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J

    先拋開那改門庭院,雞肋,酥餅等事件不說,他最危險的是他的背景,四代為公,他媽也是袁紹妹妹,比袁紹還牛,正宗的官後代,曹操也正是最憎恨名門世族,從根子底就想他死,還有因為他站在了曹植團隊,面對的是曹丕,賈詡,陳群,司馬懿等高智商人才,在決定曹丕為接班人之時,你說怎麼能活的好好的!!這是除歷史之外的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2 # Excel皮先生

    首先非常感謝對這個問題的邀請。對於楊修的死,歷史上有多種說法,各持己見。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時期,風雲並起,各路群雄、英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佔地為王。其中比較有實力的幾大集團是:袁紹集團,曹操集團,劉備集團,還有東吳的孫權集團。他們之間一直爭鬥不休。知道最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很多說法都稱是因為曹操嫉妒賢能,所以才殺了才華很高的楊修。這一種說法由來已久,但是曹操手底下有才華的人比比皆是,諸如荀彧、荀攸、郭嘉等等,曹操對這些人都沒有妒才,又怎會妒忌楊修的才華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曹操這個人,曹操這個人雖然是雄才大略,但他天生生性多疑,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肯放過一個。楊修確實是死在曹操手上,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因為曹操季度楊修的才能嗎,我想應該不是。那為什麼會曹操會把楊修殺了呢?我想主要有一下兩點原因:

    1、楊修站錯了隊。在歷史上由於皇權之爭站錯了隊最後失去性命的人大有人在,並不稀奇,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會有這樣的人物。楊修他捲入了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站在曹植一邊。在曹操的長子曹昂和幼子曹衝都死了之後,曹丕與曹植的爭奪可以說是放到明面上來了。曹操起初偏向曹植,但沒有最終確定,而楊修支援的是曹植,後來,曹操已經確定由曹丕做他的繼承人。楊修自己準備答案應付曹操,他還把這種辦法教給曹植。後來被曹丕揭破,曹操當然大怒,連帶對曹植也不喜歡了。楊修又給曹操打小報告,說曹丕暗通吳質,因為曹操最恨的就是兒子和大臣串通。結果吳質略施小計,讓楊修的計劃破產。在曹操看來,這是楊修幫助曹植在暗算曹丕,而楊修和曹植的聯合也是陰謀搶班奪權。對於權力慾望特別強烈的曹操來說,最忌諱的就是手下在權力問題上做文章。可以說,曹操這時候已經有了殺死楊修的心思。這說明這時候曹操已經對楊修牽涉到世子之爭表示不滿,所以在信中敲打楊彪。後來曹植落敗,楊修的存在非常不利於曹丕將來的統治。曹操為了兄弟兩人不再廝殺,所以必須殺掉楊修,這樣才能永除後患。

    2、他滿腦子的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到了與劉備相持於漢中的時候,曹操已經確定立曹丕為接班人,早就想幹掉“曹植集團”的“骨幹”楊修了,來為曹丕順利接班鋪平道路。正好楊修又跳出來賣弄小聰明,說“雞肋”是撤軍的命令。說不定曹操當時正有進退兩難的想法,但是被楊修一揭破,只好硬起頭皮繼續和劉備交戰。同時,曹操也找到了一個合理的殺死楊修的藉口:干涉軍事行動。於是,這次楊修是跑不掉了,不死也得死。

    最後總結: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也有人稱他為“奸雄”,他一生殺過很多人,所以殺掉一個楊修,對於他來說並不需要很充足的理由。只要他有所顧忌,他都有可能起殺心。縱觀楊修的死,其實和楊修本人的才華關係並不大,更多是曹操對曹植的忌憚,對楊修背後勢力的忌憚,一切都是為了曹丕能夠坐穩位置而為的,楊修的死,可以說是君王為平衡各方關係做的規劃而已。

  • 3 # 用振江

    楊修之死是自找的,諸位看官,郭嘉死後阿滿大哭食寢不安為什麼?只因他是阿滿的高階參謀總長,實為賣力,又才華過人有過人之處,(相傳他是女伴男裝,只有曹一人知道),而楊修自不量力,想出人頭地,耍小聰明被曹識之,以至小命休以,阿滿帳下高手如雲,他能算什麼,只不過是混飯吃而已。到什麼年代這種人都會,不被重視的0k

  • 4 # 海豚老爹

    楊修有沒有才不好說,但他的死的確和他的才能無關,在三國志中他的表面死因是這麼描述的:“至二十四年秋, 公以修前後漏洩言教, 交關諸侯, 乃收殺之”。我認為他的死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個是作為曹操的秘書、參謀,他屢次得罪領導曹操,這個是次要原因;第二個是在曹操繼承人問題上,選擇錯了物件,站隊曹植,這個是主要原因。所以曹操才會在去世前100多天將楊修殺掉,就算曹操不殺,在曹丕繼位後,曹丕也會將他幹掉,就像幹掉同為曹植主要謀士的丁儀兩兄弟一樣。

    作為參謀,屢次得罪曹操

    身為曹操的行軍典簿,高階參謀和秘書,本該是領導身邊最親近的人,但是楊修卻不能把握好自己的準確定位,喜歡出風頭,犯了下屬和領導身邊幹部的工作大忌,屢次因為一些不值得,沒價值的小事得罪曹操,導致曹操並不喜歡他。

    揭穿曹操殺人謊言

    曹操害怕有人在他睡著後殺害他,便故意對人說“吾好夢中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曹操晝寢帳中,落子掉落在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覆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裝不知,驚訝的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楊修揭穿了曹操的謊言,指著被殺之人對旁人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拆活字

    曹操曾經建造花園一所,造成後,曹操在花園的門上寫了個“活”字,眾人不知道曹操的意思,這時,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

    一人一口酥

    有人送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幾口後,在盒子上寫了一個合字,楊修看見了,就取了盒子中的酥,與大家分而食之,問他原因,他說丞相在盒子上寫了一個“合”字,拆開就是一人一口的意思,曹操知道後“愈惡之”。

    表面上的導火索-雞肋事件

    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曹操在進攻蜀國時,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時夏侯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楊修聽見雞肋二字,便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回程,曹操發現後大驚,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曹操便以楊修洩露軍機為由,將他殺掉。

    直接原因,幫助曹植奪王位

    雖然楊修屢次得罪曹操,但楊修一貫負有盛名,曹操也不可能因為這幾件小事講他殺掉,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幫助曹植爭奪王位。

    曹操繼承人的候選人主要是曹丕、曹植,二人中曹丕為長子,曹操按嫡長繼承製的傳統最終於建安二十二年將曹丕立為繼承人。《世語》中記載:“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從捲入這場王位爭奪戰開始,作為曹植主要謀士的楊修的命運也已經由此決定。

    《三國志》雲:“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修思謀深長,深為植所欽重,武帝慮修多譎,恐終為禍亂,又以袁氏之甥,遂因事誅之。”

    從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楊修最終的死還因為他是一個是他是曹植的謀士,曹操怕他去世後,曹植曹丕兩兄弟自相殘害,擾亂內部安定,所以剪除了曹植的羽翼,另一方面,因楊修是曹操的死敵———袁術的外甥,怕有後患。這才是楊修之死的主要原因。

  • 5 # 三國書齋

    楊修之死是三國的著名片段,特別在近現代戲曲當中,曹操因此落下了妒賢害賢之名。而反觀楊修言行,不難發現,楊修誤以為自己有才,恃才放曠,在軍中胡言亂語,雞肋的故事,門上活字的故事,一人一口酥的故事,為人臣子犯了一個大忌:“揣摩上意”!明朝時胡惟庸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朱元璋知其有才而不用。我們再拿楊修和賈詡做個比較,當初曹操宛城戰張繡之時,賈詡之計差點要了曹操的命。後來曹操立嗣之時,賈詡緘口不語,對兒子說,“今朝座上客,它年階下囚。我並非大王舊臣,如今卻常隨大王左右,言聽計從,倍受寵信。這已招人妒恨,倘再不謹慎,必取禍端。憑我韜略文章,足可交四方之友,多年來所以深居獨處,不結高門,公務之餘從無私交者,無非為子孫免禍而已”。兩人一比較,賈詡乃真聰明,楊修乃真愚蠢。楊修死前曾言道,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我知道自己早該死了,既然知道自己要死何必還要那麼說話辦事呢?演義一句話:“性情使然也”,也就是說,雞肋之事,楊修要是不那麼說,不那麼辦,他就不是楊修了!——楊修之才,足以令曹植欽佩,足以讓夏侯惇信服,足以名動朝野,但其恃才放曠,不知節制,而且擁有其他人所都沒有的最危險的才能:“揣摩上意”!這才是楊修真正的死因。

  • 6 # 狼主1970

    曹操、曹丕、曹植、才雄一時,皆有文章傳於後世。曹操用人,唯才是舉。彌衡屢逆曹操而不殺,足見操愛才惜才之心。

    楊修之才,操多賞識,是以使其侍愛子曹植之側,操亦萌廢長立幼之心。植常置酒詩會,擊劍而歌,恃才而逐佻行;修不導其品正,策答備問,淫巧豈堪治世?

    操誇耀植材,正堪大用之時,植一醉而失厚望。曹操失望曹植之始,即楊修伏禍之時。立曹植必重楊修,使其更強;棄子建剪其羽翼,斷其復爭。一念及而立場易,楊修名其才,亡也其才。操息後世之禍,而背忌才之嫌。

    政治權衡之殺,是用是棄?黃絹幼婦之戲,何堪為忌?當是時楊修以見棄之身,妄度尊上不測之機。假口實於雞肋,取禍速死,不知機也!

    劍履風流氣軒昂

    瑤琴霹靂曲中傷

    詩情若得能治世

    夢裡乾坤草自芳

    七步生,愁更長

    洛水滔滔遣暗香

    三千琥珀流光盡

    笑納紅塵九萬觴

  • 7 # 走著聊著

    關於楊修之死的觀點頗多,而且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其實個人覺得以楊修之才完全可以避免殺身之禍,何以楊修被曹操處以極刑。應該有一種考量。那就是楊修故意挑戰曹操,不惜以身試險。

    想想看,在那個年代,一個有才華的人只能用才能替主人分憂,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去想主公所想,這種有點蛛絲馬跡都能被人看出的滋味沒人會喜歡。更何況曹操身在高位,他往往做事情不按常理,更害怕別人知道他的真實意圖,而楊修讓曹操變成了一個透明人,是曹操最不願也最不能忍的。

    幾次三番,先是說一人一盒酥分吃曹操的食品,雖猜中曹操所想但亂了人理綱常,曹操的食物只能賞賜給下邊人吃,豈能隨便被人私吞,這在當時是一種大忌,曹操不高興但忍了。曹操為了考驗兒子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修猜中曹操所想就去教唆曹植,楊修此時又犯了朝延立嗣黨爭之大忌,曹操雖厭惡,還是忍了。如果這兩條隨便一條換了別人都會腦袋搬家,曹操卻沒治楊修的罪,楊修依舊談笑風生,打仗時還被作為心腹在軍營任主簿一職。最後一次,曹操親征之際勝利無望,退兵呢顏面掃地又不甘心,所以下令傳出雞脅之號,楊修直接說出曹操想法讓曹操變成騎虎難下的局面,曹操惱羞成怒之下終於以擾亂軍心之罪殺了楊修而後快。

    人常說看透不說透,又說禍從口出,以楊修之才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楊修一次次讓曹操變成了透明人,一再挑戰曹操的權威,那麼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他故意挑戰曹操,以為別人離不開他,在戰略上犯了誤判的錯誤。這種結局不能說曹操妒忌賢能,只能說楊修咎由自取。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古代,大多數人都會明哲保身,楊修卻走了一條相反的路子,這也讓人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了楊修的另類性格。

  • 8 # 夢語獨斷

    楊修之死,與他恃才傲物有關,但這並不是主因,以曹操唯才是舉的心胸,楊修的傲,楊修的才,曹操都是容得下的。通讀三國志,我想楊修的死或許是以下三點。

    第一點,深度參與了曹植與曹丕的繼承人之爭。楊修與曹植關係密切,兩人經常宴會喝酒詩文相和,曹操對曹植的多次考驗,都是楊修幫助才得以透過,曹操知道後,頗為氣憤,寫信給楊修父親楊彪:“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對於任何君王來說,參與並影響繼承人之爭一直是他們不能觸碰的底線,此時楊修深度參與曹植與曹丕的繼承人之爭已經是深受曹操的忌憚,這也為後面曹操殺楊修埋下伏筆;

    第二點,楊修出身弘農楊氏,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世代簪纓之家,四世為太尉。曹操在穩定局面後,一直想要打壓這些士族,所以才會提出唯才是舉,提拔寒族,而弘農楊氏,作為當時最頂尖計程車族,也屬於當時被曹操打壓和深深忌憚的行列。況且楊修之父與曹操政見不合,兩人頗多嫌隙,楊彪更是曾被曹操免官下獄,楊修受父親影響,與曹操的政見也是不合;

    第二天,楊修本身的行為就有問題,諸多事件引起曹操不滿並給了曹操殺他的理由,以下列舉一件事。這就是是司馬門事件。建安22年,曹植與楊修在曹操外出期間藉著酒興,坐著王室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在舉行典禮時才能行走的禁道上賓士,曹操知道後暴怒,曹植因此失去了曹操的寵愛,楊修也被曹操深恨之。後來在確定曹丕為世子後,在救曹仁的軍中給楊修隨便安了個罪名處死。“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綜上所述,楊修的死一方面是因為其性格,恃才傲物,一方面原因是因為家庭出身,並且與曹操政見不合,屬於被打壓的那一類人,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就是參與奪嫡之爭,犯了曹操大忌,在曹操確立繼承人為曹丕後,考慮到楊修的才能及家族勢力的強大,為了日後的穩定以防萬一,殺了楊修。

  • 9 # bindong1

    這件事情,算不上是曹操刻薄寡恩:

    在那個時代,先生存.後發展是天經地義的,考慮一切問題的原點是:怎樣做對自己有利?他人做的事情無論是否符合事物本來的邏輯,不是重點,重點是:對我是否有利?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

    楊修,算的上取死有道…

    結果,楊修如願了,曹操殺了他。

  • 10 # 許億字與閒

    曹操不會因為一個人優秀而幹掉他,除非他討厭。

    比如他也覺得司馬懿是個威脅,但相信自己駕馭的住,駕馭的住,再危險只要有才都會去用。

    這屬於牛逼的領導人典型特質。

    討厭的人如禰衡,曹操也是送遠遠的讓別人去殺。

    如果非要自己下手,那麼這個人,估計是真討厭了。

    對了,還有孔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飛機可以帶多少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