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農家營

    不知道你說的籠子是哪種籠子,但是道理是一樣的。雞有模仿的習性,最開始可能被誘導進入籠子,但是2-3天以後自己就自覺進籠子了,其他雞也會學習和模仿,最後晚上都自覺進籠子了。

    農村養殖戶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點來進行雞的馴化,比如讓雞晚上自覺回雞舍,睡在棲息架上,在同一個地點下蛋等等,這樣就避免了養殖管理中的麻煩。有些養殖戶不知道如何馴化,結果漫山遍野找雞,找雞蛋,想晚上進行集中防疫也沒辦法實現。當然,如何進行土雞馴化也是有一定門道的。

  • 2 # 科學興農

    不過因為家中院子裡栽種了幾棵槐樹,每天天還沒有黑,公雞帶著老母雞就飛上了樹,只有那些帶著小雞仔的老母雞才會進雞籠休息。現在想想雞上樹休息還挺有意思的,晚上睡覺都不會從樹上掉下來。這倒讓我想起了睡在繩子上的小龍女了。

    雞會自覺的進籠子睡覺一部分是天性使然,一部分是後天馴化的結果。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做“倦鳥歸巢”,雞也是屬於鳥類的,所以到了晚上也是會自覺的“歸巢”的,不過雞屬於馴化後的鳥類,所以“歸巢”就變成了回籠。

    但是農村的雞籠不像鳥籠子,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雞籠很多都是沒有門的,或者是有門第二天主人也是會把雞放出來的。以前我家的雞籠都是用藤條編制的,上面是沒有門的。剛買回家的小雞仔可能不會主動的進籠,但是在老母雞的帶領下,或者是人們多往籠子裡攆幾次,雞仔就記住了。

    還有就是雞的眼睛到了晚上就看不見東西了,這是雞的一個生理特徵。所以在天還沒有完全黑下去的時候雞要趕緊回籠子休息,這樣才能夠保障自己的安全。也正是因為晚上雞眼睛看不見,所以雞到了晚上膽子特別小,有強光照射都會被嚇著。並且雞晚上的時候天敵非常多,什麼黃鼠狼、狐狸的都會捉雞吃,所以還是提早進籠比較好。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這樣一句老話,叫做“雞回籠早,天氣晴好;雞回籠遲,大雨將至”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天氣好的時候蟲子比較少,雞就很早就會回籠了,天氣不好的時候,土裡面的蟲子都冒出來呼吸了,吃的比較多,雞就會回籠晚一些。這樣能看出來雞都是有自動回籠休息的習慣的。

    還有就是上面提到的雞上樹,雞會上樹這一點其實和回籠子差不多。也是由於雞本身是鳥類的天性,以及晚上躲避天敵才會如此的。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因為雞腳部的肌肉特點,雞全身放鬆的時候,雞的腳部雞肉就會緊張起來,這樣雞在樹上休息的時候,爪子是會牢牢的抓住樹枝的,所以才不會從樹上掉下來。(三)

  • 3 # 大鄉

    過去農村養雞以散養為主,散養也會給雞搭一個相對固定、舒適的雞窩。而一般規模化養雞則是籠養為主,在整個飼養週期中,一般都會呆在雞籠子裡。題主所問“雞為什麼晚上會自覺進籠子?”應該是在散養狀態下,用雞籠子做雞窩的情況。

    對散養雞來說,雞窩是雞長期居住的場所,時間一長就會建立一種“歸屬感”,當然“雞窩”的形式並不侷限於磚石結構搭的,木箱、柴草堆、鐵網籠子都可以。雖說鐵籠子在人們印象中有種“牢籠”的感覺,但對雞來說如果沒有安全威脅一樣可以建立“安全感”。

    但也有雞不進窩的情況,那就是雞受到環境中的某些威脅,例如地面上嘈雜不堪、被狗或孩子追趕、夜晚被黃鼠狼偷襲等等,這些外來的威脅會使雞產生應激,夜晚也不會回窩裡睡覺。這也是雞夜晚喜歡在樹上睡覺的原因,因為樹枝離地面還有一定的距離,是相對安全的環境。

    當然對於長期籠養的雞來說,突然放開後,也很難再回到籠子裡。因為雞沒有建立返回籠子的習慣,一旦放開後,反而更喜歡外界的自由,這時候能再抓回來就不錯了。

  • 4 # 馬伶俐

    雞夜晚自覺回籠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雞夜晚自覺回籠是因為雞屬於鳥類,相信學過生物的各位小夥伴都知道鳥類它的特徵,其實鳥類區別於其他種類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夜歸巢。每當夜晚的時候,鳥就會在樹上選擇一處自己認為比較安全的地方休息。而雞作為飛不高的鳥類更為典型,因為雞飛不高,所以不能像鳥類。其它動物高高的在書上休憩,所以最後它只能回籠休息。

    第二個原因屬於外部原因,雞在晚上的時候會回籠與它的天敵黃鼠狼有關。大家都知道一句歇後語,“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老祖宗鮮活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黃鼠狼一直對小雞“心心念念”,所以,雞為了躲避黃鼠狼的騷擾,為了不願意在黃鼠狼的房間甚至是肚子裡到此一遊,小雞才會願意回到安全的雞籠當中。

    第三個原因其實是與雞的習慣有關,哪怕是小雞也會慢慢的適應安全的環境。在夜晚自己感覺不安全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心甘情願的回家。慢慢的就演變成了黑夜回籠的好習慣。後來,雞越來越適應安全的環境,最後才會主動回到自己的“安全屋”。雞是特別“乖”的動物,所以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也應該像雞寶寶學習,天天早早的起床努力,然後晚上乖乖的回家休息。

  • 5 # 堅果拿來

    雞進雞籠睡覺是一種本能反應,就像人晚上得回家睡覺一樣,是本性使然,也是習慣。

    農村養雞都知道,雞晚上視力不行,要不回窩就沒有安全感,容易被天敵抓獲。

    所以籠子對雞來說是躲避敵人和睡覺的安全港灣。

    有些雞特雞賊,會選擇晚上在雞籠上睡覺或者飛到樹上睡覺,對雞來說越高的地方越安全。

    幾乎沒有雞會窩在地上晚上睡覺的,鵝和鴨子有時也會窩在高處睡覺。

    一方面保障自身安全,一方面沒有小蟲子叮咬!

  • 6 # 獵奇動物社

    以前,家家戶戶都會養幾隻雞,一方面能夠保證雞蛋的供應,一方面逢年過節或者親戚朋友來訪,還能殺只雞招待一下。不過,不同的人家養雞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最常見的有三種:籠養、散養以及雞舍飼養,其中以籠養作為常見,這是因為籠養不僅能防止雞走丟,還能防止黃鼠狼“偷雞”。

    當然,以前的籠養也不是像現在養殖場裡的籠養那樣一直待在籠子裡,它們在白天是散養的,可以在院子裡甚至是路上溜達,不過,到了晚上,不需要像放羊那樣趕,它們就會乖乖的回家,此時只需要開啟鐵籠子的口,它們就會魚貫而入。

    那麼,為何雞到了晚上會自覺地進到籠子裡呢?這個習性其實與它們祖先的習性有一定的關係。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雞進籠與祖先習性有關

    所有家養動物都是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而且多數的家養動物的祖先只需要將“家”變成“野”就可以了,比如家鴨的祖先野鴨(綠頭鴨和斑嘴鴨)、家豬的祖先是野豬等等,不過家雞不同,它的祖先並非野雞,因為野雞是雉雞的俗稱,而家雞是由野生原雞馴化而來的,原雞與雉雞是同科不同屬的鳥類,差異非常的大。

    野雞(雉雞)

    從目前的考古來看,中國是最先馴化原雞的,馴化的時間大約在距今8000-10000年之間,而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是狗,馴化時間大約在距今約1.5萬年前,所以家雞也是比較早被馴化的動物之一。

    雖然家雞與祖先已經分道揚鑣了接近1萬年的時間了,但是一些習性依然遺傳了原雞,其中主動進籠的習性就源於原雞的歸巢習性

    野生雌雄原雞

    原雞是雉科原雞屬下的鳥類,它們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印度、印尼以及中國,從棲息環境上看,它們喜歡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低海拔(1000米以下)的次生林、闊葉混交林以及竹林之中。

    與大多數的鳥類一樣,原雞也是群居性的鳥類,不過,原雞是“一夫多妻制”的鳥類,一個原雞群通常只有一隻成年公雞,剩下的均由母雞和小雞構成,原雞也具有領地意識,公雞的鳴叫其實就是宣誓主權的一種行為,用來提醒附近的公雞不要靠近。

    原雞雖然會飛行,但是它們主要還是在地面上活動,不過,它們不像其他鳥類那樣築巢,即便是在繁殖期,它們也是在地面上刨一個小坑,裡面鋪上軟草就結束,而且繁殖期一過,它們就不再回巢了。

    那麼,它們回巢的習性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原雞是一種晝出夜伏的鳥類,它們到了晚上就會飛到領地中的固定的大樹的樹枝上休息,這就是它們的回巢習性。

    家雞也是如此,在人類的馴化下,它們很少有機會去到樹上,而且在籠養、剪翅以及人為的篩選下,雞的飛行能力也比較差了(散養的土雞依然具有一定的飛行能力),並且長期的籠養,讓它們把籠子當成了自己的“家”,這樣雞就不需要人去趕,到了傍晚,它們就會主動的回到籠子裡了。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的因素,雞主動的回籠子裡,還與下面兩個方面有關。

    食物相關

    籠養雞其實是以前農村最常見的一種養雞的方法,白天這些雞是散養的,可以自由地溜達,在院子裡或者街上,在此期間,雞幾乎是不需要餵食,因為它們可以從外面的草地上獲取一些昆蟲、草籽等食物。

    但是,單純地讓雞自己去覓食,雞的生長速度是比較慢的,尤其是母雞,它們產蛋的質量雖然很高,但數量是沒有保障的。

    所以,以前養雞即便是散養也會喂兩次,第一次是早晨出籠之前,第二次就是傍晚回籠之後,這兩次均是在籠子裡進行的,籠子裡會有一個專門盛雞食的盆子,也就是說雞溜達了一天,回籠子其實是能夠吃到充足的食物的,這樣雞自然就願意回籠了。

    環境相關

    在野生環境下,原雞晚上飛到樹上去休息,目的是為了躲避來自於地面上的天敵,畢竟雞到了晚上視覺能力幾乎為零,應對威脅的能力也很差。而被馴化後家雞後,雖然雞擺脫了許多野外的天敵,變得相對安全了,但是,它們還有兩個最大的威脅:野貓和黃鼠狼(學名黃鼬)。

    這兩種動物都是晝伏夜出的,雖然它們的主要獵物並不是雞,但是一旦讓它們發現了晚上還在院子裡溜達的雞,它們也是不會放過的,而這恰恰也是以前人們養雞一般都是白天散養,晚上籠養的原因,而且記得以前我家的雞回籠之後,我媽都會在籠子上面(開口處)用一塊木板和石頭壓在上面。

    而家雞晚上主動回籠的習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與躲避這些天敵有很大的關係,畢竟在鐵籠子裡,黃鼠狼和野貓很難捕殺它們。

    寫在最後

    雞晚上自覺地回鐵籠子裡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因素導致的,這與它們祖先固定棲息地的習性,籠中食物供給習慣以及安全性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儘管鐵籠子裡沒有了自由,但有比自由更重要的東西,況且長期的養殖行為也讓它們知道天亮之後,就可以再出去溜達了。

  • 7 # 梨城雅士

    這種動物的歸巢性,

    表現了生存適應性,

    自然選擇和遺傳性,

    是長期進化的反映!

  • 8 # genwal

    雞敏感膽小,到了晚上雞困了需要睡覺休息,雞要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才能睡的放心安心。籠子對於雞來說就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因為它經常在籠子裡睡覺,已經有過安全的體驗,日久已成習慣,所以到了晚上雞就自覺進到籠子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字電腦輸入法發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