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6679902860

    這是孩子最需要媽媽的時候啊,也是孩子自己安全感建立的時期,會影響一生的。所以千萬要多和孩子在一起,不要離開他,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一旦過了這個時期,到三歲左右,就慢慢的變得不那麼粘人了。但是這個時候帶給孩子的感受會一直陪伴他,即使長大了都深受其影響。如果希望孩子這一生是個挺幸福的人,就在三歲前,足夠的愛,足夠的陪伴。否則,時候一過去,都不好挽回了!

  • 2 # _迷糊的瞌睡蟲_

    這個時期的孩子真的是打不得罵了又不懂!!誰都頭疼的不行,我感覺就是要有耐心,耐心!!!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多出去走走看看,讓孩子嘗試跟小朋友一起玩!!家裡的人都要參與進來,不能老是媽媽一個人管孩子,媽媽要適當的放手,不然就只能是越來越粘著一個人不放!!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只能是耐心的引導,實在不行就讓他鬧會,看他稍微好一點再講道理!!我們家的快兩歲了,已經快把我逼瘋了!!

    現在這個時期是出不去了,只能在家跟他周旋了

  • 3 # 松樹lasabc

    我不是育兒專家

    叛逆期這種東西沒聽說過

    從特徵看

    這孩子絕對不是父母親自帶的

    可憐的孩子

    始終處在被遺棄的恐懼當中

  • 4 # 玲瓏心理諮詢

    這個時候正常的,講不了道理(人家還聽不懂),也不能按著對18歲以上成人的規則去要求,他的世界還沒有規則,一切在建立之初。

    不能允許的行為(主要指不安全的探索行為)就抓住手製止,或者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

    正常的好奇和探索(東摸摸、西碰碰、咬手指、摔玩具等等)應該被適當允許,那是他在瞭解世界。

    對媽媽的粘屬於正常的依戀,應該被滿足,人家才一歲半,對世界還完全沒有足夠安全感,媽媽(或者其他養育親人)的陪伴才能讓他慢慢建立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

  • 5 # 媽咪寶貝聊育兒

    你好,我是媽咪寶貝,是一個二胎的寶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育兒這條陌生的道中上,做為父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用擔心,不用害怕,我和你一起來分析。一歲半到三歲寶寶進入叛逆期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候是寶寶性格養成時期,凡事不能因他哭鬧妥協,要耐心的引導寶寶,多和他說說簡單的道理。

    首先,怕生:這在這個年齡是正常的,你無須擔心。反而不會怕生的寶寶,還需要考慮寶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呢。

    1、吃飯時要坐好;

    2、外出時要牽手走;

    3、媽媽在廚房時要自己在客廳裡玩;

    4、只有大人可以開電器,包括電視機;

    5、吃飯前要洗手。

    等等這些符合孩子在這個年齡裡能做的事。

    當孩子不能遵守規則時,你要保持冷靜,用堅定的表情,例如:瞪眼、稍低下頭、配合手勢跟他說“不可以”。然後再觀察孩子的反映,如果服從了,要稱讚他,並和他玩有趣的遊戲。

    如果孩子有危險的行為,應立刻糾正。

    如果孩子做些有危險性的動作,媽媽就要立刻制止及教導例如:“電插座危險,不可以碰。媽媽和你玩玩具。”“爬高會跌疼,下來玩球兒。”然後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至其他有趣安全的活動上。

    我家老二也是在1歲左右非常粘我,我晚上下班回家,上廁所、洗澡都要在門口等著。非要她走開,會哭得撕心裂肺。睡覺的時候,她會不願離開你自己去睡覺,還可能在半夜醒來時四處尋找你的身影。

    就是在家裡做一些短暫的分離練習,幫他學會應對分離情緒。如果是他先離開你,他對分離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所以當他爬到另一個房間(前提是保障兒童安全)時,不要立刻跟過去,等上一兩分鐘。

    你需要到另一個房間幾分鐘的話,告訴他你要去哪裡並很快就會回來。如果他鬧起來,大聲叫他的名字而不是趕緊跑回來。

    慢慢的,他會懂得你離開時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重要的是,只要你說會回來就總是會回來。

    切記一點是:請不要厭惡他的佔有慾,你應該在這幾個月裡儘可能地保持溫柔,凡事往好處看。等再過幾個月,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更加穩定,他就不會因為和你分開而大鬧。

  • 6 # Mummy育兒

    1歲半寶寶進入叛逆期,怕生,粘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怎麼引導?

    很多媽媽把叛逆期當作洪水猛獸,豈不知叛逆期其實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時機。

    1-1.5歲是孩子的學步期,也是孩子第一次能夠去到媽媽身邊以外更遠的地方。正是因為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但是能力又是十分的有限,所以1歲半的寶寶會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雖然叫做叛逆期,但是作為家長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想要探索這個世界,學到更多的東西,而所謂的叛逆期其實是孩子的“學習爆發期”。

    1歲之前,嬰兒是個乖寶寶,1歲半之後,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媽媽的命令開始不聽從,不讓去的地方非要去。不讓動的東西非要動。其實這並不是孩子不說話,是孩子獨立性越來越強,身體發育的需求,從媽媽身邊走出去,孩子會在自己的世界進行自主的探索,所以1歲半的孩子會嘗試著從媽媽身邊走出去,而探索更多的世界,而不是安靜的聽從媽媽的話,如果孩子太過於乖順,不願意從媽媽身邊走出去,媽媽們反而需要額外擔心。

    2、認知水平決定了孩子更喜歡動而不是靜

    0-2歲的寶寶屬於感覺認知階段,孩子的人生經驗來自於身體各個感官器官的感覺,比如吃,拉,摸,咬,伴隨著孩子越來越獨立,他的探索範圍也會越來越大,探索的事物也會越來越多,所以1歲半的孩子很難安靜下來,他們總是跑來跑去,而且他們行動的軌跡毫無規律,因為孩子是行動即思維,所以都是走到哪裡想到哪裡。

    3、會遇到更多的挫折需要安慰

    1歲半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個安全感建立的階段,在《善解童貞》這本書中,作者胡萍提到:孩子的人生中會經歷三個安全感的建立,才會完全走向獨立。1歲半是嬰兒第二個安全感的建立,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是矛盾的,他們渴望獨立,但是能力不夠,所以一旦失敗,總是需要媽媽的安撫。所以也就出現了,孩子不聽話但是粘媽媽的做法。

    很多媽媽說一歲半的孩子開始變得倔強,愛發脾氣,甚至滿地打滾,打吧覺得孩子太小,不打總覺得孩子應該被教育。之所以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是因為他能夠體驗到的情緒越來越多,比如傷心,氣憤,難過等等,是孩子的心智慧力在發育,但是掌控情緒的能力不夠,所以更直白的說,孩子發脾氣是表達能力不夠。

    教育1歲半孩子這些方法不要用

    1、說教

    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講道理,對於一歲半的孩子,講道理就好比“對牛彈琴”,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決定了孩子的大腦思考,我們對孩子說的話,孩子是不能理解的,尤其是他們的人生經驗還不夠豐富的時候,講得越多,作用卻越小。

    2、威脅

    經常看到很多父母面對滿地打滾的孩子一走了之,你愛哭就哭,你不走我走,父母用的方法是威脅,對於內向,敏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離開,在孩子心裡會建立被拋棄的概念,經常被威脅的孩子會害怕被遺棄,容易養成孩子討好型人格,做事情小心翼翼,沒有自信,害怕犯錯,沒有主見。

    有時候孩子犯錯了,父母會選擇揍孩子,比如碰了熱水瓶,打一頓,打了就長記性了。事實上,打孩子一頓,孩子並不會記住,很快就忘記了,下次還會去碰;經常被打併不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

    如何面對一歲半寶寶的叛逆期?

    1、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歲半的孩子怕生並不是壞事,這是孩子正在建立安全感。當孩子的第二層安全感建立之後,他就能離開媽媽去和其他人建立關係,但是在建立安全感之前,孩子需要不斷的去體驗這種怕生的感覺,這就好比孩子需要認識到什麼是怕生,才能克服內心的怕生。所以不要害怕孩子怕生,正確的做法是幫助孩子化解對陌生人的恐懼。

    父母可以這樣做:

    多帶孩子從家裡走出去,認識更多的陌生小夥伴;及時幫助孩子化解陌生帶來的害怕,和孩子講清楚陌生人的身份;順其自然,不要逼迫孩子,越逼迫孩子越膽小;及時的安撫孩子

    1歲半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他們一方面想要獨立,另一方面卻十分害怕挫折,比如摔跤,比如想要的玩具打不開等等。因為能力有限,孩子越想獨立受到的挫折會越多,他越發會粘著媽媽,因為孩子的安全感是從媽媽這裡獲得的。所以粘媽媽並不是壞事,是孩子從媽媽身上獲得恢復自信的力量。所以媽媽需要做的是及時的安撫孩子,不要拒絕孩子。

    1歲半的孩子在動的時候,其實是大腦在思考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拒絕孩子去行動,唯一能做的是,幫助孩子把好動變成體驗式教學。

    活動的內容由媽媽來安排;活動的環境由媽媽來佈置;帶著孩子一起玩,把遊戲的過程演示給孩子看;總之是陪孩子一起玩,玩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和孩子的對話,著有利於嬰兒語言的發育,幫助大腦記住詞彙,加深記憶。

    3、轉移注意力比說教更有用

    面對一歲半的孩子打滾發脾氣,很多媽媽會發脾氣,打罵,甚至說教,只能說在嬰兒理性的下腦還沒有發育完全,這些都是沒有用的。最有用的方法是轉移孩子注意力,只需要一兩分鐘,孩子就會忘記自己大腦之前的事情,這是因為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只有2-3分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說我不和你玩了時,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正確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