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沙漏
-
2 # 望十安的酒
比如,諸葛亮。歷代的名人大家評述他皆是正面褒揚。一首杜甫的《蜀相》,大家耳熟能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雖還不足以寫盡諸葛亮的功績與悲情,倒也是最為直白與客觀的為我們描畫了一位千古人物的形象,使我們讀完不覺心頭一顫,淚下潸然。
我也不再羅列他的功績與褒揚的語言與盛讚他,一是大家聽得多了,二是我無法讚揚盡。關於【諸葛亮犯錯與蜀漢滅亡的問題】,我就簡單的聊一點比較有爭議的吧。
【諸葛亮北伐導致蜀漢滅亡?】如今很多人講,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北伐,導致蜀漢耗費太多的人財物,空耗國力,最後北伐未成功,蜀漢也先滅亡了。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的劍走偏鋒,細細想來便知答案。
蜀漢是三國裡最弱的一方,無需多辯。明裡曹魏勢大,暗裡東吳強盛,而蜀漢無論是人才、兵源、給養都是不佔優勢的。
蜀漢能成為三國鼎立之局面,不可謂不讚揚劉備的梟雄之姿態,諸葛亮、龐統、法正都智囊團的出謀劃策,關張趙等大將們的威猛。
話說誰不是從頭起家的?
曹操也是一小諸侯統一北方,東吳也是靠孫堅之奠、孫策之基打下的江東。但曹操有宗親之才、漢相之名,東吳有老將、江東家族的支援。
唯劉備,架著一個空空如也的仁德天下劉皇叔的民聲,倒也吸引了一眾奔著劉備名聲而來的人才與民心。
而成鼎立之勢後,擁有地險的蜀漢,透過擁有精英人才與合理的謀劃,可以為之一拼。但在主力將領都相繼逝去後,蜀漢的堅守就顯得尤為的艱難。
這時的諸葛亮作出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決策——北伐。表面看來,據當時的背景與形勢,蜀漢如此的興兵北伐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也是許多人批判他的原因。
但是我們再次細細看來,北伐是由原因的,也是正確的,也是五五開的,也是壯烈的。
曹魏表面強大,實則外強中乾,中原地帶飽受戰火,民不聊生。民生、兵源、糧草都其實存在危機。並且,曹魏的內政是最亂的,戰事宗親與士族矛盾,政事魏臣與漢臣兩立。
這點令曹操都是頭疼腦熱的。
而在戰爭的損傷沒有修養時,內政還存在分立矛盾時,這時曹魏是很脆弱的,也正是擊潰他的大好時機。
這是外在因素。
而內在因素。
蜀漢已是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人才貧瘠時期,蜀漢的硬體並不好,唯有層出不窮的人才才能維持,然而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的很。且劉禪雖然不昏庸,讓他守穩江山可以,讓他力挽狂瀾,就有些天方夜譚了。
簡單來講:蜀漢不能打持久戰。而諸葛亮作為一個察時局者,他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趁著自己還在,曹魏未修養,一切都還是未知數時,放手一搏,破釜沉舟,成王敗寇。
只可惜失敗了。
誰還沒個失敗呀,都是一半的機率。
【北伐】。
賭上了蜀漢,賭上了將士,也賭上了自己。
但是這一句,足以讓人心頭一顫,淚下潸然。
一切皆有命數,一切都成為歷史。
待回首,墨髮作青絲,玉面換蒼瘦,曾記否,那個廬間的青年俊秀,這個堂上的一代名臣。
-
3 # 伏桀
就客觀來說,蜀國自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便已經踏上了覆滅的道路。可以說,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最重要的規劃,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失敗,這裡不贅述。
之所以這麼說,總的來說有三個原因。
-
第一,蜀國固然號稱天府之國,但是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地盤不夠大,不足以像北方和東吳一樣,具有大面積的良田土地,足夠養活龐大的領民。所以自劉備死後,蜀漢能夠一直保持穩定,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得不說,諸葛亮的治政能力,在這段時間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管他再怎麼厲害,鬥不過先天缺陷。因此,蜀漢滅亡,只是時間快慢而已。
-
第二,承繼第一條,因為蜀漢先天不足,因此集團內部鬥爭十分明顯。而劉備集團有個最大的優點,同時也是最大的弊端,那就是整個蜀漢集團的核心,一直以來都是劉備一人。可以說,雖然《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了,但是真正的歷史上,劉備集團的偶像,也是所有人仰慕的共主,只有劉備一個。不管是荊州士族,還是益州士族,都是在劉備的影響下,才能達到一個暫時的和平。
但劉備的死,使得整個集團的核心瞬間瓦解,各種內鬥麻煩層出不窮。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魏延,其實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魏延可以說是劉備的“腦殘粉”,不管是作戰方式,還是計謀策劃,很多方面都有著劉備的影子。所以當劉備死後,放眼蜀漢內部,無人能夠壓得住他。而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肱骨之臣,能得到魏延的認同,但卻得不到魏延的臣服。因此,在劉備死後,魏延與益州本地士族的矛盾極大。
這些東西,不是一個諸葛亮能解決的。所以諸葛亮迫切想扶持自己的勢力,培養起荊州幫也可以理解。馬謖就是在這麼一個背景下出現的人物,而劉備知道自己死後會出現這些事,也知道諸葛亮恐怕到時候無人可用,在會在死前留下“不可用馬謖”的遺令。
所以用馬謖,的確是諸葛亮的敗筆,但也是他無奈之舉。
-
第三點,承繼前兩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諸葛亮會數次北伐了。就和現在特朗普、蔡英文一樣,當內政交困的時候,唯一緩解內部矛盾的辦法,就只有製造外部敵人。而謹遵先主遺訓,恢復漢室,這個就成為了當時最有效的口號。因為劉備在蜀漢的影響力太過巨大,舉起這樣的大旗,國內沒有人不響應。
所以從方式上來說,北伐自然是錯誤的。但是從需求來說,又是必須的。這是拖延蜀漢滅亡的唯一方式。
-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做法,固然有對有錯,但是對蜀漢而言,構不成決定性影響。不如說,正是因為他的才幹,才拖延了蜀漢滅亡的時間。
-
4 # 阿呆夢話
諸葛亮在華人心目中是個完美的形象,是智慧和忠君的化身,被奉為神靈。
其實吧,是人總是要犯錯誤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諸葛亮犯下的錯誤,也是很明顯的。
第一、明知關羽發起的樊城之戰是錯誤的,沒有竭力阻止。
關羽發起的樊城之戰,是在漢中爭奪戰結束之後。這時剛剛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達成《隆中對》戰略的第一步。正是據險堅守,治理內政,發展實力的時候。關羽為了自己的榮譽和地位,主動發起樊城之戰。打破了戰略規劃,這是非常錯誤的。劉備默許,諸葛亮明明知道這是錯誤的軍事行動,卻沒有竭力阻止。導致一系列的嚴重後果。
第二、明知道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是錯誤的,沒有竭力阻止。
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是想徹底打垮東吳,這是嚴重違背當時形勢和破壞戰略規劃的,沒有竭力阻止。李嚴、法正、趙雲等都竭力反對劉備出兵征討東吳。諸葛亮明明知道這是錯誤的,卻沒有出面阻止。最後劉備的一意孤行,導致慘敗,將蜀漢剛剛建立的輝煌,毀於一旦。留下一個爛攤子。
第三、爭權奪利,搶奪兵權,打壓李嚴。
劉備這人最大的特點是看人很準。他在永安託孤時候,委託了李嚴和諸葛亮兩名託孤大臣。李嚴負責軍事,諸葛亮負責政務。《李嚴傳》上的記載是:“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個安排是非常恰當的,即使避免了權力的過於集中,形成制約。又能發揮各自的特長,一文一武,輔佐劉禪。諸葛亮卻在後來以親自平定南中叛亂為由,從李嚴手中奪得兵權。後來又一直打壓李嚴,最終將李嚴貶為平民。作為軍事人才,玩手腕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集軍政為一體,大權在握。這樣的做法,使得其在蜀漢的勢力受到東江集團的牴觸和制約,不得不長期擁兵在外,以保平安。
第四、打壓人才,任人為親,導致蜀漢將兵缺。
諸葛亮除了打壓李嚴之外,對魏延的打壓也是非常明顯的。魏延是劉備任命的漢中太守、門牙將軍。駐紮漢中十五年,建立了堅固的防衛體系和後勤供應基地。卻因為與意見不一致,遭到打壓,最後被陷害而亡。打壓廖立,“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廖立是與龐統齊名的謀士,是劉備的巴中太守和侍中,劉備死後,諸葛亮貶他為長水校尉,並一直彈劾,直到被廢為平民。諸葛亮的這些做法,導致蜀中有才有能力之人得不到重用。最終落得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第五、事事躬親,不注重培養人才,導致人才斷檔。
諸葛亮謹慎小心,很難信任別人。特別是擔心其他派系的人從中奪權。所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親自去過問,甚至是操辦。打壓了其他人才,自己身邊又缺乏能用的人。精心培養了個馬謖,卻在首次北伐中犯下大錯,折了。二十七年來,諸葛亮居然沒有培養提拔一個像樣的人才,這簡直是個大笑話,卻反應出了諸葛亮的胸懷是有問題的。龐統、法正這樣的軍師沒了,廖立這樣的人才又不提拔重用,反而打壓。
第六、執意北伐,導致蜀漢國力衰竭。
綜合起來看,諸葛亮的錯誤在於心胸狹小,自私。關羽和劉備的錯誤舉動,諸葛亮作為丞相,明明知道後果嚴重,卻不竭力阻止,其用意值得猜疑。不顧大局,一味地打壓人才,導致蜀漢的衰竭。
-
5 # 羽書遲
這個問題倒推就是蜀國滅亡的根源
是因為諸葛亮犯的幾個錯嗎?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搞清楚蜀國滅亡的根源在哪裡?根源在於三個方面:
一、魏蜀之間力量對比的懸殊。以人口計算,蜀華人口不及魏國四分之一,軍隊不及魏國五分之一,經濟中心在魏國的中原地帶。魏國的文武人才也遠多於蜀國。而且冷兵器時代,北方軍事性強於南方。蜀國實力遠不及魏國,內部的負擔卻遠重於魏國。
二、蜀國邊緣化危機。魏國是當然的正統,引領政治、軍事、文化各方面發展。蜀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遠不及魏國。
三、蜀國錯失強弱轉換的時機。這個主要責任在劉備和關羽,關羽失荊州和劉備夷陵之戰慘敗,使得蜀國成為最弱小一方,還喪失了重要的北伐基地。
諸葛亮的失誤,如錯用馬謖失街亭,沒有抓住孟達反魏的時機等,如果諸葛亮不犯錯,蜀國可能相對更好一點,但無法改變大的格局。
所以把諸葛亮的失誤當成蜀國滅亡根源性因素,是不客觀的,有失公允。
-
6 # 鷹嘯雲間飛
我看了前面二十二個答案都是搞笑的回答,無非都是簡單的雞蛋裡面挑骨頭,什麼窮兵黷武,蜀國國力羸弱之類的話。諸葛亮到底犯沒犯錯,嚴格來說他確實犯了一個錯,而且是無奈之錯。這個錯誤本身還不太好定論,因為我要說的這個錯誤實在是天大之舉,也許諸葛亮沒想到也許諸葛亮想到了也沒時間去提議或是根本開不了口。這個錯誤應該在拿下漢中之後的戰略改變!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到了這裡算是初步預算,進一步就是待天下有變,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荊州。這就到了重新戰略部署時機,在這裡我先不考慮他們的年齡與死亡的意外。在荊州沒有丟失的情況下,我們先分析一下三國之間的形勢,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魏國擁有天下三分之二,北邊富庶之地,財力國力均不是孫劉可比。孫權依靠長江天險,劉備依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要知道天險也好,道難也好都是互動的也就是說,我打你難,你打我也難。那麼荊州就成為了眾矢之地,因為荊州互通上可北伐下可南征,在這裡我要說清楚一點絕對不可西進。這是因為西進成都耗費國力耗不起,同樣由西川如果往荊州也是如此。除了水路由西往東還省點物資但是一旦作戰失敗那就是全軍覆沒的危險,因為道路原因進去容易出來難。所以自古以來除了劉備東下夷陵之外,沒有哪一位軍事家去冒這種險,這也就成就了西川為什麼這麼難打的世外桃源。試試想一下,由荊州往成都這麼遠的路,道路又是山路,如果啟用大軍帶上淄重糧草,攻城器械要走多少天,每天要吃多少糧草,且不說水土不服生病這些意外。再遇要塞城池阻你去路,這個仗還沒打就輸了。所以打西川只有一條路由長安方向,要出西川也只有長安。這樣一來荊州就成了孤軍!對於孫權來說長江一東一中一西三處險,江西九江,合肥與徐州就是險處。對於三家而言荊州對孫權威脅確實最大的,因為孫權三處險最險之地就是荊州。長江水域下游遠比上游江面要寬,孫權無論是守還是攻荊州都是必爭之地。而荊州在地理形勢上對劉備恰恰是最不應該擁有的,因為荊州對西川而言就像腦袋和身體分了家。說到這裡切入正題,諸葛亮要錯就錯在算錯一筆賬。諸葛亮想以最快的速度打出長安與最好的守將守住荊州期待著中原與北邊會師,如果真是這樣那是真完美。但西川剛剛穩定需要人員調整,如果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攻打長安,荊州將會是天下有變的弊端,曹操孫權不會坐吃等死,尤其孫權緊張局勢,孫權在三國之中處於一種成事不足但敗事有餘之能。他沒能力與曹操正面交鋒,但是你劉備不給好處拖你後腿他還是綽綽有餘。所以諸葛亮最安全的戰略應該把荊州作為禮物獻給孫權,讓孫權也有盼頭可以毫無顧忌的進攻魏國。而劉備用荊州換長安,拿下西川后,立即抽調關羽荊州之兵回川,稍作調整聯合孫權給荊州使其以荊州為守主攻合肥,出兵長安東西夾擊瓜分魏國土地來達到真正的三國鼎立!要知道打仗靠的是經濟,經濟靠的是人口,商貿,農業種植,手工業,商貿是很重要的,拿下長安可通絲綢之路。蜀中偏於一隅只能農業種植自給自足,經濟與人口都是困境。開啟長安大門,擁有西岐之地,西川供應糧草,隴中馬匹交易,嘉峪關外商貿。以西川為援,隴中高原為根據,長安為頭向洛陽推進才是穩妥的上上策。
回覆列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在多少人心中,都是神一樣的人物,但是,他也犯過錯誤。最主要的錯誤我覺得有兩個。
第一個錯誤就是任用馬謖守街亭。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而且盲目自大。諸葛亮因為馬謖從小就跟著自己,把馬謖當的像自己的親弟弟一樣,所以,在這裡就出現了“光環效應”。當他要任用馬謖時,所有的人都反對,尤其是魏延。但是,諸葛亮在這件事上一意孤行,甚至忘了劉備臨終前的囑託,說馬謖這個人不可重用。而這次用人用錯,影響太大,使得這一次的伐魏失敗了。其實,這一次,如果馬謖沒有丟失街亭,戰局還是有利的,北伐可能會有很大改觀,蜀國的城池也會得到擴張。但是,就是這街亭一丟,只能撤兵。原先的戰果不復存在,要知道打仗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力、物力、財力都消耗不少,最後無功而返。這次蜀國傷了元氣。
第二個錯誤也就是最後一次北伐。這次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就知道自己身體條件很差了。因為平常政治軍事要務都放在自己的身上,吃飯又不按時按點,得了很嚴重的胃病,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支撐多久已經沒有多大的保證了。這時的他,知道自己死後,後人再想打敗魏國,難上加難。為了劉備的三顧之恩,臨終之願,諸葛亮不顧當時的國情,再次選擇北伐。其實這個時候,蜀國是需要休養生息的,蜀國本就小,人口也少,再加上伐魏是需要走好遠路去打,而且還要遠遠的運輸糧草,所以,最後一次北伐打的異常艱辛。最後,司馬懿發現諸葛亮耗不起,索性不打了,就守著城池當烏龜,諸葛亮也拿他沒辦法。最後,司馬懿如願的熬死了諸葛亮。
五丈原中,諸葛亮胃病嚴重,口吐鮮血,再也無力支撐蜀國的國運了。可憐他一生鞠躬盡瘁,終究未能實現興復漢室的願望。這其實也著實不能怨諸葛亮,諸葛亮已經是三國時期頂尖的軍事家和謀臣了,在蜀國當時的情況下,不管是誰都無法興復漢室。一個朝代已經走向末路,諸葛亮幫扶漢室,雖是正統,卻已經是在逆天而行了,最終無果,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