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67194145107

    眾所周知,只有液體和氣體才能沿管道流動。如果原油在常溫下呈固態、半固態或黏稠得像皮鞋油一樣,那麼只有採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輸送。從原理上講,這些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把原油變稀使其容易流動;另一類是藉助其他低黏液體,使原油沿管道滑動。

    加熱保溫 油溫越高,流動性越好。加熱保溫方法各種各樣,如沿管線間隔一定距離建立加熱站,在管道內或管道外貼管道平行敷設伴熱管或纏繞電加熱帶,在管壁中通入交流電產生趨膚電流等。加熱輸送簡單易行,國內外廣泛採用,但能耗太大。大慶原油一直採用加熱站加熱輸送。

    稀釋混合 稠油中摻入稀油或輕油後,凝點和黏度肯定降低。只要管道首站附近具有足夠的稀油源及混合後不影響稠油和稀油的經濟價值,稀釋輸送是最方便的方法,也是常用的技術。

    熱處理 將多蠟原油加熱至某一高溫(通常為60~85攝氏度)後,在一定條件下靜止降溫到輸油溫度或在管道中邊流動邊自然降溫,使石蠟在降溫重結晶時聚整合團狀樹枝形鬆散結構而改善了原油的流動性。印度的納霍卡蒂雅管道和中國的克獨(新疆克拉瑪依至獨山子)管道,是國內外最早採用熱處理技術實現常溫輸送的原油管道。

    降凝劑處理 這種方法與熱處理相似,但需在原油加熱前注入極少量的降凝劑(一般為原油的十萬分之幾)。由於降凝劑分子與石蠟分子共晶或吸附,因此原油的低溫流動性進一步改善。中國馬惠寧(甘肅馬嶺經惠安堡至寧夏中寧)管道原油的凝點為16攝氏度,加劑處理後降至-2攝氏度。處理前每年只有2個月不需要加熱,1982年採用熱處理後達到8個月,1988年降凝劑處理後實現全年常溫輸送。

    熱處理使均勻分佈的蠟晶體變成團狀樹枝形蠟晶體,使多蠟原油容易流動乳化與懸浮 原油與水在一定條件下混合後,高黏(或高凝)原油會形成分散在水中的微小油滴(或固態顆粒),被稱為乳化液(或懸浮液),使原油之間及原油與管壁間的摩擦變成水之間及水與管壁間的摩擦,減阻效果非常明顯。印尼的丹戌至巴釐巴板管道採用水懸浮技術輸送凝點40.6攝氏度的原油,在當地氣溫(25~35攝氏度)下實現全年常溫輸送。

    低黏液環 藉助機械裝置在管道內壁附近形成貼壁低黏液環,如水環、稀油環等,讓原油從管道中心滑過而不與管壁接觸,其摩擦阻力極低,接近低黏液體單獨流動時的摩擦阻力。此項技術中國(管道科學研究院)已研究成功,而美國、俄羅斯已用來輸送重質高黏原油。

    其他方法還有磁處理、剪下處理、脫蠟、脫瀝青、熱裂解、加氫減黏、天然氣飽和、壓力處理等,大部分仍處於實驗階段。

    形成低黏液環輸送高黏、高凝原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森數控系統有幾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