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4696968572
-
2 # 歷史研習社
寫論文的方法都是相通的,現在以歷史類的論文來舉例。
好的論文、教訓,如何提高速讀能力、如何解讀史料,如何強化自己的問題意識時間很緊迫,要找要讀的書籍和材料很多,那要怎麼做才能儘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去獲取最多的資訊呢?
我覺得有這樣幾點可供考慮,即“緊扣核心,善用目錄,勤做筆記,勞逸結合”。緊扣核心,一是緊扣你論文的需要,從學術史入手,先閱讀最直接的研究著作和資料集,從而以此拓展開來,擴大你的材料閱讀面和收集面;另一個是緊扣你學習的課程,如各位進來都要上導師和導師的課,那就可以根據這門課的相關閱讀書目,拓展自己的閱讀面。由基本書目入手,進而博覽其他相關的書籍,加深自己的知識結構。
這些書未必與自己的論文有直接關係,但對於理解整個時代變遷的背景和原因,都是很有幫助的。
善用目錄,就是要利用好我們現在整理好的各類目錄,包括四庫、三編、民國書目、報刊目錄、文史資料目錄等等。臺灣的張玉法教授先後編了中國現代史和中國近代史的史料指引,可以作為大家的入門書,但我們要看的其實比他所編的要多很多,所以善用各類目錄,可以為大家節省不少時間,確定哪些書要先讀,哪些書可以在最後再翻閱即可。
另外,大家在讀各種論著的時候,先從目錄入手,琢磨作者的思考邏輯,再翻幾頁內文論述,大致也就可以判斷是否值得花時間去讀、抑或是作為一個文獻的註腳抽取其摘要即可。導師曾說,進圖書館,一架架書順序讀去,就知道該如何讀書。其實很多書是不需要精讀的,只是需要我們知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做過相關的研究,那就足夠了。
由於我們大量的書籍其實是泛讀,因此勤做筆記就相當重要,因為你需要記下大量的學術資訊:作者、書名、出版年月、主要內容、相關與否和是否精讀等等,這對於各位在最後寫參考文獻和回頭參閱相關資料時非常有用。
另一方面,大家在讀報紙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做筆記,因為為了找資料而讀報紙,往往會忽略了其他的相關資訊,所以大家不妨在筆記本的背面另起一類,專門記錄一些你感興趣、或者你認為可能相關的條目,不需要抄錄詳文,只要有明確的時間和出處,無論是日後你尋找新的研究題目抑或是重新查閱,都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
勞逸結合,指的是大家要適當分配休息時間,不要疲勞作戰。每天從八點半到十二點,兩點半到五點半七個小時的查閱資料時間,以及晚上七點半到十點半三個小時的閱讀整理消化時間,已經是非常疲憊的了,所以我建議大家,一是要保持午休的習慣,二是保持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鍛鍊時間,三是十點半後看看電影娛樂一下,四是週六日抽出一天時間放鬆放鬆,這樣形成規律,會比較有利於大家的持續作戰。
當然,這些時間安排都是僅供參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有些同學喜歡不睡午覺,晚上看書看到一兩點都沒問題的,那就真的是非常有做學問的潛質,不過那是天生的,模仿不來。如果大家做不到的話,還是勞逸結合地好。關鍵的在於單位時間內的學習質量,而不是一味地延長學習時間,對不對?
-
3 # 依然ybc
大一、大二的學生對於寫學術論文還沒比較陌生,但是大三、大四的肯定是多少有些瞭解,特別是現在的大四畢業生,都開始畢業論文的選題和開題報告的撰寫,甚至有些已經完成了畢業論文。關於如何寫論文經驗分享的很多,各種書籍,網站影片教學都有,在此僅僅拋磚引玉,提出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私下多多學習,還可以向我們諮詢瞭解,最好的自己透過學習多發幾篇論文,然後把寫論文的心得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下面說重點,純粹個人的總結,多有不足,萬望體諒,有選擇的看,辯證的看,僅供參考。
1)培養自己基礎的學術能力
基礎的學術能力是指你做一項研究最基礎,都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個人以為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對於生活的敏感度和熱情,因為只有對於生活充滿熱情的人、對於生活有很多疑問的人,才可以不斷的督促自己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進而去找到答案;其次是流暢的表達能力,我們雖然不要求大家文采飛揚,但是去做一項學術論文,你的文字本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或者說你心中想到的,筆下一定會有,這對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多閱讀一些學術論文
我們經常說,學術研究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沒有人能夠寫論文就像寫散文一樣,提起筆洋洋灑灑幾個小時,結束就可以了。你要做好文獻綜述,就是要了解別人已經做了什麼樣的研究了,別人現在已經出了什麼成果,目前別人在某一個領域已經研究了多少,自己剩下多少可以進行研究。
3)多寫學術論文、多收集素材
讀別人的文章,一定要收集素材,瞭解別人寫作的思路與框架,這一點和看電影、電視劇其實是一個一個道理,因為我自己看電視比較多,所以,每當看一部電視劇的時候,我會不停地去猜想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可能的導演思路、可能的結局等等。讀文章多了,自然瞭解一些基本的寫作框架和思路,這樣自己即使照貓畫虎,也可以完成一篇像樣的文章,這種文章寫得多了,有一天靈機一動,一篇創新型文章就出來了。
回覆列表
寫論文的時候,不要自己意淫亂想亂編,以至於漏洞百出。先明確,論文結構完整為問題對策的一一對應,資料分析和數學模型等是用來定位推出問題的,理論是用來分析案例的;後面,才是看人家的論文,依葫蘆畫瓢,取其精華,濃縮替換成自己的。還不會的話,關注公眾好,OKarticle,學習,當然還可以找我代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