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37301596684
-
2 # 虎叔蝦侃
這個問題涉及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歷代變化很大,比較複雜。我簡單給你捋一捋:
先說“九州”。
九州,又稱神州、漢地、中土等。九州這個說法最古老,出自《尚書·禹貢》。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尚書禹貢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理學著作。華人的民族地域概念最初就是從這篇文章裡來的。先秦時期,古代先民有夷夏之別。華夏區域僅限於周王室的分封之國。像魯、晉、齊、鄭、蔡、衛等等這些。到了戰國末年,在諸國的基礎上逐漸萌芽出九州的概念。所以戰國以後“九州”逐漸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九州這個地理範圍是在漢代確立。
接著說“十三州”。
東漢確實在全國設立了十三個州,分別是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幽州、冀州、幷州、荊州、揚州、涼州、益州、交州、雍州。每個州下轄數量不等的郡和國。朝廷派出刺史或者州牧,巡察州所屬的郡、國。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起了變化,本來作為監察區的“州”,逐漸演變成行政區。刺史或者州牧也就順勢變成了最大一級的地方長官。另外,東漢除了十三個州,還有一個“司隸”,也叫“司州”。司隸,既是官名又是行政區劃名稱。在行政區劃意義上,指的就是東漢首都洛陽附近的地區,如此說來,東漢其實有十四州。因為司隸相當於朝廷直轄,地位比較特殊,所以一般說“十三州”而不說“十四州”。
所以,三國演義電視劇裡的人物不說“十三州”而說“九州”,其實是一種更加古老的說法。這種說法符合華人喜好古老事物的習慣,因而不能說人家說得不嚴謹。
另外,五代著名畫僧貫休有句名詩,“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這個“十四州”指的是當時的吳越王錢鏐統治的浙江一帶的十四個州。這裡的“州”,遠沒有前面的州面積大,實際地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或者縣吧。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就不多說了。
回覆列表
禹貢》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梁州、徐州
《呂氏春秋》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幷州
州:漢代監察區名。又稱部。東漢全國設十三州,一州所轄郡、國多少不等。每州設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屬郡、國,督察郡、縣官吏和地方豪強,糾舉不法,彈劾汙吏。東漢靈帝中平五年,選朝廷重臣出任州牧。從此,州逐漸變成行政區,州牧也成為常設的一方軍政長官。東漢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資望輕重為轉移。
1、司隸州:東漢州名。亦稱司隸校尉部。東漢時轄郡七,縣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機構所在地,在洛陽縣。洛陽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司隸州的轄境相當於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陝西渭河平原。
2、青州:東漢州名。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
3、幽州:東漢州名。治所薊縣,在今北京大興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北韓西北部。
4、徐州:東漢州名。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
5、冀州:東漢州名。治所鄴縣,在今河北臨漳西南。三國曹魏移治信都縣,在今河北冀縣。轄地相當於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
6、荊州:東漢州名。治所漢壽縣,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縣,在今湖北襄樊市。轄境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7、揚州:東漢州名。治所歷陽,在今安徽和縣。漢末移治壽春,在今安徽壽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淮河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
8、兗州:東漢州名。治所昌邑縣,在今山東金鄉西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西南及河南東部。
9、豫州:東漢州名。治所譙縣,在今安徽亳州。轄境相當於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
10、涼州:東漢州名。治所隴縣,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三國營魏移治姑臧縣,在今甘肅武威縣。轄境相當於今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陝西西部。
11、益州:東漢州名。治所雒縣,在今四川廣漢。漢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轄境相當於今四川、雲南、貴州大部,及陝西、甘肅、湖北的一小部分。
12、幷州:東漢州名。治所晉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西、內蒙古自治區、河北、陝西的部分地區。
13、交州:東漢州名。治所 廣信(廣西梧州市)三國孫吳移治番禺,在今廣東廣州。轄境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區。
14、雍州:東漢州名。東漢興平元年分涼州和三輔地區置。治所長安,在今陝西西安西北。轄境相當於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青海黃河以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