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20289581
-
2 # 百變爸媽
忤逆,這個詞的負性情感色彩很重,我不知道題主是如何判定的。
孩子多大?您認為的忤逆是什麼標準?
如果已經成年,那麼您應該思考的不是怎麼讓孩子改變,而是孩子如何變成了這樣?
如果還未成年,那麼您不該這樣給孩子貼標籤。
-
3 # 希寶花園
孩子忤逆不孝不聽話,父母最好的辦法:先打一頓,然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說教!
雖然對那些性格天生就比較剛強的孩子來說,打一頓確實很管用,可能帶來的傷害也沒那麼深。但是這部分孩子,時間久了會對體罰產生免疫,可能剛開始還管用,後來就不那麼好使了,因為他已經習慣了。
3歲至13歲的孩子很需要強硬的管教,對於“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這些傳統教育不贊同,但是必要的懲罰是必須要有的,比如:面壁思過,禁足,停用銀行卡等。
父母教育孩子,請摸清孩子性格特點,對症下藥!
-
4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
5 # 匯侃
認真對待,不可輕視。孩提時期有可塑性,好好教育,或許“浪子回頭金不換”。如做父母的聽之任之,不嚴加管教,一旦壞習慣養成,年紀大了,那就後悔晚矣!
首先,要分析孩子忤逆不孝的原因,特別是從自身找原因,自己對父母如何,有否不孝的言行。身教重於言教,好好學習儒家的孝道文化,搞好家庭建設,重視家人“孝悌”習慣的養成,從自己做起,孝敬老人,影響孩子。
其次,引導孩子學國學,重孝道。可讓孩子參加國學培訓班,讓他在孝道文化的薰陶下,懂感恩,孝父母。引導孩子多讀儒家文化的經典書籍,如《弟子規》《論語》《孝經》……
第三,可引導孩子走訪當地的孝悌家庭,讓他耳聞目睹孝順事,親近接近孝順人,從而學榜樣受教育。
第四,引導孩子學習法律法規,讓他知道哪些可做,哪些不能為,培養其遵紀守法,尊重他人,感恩社會,感恩父母的習慣。
-
6 # 南天王周塱明
忤逆,這個詞的負性情感色彩很重,我不知道題主是如何判定的。
孩子多大?您認為的忤逆是什麼標準?
如果已經成年,那麼您應該思考的不是怎麼讓孩子改變,而是孩子如何變成了這樣?
如果還未成年,那麼您不該這樣給孩子貼標籤。
-
7 #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1319
給您講個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我的一個朋友,他的兒子10歲,叛逆不愛學習,就愛玩遊戲,朋友剛給買了一個3000多的手機,嫌玩遊戲慢,非要鬧著換個蘋果手機,不給買就鬧,而且威脅他爸,要刮路邊豪車等,朋友無奈又花了6000多換了蘋果的;孩子在手機上又看到了一款拉丁車,9000多,非得鬧著買,朋友說沒錢買不了,孩子變本加厲繼續糾纏,威脅說要殺他奶奶,並且要殺人還要自殺。聽到這裡,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憤怒,覺得看著孩子簡直就是十惡不赦,不可救藥了呢?如果我的朋友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他也一定會像以前一樣,棍棒侍候了,不可能一忍再忍的。
就是因為學習了聖賢智慧,懂得了種子法則,知道現在孩子這樣,都是來自於他自己種下的因。他是一個廚師,每天干著殺生的行業,而且他的脾氣相當暴躁,憤怒的情緒一觸即發,看誰都不順眼,尤其是對待妻子,更是沒有一點耐心,自己在外面什麼都幹,回到家反而淨挑妻子的不是,最後妻子忍無可忍,淨身出戶離開了他,他不讓妻子來看孩子,更不上孩子和他媽媽聯絡,而且還拉黑了妻子家那邊所有的親戚,心裡發誓,永遠不和她們家那邊聯絡。那時候,這個孩子才不到5歲,孩子天天想媽媽,不敢說,每天躲在被子裡哭著睡去,他明明看到兒子難受,還是會訓斥孩子,還經常打罵孩子,就這樣孩子慢慢長大,越來越叛逆,不愛學習,經常和一些壞孩子一起,孩子才不到十歲啊,喝酒抽菸打架,老師天天找家長,我朋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有個人告訴他,一切問題不在孩子身上,你不要去改變孩子,你要改變你自己,只要你變了,孩子自然就變好了。
這位爸爸透過學習傳統文化,看到了過去的自己,悔恨交加,他知道自己錯了,對不起妻子和兒子,他決定好好對待孩子,爭取把妻子找回來,給孩子一個完整家,就在他想改正的時候,孩子給了他巨大的考驗,一次一次變本加厲的作他,他沒有像以前一樣,爆打孩子,而且用極大的耐心和愛,來彌補他曾經帶給孩子的傷害,他還帶著孩子去妻子打工的地方看妻子,雖然妻子因為對他的過去不能釋懷,沒有見他們,可是他依然相信,妻子一定可以回來。因為天有好生之德,不殺悔過之人,真心可以感動天地。
隨著他的不斷學習變化,孩子也越來越懂事,老師也給他發來影片,他看到孩子認真專注學習的樣子,開心得掉下眼淚。孩子在家也知道照顧奶奶,體貼姑姑,這是家裡人從來沒有看到的情形。
我講這些,希望給您一些提示,孩子就是我們的影印件,出現的所有問題,都在我們這個原件身上,好好回看一下自己,尤其是自己在孝道上,做的怎麼樣?人的生命就是一棵樹,我們的父母公婆是樹根,孩子的果實,想要果實好,必須先養好根,不要盯著果實,把精力用在樹根上,您懂了嗎?
回覆列表
多大的孩子,用了忤逆不孝詞,肯定是讓你非常生氣,不管多大在父母面前和在別人面前都不一樣,越說越不聽話,涼著他,不理了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