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義君
-
2 # 進哥140964312
簡單來說中醫是哲學,講辯證,求根本。西醫是物理學,哪裡不對修哪裡。各有所長,都是為老百姓提供醫療。西醫不瞭解和理解中醫,中醫知道西醫。所以沒見過中醫黑西醫,只有西醫黑中醫的。
-
3 # 雪夜彎弓
中醫學領域有多深?很絕望的告訴你:即使一個人把畢生的精力、智慧、興趣等全部用在上面,你最多也只能掌握其中的幾個領域。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某些歷代醫家,有擅長傷寒的(張仲景),有擅長溫熱的(葉天士),有擅長脾胃的(李東垣),有擅長滋陰的(朱丹溪),有擅長補陽的(鄭飲安),有擅長針灸的(華佗),有擅長外科的(陳實功)等等等等。說這些人都是中醫泰斗級人物不誇張吧?
記得徐靈胎有個醫案,他把一個瘡瘍病人治好了,事後沾沾自喜,說自己並不擅長瘍科,想不到還是治好了病人云雲。可見,即便如徐靈胎這種號稱學識淵博的醫家,也無法完全掌握中醫的各個領域。
中醫研究的是人體自身的宇宙,這個宇宙就和科學家研究的那個宇宙差不多。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人體雖然是整體的,但其中每個臟腑,每條經絡,每個穴位卻有各自的獨立特點。中醫研究的領域當然就包括了這些。
不僅如此,中醫又同時研究人體之外的很多領域,諸如陰陽五行,天時寒暑,動、植物藥性等等,知道了這些,也就不奇怪中醫領域之深了。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如果我們保持正確的心態學習中醫,他的領域再深、再廣也不會困擾你。莊子說:“鼴鼠飲河,果腹而已,宿鳥棲林,不過一枝。”那些經過多年學習,從事於中醫工作的人,有了飯吃,有了房子住,不正像鼴鼠飲河、宿鳥棲林嗎?
退萬步來說,即便你沒有學到混飯吃的地步,平時養養生,少受點疾患之苦,還不是賺到了?所以,學中醫很難有“細緻"一說,只能做到對其某個領域盡心盡力而已。好比置身於金礦當中,你只能拿走力所能及的那部分,有遺憾,但也夠用了。
-
4 # 使用者63859711
若說細緻。直接學西醫好了。中醫不反對細緻。但更講系統。如陰陽五行都是系統性觀念!只有系統性觀念正確時。才有具體細緻的操作正確。正如兵家的戰略與戰術!一個正確的戰略可匯出很多正確的戰術。中醫也一樣。一個具體病。當你係統識別正確時。可以匯出很多達成目標的具體治療方法!如一個外感就有很多治療方案。本質一個。太陽。表!就這麼簡單!也就這麼複雜。複雜?因為薑茶也好。桂枝湯也好。運動也好。針灸也好。青草也好。經絡導引也好。………都可達成目標。這就要醫生的經驗因地制宜!
-
5 # 中國利群
我只能說很難很難,千年出一個張仲景醫聖,後世幾百年出幾個大家,現在的社會環境,根本不可能,民國30年有那麼多大師,現在有幾個,沒有那個環境了。所以我不想說別的了。如果想系統學習中醫,很容易,學習到精深不可能。
-
6 # 崇尚科學遠離迷信
我發現很多人談中醫的問題,都是在談它“先進”的理念。
中醫中有很多的“理念”,你不能說沒有道理。比如“天人合一”,強調人的生理活動必須與環境協調;比如“身心合一”,強調生理的因素與心理的因素的協調;比如“整體觀”把人體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其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外來病邪作用於人體,破壞了人體陰陽平衡,使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產生各種病變。治療原則是扶正祛邪,調平陰陽;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結就要散,逸就要勞;以平為期,以和為重。最終使陽生陰長、陰陽自和,五臟協調,病自然就好了。
這些理念,都有一些道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都僅僅是一種“理念”而已,現代醫學也有這種理念,你必須把大道理轉化成小道理、把理念轉化成可操作性的東西,才可以使其發揮作用。換句話說,你必須有一套正確的理論和方法來幫你實現自己的理念。就好比“為人民服務”這個口號也沒有什麼錯,關鍵是政策層面的操作,沒有操作層面的東西,不過是“正確的廢話”而已。
可在實現這種理念的過程中,中醫是怎麼做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方說一個人視物模糊,讓建立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微生物學、解剖學、細胞學、病理學、免疫學、藥理學等科學基礎上的“現代醫學”去診斷,他會檢查是否有眼科疾病?比如角膜炎、虹膜炎、青光眼、視神經炎、球后視神經炎等等;是否有屈光不正?比如近視、遠視、散光等等;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併發症?比如腦瘤、腦血管瘤壓迫視神經等等。每一種診斷都有明確的理論依據。
而中醫講究“整體觀”,講究“扶正祛邪,調平陰陽,五臟協調,病自然好”,OK,這種理念很超前、很先進,沒有問題。接下來一旦涉及到具體理論,中醫就開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胡亂意淫了。
眼睛為何會出問題?中醫認為,“肝藏血,開竅於目”,眼睛不好,肯定是肝出了問題,所以治眼要從肝入手。而肝屬木藏血、腎屬水藏精,根據五行生剋,水生木,所以腎生肝,即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補肝同時又要補腎。
這些中醫辯證理論,聽上去很“整體觀”,很高深,實際上有任何科學依據麼?
如果那現實中是因為腦腫瘤或腦血管瘤壓迫視神經造成的視物模糊,中醫又怎麼去辨證?該補陰還是補陽?還補肝還是補腎?
從中醫理論本身來說,為何是“肝藏血”,怎麼就不是腎藏血、脾藏血?肝藏血為何就“開竅於目”,為何不是開竅於口、開竅於耳?中醫認為腎生肝,即腎藏精以滋養肝血,從五行生剋上來說,水生木沒問題,或者說水屬性東西與木屬性東西有互相滋生、促進生長的作用也沒問題,但你有何證據證明腎屬水、肝屬木?
科學以事實為依據,科學講究證據,而迷信只要求你絕對相信和服從!
面對這些質疑,沒有中醫能回答出來,他們只會說中醫書上就是這麼寫的,或說是古人傳下來的。那書是誰寫的,作者又是怎麼知道的?你看到的是古人傳下來的,那古人是怎麼發現的?從石頭縫扣出來的還是大風颳來的!
類似於五臟歸屬五行然後相生相剋(肺肝腎心脾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以及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還有經絡穴位等中醫理論,科技領先古人百倍的現代科學都不能證明這些理論,那對世界認知極端低下的古人是如何發現的?
推理很簡單,就是臆想出來的。 換句話說,你能找出一個不是現代人臆想的,幾千年後的科技卻證明不了的理論麼?
有人說中醫這些理論是幾千年經驗的總結。
誠然,中醫最初就是源於古人的實踐經驗總結,比如生病以後吃點什麼草藥症狀就緩輕了;比如說哪兒不舒服按按哪兒症狀就減輕了。
可後來呢?受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等傳統化影響,中醫在其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主觀臆想因素。
如果說蘿蔔順氣、冬瓜利尿等是靠嘗、靠經驗總結出來的,那什麼虎骨壯骨、熊膽利膽、紅棗補血、水蛭活血、穿山甲通絡 、蝙蝠屎明目、大米聰耳、小麥除煩等等等等,我不相信這些玩意也能“嘗”出來或透過經驗總結出來。
難道某個瞎子偶爾吃了點蝙蝠屎復明了?還是常吃大米的比常吃饅頭的耳朵更靈敏?
還有“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肝藏血開竅於目”這些五臟歸屬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五臟化五液理論;以及人體的經絡穴位等等理論,又是哪位大師透過什麼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誰能說來聽聽?
退一萬步講,就算中醫某些理論是經驗總結,可事實告訴我們,經驗往往是靠不住的。比如中醫認為核桃健腦抗衰老,前幾年在雲南、山西、河北某些盛產核桃的地方出差,那兒的人天天拿核桃當零食吃,也沒見聰明到哪兒去,也沒見他們比別的地方人更不容易衰老。
近幾年青海、西藏等地也去過不少次,那兒某些地區盛產冬蟲夏草,中醫認為“冬蟲夏草”有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抗腫瘤、抗疲勞、補肺益腎,止血化痰,秘精益氣等多種功效。當地很多人天天用賣完冬蟲夏草剩下的渣子沖水喝,也沒見一個個精氣神十足,免疫力有多強。
就拿上面提到的大米來說,中醫說大米聰耳明目,這就是典型的意淫! 第一,從理論上,中醫拿不出任何大米聰耳明目的科學依據來;第二,從實踐上,南方人主食是大米,也沒見他們比北方人耳朵更靈敏,眼睛更明亮;第三,除了中國中醫,沒有一個國家科學界、醫學界承認大米有聰耳明目的功效。無論是理論、實踐應用、還是世界普遍認知,都能證明“大米聰耳明目”就是胡說八道。
所以說,想做到和能否做到是兩碼事,光有“正確的理念”是不行的,你必須有一套正確的方法或理論來幫你實現自己的理念。而中醫理論,不過是打著“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整體觀”等旗號,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胡亂意淫罷了。
有很多中醫粉常常抱怨,說反中醫的人用現代醫學(西醫)的標準去要求中醫,根本不是一個體系嘛。
非也非也,不管是中醫、西醫、藏醫、蒙醫,還是其他的印度醫、埃及醫醫,不管你是靠有效成份還是靠陰陽五行易經八卦去治病,只要是醫學,就要遵循一個標準,即以事實為依據,堅決不允許任何臆想,這應該是所有醫學的標準。作為一個救死扶傷的醫學,用臆想的理論去指導實踐,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
-
7 # 一帽取人
中醫之道,重在養生,藥食同源,善治未病,陰陽制衡,五行相剋,精氣神形,貴在中庸。神農百草,命救黎民,中華醫藥,萬古長青。
-
8 # 榖路
中醫博大精深 針 砭 灸 祝由 導引 方劑 推拿 正骨 都是有聯絡的。 比如一個人耳聾,不好使。那麼可能是腎氣不足。也可能是頸椎腰椎壓迫,導致氣血不通,無法上行。或者這兩者都無問題,問題出現在頭部經絡。那麼要治療耳聾病人,可就不是單單方劑一項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腎氣不足可方劑結合導引鍛鍊身體
頸椎腰椎壓迫需要用到推拿正骨手法。頭部經絡不通需要用到艾灸針灸手法。所以很難說某一個東西可以解決所有的病。中醫是全科。
-
9 # 一葉茶1982
中醫學領域有多深?如何做到細緻學習中醫?
中醫學作為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可以說是博大精深。想要系統而全面的學習中醫學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報考中醫藥類的大學,在專業的中醫藥大學裡接受系統而完整的教育。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作為在我們中國流傳了上千年的中醫學、作為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衛生保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中醫學,它既有豐富而龐雜、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浩若煙海的古典醫籍,又有可操作性非常強的、靈活多樣的診斷和治療手法。
實事求是的講,在現代醫學的蓬勃發展下,中醫學在有些人的眼裡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覺得中醫學落後了,覺得中醫藥老土了,那都是因為對中醫學不瞭解所引起的誤會。
個人覺得,就中醫學和現代醫學來講,最顯著的區別並不是治療手法和診斷工具,而是彼此的哲學指導思想。
現代醫學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指導思想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就是所謂的對症治療。
中醫學的指導思想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它把整個人看作是一個整體,對待疾病採取的診斷和治療並不單純的只是針對區域性病變,而是全面而系統的看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才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中醫理論的出現。
而且隨著對中醫學瞭解的深入,你會越來越喜歡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最後祝所有看到這篇帖子的朋友們,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
10 # 三月森林
學習中醫學,要明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才能成為一個大家
首先,要分清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辯證基礎及其八大流派中醫基本理論是以《黃帝內經》裡描述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逐漸演變派生出不同的流派。
根據流派創始者的學術宗旨、研究角度、方法與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學觀念、所處的地域環境和醫療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醫經和經方兩大宗派。其中,以針灸和切脈見長的稱為醫經派;以使用藥物方劑者見長的則稱為經方派。
醫經和經方派幾千年來,在中國中醫歷史舞臺上輪流交替,但理論始終沒有突破陰陽五行思想的束縛。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前,總體上,醫經派佔據主流;《本草綱目》出現之後一直到清代末期,醫經派日漸式微,經方派逐漸佔據中國社會醫學主流。
醫經派和經方派再具體細分,又有以下幾大派別:
“傷寒學派”,“寒涼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補土學派”,“溫補學派”,“滋陰學派”,“溫病學派”。
這八大學派基本上都以《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為指導思想,以“傷寒”為辯證基礎,各自發展出各自的的具體方法和學說。
其次,要分清所選流派與其它流派的區別與聯絡分清中醫各流派之後,就要認真研究各流派的特點、方向和特長,以及各不同流派之間的區別與聯絡。然後,選定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流派,全力以赴。突破之後,再逐漸擴大至其它流派。時刻明白各個流派的特點特長,在具體學習和實踐中慢慢體會把握。這個對於學習至關重要。
第三,要關注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認知區別與聯絡隨著科學認知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現代醫學不言而喻的強勢對比,獨立於科學認知之外的中醫理論和學說,不管是任何流派,其古老的學說與現代科學認知都會有十分劇烈的衝突。
在這方面,導師和師傅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和深刻認知導師和師傅似乎不是太多。不論是自學,還是有導師指導,師傅領路,學習中醫的每一個學子都要在這方面有充足的的思想準備才行。
選擇學習中醫的任何人,都會在不同階段遇到“科學認知”與“中醫理論”嚴重衝突,讓你二選一的難題。誰都逃不過。這個時候,你就會很糾結啦。
第四,等你明白了,你也就晚了很多時候,很多事兒,對於學生,尤其是對於學醫的人都是,等你明白了,你也就晚了。此話有深意,不宜再發揮!聰明的你,自己慢慢悟去吧!
祝所有學習醫學(包括中西醫)的學子都能學有所成!
-
11 # a1414中國欽依
中醫學術有多深?問得好!勤學苦,行在中,思在病。屬讀千卷書,理解素行精!本本有精華!去粗妙取,得行易心,方知為上醫。
回覆列表
謝謝!我只是一個崇尚中醫中藥的愛好者,但同時對中醫來說,也還是一個門外漢。我覺得,祖國的中醫與祖國的的歷史、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中醫遠致至少可追溯到千年的《黃帝內經》,近可看到當前的中西醫結合。我始終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專業的中醫人,最好的途徑1是到正規的中醫院校學習。2是祖上傳統的中醫世家的傳教。3是自學中醫,不排除可以自學有成,但難以自立。當以豐富個人興趣,充實個人生活為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