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第三十八章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回覆列表
  • 1 # 西延

    “知其不可而為之者也”出自《論語•憲問》,是晨門對孔子的評語。他代表了當時社會對孔子思想的看法。

    這種看法抓到了一個重點,便是孔子看待一件事情,只注重“應該”與否,而不在意是否能成功,或有沒有利益。

    換了是看重結果的人,必然是有好處便上,沒好處不去。知其不可為的,堅決不上。

    這其中的關鍵點是:對待一件事物的內在驅動力不同

    如果一件事注重結果,就必然表現為功利。如墨家,便是以利益為驅動,看重的是結果。

    而孔子正相反。

    他是以“義”為驅動,對於事情只有“應該”做,或“不應該”做,這便就造成不注重結果是否有利。

    這就是衡量事物的標準不同。

    只要一件事“應該”做,不管結果如何,都要去做。

    為何會這般?

    因為孔子最看重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只要人的真性情合乎禮法,便是好的。至於這種行為的結果,是好的還是壞的,不必過問。

    所以,子路就為孔子辯護說: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也,已知之也。(《論語•微子》)

    就是說,君子參與政事,都是在遵行心中的道義。至於道義行不通,我早已經知道了。

    看看,孔子其實早就看出了事不可為,但為了道義依然要做。

    所以,漢代董仲舒就說: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就是說,孔子是在“明道”,他不計較最後的結果。

    這是孔子注重人的真性情的必然結果。注重真性情,即看重內在,也自然就不在乎外在的利益。

    以上。

    孔明先生便是這句話的現實寫照!

  • 2 # 星空63022220

    孔子實際是個家教,孔子以為當官可以光組輝組,後期反了人生價值錯誤,不教書了以當官為目標,結果沒人看得起他,後回到魯國買了個官結果還被開了,後有教書為生,也教了一群以當官為目標的學生,你看儒生出了多少小人,包括孔孟後代,西漢前孔子最底位是被土匪吹上天愚民的聖人

  • 3 # 燕尾蝶3435

    世界上本就沒有什麼聖人,只不過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強行刻畫推薦了一個聖人,這個聖人連他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聖人!信一個凡人是聖人,還不如信神,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人才不會無所顧忌,肆無忌憚!

  • 4 # 一真講堂

    世人評價孔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是說孔子知“道”難行而行之,正如老子所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之道不難,無非“仁義”二字,無非“忠孝”之行,無非“克己”之功,然而,世人在“名利”二字面前,卻顯得無能為力,面對名韁利鎖,束手就擒,甘當奴役。傾其一生,耗神費力,所追求者,非名即利,甚至是見利忘義,到頭來,無常一到,一場空而已,萬貫家產帶不走也留不住,一點虛名也隨風而去,多少年後,人死燈滅名銷,誰還記得你?

    所以,人當實事求是,學聖賢之言,效聖賢之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與天地共長久。

  • 5 # 張立斌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面對亂世,需要治世的猛藥,孔子德治天下和天下大同是奠萬世之基的緩藥,但其不急功近利,堅持推行,終為後世認可。故其之行被評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 6 # 馬繼新能

    孔子寫春秋,編詩經,遍走各國,傳授儒家之道,仁義禮智信,弟子上千人。減少壓迫,阻止戰爭,在當代雖然效果甚微,對後世影響巨大。弟子們收集他的言詞經典由左丘明編為論語傳世。受到歷代帝王尊崇。有助民間純潔家風。古為今用,對當代的文化教育還是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教各位,能否推薦一下祛溼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