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蘑菇頭
-
2 # 歷史大帝
風雲突變。多爾袞得知農民軍已進入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後,感到進退兩難。於是,他想到了熟知關內農民軍情況的洪承疇,便派莫爾託齊門趕快把洪承疇請來,共同商議與農民軍作戰的對策。 洪承疇向多爾袞獻策說: “罪官洪承疇上啟;院尊王遣大臣來諮,我等豈敢贅言,近觀數日,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念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矣。惟王明諮此事,僅呈臣等愚見,供王選用。一項院宜先遣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定國撫民,掃除亂逆,期於滅賊。漢軍若有抗拒者,必加誅戮,然不屠府、州、縣民人,不焚廬舍,不掠財物。如此則遐邇民心歡快,並能聞訊來歸,此為上計也,宜嚴令實施。一項院王之法令,仍佈告於各府、州、縣。若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誅,百姓仍予安全。流寇若有願歸順者,應予收養,若有首昌內應,立大功者,則破格封賞。此乃要務也,法在必行。況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遇強則遁,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今我大清國兵強,已歷三十年,普天畏懼。今出師已越數日,嗣後入關里程遠近,行軍急緩,我等不知,惟念賊設營於關隘,俟我軍行抵前,定畏懼逃匿,並知曉燕京緊要,遼東不可久留。賊首乃陝西人也,其必怕大清國兵力而西遁長安,賊之騾馬不下三十餘萬,晝夜兼程,可行二三百里,一旦聞我軍訊,必焚其宮殿府庫,及我軍入關,即整馱遁而西行,一二日後,即追逐不得。及我軍抵京,賊已遠去,財物悉空,逆惡不得除,士卒無所獲,亦大可惜也。今宜計其道里,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出其不意,以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若遁走,即行追剿,賊若仍坐據京城以拒我,則伐之更易。如此庶逆賊撲滅,而神人之怒可回,更可收其財畜,以賞士卒,殊有益也。行軍先後快慢,想必王已估算,萬不可預先估定。初明之守邊者,兵弱馬疲,猶可輕入,今恐賊遣精銳,伏于山谷狹處,以步兵扼路。而我軍皆屬騎兵,不能履險,故宜於騎兵內選步兵,立於高處,從二至三路處覘其埋伏,俾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比及入邊,則步兵皆騎兵也,孰能御之鑰此可無憂無慮。若沿邊仍復空虛,則接踵而進,不勞餘力。待我軍抵三河、通州後,若賊兵迎戰,即全殲之,若畏懼不戰,死守京城,則我軍不宜留守東路,亦不可久留南路,宜增兵至京城西端及西北端,再於京南陸續設營,每日偵探勿絕,庶可斷陝西、宣府、大同、真定、保定諸路,以備城外來攻,則馬首所至,計日程功矣。流寇十餘年來,用兵已久,所獲兵甲及馬畜甚多,雖不能與我軍相拒,亦不可如昔日漢兵般輕視之也。用兵大計,王必熟籌,故鄙之贅言,諒無滯礙。” 洪承疇不愧為農民軍的老對手,對李自成農民軍的情況瞭如指掌,他在形勢劇變面前,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進軍方略,就是以奪佔北京為主要攻擊目標,目的是從農民軍手中奪取勝利果實和統治政權。 除此之外,監生張文衡也給多爾袞呈一奏文: “鑲黃旗監生張文衡謹啟院本官來投,非為安樂,惟念天下大亂,宜擇主而事,先行奮起,以立功名,特為建立天下大業而言。先帝以斬木為喻降臣等,意在等待良機,今適此良機也。王聖德賢明,乃佐帝業之誠悃之龍也,無意民心,千載難逢,底定天下大業,在此一舉。稽古建業,尚無以殺掠創業者,況大清國威勇素著,大清軍天下畏懼,然今尚未以義征服天下。義者,乃替天理民防亂者也。王果斷從事,更改前行,諸項大小事宜,俱不失民信,倘不成大業,則以我亂言正法。至謂將軍勞軍而不行賞者,稽古以來,賞功報德是為大禮也,成其富貴者,更大於此。噎噎據聞,流賊駐於宣府、大同,窺伺北京,此時王若不親理政務,則太祖及先帝數十年底定之業,豈不中道而廢乎鑰我隨軍來投,非為財物,僅效犬馬之勞,上報先帝及王之恩,下遂初衷,完結我終生之業。” 多爾袞根據洪承疇和張文衡的徵策和建議,繼續率軍西進,十五日,率軍到達次翁。 平西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接到明廷入京勤王的詔命後,便率十五萬(實有精兵四萬)軍民西進,但行動緩慢。由寧遠至山海關二百里路程,如果日夜兼程一天便可到達,可是吳三桂整整走了十一天,根本談不上火速勤王。吳三桂十分狡猾,當他率軍趕到山海關後,並沒有立即提兵入衛,而是時刻觀察政局的變化。他從“疾走山海關”來投奔他的居庸關總兵馬岱那裡得知,京師已被農民軍攻陷,崇禎帝自縊殉難。他深感自己的處境正夾在清軍和農民軍之間。他思考著如何才能保住個人的利益,下一步棋該如何走?是歸降農民軍,還是投靠清軍?他左右思忖,反覆權衡,進退維谷。 李自成率大順軍佔領北京後,許多將領和廣大軍士以為明廷已被推翻,起義獲得成功,因此競相搶奪財物,惑於女色,盡情享受勝利成果,只有李自成認識到,明朝在山海關外還有一支抵禦清軍的鐵軍,這支軍隊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率領的。當他得知吳三桂領兵勤王已離開寧遠、據守在山海關時,決定對吳三桂實施招降之策,遂派在居庸關投降的明將唐通,攜帶犒師銀四萬兩及吳三桂父親吳襄的手書,前去招降吳三桂,並調集兩萬起義軍前往山海關準備進行接防。 吳襄的這封勸降家書是牛金星寫好後讓吳襄謄清的,通篇說
-
3 # 歷史探索公元
當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吳三桂收到他父親的來信,要他歸順於李自成,吳三桂也同意了,但去北京的路上聽說自己的父親被李自成關押了起來,連家也抄了,最關鍵的是自己的小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搶走,吳三桂一氣之下舉起劍把桌子砍成兩半,併發誓與李自成勢不兩立,於是吳三桂立即返回了山海關,寫信給了大清的攝政王多爾袞,利用勾結清軍來打擊李自成的起義軍。
李自成攻入北京
吳回到山海關後,聯絡清軍並開啟山海關,和清軍一起打敗了李自成,並奉多爾袞的指示向西一路追剿李自成殘部。後來康熙削藩時說過:反賊吳三桂無路可走時來歸順於我大清,世祖順治帝也接受了他的降表,並讓他繼續統率他的軍隊。
吳三桂與陳圓圓
吳三桂還向大清朝廷奏上了三患二難,吹捧自己對南明勢力的追剿,並要求緬甸王交出了流亡緬甸的南明永曆皇帝,殘忍的將其及皇子宮人幾十人全部絞死,表示對大清的忠心,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是已經降了清。
然而,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吳三桂聯清抗李或聯清復明,在當時的情形下,以吳三桂的能力難以支撐局面,吳三桂為了一己私利而選著了聯合大清,並致信於多爾袞:本國於北朝通好二百年有餘,今無故遭國難,爾部應惻然念之,選派精兵,三桂自率本部,合兵以抵宮門,滅流寇於宮廷,表大義與中國,我朝則之報北朝,以裂地為酬-《清世祖實錄》
致信中只提到了聯合清軍打擊李自成,以割地為報酬,而未提及降清之事。自山海關之戰後,吳三桂曾派人與李自成議和,讓他快點離開京城,吳將扶持新帝登基。這樣看來吳三桂卻並未降清。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
但足智多謀的多爾袞卻沒有讓他進京“復明”,而是令他西進追擊李自成,當時的吳三桂勢單力薄只能聽從多爾袞調遣,最終成為大清的藩屬。
吳三桂的這些所作所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是何原因,都說明他是一個極其虛偽自私的小人,歷史罪人的帽子是永遠摘不掉了。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剃了金錢鼠尾辮,親自跪在多爾袞面前高呼萬歲,拿著清朝的俸祿,幫助清朝殘酷鎮壓南明人民的反抗,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然後在昆明將其勒死。然後受封為清朝的平西王,幫助清朝穩定西南邊境。
然後現在丟擲問題,吳三桂是否降清?這就好比網路上前一段時間沸沸揚揚的所謂到過某老師自述:作為一個日本業界泰斗一樣的人物,她宣稱自己還是個處子。。。
這已經不是要不要臉的問題了,而是在不斷侮辱觀眾的智商。
就算曲線救國,吳三桂也不用拿著自己幾百萬同胞的性命做投名狀吧!
所以,吳三桂是真正的降清,比舅舅祖大壽更加徹頭徹尾的投降。所以,他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是假降清呢?甚至想要聯清復明呢?
因為吳三桂在明末清初幹了幾件事:
打擊李自成,並對農民起義軍趕盡殺絕;在消滅李自成集團十幾年後,吳三桂又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讓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是藉著清朝的手最終實現光復明朝的目的。
這就很有意思了,在李自成集團從西安雄赳赳氣昂昂前往北京時,宣府、大同等地的軍隊相繼投降,崇禎可用的勤王之兵只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和5萬吳軍,但是在接到勤王命令後,吳三桂不是星夜兼程,而是閒庭信步,以一天十幾裡地的速度馳援京師,要知道,吳軍騎兵居多。果然,走到路上,京師城破,崇禎自縊的訊息傳來,吳三桂馬上調轉馬頭,回到山海關。
如果他真的是為了大明社稷,那為什麼不支援京師。如果對崇禎不滿意,為何南明這麼多皇帝,他一個也不扶持?
唯一能解釋吳三桂的行為的就是一個詞:“軍閥”。
從明朝滅亡前,到滅亡後,再到投降清朝,吳三桂都是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之所以不支援北京,是因為這5萬人是他折騰的資本。沒有投降李自成是因為李自成追餉屠殺了他的全家,投降清軍是因為清朝開出的條件甚是優厚,比在明朝和李自成集團好太多了,所以吳三桂才會死心塌地。
因為吳三桂和清朝的配合如此默契,清朝也樂於封其為平西王,使其掌管雲貴地區。
而為什麼吳三桂又扯旗造反,反清復明了呢?良心發現了?
不是,導致吳三桂狗急跳牆的,是康熙皇帝的撤藩令,吳三桂本來想做做樣子,結果被康熙假戲真做,吳三桂感覺到了深深的戲弄,所以,吳三桂揭竿而起。
按說清朝立足不穩,吳三桂口號鮮明,深得民心,但是吳三桂犯了兩個致命錯誤,直接導致他的本質暴露無遺。一是止步岳陽,飲馬長江,給了清軍從容反撲的時機;二是兵敗如山倒時匆忙稱帝,將其軍閥的短視暴露無遺,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
說白了,他從來就沒有想過恢復大明。他的有奶便是孃的性格,決定了誰給好處多,他就給誰賣命,至於封建倫理,一邊待著去吧!所以,吳三桂是降清的鐵桿漢奸!他的目的不是為了社稷,而是為了自己!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5 # 劇透歷史
吳三桂是中國歷史上的“漢奸第一人”,人們對他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引清兵入山海關和帶頭髮動三藩之亂兩件事上,卻很少去細究1644年動盪的歷史關口吳三桂的艱難抉擇和內心劇變。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頓時成了沒媽的孩子,何去何從成了擺在這位關寧鐵騎最高統帥面前的最急迫問題。拋開為君父崇禎皇帝報仇的政治立場先不談,做為明末將領軍閥化的產物,此時吳三桂所考慮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得失,還有的就是手底下一幫將士的前途去向。應該說,李自成一開始出的牌還是比較的老道,闖王一方面讓吳三桂父親吳襄給兒子寫勸降信,除了以父子之情動搖吳三桂外,潛臺詞也意在提醒他你老爸和全家都在我手裡,不聽招呼就宰了他們;另一方面派人帶著白花花的銀子犒賞吳三桂的軍隊,伸出了一根最實際的橄欖枝。會來事的闖王笑臉、黑手雙管齊下,吳三桂確實也如李自成所料開始率軍往北京開拔,一切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但行軍的半道上,發生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浪漫故事——衝冠一怒為紅顏!聞聽愛妾陳圓圓被大順權將軍劉宗敏霸佔的吳三桂一氣之下打開了山海關,引來10萬八旗鐵騎殺向宿敵李自成……寫到這裡,小編只能說:你們想多了!一個陳圓圓即使再怎麼入吳三桂的眼,難道還能抵得上京城裡他老爹吳襄一大家子血親?陳圓圓事件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導火索,一個投降李自成後利弊得失判斷的重要訊號。大順軍進北京後,隨即推廣開了以往在起義歲月對付明朝親王、官紳和地主的那一套辦法——打土豪、分田地,對城內的官僚地主集團進行了大規模的瘋狂“拷餉”,逼他們交出田產財富。按照這樣的階級劃分,吳三桂豈不是榜上有名的“黑五類”!況且吳三桂還沒有正式投降你李自成就這樣對我的小老婆,以後交出了兵權還會有我吳三桂的好果子吃?思慮再三的吳三桂決定重回“大明山海關總兵”的立場,轉而扯起“為君父崇禎皇帝報仇”的大旗,與清軍談判。對,你沒看錯,是——談!判!!吳三桂一開始是指望著清軍和李自成血拼,默默得看他們打成殘血再由自己的關寧鐵騎收拾殘局,明朝奇蹟般地復活!即使結果沒有這樣理想,自己仍然可以聯合清軍消滅李自成,大不了事成之後割點土地、送點財寶,讓復活的明朝與清朝共存。這回,是吳三桂想多了!多爾袞摸打滾爬幾十年,怎麼會像一個土老帽一樣傻傻得任由你擺佈?一場大戰下來,李自成一夜回到解放前,吳三桂關寧鐵騎殘血,默默看兩方表演的多爾袞抓住他們兩敗俱傷的時機成了最大的贏家。隨後的吳三桂能和多爾袞談判的籌碼越來越少,隨著局勢的變化,一步步得由“明臣”變成了“漢奸”,多年後平西王在昆明殺死了最後一個南明政權的首腦永曆帝,吳三桂最終滑向歷史的最深淵,成為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鐵桿漢奸”。
-
6 # 四川達州人
有這方面的原因。
吳三桂起兵釋出檄文,開宗明義就用極大篇幅申明,說當初自己是借兵剿賊並與攝政王多爾袞約定條件,主要是借兵十萬,剿滅闖賊恢復明王朝正統之後,割地做酬。但入關後的清政權背棄了諾言。
當時,康麻子對檄文各條都給予批駁說明,但唯獨沒有正面回答這最大的一條,顯然是無法回答。
附:
《奉天討滿檄文》
“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悞(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
。。。"
-
7 # 高宗1986
這個問題就好比有人問汪精衛親日是不是曲線救國一樣可笑,吳三桂是不是漢奸歷史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證明了,為啥這麼說,作為明朝降將,不管吳三桂投降是出於什麼目的,假設我們的本意是好的,假設他是迫不得已投降清朝。那麼可以,他完全可以放棄權利做一個閒人,我想這樣的要求多爾袞不會不成全吧。
可是事實上吳三桂可是一點都沒有放棄對更高權利的追求,投降滿清後他帶著他的關寧鐵騎,這個當初明朝最好的部隊,轉過身來攻打那個對他不薄的朝廷,一直從北方打到雲南。他在對南明作戰方面可謂是相當賣力,也為滿清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你從他的這些表現看得出他是曲線救國嗎?國就是被一大群吳三桂這樣的漢奸給滅的。
而且吳三桂平定了雲南,幾乎是摧毀了永曆政權,此時的永曆帝敗走緬甸,從政治上來說已經沒有翻身的可能性,也不可能興風作浪。當時滿洲主義都沒有再追究永曆帝,但是吳三桂卻拼命上書要求清廷徹底殲滅永曆帝,吳三桂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覺得吳三桂從打下雲南後就打算把雲南建設成自己的獨立王國,假如永曆帝不徹底消滅,那麼永曆帝也許會再糾集一些人馬犯邊,那麼首當其衝的肯定是雲南,這是吳三桂不想看到的,所以這也就堅定了吳三桂要徹底剷除永曆帝殘餘勢力的決心。
永曆帝被俘以後,滿清朝廷是要求吳把永曆帝押解到北京的,可是吳三桂怕路上發生變節,所以決定在雲南處死永曆帝父子,最後用弓弦勒死了這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所以你還能說吳三桂投降滿清是為了救國嗎?
回覆列表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引清軍入關,並且從遼東一直打到了雲南,為清軍的南下入關和掃蕩明朝的殘餘勢力開啟了方便之門,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在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吳三桂的這段故事吧!在1644年的時候,李自成看重了北京城的重要性,所以借勢帶領的農民軍正往在攻打北京的路上。當時的崇禎帝看到這局勢真的不妙了,心理想啊!這李自成真的要來掀我的鍋蓋了,不行我可要好好想個法子才行。
在當時情況危急的情況下,崇禎帝就想到了那時還有點可靠勢力的吳三桂!他打仗還不錯,人看起來還是有點可靠的,所以就下詔,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將寧遠地區劃進了他的勢力管轄之內。
那時候的吳三桂見到王帝竟然給自己這樣的賞賜,心理高興的不得了。於是就全軍出擊趕往北京老巢城援救崇禎帝。那時的他連著趕了16天的路才到達山海關,不過在他的抵達河北的豐潤的時候,就聽到了崇禎帝自殺了。
哈哈!我想那時候的吳三桂心理肯定會有“十萬個***”。因為連趕了這這麼多天的路程,結果還是來晚了。更不性的還有,居庸關的總兵也都投靠了李自成。使得吳三桂只得無奈的退出了山海關。
此後吳三桂就一直夾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但是吳三桂這個人的也是受到過儒家思想的洗禮過了的,所以在但時的觀念指導下“清軍是異類”。所以剛開始吳三桂這個人的投降偏向還是李自成,他又不是傻子,所以不想留下什麼千古罵名。
可是後來的一件事情讓吳三桂徹底的偏向了清軍。因為當時李自成的手下竟然犯了一個低階的錯誤,那就是去毒打吳三桂的老爸、並且還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圓圓。
你想想看啊!如果你是三桂你會怎麼想?會不會和三桂一樣呢?不過那段歷史現在也是離我們相當久遠了,現在的我們也是無從考究。對於吳三桂是否真心的投降?那件事情過了之後就沒有後悔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