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06501369223

    讀書筆記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像吃帶葡萄乾的切片面包,另一種是像導遊給別人介紹一幢大樓。

    第一種方法,就是你現在用的方法,把書一頁一頁看,找到中間好的部分記下來,就像找切片面包裡的葡萄乾,但這樣必然導致不夠系統。網上有一種叫RIA的讀書方式就是這樣,RIA將閱讀分為:R(閱讀片段)、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和A2(以後我怎麼應用)。

    第二種方法,也就是你想找的系統方法,將一本書的結構和內容分成若干部分,類似解剖,弄明白整體結構,分清每個層次,讓我們更快更好的吸收我們所需要的營養。副作用是如果拆的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別人推薦,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我理解的拆書分為六個步驟:

    比如導遊給你介紹一個大樓,這個樓原來是大上海的第一個銀行(歷史背景),使於當時的人們做進出口貿易(中心思想),這個大樓分三層,一樓是散戶業務,二樓是大客戶業務,三樓是辦公室(三層結構),有樓梯,沒電梯(過度關係),我帶大家參觀一下,這個地方最重要,XXX偉人曾經在這裡存過錢(略讀與精讀),大家可以在這裡拍照留念,與工作人員交流一下(活動)。

    1、瞭解本書的相關背景:為什麼有這本書?讀這本書能解決什麼問題?很多書不是憑空而來的,要麼是“接著說”別人的理論,要不然來自作者實踐,很多時候瞭解一下本書的產生原因,必不可少,瞭解一本書的“前生今世”對我們瞭解整部書非常有益,尤其是有些引用的書目,我們有條件,最好找到原書看一下。當然,作者生平也可以瞭解一下,瞭解一本書它爹的想法,也能對這本書有更好的理解。

    2、瞭解書的中心思想:這個是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一直強調的內容,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這是為了應付教委的考試,其實不然。再博大精深的學問和著作,必然可以用一、兩句話概括。比如佛學,概括“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涅槃寂靜。”當然,可能會比較籠統,那就多加幾句話唄。無法整理出中心思想的書,那不看也無妨。這個我們有現成的工具可用,比如在書的推薦說明或者是有些人寫的導讀。

    3、對邏輯結構的拆解:這個,就是書本的目錄,很多人看書不喜歡看目錄,直接翻。這個不是一個好習慣。要知道,電腦比我們人腦速度快多了,電腦還有一個FAT表(檔案分配表),相當於一個目錄。看了目錄,才知道這本書分成幾章,每一章的目的和目標是什麼。瞭解了這本書的結構,我們才好繼續看。這也有現成的工具,一個是書的目錄,一個我們可以先畫畫思維導圖,別急著翻書。這個時候可以搞清楚,每一章之間的邏輯關係,然後再具體看。

    4、略讀與精讀的拆解:這個敘述起來可能稍有點問題了,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和環境不同,只能因人而異。通常,在拆書幫裡把書分成四類:理論、實戰、故事、其它(非常反對“其它”這種分類方法,還不如叫綜合)。一本書,和培訓一樣,先要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內容,然後才能講授新的內容。這個時候,可以不一定從頭開始看(很多故事書也可以如此操作,偵探小說除外)。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或者急於瞭解的內容看。比如現在好多電視劇,看完第一集就可以直接看最後一集,中間的大部分內容,閉上眼睛腦補一下即可。看書,通常也可以有意識的跳過一些章節,這非但不是囫圇吞棗,反而會練習邏輯思維能力,大不了腦補不上,再回頭看一下。

    5、掌握書本中有意義的案例:這個時候才用到RIA,就是你現在使用的方式。好的故事書,理論書都能摘出一些為我們日後工作所用的案例。因為讀書,大多是職業有關係,多掌握一些案例,有助於工作的推進,比如課程中的故事案例等等。實際上我們看書的過程中,也特別痛恨大段的理論,一是看完沒感受,二是根本記不住,反而是一些小故事,讓人記憶猶新,還能說明很多大道理。

    6、組織拓展活動:這個比如說組織讀書愛好者活動,讓大家互相分享一下最近讀什麼書啊,有什麼收穫啊,以後要如何應用啊(用不用再兩說)。過程中,剛才提到的1、2、3、4步大家都要自己做一下,而且這個用不了太多時間,然後大家可以互相比對,看看理解上有什麼差異,先統一方法論,以後才能更快更好的交流,比如每個人看一兩本書,週末用五分鐘時間,把自己看的書給大家推薦一下,最後整理成你需要的讀書筆記才是鮮活並且有用的。

    再補充一句,寫讀書筆記是為了更快更好的瞭解一本書,包括思想,結構,邏輯和知識點,把書中的精華整理出來,讓內容為我所用,“用”才是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一篇寫秋天的500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