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剛剛講過

    這個問題似乎有一種《三體》小說裡的科技鎖死的味道。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只能簡單地看到兵器只是止步於重機槍,而是要看到,如果重機槍只能是人類兵器的最高限值的話,那麼就意味著推動子彈發射的動力系統只能止步於火藥推動,可以推動火箭出現的新型燃料(液氫等)無法實驗成功,而對於敵軍的殺傷能量也只能止於各種火藥,核能也不會出現。並因此導致人類的科技歷史只能限定於這個大框架內發展。

    完全滿足重機槍的水平,沒有更新的突破性的科技應用的話,唯一可以繼續發展的就應該是大口徑火炮了。說句實在話,現代火炮也基本上就是放大版的重機槍,更有許多高射炮可以放平炮口當重型機槍在戰場上應用的案例。

    而人類探索太空的唯一希望也只能依託於大炮。在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嚴謹且博學的作者就是根據所推算出來的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以及所需要的脫離地球引力的速度,而反向推算出必須要造一架“內徑9英尺,厚度6英尺,長900英尺”的巨型大炮。當然,實際應用中,這樣的大炮很難最終實現載人飛行,畢竟,還需要考慮到大氣摩擦以及登際月球的減速等等各種問題。

    而回到日常生活中,如果兵器的上限是重機槍以及一脈相承的火炮。那麼,機械化的發展自然不受影響,而噴氣式的動力裝置也會與火藥兵器遵循同一原理。人類的交通工具,可以發展到汽車、火車、噴氣式飛機等等沒有太大問題。

    而電力學與磁力學的發展則有限制了,換句話說,人類對於電以及磁的研究與應用只能限制在較初級的地步,難以向上突破。

    同樣,電、磁方面的限制,則制約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研究,最多隻能看到或發現透過最大效率的光學顯微鏡能看到的世界。原子以及電子的研究一定被鎖死的發展界限以外。

    農業生產的最高成就,只能是經驗主義下的嫁接與雜交,不會到達轉基因程度的研究。

    工業則是越來越大的機器化、自動化生產。電腦化、網路化則難以達到,最多會產生較為原始的大體積式的電子管式的計算器,而難以實現電腦的問世。

    電影會是最普及的大眾娛樂形式,電視難以誕生。報紙與廣播將會成為接近永恆的媒體霸主。

  • 2 # 奕天讀歷史

    如果人類兵器只發展到了重機槍的水平,就停止了,人類的歷史會怎麼發展呢?這會產生一個驚人的訊息,人類滅絕了,而且時間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1851年,比利時工程師加特林設計了世界上的第一把機槍,1883年,美國工程師馬克沁研製出了第一挺重機槍。

    有了矛,自然要有盾,為了防禦步槍、機槍的攻擊,1855年英國工程師科恩,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輪式裝甲車,並且裝配了機槍。

    火炮比重機槍出現的早,裝甲車也比重機槍出現的早,然後不讓這些武器發展了?除非人類滅絕了。

    1915年,火炮裝配到了裝甲車上,逐漸演化成了坦克。1917年,大口徑的火炮也裝在了坦克底盤上,成為了自行火炮。

    這些武器的進化都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果不讓進化了,那隻能說明人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滅絕了,沒其他的發展方向。

    現代人類之所以被稱為智人,就是因為擁有更聰明的大腦。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決定了,人類是不會停止使用自己的大腦的。特別是針對矛和盾這種必須面對的問題,持續研發出各類的新型武器裝備,是人類競爭的必然結果。

    地球上除了智人,還曾經生活了很多其他人類,能人、直立人、匠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等等。這些人類曾經在同一時間段,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除了智人之外,其他人類都消失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已經有考古發現證明,至少在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發生過不止一次的戰爭。

    既然戰爭貫穿人類的發展史,那麼武器和防禦裝備的不斷進步就不可避免了。

    以前是智人對其他人類種群,其他種群滅亡後,就是智人內部的社會群體之間。人類的武器,開始只是木棒、石器,然後進入了金屬冷兵器時代,之後又進入了火器時代,現在又進入了資訊化、智慧化武器時代,以後還會繼續發展下去,所以,除非人類滅絕,否則,武器的發展是不會止步的。

  • 3 # 端木廣

    有一句話講。當第一個原始人抬頭仰望星空陷入沉思。只要我們不滅絕,那我們終有一日會登上它。

    就好像我們在地上發現了一顆寶石,那麼我們未來幾十萬年都只是我們彎腰拾取。

    如果說只發展到機槍。我們也不會停止探索。我們依然邁向浩瀚。。。用人類的雄心萬丈。

    如果我們真的之發現到機槍,我們也會不斷改良,用電激發。用液氮冷卻。喀秋莎的發射方式。電子化。資訊化。任何未來的科技都會不斷加強機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次體檢,看見體檢單上面都有齲齒,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