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味雜譚

    滿服顧名思義即為滿族的服裝,滿族目前是僅次於壯族和回族的中國第三大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古籍中記載的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戰國以後,肅慎人改稱挹婁,南北朝、隋、唐時期,肅慎、挹婁的後裔,相繼以勿吉、靺鞨的名稱出現。唐朝末年契丹興起於遼併吞並靺鞨的渤海國,契丹稱其為女真。而後女真歷經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和元、明兩朝直至努爾哈赤再次統一女真各部。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因“歸服益廣”改女真的“牛錄”制由三旗擴充為八旗並將滿族人悉數收編於內,自此滿族人就被稱為“八旗”或“旗人”,所著的服裝也就統稱“旗裝”。 所以如果說旗裝是代表滿族服飾那確實也有幾千年的歷史,如果只是指代八旗制度確立後的滿族服飾那就至今400年。

    現代旗袍中的“袍”與清代旗裝中的“袍”沒有直接淵源關係,女式旗裝便服一般稱為“襯衣”或“氅衣”,很少有被稱之為“旗袍”的情況。把清代旗裝和西洋化的服裝進行了結合,採用清朝的盤扣和立領、但是加上西方的立體剪裁和凸顯女性曲線,最終融合而成的就是現代旗袍。旗袍在1925年開始流行於上海,學者研究指出,旗袍風尚的始發群體為上海的女學生群體,以當時其“女界領袖”的衣著引領地位和對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論,當時的女學生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所以我們現如今所指的旗袍歷史並不是太長。

    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承襲了女真傳統,早期尚白,因以遊牧、漁獵為主,因此服飾實用性較強,結構簡單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清初男子旗裝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係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裝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滿清入關建國後,“十從十不從”中的“男從女不從”一款,使滿漢兩種婦女服飾並存了二百餘年,期間也有過相互吸納的過程,至後期則陶冶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服裝。但是要說滿族服飾是從漢朝演化過來的個人覺得有失偏頗。

  • 2 # 從黔說事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漢服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唐裝分為兩種:唐制漢服和滿式唐裝。

    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繫帶、無扣或佈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滿式服裝),是根據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服飾。

  • 3 # 奀烎的亼

    周邊的北韓,日本,越南等交強的國家和民族都受了影響,其他民族能不受影響嗎?只是根據民族習慣和生活方式因地制宜的做出了改變而已,不然憑什麼叫文明發源地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昏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