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21水逆退散

    文章以“我”和老餘一晚一早所見所聞為順序,圍繞“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誰”,設定了兩次誤會、三個懸念,分兩個層次,刻畫了一組人物,展示了他們助人為樂的美好品質。

    行走在深山裡的“我”和老餘,在淡淡月光下,穿過梨樹林,發現了竹篾泥牆的小茅屋,房門外扣,屋裡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白木門板上用黑炭寫著“請進”兩個字。“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自然產生疑問,形成第一個懸念,領起了全文。

    得到幫助的“我”和老餘,以為前來送米的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於是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可是瑤族老人說他不是主人,而是過路人。第一個懸念引出的第一次誤會消除了。

    第一次誤會的消除又引出第二個懸念。瑤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誰”呢?瑤族老人說,他從一個趕馬人那裡打聽到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瑤族老人的講述產生了第二次誤會。到此,是小說的第一個層次。

    從哈尼小姑娘的出現到引出解放軍戰士建造小茅屋的故事,是小說的第二個層次。“我”和老餘、瑤族老人正在修茸小茅屋時,看見了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約摸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晴,“我”料想她就是梨花。瑤族老人也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說不要謝她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第二次誤會消除了,接著產生了第三個懸念:解放軍戰士為什麼蓋房子呢?

    三個懸念、兩次誤會,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到小說的最後,透過哈尼小姑娘的述說,“我們”終於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軍戰士為了方便過路人,學習雷鋒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動,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幫助過路人,一直照料著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後,她的妹妹就接著照管小茅屋;瑤族老人、“我”、老餘等過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盡力照料小茅屋。

    表達效果主要是:透過懸念和誤會的安排和展開,使文章波瀾起伏、扣人心孩,増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煎鵪鶉蛋的做法,煎鵪鶉蛋怎麼做好吃,煎鵪鶉蛋的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