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視傳統,注重繼承.儒家一貫主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欣賞古昔,效法先王.孔子就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甚至認為自己長時間夢不見周公,是一種衰老的表現,真的達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經,也是提倡古道,不過不是不作,而是古題有新解,按照他的認識賦於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後來,孟子則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稱堯舜.荀子主張法後玉,不過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與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後儒也都繼續和發揚了這一傳統.
2.
儒家的基本範疇是禮與仁.孔子對禮與仁作了系統的闡述:並構成了孔學的理論基石.後學孟子系統發揮了其仁說,荀子則全面展開了其禮論.孟荀各自對仁與禮的學說作了階段性的發展、以後的儒家門徒都繼續在這兩個範疇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隨時代的變異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禮發展成為理.
3.
政治和倫理結合.對儒家說來,政治是倫理的擴大,倫理是政治的基礎,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梯,犯上作亂者鮮矣.(《論語,學而》)忠是孝的擴大.他們認為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聖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聯的,儒家所提倡的禮,既是政治準則又是道德規範.從董仲舒起把禮具體為三綱五常,支配了整個封建社會,違反了它,就既是道德問題又是政治問題,.
4.
在治國方略上主張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如何治民,統治階級歷來有德與刑兩手。
1.
重視傳統,注重繼承.儒家一貫主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欣賞古昔,效法先王.孔子就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甚至認為自己長時間夢不見周公,是一種衰老的表現,真的達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經,也是提倡古道,不過不是不作,而是古題有新解,按照他的認識賦於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後來,孟子則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稱堯舜.荀子主張法後玉,不過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與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後儒也都繼續和發揚了這一傳統.
2.
儒家的基本範疇是禮與仁.孔子對禮與仁作了系統的闡述:並構成了孔學的理論基石.後學孟子系統發揮了其仁說,荀子則全面展開了其禮論.孟荀各自對仁與禮的學說作了階段性的發展、以後的儒家門徒都繼續在這兩個範疇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隨時代的變異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禮發展成為理.
3.
政治和倫理結合.對儒家說來,政治是倫理的擴大,倫理是政治的基礎,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梯,犯上作亂者鮮矣.(《論語,學而》)忠是孝的擴大.他們認為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聖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聯的,儒家所提倡的禮,既是政治準則又是道德規範.從董仲舒起把禮具體為三綱五常,支配了整個封建社會,違反了它,就既是道德問題又是政治問題,.
4.
在治國方略上主張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如何治民,統治階級歷來有德與刑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