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冒天下之大不韙焚書坑儒。為什麼漢朝建立以後,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究竟在秦漢時期的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
1 # 青陽太史令
-
2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首先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了維護統治,其次焚書坑儒並沒有歷史上說的那麼可怕,保留了大量的醫藥、畜牧等典籍。
為何要焚書坑儒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下令統一全國的文字、貨幣,使用統一制式的稱量工具等,以此來促進各地的融合。
始皇還將全國各地的有學問的人請到咸陽,讓他們做博士,但是六國的人並沒有真心承認這個國家。
秦始皇即位的第三年前往山東封禪泰山,隨行的儒生們因為封禪的過程而爭吵不休,這讓秦始皇明白六國沒有真正的認同自己。
真正激怒秦始皇的事淳于越的上書,請求廢除郡縣制恢復分封制,這讓秦始皇明白要想讓天下歸心就必須控制思想,那麼無關緊要的書籍就不能留,這也是焚書坑儒的原因。
始皇的苦心顯然沒有得到認同,六國餘孽以及當時不少士人都在痛斥始皇的暴虐,並且在始皇病逝後直接起兵,推翻了始皇建立的秦朝。
漢朝的獨尊儒術秦朝滅亡後,劉邦經過與項羽的漢楚大戰,擊敗了項羽,奪得了天下。但是長期的戰亂使得國家千瘡百孔,民戶十不存一,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但是國力恢復到一定程度後,無為而治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無法有效的調集國家的力量,恰恰漢武帝劉徹又是個想要建立功績的皇帝。
漢武帝從各地遴選了一批有才幹的人,給他們爵位官職,想要從中選擇於國有利的新的制度,這次他選中了董仲舒。
-
3 # 老樹新芽發春枝
秦始皇統一六國,廢除了分封制,採用了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縣,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的政治制度,這樣加強了封制專政。但朝中上下有了反對之聲,事情的起因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過生日,在宮中舉行了盛大宴會,慶祝始皇壽誕,參加宴會的文武百官和博士有70個人。宴會上大家都向秦始皇敬酒稱頌他的功業,始皇很高興。這時有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站了出來提出應該用分封制把始皇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為王,以加強統治。秦始皇就把淳于越的觀點讓群臣討論。臣相李斯認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李斯認為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統治方法,這些儒生借古非今,使的百姓的思想混亂。因此李斯建議秦始皇把不是秦國的原六國的史書燒掉,民間所藏的《詩》,《書》,百家雜學也全部燒掉,但保留醫藥種植卜算之類的書
-
4 # 薈眼看世界
秦國方面:
1,秦國剛剛建立面臨大一統的路面,而戰國的“百家爭鳴”的思想顯然不適合大一統。而且當時,秦國要建立中央集權國家,是為了封建專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遊士,借古代聖言,抨擊時政,導致秦始皇不滿。
3.在關於郡縣制得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生以古制度實行分封制思想不合時宜。
漢朝方面:
1.公元前202年,劉幫稱帝后,平諸侯,抗匈奴,國家一片廢墟,為了鞏固新政權,幾乎沒有精力顧及國家的意識形態。
2.漢惠帝和呂后時代,朝廷廢除"秦焚書坑”儒得法令。容許各家學說發展。
3.漢文帝即位,有了主權,他推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與民休息!"管無事",“民自富”,力推黃老之說。兒子漢景帝即位,"竇太后好黃老之說"兒子景帝,遵其孝道,遵其術!
4.由於竇老太后積力推行黃老之說,內政無為而治,對匈奴屈辱和親,與滿腔熱血的漢武帝格格不入,再加上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逐漸強勝!呼喚著新的思想產生,年輕的漢武帝,就把目光投到符合時宜的儒學思想上,大力推薦,儒生趙綰,王臧!並建立儒學大會堂。後因,竇太后不滿,推倒了""黃老之說""。罷免了二人官職!
5.前135年,竇太后死去,漢武帝,獨攬大權,全國進去新的階段,罷黜黃老百家之言,開始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並下召聚賢納士,於是,董仲舒,公孫弘,封儒家代表人物,走向帝國權利舞臺,新的這思想也就從這裡開始了!儒家思想延續著幾千年!
綜上所述,每一種思想的產生,不能說他好,也不能說他壞,只能用發展得眼光看待,是否很跟隨著時代潮流!
-
5 # 大秦第一法師
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定格新文化運動時期。當歐美的堅船厲炮開啟國門,中中國人淪為下等人之後,中國人的深刻反醒是什麼?是儒家思想害了中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批儒批孔運動,連同毛主席也是對儒家文化保有深刻的警覺,包括後來的批林批孔運動。
作為一個皇權時代一家獨大的儒家思想為什麼會受到如此批判?那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儒家的前世今生!
儒家學派發於春秋孔丘,大成於戰國孟軻,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主張就是克己復禮,重回封建諸侯制,在那個大爭之世根本不被待見!
秦統一六國朝議體制,到底是遵循周諸侯制,還是奉行中央集權郡縣制,各色大儒極力推崇諸侯制,結果可想而知!儒家徹底被掃入垃圾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暴病而亡,大秦帝國在趙高胡亥手中瞬間分崩離析!
漢高祖劉邦奉行秦制秦法,推崇道家黃老之學,政治上無為而治,然而一直有兩大核心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封王制度,二是治國核心理念!後來歷史先是證明了漢代的有限諸侯制直接導致八王之亂,而另一天條則對後世影響最深。這就是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放棄了重回周禮的政治理念,完全屈服於封建皇權。這裡特別注意:大秦帝國不是封建皇權,而是中央集權,更不是封建!
-
6 # 歷史百家爭鳴
秦漢時期有兩個偉大的帝王,一個是統一六國結束紛爭的秦始皇,另外一個則是將大漢王朝推向鼎盛的漢武帝。這兩個皇帝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秦始皇可以說奠定了中國2000年的封建王朝的基本架構,很多思想和機構影響至今,而漢武帝則再次實現了秦朝對南方的統治,同時將西域各國納入統治範圍。
而巧合的是兩個皇帝做了都做了一件事情,雖然內容不同,但是目標卻相同,秦始皇做的是焚書坑儒,漢武帝做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首先來看看焚書坑儒,相信絕大多數人對焚書坑儒都非常的熟悉,雖然對於坑的是不是儒生還存在爭議,但是這件事情是確鑿無疑的,事情的起因是這樣,西周建立以後實行分封制,就是有功的大臣和王子都被分封成諸侯國,後來由於周王朝的實力衰弱,因此就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紛爭,最終強大的秦國再次實現了王朝的統一。
在統一了六國以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李斯認為天下紛爭就是因為實行分封制,只有廢除分封制才能杜絕此類的事情發生,於是秦始皇就定下了郡縣制,但是分封制實行了1000多年,而且周禮的影響非常大,於是到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於咸陽宮舉行的宮廷大宴上,又發生了一場師古還是師今的爭論,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
李斯作為郡縣制的倡導者,當然極力反對,於是李斯就上書秦始皇要求焚書: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於是就有了焚書事件,至於說坑儒則是因為方士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仙丹失敗,商量逃跑,被秦始皇知曉以後,下令抓了方士並坑殺,其中有不少儒生,於是就有了坑儒。
這是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那麼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怎麼回事呢?
秦朝二世而亡,取代秦朝的是漢朝,漢朝延續了很多秦朝時候的政策,最開始立國的時候,百廢待興,當然老百姓也非常的窮困,於是漢高祖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策略,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學說,劉邦本人也不喜歡儒家的學說。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朝的國力逐漸強盛,漢惠帝廢《挾書律》,使諸子學說復甦,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國家的主流學說思想也由道家往儒家轉變,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無為而治的思想非常不符合漢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而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漢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
於是在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建議: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漢武帝對儒家思想非常贊同,於是就執行了該政策,雖然其中也遭到反對,但最終漢武帝還是推行下去,儒家成為了此後兩千年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雄才大略如漢武帝、秦始皇都會推行這樣一些政策呢?百家爭鳴不是很好嗎?說不定還能碰撞出更好跟更有利於國家的思想呢。
對於現代人來說,百家爭鳴當然是好的,而且社會也需要百家爭鳴,但是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在大一統王朝下,百家爭鳴無疑會對皇帝的中央集權統治造成很大的困擾。
秦始皇為什麼會焚書,不就是因為有博士要求恢復分封嗎?因為有這些制度的記載,所以才會博士要求復古,如果沒有這些書的存在,那麼這些人就不會有其他想法,更加有利於統治。
同樣的漢武帝也面臨同樣的處境,漢惠帝廢《挾書律》,百家開始復甦,隨著國力的強盛,很多有學問的人都會研究這些學說,僅僅是道家和儒家的爭吵還好,萬一又蹦出其他家,比如墨家的非愛兼攻的思想,對於漢武帝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而儒家學說已經不是春秋孔子時期的那個純粹的學說了,而是雜糅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的一些學說,更有利於皇帝的中央集權統治。
-
7 # 雲邊有座山
秦人是一個務實的群體,而儒生那一套偏偏務虛,這和秦帝國的風調是不相容的。
秦帝國靠軍功建立國家,是一刀一槍殺出來的,每一件事都要有人去做,殺多少敵人交多少糧食,這是秦朝衡量一個人或者一個學說有沒有價值的根本,儒生那套純理論性的東西秦始皇根本看不上。
這個例子在後面與秦始皇頗為相似的漢武帝身上也有表現。
漢武帝時代有一位叫狄山的儒生,曾在朝堂上DISS大臣張湯,張湯是漢武帝很欣賞的幹部,曾平定叛亂,為漢帝國做了不少實事。
狄山說:張湯做事不擇手段,乃“詐忠”。
漢武帝就反問狄山:我讓你管理一個郡,你能阻止敵人入侵嗎?
答:“不能”
漢武帝又問:我讓你管理一個縣,你能阻止敵人入侵嗎?
答:“不能。”
漢武帝又問:一座軍事要塞總可以吧?
狄山被迫硬著頭皮去了。
結果一個月後,匈奴攻破軍事要塞,斬博士狄山之頭而去!
這或許就是秦始皇和漢武帝眼中的儒生的樣子吧。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重的恐怕不是儒生或者儒家學說本身,而是這個學說給他帶來的利益。
-
8 # 桃殳
得到天下的認同。
那怎麼做呢?天命觀,是周人有關天下秩序構建的核心觀念。文獻所載,周人對夏商以來的天命觀進行了改制,提出了“有德者居之”的天命改易理論,以更好地闡釋周人代商取得統治的合法性。周人的天命觀,首先強調上帝有命(天命),是統治權力合法性基礎。夏、商之所以能有天下,乃是因為得到上天的眷命。周之代殷,同樣是天命所賜。商滅夏、周滅商,都不過是“惟恭行天之罰”,替天行道罷了。
現在秦帝國也面臨著這個問題。所以秦始皇選擇了泰山封禪。但是泰山封禪的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這個行為遭到了儒生的冷嘲熱諷。《史記·封禪書》分兩處詳細地記載封禪發生的當年‘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秦始皇的努力失敗了!所以他決定用運自己“軍事思維”來面對。這些諸子百家們既然喜歡議論帝國的功德,那麼就閉嘴吧!所以“焚書坑儒”就是必然的結果,統一思想。既然得不到你們的認同,就要你們通通閉嘴。
董仲舒改造之後的儒家思想,主張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這符合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這時候的儒家已經不是先秦的那個儒家了。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
如果說秦始皇開創了一種新的政治模式,那麼漢代的這新儒家思想體系就為這個政治模式給予了靈魂。這就好像是周的天子——諸侯的模式配有了周禮。這才正真的完成了秦漢第一帝國。
漢代獨尊儒術是基於國家統一,天下穩定的要求背景下產生的。
一則,漢武帝急需與匈奴人作戰,需要一個新的有別於黃老思想的支援。二則,他要解決自從漢高祖就留下的關於諸侯國的問題。
所以一種新的思想就呼之欲出。儒家自我完成了革新,於是就成了最佳選擇。
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他們的選擇都是歷史的選擇。 -
9 # 小林史話
此“儒”非彼“儒”。焚書坑儒的儒是指人,就是秦時的方士。獨尊儒術是儒家思想。但兩者目的一樣,都是為了進行思想統一。
那就來先說說焚書坑儒。
秦時的規矩是以法治國。法家有一著名的論點“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正好是驗證了此事。於是就採取了措施。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長遠來看限制了百姓思想,製造“愚民”,大錯特錯。但在當時確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再說說獨尊儒術。
元光元年,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建議: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武帝又採納丞相衛綰之議,罷黜治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他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別名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還批准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據成績高下補郎中文學掌故,吏有通——藝者選拔擔任重要職務。
獨尊儒術以後,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發展,成為此後二千年間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雖然這樣做不利於學術文化的發展,但在當時也有益於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就可以知道了。法家強力的鉗制人們思想和行為,儒家重於控制思想而影響行為,道家則不管不顧。所以發生這種轉變的重要原因,是在治國方面,法家優於儒家,儒家優於道家。秦初定,為了得到最好的效果,便用了法家。漢為了不重蹈覆轍,便用了儒家治國。
-
10 # 史全十美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躲不開的話題,也是秦始皇一生中做的很愚蠢的兩件事,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焚書坑儒?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咱們具體來分析一下:
“焚書“”就是焚詩書、史書發生原因:
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秦始皇晚年的時候,因為距離死亡只有5年的時間了,秦始皇招來70個博士舉行宴會,會上一片熱鬧的景象,有溜鬚拍馬的人就出來誇讚秦始皇的功業至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然也有聽不慣說大話的人就站出來批評秦始皇的郡縣制有問題,這時秦始皇就不高興了,就讓大臣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這個時候丞相李斯就出來發表宣告了,因為郡縣制就是李斯提出並推行的,重法家的李斯本來就討厭儒學,就跟秦始皇建議:“郡縣制推行這麼多年了,竟然還有站出來亂說話的,這是因為私底下詩書、古經太多了,不統一造成的”於是就向秦始皇建議把除了秦的史書、醫藥類、占卜類的史書,其他各國的書全部焚燬,並且有敢私藏者,嚴懲不貸,這就是出名的焚書令。
“坑儒”不是坑儒士,漢代的說法是“坑術士”,術士:泛指儒生、道教之士、江湖術士、法術之士,跟儒生有關係但儒生不是主要的,而“坑儒士“”是晉代以後的事,《史記》記載: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
坑儒,坑的是術士,後代秦朝滅亡,大漢建立,儒家當道,所以儒家學說就會把重法家的秦始皇說成“坑殺儒士”,以激起儒家對秦始皇的怨恨,這是儒家學派的鬥爭,到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正式奠定了儒家的統治地位。
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史記》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如何評價?焚書的後果是最嚴重的,先秦大量的思想著作、學說全部都付之一炬,令世人惋惜,這是秦始皇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以為用“焚書”就能統一人民的思想,沒想到最後卻適得其反,反而正是不讀書的劉邦、項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唐代有一首詩專門諷刺秦始皇焚書的,咱們來讀讀
《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諷刺啊,焚書坑的灰盡還沒有熄滅,陳勝、吳廣就揭竿起義了,全國一呼百應,最後滅了秦朝的劉邦、項羽恰恰就是不讀書的人,這是對秦始皇焚書一事嘲諷和批判,也是後世讀書人抓住秦始皇焚書事件說事的原因。
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秦朝滅亡後,大漢建立,在大漢初期,因為百廢待興,劉邦和呂后都是奉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人們的言論還是比較自由的,學術思想也開放,到了漢代中期經濟實力雄厚,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打匈奴,通西域,大漢邊疆大大增加,在學術上第一次提出了“獨尊儒術”的思想,儒家在這個時候第一次正式登上政治舞臺,並且統治了整個封建王朝時期,影響深遠,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目的只有一個,加強思想上的統一。
總結儒家在秦朝的時候不是主流,秦朝主流是法家,因為秦國是靠變法強國,更堅信法家可以治國,殊不知法家是能強國,但是治國要靠儒家思想,所以到了漢代的時候,吸取秦朝的經驗教訓,大一統的國家只能靠儒家為主流思想來統治了,整體來說這個治國是有效的,是作為皇帝制度實施的正確選擇。
-
11 # 華哥話天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什麼要焚書?這是因為當時的秦國剛剛統一六國百廢待興,人口多了事情也就多了,很多人不受管教認為秦國的律法對於自己沒用,尤其是其他六國習慣了自己的法律。
同樣一件事在秦國會被判死刑,在楚國就會被流放一樣導致議論不斷爭議不斷,大臣把這件事告訴秦始皇之後秦始皇也犯難,於是丞相李斯進言不如焚燬書籍。
只留秦史和其他醫藥一類的書,至於其他的學說統統焚燬,大家學統一的歷史受統一的教育,這樣的話就不會再產生這樣的事情了,秦始皇大喜採用了李斯的建議。
於是全國上下焚書但凡敢私藏其他學說的書籍的人都被斬立決,焚書的背後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爭執,更多的是因為秦皇明白一個政策叫做愚民政策。
漢初儒家學說雖從秦代的摧殘壓抑中逐漸復甦,但並未得到重用。武帝即位後, 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的恢復和發展。隨著地主階級及其國家力量的強大,農民的剝 削和壓迫也逐漸加重,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因此,從政治上和經 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這種情 況下,漢初所奉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的需要,更與漢武 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 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君主。
秦始皇施行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推行的“獨尊儒術”在歷史上頗有爭議,但毫無疑問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走向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焚書坑儒”的目的是鉗制言論,但秦始皇並非文化斷層的罪魁禍首
從歷史評價來看,“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的汙點,是從古至今批叛秦始皇的黑材料。
但需明確的是,“焚書坑儒”是“焚書”和“坑儒”兩次歷史事件的合稱,他們的起因和目的都不盡相同。
1.“焚書”是秦朝的公憤。秦自商鞅變法後,施行以法治國的策略,但由於較為嚴苛,也最為後世所詬病。秦國一統天下後,秦法成為國家根本大法,從這個層面來說,必須要排除諸子百家的競爭對手,以法家為尊。這時法家的代表人物是秦的丞相李斯,捍衛法家地位的責任就落在他的肩上。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設酒宴招待六經博士。在宴會上,大臣們為實行分封制為宜還是郡縣制為宜展開了激烈爭論。丞相李斯認為,三皇五帝的治國之術並不相互承襲,但都為萬民所欽服,所以像前人一樣實行分封的政策並不值得效仿。然後又說,當前皇帝一統天下,政令出於始皇一人之口,所以不能放任各家各派的遊學之士胡亂評議朝政,否則,無論是褒是貶,都會大大地損害皇帝的威望。
為此,他提出三個建議:
《史記》原文中說: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一是焚燒書籍。燒掉非秦朝的典籍、《詩經》、《書經》和諸子百家書,保留醫藥、卜筮、種植一類的實用書籍。
二是禁止亂髮議論。推崇古代、誹謗當代的,誅殺全族;有聚眾談論《詩》《書》的,在市面上處死。
三是推行法學。有人想學習文字法令的,必須到官府裡向官吏學習。
始皇帝批准。焚書政策正式施行。
從上可以看出,李斯建議焚書的目的是要在思想領域確立秦朝和秦始皇至高無上的地位,通過鉗制老百姓思想和言論的方式,來鞏固秦始皇的統治地位。可以說這是國家戰略,打的是一場意識形態領域的戰爭,對秦來說,這是公憤。
更值得注意的是:始皇所燒的書,是民間所私藏的書,且根據秦以前的民間文化水平來推斷,又有多少民間藏書能供他焚燬呢?特別是,博士和官方依然保留這些書籍。所以,指秦始皇“焚書”造成了文化斷層並不符合史實。所以,康有為才說: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
2.“坑儒”是始皇的私仇。始皇在位時,迷信方術,幻想得到長生不老藥成為神仙。所以,對於方士,他是非常大方的。方士徐市說海外有方丈、蓬萊、瀛洲三座仙山,上面有仙藥,始皇大手一揮,拔付資金上百萬,調童男童女數千人,其餘韓眾、盧生等也都獲得不菲的賞賜。
從始皇帝個人來說,使用方士符合他的個人利益。但方士要錢要人的結果,是仙藥遲遲不見獻上,始皇內心未必沒有怨言。從方士的角度來講,能不能求到仙藥自己心裡自然有數,面對握有最大權力的天下第一人,求仙的屢屢失信,他們心裡也未必沒有忐忑。直到始皇三十五年發生的一件事,雙方的矛盾終於公開化。
始皇三十五年,因行蹤被洩露,始皇帝殺了身邊的侍者,方士盧生和侯生在背後抨擊始皇帝,歷數皇帝的過失,主要有兩條:
剛愎自用,不納諫。
樂刑好殺,不容人。
盧生和侯生對始皇帝一頓批評之後,攜款潛逃。始皇帝聞報,下令審問仍然留在咸陽的方士,共有460餘人,全部坑殺。
可以看出,在坑儒事件中,有兩點是和我們的認知有差別的:一是始皇帝是受害一方。方士利用始皇求仙心切的心理,騙財騙人,始皇帝落得人財兩空。二是始皇帝坑殺的不一定全部是儒生。史記原文中從未提及坑殺的“諸生”就是儒生,這裡的“生”有可能是方士,不一定是儒生。
所以,從所謂的“坑儒”事件來看,這是一場秦始皇和方士的個人恩怨,是老虎被猴子戲弄後的報復。對歷史的影響極小,且其中還存在諸多爭議之處。
二、獨尊儒術是漢朝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儒家人文思想的最終勝利
西漢初年, 民生疲敝,百廢待興,社會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史記》載: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意為,天子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馬來拉車,而將相大臣們則有的只能乘坐牛車,老百姓居無片瓦的數不勝數。
在這種政策的鼓勵下,漢王朝的國力逐漸恢復。至武帝時,漢王朝已是如下一番景象:
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漢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獻“天人三策”,並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得到漢武帝的賞識,由是儒家取得了學術上的統治地位。
一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董仲舒對武帝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這種維護帝國統治的絕佳理由自然為武帝所欣賞。
二是儒家兼收幷蓄的特質。董仲舒根據需要,對傳自孔子的儒家思想進行了修改,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五行等學派中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元素。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這是利用道家的天道觀強調統治的合法性。又如他將儒法兩家的理論融合起來,既講“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這種德治配合法治的治國之策,無疑也是當時最適宜的政策。
三、結語
歸根結底,不管是秦始皇施行“焚書坑儒”,還是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都是維護政治統治的一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