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衣羊

    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會得到自己應得的。但人得到的多少自己往往能坦然接收,但和周圍的人一比較,就會計較很多,不切實際的計較這計較那,不安心享受自己應得的,總是好高騖遠,笑你無,氣人有,這樣下去,自己的能力負擔不起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費,應此會產生不必要的焦慮和煩惱,總是會感覺不快樂,所以幸福感就降低了。

  • 2 # 阿清98540

    我是農民,我們大多數農民自從溫飽問題解決,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無論從精神到物質有質的飛躍,土丕房改住樓房,腳踏車改小轎車,爛泥路變水泥路,誰說不幸福,我們農民還是感覺到改革開放以來到當今最幸福,只有你以及部分失勢的人感到不幸福了。

  • 3 # 兔耳朵先生

    第一、在物質不豐富的時候,人們想到的先是填飽肚子,生存下去。咱們不按遠的說,就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糧票取消之前(最晚的是廣東1993年),人們物質不是那麼豐富。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那時候萬元戶很少,可以說是沒有。那時候民風淳樸,鄰里鄰居來來往往,融融洽洽,勾心鬥角很少,幸福感很足。畢竟當時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多,就算差也不是很大的那種。而且鄰居富了,大家都很高興,相互祝賀,不像現在的人們一樣,見不得他人好,眼紅他人比他富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三年災難”時期和“文革”時期,那時候人們幸福感也是很低的。“三年災難”那時候,糧食匱乏,人們啃樹皮,嚼草根都是常態,許多人都餓死了,在幾個孩子中選擇保下哪個都沒有選擇,甚至有的真的是全家人都沒了。那時候的人們連生存都沒有選擇權,自然沒啥幸福感。“文革”時期,那時候四人幫搞事情,你富裕了,他就說你物質,抓起來,折磨你;你書籍多了,他說你反動(精神富裕),也要抓起來。人們過的擔心受怕,也沒啥幸福感的。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逐漸富裕,溫飽問題解決了,人們自然去追求其他方面的,自然,那時候的彩電、腳踏車那些備受歡迎。人們常常為自己擁有這些感到開心,但是,看到其他人又搞了那個,又想去搞,漸漸的越來越滿足不了自己,開始嫉妒、眼紅,那還有什麼幸福感的。

    第二,現在社會物質很豐富,但是這是一個快餐式社會,人們都要為生活去奔波,許多人生活都是三點一線那種(住處—工作地方—住處),還有許多家庭經常因為家庭瑣事煩惱,吵架,生活中的壓力都壓的喘不過氣,何來的幸福感!?你看看當今結婚條件就知道了,房車、彩禮那些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婚後的家庭問題、婚變、教育、醫療等那些,壓得大家腰都直不起來,你去跟他談幸福感,信不信可能給你呼一巴掌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立黨支部的要求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