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市明天

    不一定,但是總體來講太陽紫外線可以殺滅大部分病毒。尤其是對於透過呼吸道傳播的病毒殺滅較好。但是對其他傳播途徑的影響有限,例如腸道病毒。

  • 2 # 明亞董小晴

    天氣暖和了病毒消失應該是不可能的。畢竟李蘭娟院士提到過需要56度30分鐘,而中國夏季最高氣溫也打不到56度。

  • 3 # 營養師呂喜樂

    這要看什麼病毒?病毒的生存環境也十分挑剔的,有些喜涼有些喜熱,不能一概而論!比如炒熟的一盤菜,放涼低於65度就開始產生細菌!

  • 4 # 掙脫枷鎖的囚徒
    有人說天氣暖和了病毒就會消失,請問有科學根據嗎?

    有人用肯定句式說過天氣暖和了2019-nCoV病毒就會消失嗎?

    如果有點醫學常識,甚至基本科學素養的人都不會這麼說吧。

    因為,2019-nCoV是一種從來沒有被發現過的全新的冠狀病毒,才被稱為“新冠”。

    既然是新的,人們對它不瞭解,任何以肯定句式的事發都缺乏證據。

    但是,它盡然闖併為禍人間,我們就需要對付它,怎麼辦?

    只好把它當成它的堂兄弟的堂兄弟,即其他人類冠狀病毒們來對付——既然是親戚,就可能長得像,脾氣和危害也可能像。

    比如,衛健委的指南中,有關如何殺滅2019-nCoV的段落就是照搬WHO的指南,講明瞭就是參照SARS和MERS病毒的研究。

    當然,有關的其他一些生物學特徵,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也可以參考SARS和MERS病毒,以及其他人類冠狀病毒的資料。

    具體到本問題,也同樣適用這一原則。

    那麼,環境溫度對2019-nCoV的存活和傳播可能有什麼樣的影響?同樣可以參照其他人類冠狀病毒的資料。

    最新綜述:高溫可以縮短冠狀病毒環境中存活時間

    2月6日線上發表在“醫院感染雜誌”上的一項綜述對各種人類冠狀病毒在環境物體表面存活時間進行了彙總。

    來自德國的作者透過對多達22項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各種人類冠狀病毒在無生命物體表面,比如桌面,門把手,塑膠或紙張表面的存活時間存在很大差異。

    總體上,根據不同的材料和條件,人類冠狀病毒可以物體表面存活2小時到9天,並可以保持感染性。

    其中,有少數研究顯示溫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

    比如,TGEV這種病毒,在不鏽鋼表面,4℃下可存活28天以上,20°C下存活3–28天, 40°C下則只能存活4–96小時。

    MERS病毒,在不鏽鋼或塑膠表面,20°C下可存活48小時, 30°C下則只能存活8–24小時。

    遺憾的是,沒有有關SARS病毒在不同溫度下存活時間的對照研究。

    但是,有研究顯示,SARS病毒在常溫下,在金屬、木材表面可以存活4-5天;而在紙張表面的研究,一項說可以存活4、5天,一項說只存活3到24小時。

    可見,有限的研究顯示,環境溫度對人類冠狀病毒在環境物體表面存活時間有極其顯著的影響。

    溫度對2019-nCoV傳播可能的影響

    2019-nCoV作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溫度對其在環境中存活的時間也可能會有影響。

    我們知道,2019-nCoV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

    雖然,兩種傳播方式病毒都有一個體外“旅程”,但是,飛沫傳播指患者“噴”出的病毒直接進入易感者的呼吸道內,體外旅程時間很短,溫度的影響幾乎可以不計。

    我們知道,人體的核心體溫(包括肺內)是37℃,病毒既然可以在人體感染,無論體內外,37℃的“高溫”自然不會殺死它。

    可見,即使是盛夏的高氣溫也不會直接殺死2019-nCoV,甚至不會影響其透過飛沫傳播。

    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夏季高溫環境,2019-nCoV照樣可以透過飛沫傳播。

    但是,研究也已經顯示,在體外環境,相對高溫可以顯著縮短其他冠狀病毒的存活時間。那麼,自然就有可能縮短2019-nCoV的存活時間,並可能降低其透過接觸傳播的機會。

    可見,雖然,夏季高氣溫不能直接殺死2019-nCoV,甚至不影響其透過飛沫傳播。

    但是,流行病學特徵清楚地顯示,疫情暴發以來,COVID19在北半球溫帶相對低溫的地區傳播最為活躍;而在低緯度的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傳播顯然受到了極大抑制。

    比如,泰國發現了武漢以外的第一個病例,與新加坡一起是疫情開始階段中國境外的熱點疫區。新加坡由於輸入性病例急劇增加,甚至被有的專家稱為觀察疫情發展的標杆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首先在沒有被“看好”的南韓、義大利和伊朗大暴發。

    而早期的熱點疫區,新加坡、泰國,包括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印度,都幾乎沒有發展本地的人傳人傳播。

    非常顯然,南亞、東南亞地區COVID19的傳播受到了環境相對高溫的極大,甚至是根本性的抑制。

    綜上所述,無論是“理論”還是現實層面上講,雖然環境高氣溫不能殺滅2019-nCoV,甚至不能影響高度密切接觸的飛沫傳播;但是,的的確確抑制了其總體的傳播效率。

    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接觸傳播的比重可能高於飛沫傳播。

  • 5 # 多維觀世界

    在過去,一場瘟疫所影響的區域有限,是因為人員流動相對較小。隨著當地氣溫回升,再加上人們的防範措施,沒有適合病毒繁衍的外在環境,病毒不能在人群中傳播,疫情自然就會消失。所以無論多嚴重的疫情,終歸會過去,只是病亡數量的不同。

    現代社會人員流動快捷而頻繁,病毒可以短時間內傳播到幾千裡甚至幾萬裡之外。地球上各個地區氣候隨季節變化是不相同的。這次疫情主要發生在北溫帶地區,中國中部、南韓、日本、義大利、美國等疫情嚴重地區都是在這個區域內,這證明病毒傳播確實受氣候影響很大。

    等到春暖花開,北溫帶地區不適合病毒傳播了,高緯度地區就暖和了,正好適合病毒的傳播。等到夏天,高緯度地區也不適合了,南半球正好是冬天。總之地球很大,總有適合病毒傳播的地方。

    所以寄希望於氣溫回升病毒自然消亡,是錯誤的。這次疫情非常嚴重,需要世界各國團結一致,認真對待。有疫情的國家必須採取果斷措施,限制人員流動。疾病的治療沒有什麼特殊的,也沒有多大技術含量。沒有特效藥,所有醫院都是支援治療和對症治療,靠患者自身抵抗力恢復健康。重要的是隔離,防止在人群中不斷傳播,沒清沒了。只有如此,才能打好防疫攻堅戰,取得最終勝利!

  • 6 # 朱偉說易

    疫情五月會退,六月可消,但要注意衛生,因尚有反覆。這不是預言,是常識,蓋瘟疫喜陰,多發於冬春,陽氣一旺則消。

  • 7 # 流星坑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跟你說“沒有科學根據”。因為人類現在是首次認識這個病毒,對於這個病毒的特性還遠沒有完全瞭解。與之相關的各種認知學習都還沒做呢,怎麼能預言溫度與其傳播速度的相關性呢?

    你剛遇到一個陌生人的時候也沒有底氣預測說“嗯,老夫掐指一算,此人怕熱”吧?

  • 8 # 資料完善度低

    自己想想看,如果天氣暖和病毒就消失那春夏的”流感病毒”咋來的?”H1N1禽流感病毒”又是咋來的?病毒種類多了去了,就像我們人種有“黑丶白丶黃丶棕”等種群一樣,每個種群又分不同民族。這次的“冠狀病毒”只是“病毒”之其中一種。

    細菌丶病毒等微生物是廣泛存在的,它們就在我們身邊,共處於生態體系中。你躲是躲不過,逃是逃不掉的。

    但是,我們人類有完善的生理免疫體系,自身有淨化丶修復丶升級丶排異丶抵抗的功能。一般情況下足以應對,加以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可以採取各種技術和措施應對疫情。應對不了,各安天命勿怨天尤人。自然法則非人的意志可以改變。

  • 9 # 靜得像影子

    專業解答請看這裡。

    首先,溫度高了之後病毒有感染力的時間會縮短,而且溫度越高縮短的越多。但這只是對部分病毒,如流感和這次的新冠病毒適用,而乙肝燈則不適用。

    其次,流感,新冠等病毒√紫外線明感。而溫度升高一般同時會伴隨著Sunny中紫外線強度的增強,這會使暴露於室外的病毒快速失活。

    以上兩點,會造成感染人數的大幅度下降,至少從表面上看病毒疫情將走向終點。但仍不能排除個案發生的可能性。

    第三,病毒並不會消失,因此今年的秋冬季還是有可能爆發新一輪疫情的。但有了這次的經驗,只要處理得當,新冠病毒可防可控,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生交通事故,對方全責,可以向他索賠車輛折舊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