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曬太陽的過客L

    這個問題可能對於一個還在讀書的在校學生來說略有些困難,但我也經常幫我姐姐看孩子,所以提出一點個人看法。

    首先題中的孩子具體年齡是多大呢?叛逆一般來說發生在青春期,男生多於女生,叛逆的原因大是由於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 “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對於叛逆期的孩子首先要注重溝通,有幾條溝通的技巧希望可以有幫助

    尊重孩子

    家長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不足之處,更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的小孩子的長處比較,要多多鼓勵孩子,多找孩子的優點,減少抗拒心理。

    換位思考

    所有人都會經歷這麼一個階段,只是反應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家長們在看到自己孩子不容易理解的行為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試圖去理解一下當時的心理,次數多了之後就能找到問題所在了

    穩定情緒

    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後,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許犯錯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減負

    父母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長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還要進行他們不願意的培訓,使得孩子們沒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鬆,這樣就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他們討厭生活、叛逆期提前到了,希望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時候也適當的給他們玩的時間。

  • 2 # 著名小號

    來說說我的叛逆期吧。

    我叛逆期是在高中階段。不知道是不是晚了些。

    具體表現就是厭學、就愛與眾不同、感覺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其實世界有多大自己都不知道)、家長說什麼也不聽,這是一種打心眼裡感覺憋屈的時期,不是故意找茬和誰過不去。

    這階段的我就愛跟自己的小夥伴在一起,父母說什麼一聽就煩,而且感覺父母的大道理無處不在,自己只要回家就沒有自由(離家出走我又沒膽)。不過還好,我爸媽沒打過我。在此也鄭重敬告,千萬不要打,越打越叛逆。

    我爸媽和千萬爸媽一樣,也就各種教訓、各種大道理,不停的說啊、說啊,當時懷疑“我爸媽屬唐僧的嗎?這是要把孫悟空念死嗎?”。在和家裡有衝突時,父母說的越多我越感覺壓抑,越想反叛,這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發自內心的感覺。也許是後來爸媽和我吵累了,再有什麼看不慣的他們嘮叨兩句就不說了,用我媽的話叫“兒大不由爺,隨他去吧”。由之而來的是我的失落,感覺爸媽把我放棄了,不管我了,那以後我跟誰吃飯,跟誰要錢呢?於是,自己的心裡不再那麼張狂了,老實下來。再以後就慢慢能聽進去了,爸媽不再用教訓斥責的口氣,而是安靜下來找我談心,感覺爸媽並沒有放棄我,只是更理解我了,我也就不再那麼特立獨行了,也開始學著理解爸媽。

    這個階段描述起來很短,實際過程漫長,有的幾個月,有的幾年。我這就持續了將近一年半。當時把老媽也氣夠嗆,後來她跟我說“不管你吧,你還是孩子,怕你走歪了。管你吧,你又那麼氣人,管的太嚴怕你再出什麼事,那個時期愁死我們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這就是我的個人經歷,對你家孩子是否適用還請自行斟酌,希望給你一些啟發吧。可憐天下父母心!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不贊成父母親對孩子以打為主進行教育,這是最差勁的育兒方式。這樣做,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而你口中“叛逆”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叛逆。

    一般來說,任何一個孩子都會經歷成長過程中的叛逆期。既然是正常軌跡,那麼父母親就應該正視,而不是排他性地貼標籤。

    家長提高自己的情商修養是重點

    孩子犯錯或者是他某些地方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家長的情緒很難掌控,很多時候會爆發。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家長的這種情緒失控會越來越反感。因為,他們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呵斥和打罵,所以,家長首先要做好情緒管理。

    多與孩子交流溝通,給他一些空間

    作為孩子來說,他們也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給自己空間的。不喜歡時時處處被控制,被約束。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提高了,更加渴望“自由成長”。那麼,就需要父母親在處理親子關係時,適當放手。當然,交流溝通還是很有必要的,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他們探討問題。具有同理心,這樣更容易消除隔閡。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

    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尊重他人,卻很少有家長會主動想到去尊重自己的孩子。對於孩子而言,能夠得到父母親的尊重,這是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幸福。比如,有的父母親會去翻孩子的個人日記,這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你想看沒有問題,只要得到了孩子的允許,大大方方看,看完以後還可以探討一二。這樣不是很好嗎?非要弄得像懸疑片的偵探一樣,對孩子疑神疑鬼,缺乏信任與尊重,導致親子矛盾升級。

    實際上,孩子的叛逆期,才是考驗家長育兒能力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你只有盡力去疏導,而不是去製造衝突,多學習總結,才是王道。

  • 4 # 綺心育兒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出現叛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叛逆是孩子自我意識的主張,是對限制與束縛的反抗。父母需要更多的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導孩子渡過這一特殊的時期,以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幼童時期的叛逆

    幼兒時期的叛逆,常常出現在秩序敏感期,2-4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孩子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一些事情,比如孩子希望自己來拿玩具,如果父母幫忙拿了,他會要求放回去,自己再重新拿。如果父母總是責備或不理解孩子的這一行為,孩子內心會焦慮煩躁,表現出叛逆行為。這時,父母要給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尊重孩子這一特殊時期,會使孩子更加自信、更有主見。

    有時兒童的叛逆,是因為孩子經歷了某些事或受到外界影響,這時父母要更多的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和訴求,幫助孩子渡過心理適應期。

    青少年時期的叛逆

    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由於身體、心理發生的各種變化,孩子內心伴隨著成長的煩惱,加上自我意識的增強,容易出現叛逆。

    特別是在孩子小時候,父母陪伴較少,沒有儘早引導教育的情況下,到了孩子青春期,父母才發現孩子叛逆,再溝通教育更加困難。龍應臺說過“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對父母依賴信任,對孩子的教育容易,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再教育就很難了。這時候,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針對孩子的叛逆,父母過於的嘮叨或打罵,只會適得其反,應當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多做正面引導,少做負面強化

    少指責不正確的行為,而是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並加以鼓勵,多做正面引導,少做負面強化,更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比如父母總是指責抱怨孩子“不聽話“,就是對這一行為進行了強化,孩子也會在內心默許自己就是不聽話。

    二、制定規則,獎懲有度,嚴格執行

    三、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不要限制太多

    叛逆多源於對限制和束縛的反抗,父母不要事事包辦,給孩子一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比如對於個人的興趣愛好、個人行為、不會影響到他人的情況下,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決定

    四、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情感交流

    父母儘量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特別是孩子小時候,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感,最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子無話不談,成為知心朋友。如果已經錯過了孩子小時候的黃金教育期,那麼,從現在開始彌補,給孩子多些理解和陪伴。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心感染孩子。

    五、父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有的父母說,孩子喜歡玩手機、看電視,不愛學習,如果父母自己在孩子面前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甚至有的在家裡打麻將,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這種情況孩子叛逆、不聽話,是因為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打罵孩子是沒有效果的,最好的方法是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行為。最好的教育是“耳濡目染,言傳身教”

  • 5 # 愛學習的倆寶媽

    孩子為什麼叛逆?我覺得可能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孩子說什麼也不聽話,越不讓幹什麼越要去幹什麼,一種與家長對著幹的心理。

    孩子叛逆也是有原因的,家長可以想想,是不是經常對孩子指手畫腳,這也不好哪也不對?是不是經常用命令的口氣吼孩子?是不是經常讓孩子按著家長的意思去做?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主見和需求,家長不應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孩子,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你問過孩子喜歡什麼嗎?想要什麼嗎?學會尊重孩子,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從孩子的感受出發,也許會所改變。

    有時候孩子叛逆並不是不聽話,而是單純的不喜歡不願意,比如孩子很喜歡畫畫,你卻偏讓他去學書法,違背了孩子的興趣孩子當然會不願意去了。有時候孩子只是不喜歡家長用命令的口氣要求孩子做這做那的,家長可以換種說話方式,和孩子好好說話,也許孩子更容易接受。有時候孩子就是不聽話,比如怎麼說也不寫作業,那就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吃吃虧,聯絡老師讓老師做出懲罰,有些事孩子經歷過嚐到苦果才會改。

    總之,多多理解孩子,把孩子當朋友,正確的引導,相信孩子的叛逆期很快會過去的。

  • 6 # 育兒路上紅綠燈

    家長的話,未必全對,對的孩子也未必全聽。這就是每一位家長最頭痛的育兒問題——“孩子不聽話”。

    有時候好好說不聽打也不聽,軟硬兼施不奏效,怎麼辦?

    瞭解孩子不聽的原因聽聽孩子的想法中和下,看能否達成共贏別心急,一點點搞定

    關於打孩子,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打的:

    活潑型(外傾型)——可以打

    和平型(內傾型)——不可以打

  • 7 # 拉拉其

    謝邀。作為一個六歲孩子的母親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我認為對說不聽打不聽油鹽不進軟硬不吃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晾他幾天。我們先來分析什麼是青春期叛逆,說白了就是初步有自己的價值觀並想按照自己想法執行的行為。他對今後個人的成長利弊考慮甚少。對長輩嗤之以鼻。他覺得能掌控全世界!自以為是,狂妄自大。有這種傾向的孩子任你剛柔,他自巋然不動。你幹氣乾急,或者說他就喜歡看你被他打敗的狼狽相。基於上述,故而建議晾他幾天。具體對策如下:

    一,找另一個孩子認識並熟悉的長輩幫忙。請他幫助找孩子談話摸清他的真實意圖。一旦知道病根在哪,其它都迎刃而解了。

    二,請父母一定從內心關心孩子。家庭不是戰場,不是法庭,甚至不是講理的地方。你的愛是化解孩子叛逆最好的武器。母親的溫柔善解人意,父親的堅強勇敢果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還有一點很重要,請你們互相恩愛讚美對方,把你們的笑聲留在家裡。

    三,父母應積極認識孩子的朋友。並透過孩子的朋友去更深的瞭解孩子,幫助他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必要時可以和朋友的父母達成共識,及時分享彼此的經驗感受。

    最後想說的就是青春期和更年期差不多,都是人體短時間內快速發生生理變化而導致的。是病,得治。只不過這病需要更多的理解,理性的支援。還有一劑良方:讓孩子愛上閱讀吧。甭管小說詩歌散文。只要能從文字中尋到他要的天堂,一切還不算太壞。

  • 8 # 能媽和崽

    孩子的叛逆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過程,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大多數家長對於孩子的叛逆感覺束手無策,不知道怎樣處理孩子的叛逆。有的家長一開始好好和孩子說,孩子不聽,那這位家長你是站在什麼角度表明自己立場的?

    好好說沒有起到效果,你就動粗,這樣孩子更不會服你了明白嗎?打孩子只能證明你這個家長無能,請問你打了孩子就能證明你的觀點的正確性了嗎?證明不了吧?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思想,打他是最沒有說服力的。

    家長們為什麼不多和孩子溝通那?看看孩子的癥結是在哪裡?多想想,如果你是孩子應該怎樣處理這件事情?把孩子的觀點和你的觀點擺在桌面上,讓孩子自己分辨哪種觀點是正確的,比較好的,這樣孩子不就順理成章的接受了嗎?家長們千萬不能打罵教育,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是嘴服你了,心也不會服的!

  • 9 # 家庭教育感悟

    孩子進入初中以後不是越來越懂事而是做事情越來越不考慮後果,而且還要一意孤行不管父母說的對還是錯,孩子通通視而不見當做了耳旁風,結果導致整個家庭處於極端的不安定狀態,令很多家長頭痛不已,那麼應該怎樣來與初高中叛逆期的孩子溝通交流呢?,以下就這個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第一點:家長要了解初高中階段孩子的身體特徵和心理特徵和孩子所成長的三個階段:

    孩子進入初中和高中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大和身高的增長,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了兩個特徵:第一個特徵:身體上處於半依賴,半獨立狀態,第二個特徵:思想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狀態。半成熟就是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面對事情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半幼稚就是孩子會在有些錯誤的獨立思想指引下下失去責任感和危機感,做事情不分場合不計後果!面對中考和高考不好好學習開始進行不計後果的貪玩,而且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不接受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的教育管理,導致整個家庭硝煙瀰漫,衝突不斷,因此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出現以下幾個階段的變化:

    以上三個階段其實也是我們很多家長自己的成長曆程,尤其是第二和第三階段所出現的嚴重問題和帶來的嚴重後果不能出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第二點:家長不要罵進入初中和高中的孩子更不要去打他,因為這根本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激怒孩子的情緒,惡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面對媽媽的指責,諷刺,挖苦,辱罵很多孩子都會進行反抗,進而反唇相譏,如果家長動手打孩子,有的孩子還會還手與父母產生激烈的衝突,結果使矛盾擴大話,僵化父子(女)關係或母子(女)關係,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然而很多家長卻說:“當時氣的實在不行。” 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進入初中和高中以後,正處於熱血澎湃,血氣方剛的逆反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做事情往往會不計後果,他們的思維是剛性的,強硬的,是不容易屈服的。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方法,擺出一個高高在上的姿態,用家長的身份去強迫孩子,那麼只能是硬碰硬,剛對剛,最後只能摩擦出火花,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第三點:家長千萬不要延續著教育小學兒童階段時候的方法和思維來教育進入初中和高中的孩子。

    孩子在小學犯了錯誤不聽話的時候,只要爸爸媽媽一生氣一發火孩子立即就會服軟,這就是很多家長所說的:“我孩子小時候也很乖也很聽話”,我在與很多進入初中和高中的孩子談起他們在小學階段犯了錯誤爸爸媽媽教育他們的時候,孩子們對我說:“小時候只要爸爸媽媽一生氣說不要我了,或者說要把我關到地下室,或者說不給我買玩具,或者說不帶我吃好吃的,或者說不喜歡我了,或者說不給我買新衣服了,或者要打我的時候,我就嚇的不行,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搞笑,覺得當時自己真的好傻,”我接著問孩子們:“那麼現在你們害怕爸爸媽媽嗎?”很多孩子說:“現在我才不怕他們呢!”因此面對初高中的孩子家長要採取理智的方法教育孩子,如果用打罵的方式解決問題,只會激起孩子更大的牴觸情緒!有的媽媽在盛怒之下罵出了“畜生,豬狗不如,廢物等等”一系列有損孩子人格的話語,而這個時候性格剛強的孩子會選擇當面反抗,性格柔弱的孩子會選擇沉默不語,無論家長怎麼罵孩子就是一聲不吭。不管孩子採取那種方式面對父母的教育,最後都只能是不歡而散,無果而終! 同時還有很多家長溺愛孩子,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很少打罵過孩子,當孩子進入初中和高中以後開始變得不再聽話,開始迷失自我不好好學習,開始不接受爸爸媽媽的教育管理,開始和爸爸媽媽頂嘴,結果父母在盛怒之下開始打罵孩子,由於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捱過打,現在突然之間父母開始打罵自己,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巨大反差讓孩子根本無法接受,結果父母越是打罵的厲害,孩子越是反抗的厲害,即使父母說的是對的,孩子也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來氣父母,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化,這一點務必要引起家長足夠的警惕和深刻的反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了銀子泡溫泉變黑後怎麼變回原來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