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的人身體健康狀況堪憂,奇病怪病層出不窮。人得了病請假去醫院看病不說,關鍵是現在的醫院醫生水平參次不齊,有水平的醫生掛不上號,水平差的醫生看了還不如不看。於是想自習中醫,只為保全家身體健康。怎樣才能透過自學把中醫學好呢?
2
回覆列表
  • 1 # 漫步人生路129345774

    自學中醫,必須有恆心,因為好多中醫精典都要備記下來,要花費很大的精力,還有臨床切脈,必須要下功夫,還要有一個靠譜的中醫先生帶你才可以,不求看病,但求養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 2 # 吾愛吾生3

    首先要把《中醫學基礎》學好,理論要過關,作為診斷和開藥的依據。其次要多問個為什麼,探究疾病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其三要大膽創新,不拘泥舊說,要理論聯絡實際,採用多種診斷方法,才能對症下藥。其實中醫並不難學,並且在生活中應用,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可估量!

  • 3 # YaoYao20152758687

    我覺得最好不要瞎學。這個東西最怕一知半解。自認為很懂了其實還差得遠呢。我就聽說過有人自學中醫,認為自己很懂。不是癩蛤蟆很補嗎就捉來吃 然後服用過量 中毒搶救。

  • 4 # 希望長壽

    想成一箇中醫高手,必須有必勝信心,吃苦耐勞之決心,在加名師指導,在經幾十年研究總結方能成名醫,這就是要素,缺一不可。

  • 5 # 小李大夫

    有句老話叫"秀才學醫,籠裡捉雞”,有較好的傳統文化基礎,自學中醫可能是稍容易些的。如若沒有,還是跟師更可行一些。

  • 6 # 師承之路

    【作者前言】本人自學中醫,已五年有餘。從2012年起,每年的年初都會整理一下至今為止讀過的醫書,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篇短文,與同道好友分享。今有朋友提及上醫網《我的中醫之路》,問我是否有興趣參與寫作,特不揣冒昧,將近三年的三篇短文整理如下。來源:浮生六夢

    我在10年前學過一年半的中醫,學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礎。只是當時缺乏實踐,這10年來完全不接觸,也忘得差不多了。後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開始學習後,是先簡單複習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後大致從傷寒金匱--火神派--黃元御--彭子益--溫病學這麼一路學下來,當然中間也穿插著看一些雜書,但大致是這麼個脈絡。

    對於一個對中醫完全陌生、但有一定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讀物。我個人看過的最好的是羅大倫的那幾本書,古代的醫生、陰陽一調百病消等等。說實話,正是受了羅大倫的古代名醫故事的激勵,我才最終決定,求醫不如求己。要解決家父的問題,還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較暢銷的還有《走近中醫》、《思考中醫》、《問中醫幾度秋涼》等等興趣讀物,也可以拿來隨便看看。看完這些書,如果對中醫的興趣更濃了,而且立下了學好中醫的志向,那麼恭喜你,你可以正式開始學習了。

    對於初學者,我仍然建議先從教材開始學。大致次序是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現在的教材雖然質量不高,經常被人詬病,但至少觀點比較綜合,不偏激(中醫流派很多,各執其說,各有所偏。如果單從某一派開始學,比如起手就學現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讀得太鑽進去,不必在這階段花太長時間。有些東西暫時看不懂沒關係,不必深究,後面進入從傷寒開始的下一階段學習後,很多東西自然而然會開始懂。

    學完這幾本教材之後,就能夠對中醫學有了個總體的認識。然後就是傷寒和金匱,這兩本書要精讀,歷代注家很多,限於時間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讀遍,我個人是從劉渡舟的書和郝萬山的影片開始入手,然後後面學的是黃元御的註解。

    學完傷寒金匱後,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醫學基礎(方藥這一路,不包括針灸)。然後可以看看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長沙藥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論、圓運動,建立一氣周流、土樞四象、天人相應、河圖洛書、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傳統中醫的概念。

    再後面,就必須學溫病學了。溫病學對於臨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補充了傷寒的不足。傷寒溫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麼對於大部分的疾病(不僅僅是外感病,包括內傷雜症),都會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辨證思路。而且這兩門學科的實踐性很強,完全可以邊學邊用,學通了這兩門,至少治個感冒、咳嗽一類的小病,完全沒有問題,而且見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醫洗腦的現代人所能夠想象的。中醫,絕不是大多數老百姓的概念裡那個只能調理調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東西。這個我自己,已經有相當多的體驗。

    溫病學方面,我是從趙紹琴的書和劉景源的影片教程開始入門的。現在剛學了兩個月。後續的必讀書,包括《溫熱經緯》、《溫病條辨》、《重訂通俗傷寒論》、《時病論》等。

    再後面,就很難說了,我目前為止,也只學到溫病的階段。中醫學史上名家輩出,群星璀璨,在學完傷寒溫病這兩大基礎後,要對中醫學的發展脈絡、內難傷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學說有個綜合瞭解,確定後續的學習方向,任應秋的《中醫各家學說講稿》,以及網文有一篇《看歷代名醫名著,論大中醫觀》的網文,均值得一看。

    個人推薦,後續可以先看看慎齋學派的書(《醫家秘奧》等),深入掌握脈法與虛勞內傷的辨治;以及陳士鐸或傅青主的書,重視肝血腎陰的一路,對於臨床相當實用。另外,輔行訣值得一讀,藉此可以對藥物性味之體用與五行生剋有更深的理解。

    至於有些朋友提到的學醫從《內經》開始……個人以為這條路太艱難了,除非你絕頂聰明,否則對於大多數初學者而言並不適宜。當然後世的所有醫家,其理論基礎都從內經發源而來。而且看後世醫家的書,也會經常看到引用內經的理論和文字。但是對於內經的系統學習,個人感覺,還是要等到有了相當深厚的功力以後。至少我目前,還不太敢去看。

    關於實踐問題,對於業餘愛好者,缺乏醫生處方,很多藥店可能不讓抓藥。這也正是困擾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終沒有繼續學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現在淘寶網上,什麼都買得到,藥材又便宜,質量又好(我是買散藥、自備小天平,自己在家裡配藥的),網上論壇裡還有很多學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求醫無門而渴求網診的網友。只要好好學習,根本不愁實踐機會。

    學中醫是一條很艱難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濃厚的興趣、強大的動力和堅強的毅力。我前前後後學了三年有餘,自知不過剛剛入門而已。現在是中醫的沒落時代,但是民間藏龍臥虎,藉助於當前發達的網路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

    學好中醫,終生受益。不僅利己利家人,對於廣交朋友、對於你的事業和生活(心態放寬一點,不要指望靠這手藝掙銀子,就純當作業餘愛好和生活需要),都會有很好的幫助。而且中醫絕對是一門美妙的藝術,高明的處方象一首首優雅的小詩(正象程式設計也是一門美妙的藝術,優美的程式碼結構也像一首首美妙的樂曲),那種潛心思索之後靈機乍現所帶來的美感,以及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後那種成功的喜悅,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質享受所能夠替代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013年2月彙總一下我看過的醫書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寫作當時),一轉眼,學醫前前後後已經四年多了。過年在家有閒,回顧一下我這些年來的學醫歷程,彙總一下看過的書,供大家參考。

    2000春-2001秋啟蒙時代

    教材(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醫基礎理論》--還算有趣,有點哲學意味(咱本來就對哲學感興趣),基本算是學進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對人體水液代謝迴圈(脾、肺、腎、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記得當年很長時間,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麼回事兒。

    2.《中醫診斷學》--實在太枯燥了,硬著頭皮看完,很佩服當年讀書的毅力。

    3.《中藥學》--實在太枯燥了……不說了。

    4.《方劑學》--當時看的這些書裡頭,就數這本書看了覺得最有收穫,大概知道中醫是怎麼開方子了……若干年後,唯一記得的一個經方,就叫“小青龍湯”。至於組成藥味,早忘了。

    5.《中醫內科學》--邊看邊摘筆記,寫提綱摘要。

    6.《中醫各家學說》--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簡單,靠學的那麼點中醫基礎理論教材裡的知識,無法理解後世醫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論。

    7.《中醫四大經典學習指導》--人衛出版社的,內經+傷寒+金匱+溫病,草草瀏覽一遍,實在看不懂。

    趣味讀物

    8.《中國傳統醫學漫話》--印象中蠻有趣的,也算看得懂,還推薦給同事看。

    9.《中醫解夢》--主要用內經理論來解夢。較多應用五行理論,有點意思,但沒看完。

    其他

    把《家庭醫學全書》裡的中醫篇的一百多頁也啃了一下……還有一本《太醫名醫奇案賞析》讀了幾頁,算是當年唯一看過的一點醫案……話說當年因為一位朋友的誘導,激起了一點點小興趣,然後從這一點興趣出發,想對一門有趣的傳統學問,作一些瞭解。然而實在沒啥書可看啊,沒有網路,也不知該從何學起,就覺得學教材總沒錯,於是就從上海書城買了幾本教材回來啃。至於學習方法,還是學校裡臨時抱佛腳應付考試的那一套。但也正因為書少,四大基礎,每本都讀了兩遍以上,算是“精讀”了吧。當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過了一兩年後還能記得多少,是另一回事。當年,年紀輕無家無口,上一輩的身體還好,又沒有網上買藥的途徑,沒有任何臨床實踐機會,其實學了也白搭,呵呵。

    2002-2009年自學中醫黑暗時代

    只記得中醫之脾不等於西醫之脾,拿這個與人辯論中醫科學不科學的問題。又記得教材裡說溫病學說是中醫學在清代的大發展,於是跟人說中醫也並不固步自封,中醫也在發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強還記得起五行生剋的順序,還有什麼滋水涵木、補土生金等幾個名詞。其他的……都還給課本了。記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書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醫》。拿起來翻了翻,不知道說些什麼,只覺玄之又玄。搖搖頭,又放下了。

    2010年文藝復興時代

    前期以興趣讀物為主,後期以複習中醫基礎教材為主。

    興趣讀物

    1.馬悅凌:《溫度決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2.中裡巴人:《求醫不如求己》I、II、III、IV

    (馬悅凌和中裡巴人的書是我單位裡的徒弟買的。我有點興趣,想借來看,她就乾脆送給了我。這兩套書對於我,不啻於但丁的神曲,預示了一個復興時代的誕生……)

    3.蕭宏慈:《醫行天下》。看後很羨慕,也很震撼。羨慕的是蕭老師醫行天下的瀟灑,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網上得知蕭老師在北京開課,頗想去北京拜他為師。

    4.劉力紅:《思考中醫》--前前後後看了兩遍。作為興趣讀物,值得推薦

    5.李陽波:《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

    6.田原:《人體陽氣與疾病》

    7.盧崇漢:《扶陽講記》

    8.羅大倫:《古代的中醫》全集。真正的啟蒙讀物!我是下載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評論,在兩三個月的時間裡連著看完的(後來買了全套書收藏,還另買了一套送給朋友)。看了就不捨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淚流滿面。正是在書中那些古代大醫精神的激勵下,我立下了自學中醫的志向。

    9.羅大倫:《陰陽一調百病消》

    10.艾寧:《問中醫幾度秋涼》(當散文看不錯)

    11.方舟子:《批評中醫》--反面教材。下的電子版,記得剛開始看時還戰戰兢兢,怕這本書會說服我。怕這本書真的證明了中醫是偽科學。看了以後才知道……肘子連半壺水都稱不上。不過是以偽科學的精神來批判“偽科學”而已,方老師的這本書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這本書後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醫道,要以事實向身邊所有的朋友證明方氏邏輯的荒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在20天裡瘦1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