評的寫作角度來看,書評可以當做指導我們是否去看原著的引子,卻不能把它當做是對這本書的概括。通常來說書評的寫法有幾種方式,一種是乾貨式列舉,這種方式寫作的書評可能是對原書最全面的概括,但是光有知識點可能並不能很好的理解原著,書中更為細節的描寫和例證可能會更吸引人。另一種書評的寫法就是閱讀書籍後,選取中其中最為吸引人的點來講述並論證,自成一個體系。所以有時書評可能從品質上來說優於原著。無論是哪種方式寫作的書評,都不能替代原著。
最後,讀書筆記是閱讀者對書中感興趣的點的詳細羅列。具體的原因同以上,興趣點的不同和對原著的理解都會因人而異。
終上所述,我覺得閱讀別人的書評或者筆記是不能代替整本書的閱讀的。
-
18 # 職場喵女王
看書評,看讀書筆記,是瞭解一本書比較快捷的辦法,但是它卻遠遠不能替代看一本書。
一般而言,書評的水平和讀書筆記的水平,都是因人而異的,很可能和書本作者的水平差異很大。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書的理解和收穫都是不同的。
書評在我這裡,它的作用是讓我快速的瞭解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快速從很多人的視角,去看一下,這本書帶給他們的啟發,會關注評價,特別是好評和差評都要兼顧著看,這樣才能夠,去分辨它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
而讀書筆記,就是對整本書的內容,或者書本的重點內容,進行主要的概括和闡述,讀書筆記同樣可以讓我們快速的瞭解到一本書的內容。但是有礙於篇幅,十幾萬甚至二十幾萬字的書本,濃縮成幾千字的讀書筆記,對讀書筆記作者摘取精華的能力要求較高。
現在書籍太多了,大家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讀,所以讀書筆記和書評可以幫助你最大限度篩選到適合你的書。
現在還有一種新的形式,就是聽書,像樊登讀書會,螞蟻私塾,新世相,知乎。這些讀書專案,都是一樣的道理,用20分鐘半小時的時間,摘取書中精華。
讓大家在短時間內,就能瞭解到,一本書的重點內容,這一類拆解及聽書方式特別適合思維類的書籍,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讀一些成長類、思維類的書籍,就是要從理念和思維方式上,去做一些更新和升級,透過聽書這種精華解讀,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所以學習有很多種方式,書評和讀書筆記讓你很快從多方瞭解到書的內容,從替代的角度講,無論是哪種形式,都無法替代,真實的閱讀一本書。
回覆列表
透過看別人的書評或者筆記,是不能代替整本閱讀的。除非你只是想知道一下內容梗概然後拿出去作為談資,給自己裝點門面。但凡稍微想要學到點東西的人,都要儘量迴歸原文。第一手資料才是最珍貴的。
別人的書評或者筆記是受限於別人自身見識水平和人生閱歷的,很可能非常片面或者遺漏掉重要資訊,又或者帶有過於強烈的個人印記和主觀臆測。本身和原作就可能存在著主旨上的差異,我們再透過別人的讀書筆記去學習,那麼我們和讀書筆記之間又產生了第二層謬誤,那麼誤解會越來越多,以至於偏離原書甚遠。
舉個例子,如果你看過《紅樓夢》,你如何看待王熙鳳、花襲人、薛寶釵、晴雯?這幾個人都可謂是原書中的爭議人物,光“晴雯之死”是否與花襲人有關,在網上就能吵上幾天幾夜。而大家對這寫人物的看法,到底更多是來自原著,還是來自於網路上和報刊雜誌上的各種熱門文章呢?從大多數爭論這個問題的朋友言語間所體現出來的戾氣來看,他們恐怕受熱門文章和筆記的影響更深,受原著的影響更少。
中國古典文學,無論是怨是怒,是悲是喜,大多講究個“怨而不怒,哀而不傷”,以含蓄內斂的情調為基準。若是受原著影響更深的人,其實不太容易被人撩撥起這些極端情緒。
但是,如果你已經讀了原著,對原著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那麼這時就可以多看看別人的讀書筆記和評論了。因為這些內容可以幫助你拓寬視野,進一步加深你的思考。比如說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當你被被原著的精彩所震撼的時候,再去看看一些書評,就可以知道關於書中那些重要角色的源流,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這本書的主題。而不是停留在感嘆段譽好多妹妹、喬峰多麼悲情、虛竹傻人有傻福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