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風起兮雲飛揚y
-
2 # 老喬愛畫畫
您這個問題問的好,老喬覺得這就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咱們接下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說高明?高明在哪裡?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諸葛亮這個人,被羅貫中寫的神乎其神,尤其在演義中圈粉無數,其實從晉代開始,就是很多人追捧的物件,可謂魅力四射,粉絲如雲。
當時就有一位郭衝先生,就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感覺大家對諸葛亮的崇拜還不夠,於是“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計”,但是被裴松之在《三國志》作注的時候駁回。
駁回空城計的證據:
第一,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就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派一隊偵察兵進去看看,行不行?
第二,司馬懿“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鞠”,既然肉眼可以看見,那距離應該不算太遠,對不對?
足可以派一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下城樓,來他個“擒賊先擒王”行不行?《三國演義》裡說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難道十五萬大軍也找不到一個神箭手!
第三,按照《三國演藝》的說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十五萬人,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總之是敵眾我寡,那麼,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掉頭就走呢?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圍而不打,十五萬大軍的消耗更大,但依演藝來看,司馬懿進攻陽平也是有預謀和戰略部署的,不可能長途作戰不準備糧草。
故事就是故事,既然真假我們也已經通過歷史證實了,咱們接下來就通過這個故事說一說司馬懿。
司馬懿用三件事保護諸葛亮
第一件事是魏軍的哨兵到了西城城下,見如此情況,都不敢輕易前進,回來稟告司馬懿,司馬懿的反應非常耐人尋味。原著對他的反應用了四個字,即:“笑而不信。”
老喬覺得如果他不信,那麼他應該帶著衛隊前進才對,但是他卻沒有,不但沒去還停了部隊前進的步伐,司馬懿“遂止住三軍”,自己騎著馬往行,然後遠遠觀望。
第二件事劇中有一個細節,就是司馬昭的幾句話,司馬昭點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不過是“故作姿態”,也就是說司馬昭都能看出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有問題的,那麼其他將領也一定能看出來,既然如此,完完全全可以派一支隊伍試探一波,但是司馬懿沒有,他怕真的把諸葛亮捉了。於是他說了“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第三件事就是急忙退軍了。不過司馬懿的退軍也是很令人生疑問的,就算諸葛亮空城計是真的,但是以司馬懿所統領十五萬大軍,完全沒必要急急忙忙的退兵。可是司馬懿卻這樣做了,他說若要攻城,中計,“汝輩豈知?宜速退。
現在我們想一想,其實“速退”大可不必,但卻速退,其中的意思是怕呆的太久了,眾將士看出空城計的破綻,加一句速退,也故意來提醒士兵這是諸葛亮計。
琴藝交心俗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但司馬懿為什麼保護諸葛亮,這一似乎耐人尋味……
其實高手對決,不是看表面,而是看內在規律,正如俗話所言,聽話要聽音。
倘若司馬懿是一個粗魯之將,估計早就派人衝進去了,還聽什麼曲……,但司馬懿不是。
因此,正因諸葛亮知道司馬懿,故此,才用琴聲這種高雅的方式對其進行交流。
諸葛亮在琴中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呢?以諸葛亮平生所長來看,談的必然是政治,而不是打仗。
政治?對,只有政治才是司馬懿所顧忌的,諸葛亮用琴聲對司馬懿傳達了兩個意思:
第一,司馬懿歷來為曹魏君主所忌憚,曹操就開始,如今曹睿雖受重用,但依然對他有防備心。
第二,司馬懿的處境比我這空城更危險,倘若蜀國不斷北伐,那麼魏國則必須重用司馬懿領軍出戰,如果司馬懿破空城殺了諸葛亮,則司馬懿的價值就沒有了,怕是離死期也不遠。
以司馬懿的智慧豈能聽不出這其中的厲害關係呢!留著諸葛亮,就等於留著自己的救命稻草,諸葛亮在司馬懿才能繼續帶兵,而且還可以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
【結語】
諸葛亮的空城計,從表面上看,是諸葛亮的勝利,是諸葛亮智慧的一次閃光點。但是從內在看,真正的贏家卻是司馬懿,司馬懿借救諸葛亮以實現自救和自強,不但成為曹魏的噩夢,也成為蜀國的噩夢,實際更是魏蜀吳的噩夢,這就是司馬懿最高明的地方。
事實證明從諸葛亮北伐之後,司馬懿對魏國軍隊對滲透越來越重,威望越來越高,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了司馬懿。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
3 # 蠶室廢蝦
二個老狐狸你猜我猜,戲耍群演!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諸葛亮不聽劉備遺言錯用馬謖,街亭被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攻破直奔西城而來。
蜀國北伐大軍眼見得被斷了後路,諸葛亮身邊只有兩千五百看守倉庫的老軍可以調動,勢如危卵,腦洞大開的諸葛亮擺出了請君入甕的姿態撫琴一曲。嚇退了司馬懿,反轉劇情。
一、第一次北伐魏、蜀、吳三國態勢
1.魏國方面。魏國雄踞北方,肥沃之地,人口、農業、工業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當時曹丕病死,曹睿繼承皇位。因曹睿年幼,朝中大小事基本掌握在曹真、曹休等人手裡。曹氏家族從曹操起,就一直提防司馬氏,新皇登基魏國朝野剛剛經歷清洗,政局並不穩定。
2.蜀國方面。劉備東征失敗,託孤白帝城,劉禪繼位。蜀國先與東吳大戰,七百里聯營被陸遜擊潰,將士死傷無數,國力大損。南蠻入侵,諸葛亮帥軍深入煙瘴之地,七擒孟獲,暫時穩定南方,但西南雲貴並沒有因戰敗納入管理,收不到稅收的,土司割據叛亂隱患仍在。諸葛亮探知曹丕亡,擔心司馬懿執掌魏國大權訓練好關中和涼州的兵馬後會對蜀國不利,趁著魏國內部傾軋,朝局混亂。諸葛亮先下手為強,出祁山北伐中原。
3.吳國方面。孫權尚在,吳國先是擊敗劉備,後於須城擊敗曹仁,斬殺曹休,一時間風光無限,但是也同時交惡了另外兩國。所以無論蜀國、魏國誰敗,對孫家都是好訊息。
總之,當時三家的態勢:魏主新立,國力隨強,內部不穩,;蜀國遭遇重創,趁著曹丕死亡出兵伐魏,凝聚散亂人心;吳國強在水師,陸戰不行,十萬大軍被張遼趕鴨子攆下水。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樂見二虎相爭。
二、司馬懿的困境
司馬懿被曹叡封為驃騎大將軍,領軍鎮守雍州、涼州。表面上看,位極人臣,實際上卻遠離中樞被上層猜忌。加上蜀國北伐前散播流言,曹叡翻了疑心病將計就計之下,司馬懿被削職回鄉。曹休總督雍;涼軍馬。後蜀國伐魏連勝,敗曹休、曹真、又打退西羌援兵。一直打到渭河,大軍直逼長安,曹睿無奈重新啟用司馬懿。
可以說,如果不是諸葛亮北伐中原,司馬懿就會一直賦閒在宛城老家,甚至迎來鴆酒一杯。正是諸葛亮的努力,使得魏國感受到了亡國的壓力,司馬懿才能再度接近權力。司馬懿從宛城走的時候也應該想清楚這一點。待到司馬懿敗馬謖,取街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圍西城,活捉諸葛亮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來臨,司馬懿遲疑不前!為何?
三、諸葛亮的困境
劉備白帝城託孤,讓兒子跪拜諸葛亮為仲父,劉禪繼位後,不能理政,諸葛亮在內一言九鼎,在外揹負蜀國命運在身,權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劉備東征大敗,守成的四川派系和諸葛亮代表的中原激進派系爭奪蜀國船舵。曹丕死,諸葛亮不顧大臣反對決意伐魏,挑動戰爭壓制內部矛盾。
北伐初期很順利,但司馬懿出山後立刻抽了一個大冷子,丟了街亭、多年儲備的糧草物資眼見得不保,自己也被囚車帶回許昌進動物園做展覽。諸葛亮之敗,敗在私心蓋過公心,為給自己的親信馬謖立功提拔機會,讓老將王平配合當了副手。可憐爛泥巴終究扶不上牆。馬謖有錦囊不聽不看,自狂自大,最後丟了卿卿性命。孔明揮淚斬馬謖,何嘗不是為自己哭。大好局勢毀於一念。
當時諸葛亮心中必然萬分悔恨,又被司馬懿團團圍困,命懸一線。但是智聖就是智勝,在生死一線的情況下,從司馬懿所身處博弈困境中想出了保命的辦法,擺空城計!一人一琴,童子老軍各二人,用最少的道具和群演,居然嚇退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
這不是天方夜譚,是諸葛亮算準了司馬懿不敢殺不能殺,死了諸葛亮,司馬懿做魏國忠犬的命運也就到頭了。司馬懿他就願意嗎?
1.司馬懿能從曹操時代活到曹睿時代,主要原因是對手諸葛亮的存在。如果諸葛亮沒有了,那麼,司馬懿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諸葛亮想清楚這一點,所以開啟城門告訴司馬懿狡兔死走狗烹,有恃無恐裝模作樣擺出了請君入甕的架勢。司馬仲達二選一,你要命要臉。
3.司馬懿同樣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對眾人說:諸葛亮生平謹慎,不會輕易涉險,如今城門大開,必有埋伏!好理由!不僅如此,司馬懿還與了兒子司馬昭一唱一和、一問一答,突出了城裡有埋伏的必然性,高!實在是高!正好借一陣風沙,兩路兵盡皆退去。
三國兩個最優秀的老狐狸,在眾人面前完了一出你猜我猜計中計。內心裡惺惺相惜,引為知己。
所以說,諸葛亮淡定坐空城,計擺的肆無忌憚;司馬懿空城計看破,心領神會!借風沙司馬懿完美地找到退兵理由,二人配合得天衣無縫!兩個老狐狸,通過沒有劇本的雙簧表演,戲耍幾十萬群演,導演出了一場精彩的空城計鬧劇。諸葛亮保住命,司馬懿借力諸葛亮最終坐了天下。你說誰是人生贏家?
-
4 # 龍胖娛樂
為什麼說司馬懿明明知道諸葛亮在唱空城計,還要故意放走他。其實關於這一點,網上一直都有,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句話,《狡兔死,走狗烹》。其實當時司馬懿的情況不是很好,因為曹操在位的時候就說過:“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比為國家大禍”。
所以曹操其實對司馬懿一直都抱有懷疑之見,但因為司馬懿的確是不可多得的帥才,所以才一直留著他。曹操一直對司馬懿的壓制很嚴重,直到曹丕繼位才有所改變。文中空城計所發生的時候,魏國的皇帝是曹睿,是曹丕的長子,因為曹操的關係,曹睿一直也是對司馬懿有所懷疑,而且諸葛亮也曾多次派人到洛陽散佈司馬懿要造反的謠言,當時的大臣也乘機落井下石,司馬懿差點被處死,雖然後來被人保了下來,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司馬懿當時的日子並不好過,他之所以還能帶兵征戰,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如果他把諸葛亮殺了,那他也難逃厄運。所以他在明知道諸葛亮是在唱《空城計》的情況下,依然帶兵後撤。
-
5 # 江右老王
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孫權:“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司馬光:“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
羅貫中:“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諸葛常談羨,能迴天地春!”
毛主席:“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認為曹操攻下張魯以後應該聽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進攻四川;評其“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評註“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司馬懿的戰功赫赫。輔政平亂、擒斬孟達、抗蜀北伐、對陣五丈原、平定遼東、明帝託孤、退敵徵吳、誅滅曹爽。從這些歷史軌跡裡面可見司馬懿是一個謀略能力高超。
他也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也是很會揣摩他人心思的人。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計掾。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訊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闢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覆盤桓,便收之”。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遊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可以說司馬懿對人心的揣摩是達到了化境,熬走了曹操,熬走了曹丕,迎來了曹睿。這是個非常牛逼的人。人們都說伴君如伴虎,他卻伴了三隻老虎。特別是曹操這隻多疑的老虎,還能在他的註釋下安然度過可見其人對君王之心的瞭解。
假如此次把諸葛孔明消滅掉了,那麼對魏國來說沒有強敵了。那麼司馬懿對魏國來可利用的價值就不高了。那麼也就意味著他要被拋棄,正式成為棄子!像他這麼老謀深算的人,怎麼可能讓自己處於這種處境呢。
將軍是打天下的人!無仗可打,將軍就是無用武之地啊。
-
6 # 小嚴說歷史
郎鹹平曾說:司馬懿縱然多疑,但既然已經兵臨城下,向城牆上的諸葛亮發射一陣箭雨,應當沒有任何風險。如果司馬懿這樣做了,諸葛亮恐怕早成了“刺蝟”。這一點實在很讓人疑惑。所以司馬懿是怕“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功臣亡”。
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司馬懿的扮演者魏宗萬演繹得非常傳神,司馬懿微閉雙目,凝神細聽,聞絃歌而知雅意。直到諸葛亮琴絃驚斷,司馬懿恍如夢中驚醒,惶惶退兵。那麼,司馬懿在這琴音中到底聽出了什麼?
他聽到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彷彿看到了文仲,看到了韓信。司馬懿知道他大軍衝進西城,諸葛亮斷無生路,蜀漢柱石崩塌。鼎失一足,天下傾覆。從此魏國西路再無憂患,司馬懿將再無用武之地。而彼時他立足未穩,遲早遭到曹氏迫害。而諸葛亮在一天,朝廷就需要他一天,他的生死存亡竟繫於這位對手身上。
果然,隨著諸葛亮六次北伐,司馬懿漸漸篡奪了曹魏的軍權政權。如果他當年生擒了諸葛亮,哪來的三家歸晉呢?
(若果覺得有用,請點一波關注)
-
7 # 九井散人
諸葛亮在小小西城,不足2500人的軍力,而司馬懿率領的大軍15萬,即使再多疑也不至於嚇得慌忙撤軍,使的諸葛亮從容退回成都。其實是司馬懿早就識破了空城計,他之所以撤退,其實是另有算計。
司馬懿明明知道諸葛亮在唱空城計,還要故意放走諸葛亮,這在常人看來無法理解的事情,實際這是司馬懿未雨綢繆的智慧體現。且說三點看法:
1:司馬懿此時處境堪憂,需要有地方體現自己的價值,而諸葛亮就是體現自己價值的的重要人物,所以他暫時不能死。司馬懿在曹魏多年一直統帥軍隊對抗吳、蜀,尤其在面對蜀國時,除了司馬懿曹魏暫時找不到可堪抵擋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得以一直掌握著曹魏的絕大部分軍權。而軍權自古以來就是皇權的掌心物,故曹魏其實一直提防他有謀反之心。
如果失去了諸葛亮這個對手,曹叡估計就會很快解散他的軍權,到時候他就是任人宰割的物件了。所以以司馬懿的智慧,他寧願配合諸葛亮演一場戲,放走諸葛亮,從而保全自己。
2:戲如人生,有時候人太聰明瞭惹人嫉妒,所以有時候要藏拙,顯得自己也有蠢的時候,可以減少別人的妒忌。司馬懿平時表現的太過鋒芒畢露,算無遺策這讓曹魏的臣子都嫉妒司馬懿,也令曹叡猜忌司馬懿是否會造反。
通過空城計即能達成放走諸葛亮保全自己的目的,又能通過自己的表演顯得自己也有“傻冒”的時候,還傻的不一般。這足以欺騙曹魏君臣,給曹魏君臣一個發洩不滿的藉口,宣洩掉這麼多年積累的嫉妒、猜忌等負面情緒。雖然可能會受到部分責罰,犧牲部分名譽,官職職稱等。但依然可以保全自己的軍權。
魏國曹叡就會收回自己的軍權,接下來肯定是鳥盡弓藏,卸磨殺驢,都不用曹叡動手,下面的人就會馬上跳出來弄死司馬懿。所以司馬懿不得不提前籌謀,放走諸葛亮只是這籌謀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已!
歷史告訴我們不要和這群智謀超群的人比拼智慧,不然你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
8 # 龍華說影視
歷史上沒有。
演義上羅貫中就是讓司馬懿沒看破。
但是進行假設的話,我覺得司馬懿沒有看破。
首先因為司馬懿並不知道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司馬懿之前打街亭,到了街亭下了寨之後第一時間還不知道守將是馬謖,司馬懿不知道漢軍部署很正常,司馬懿有以下幾個方法,一司馬懿全軍進城,不過火燒新野瞭解一下,真·空城被燒了,而且司馬懿知道西城是屯糧所在,那麼燒起來相對也方便,你敢拿全軍去賭諸葛亮不會設下火攻嗎?二小股部隊進城探查,別忘了雖說空城但裡面有2500軍士,司馬懿最多派幾百幾十人入城,不還是輕輕鬆鬆被解決嗎?人回不來,你攻不攻?三圍城,這是最弱智的,因為這樣其實會給軍士暗示城中有埋伏,晚上諸葛亮只要讓軍士多舉火把,城外還有關興張苞各帶3000人,同樣大張旗鼓,還是得撤。諸葛亮唯一涉險是自己上城樓彈琴,不過要想射也不容易,整個三國演義這樣城下射城上並且精確的只有太史慈,其他的也得黃忠、呂布、趙雲這些人,顯然司馬懿當時並沒有這樣的人。
-
9 # 大橋雲
司馬懿和諸葛亮所處境遇相近,他本人一直被曹家又用又防,若無諸葛,亦無司馬出頭機會 甚至會因曹氏採集招致殺身。關鍵時刻,重要決策,放諸葛生路,亦為自己保留生路。諸葛和司馬心心相印、心心相惜,用古琴與司馬對暗語。天下最聰明的兩個人彼此聽懂了對方。
-
10 # 懂斌愛玩
筆者認為司馬懿確實有要故意放走諸葛亮的嫌疑,為什麼這麼說呢?
司馬懿與諸葛亮都屬於足智多謀的人,可以說兩人是旗鼓相當。最初諸葛亮為了能夠順利北伐戰勝魏國,則利用了反間計說司馬懿有反叛之心,借魏主曹睿之手把司馬懿匾為宿民。之後,魏軍在沒有司馬懿的領導下,多次與蜀國交戰都大敗,最終蜀國大軍直逼魏國首都洛陽。
而正當司馬懿的兩個兒子說要活捉諸葛亮時,則被司馬懿給攔住了。司馬懿說諸葛亮用兵一向謹慎,不可妄動!但實際上,司馬懿聽諸葛亮彈琴的聲音中,同時也想到了自己。如果此時司馬懿真的把諸葛亮等人殺了,也就意味著他自己的前途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
因為魏主曹睿最害怕兩大敵人,一個就是蜀國的諸葛亮,另一個就是司馬懿。深知司馬懿有反叛之心,遲早會取代魏主。所以,魏主曹睿先利用司馬懿殺掉諸葛亮,等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利用的價值也就沒了,魏主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下一個必殺的人就是司馬懿。
所以,當司馬懿聽到諸葛亮彈琴故作此態時,也就想到了自己的命運,一旦諸葛亮死了,他自己的命未來也不保。於是,司馬懿為了保住自己的命和未來有機會能夠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和夢想,就故意放走諸葛亮等人。這樣一來,司馬懿就可以繼續和諸葛亮周旋,為未來取代魏主創造有利時機。
綜上所述,根據以上筆者的分析,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司馬懿明明知道諸葛亮在唱空城計,還故意放走他的用意和目的了。足以看出司馬懿是更加的老謀深算與足智多謀,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懿最終能夠實現統一魏蜀吳三國而建立晉國的原因之一吧!
回覆列表
有一種對手即是敵人又是知音,甚至是共存亡,三國時的司馬懿與諸葛亮就是屬於這種關係。
諸葛孔明,在中國是智慧的象徵,上曉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能預知未來之事,神一般的人物。
劉備至從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出山輔助,才徹底改變武強文弱的現狀,孔明的《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一個三分天下的戰略遠景,繼而入主中原,恢復漢室江山的大好前景。
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劉備實現三分天下,建立蜀漢政權,難而,人算不如天算,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入主中原絕佳戰道,劉備意憤為弟復仇,葬送了蜀漢積讚的國力,最終,終其諸葛亮一生也未能實現入主中原光復漢室江山的志願。
諸葛亮為了蜀漢,為了舊主,可以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每次北伐,七出祁山,都無功而返,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魏國有一個諸葛亮的死對頭,也是諸葛亮生平維一的勁敵司馬懿的存在,每次魏國到了最關鍵的時候,司馬懿出現了,可以說司馬懿就是諸葛亮的剋星。
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的為人與兵法,自己本身也是兵法大家,應該不難看出諸葛亮唱的空城計,從諸葛亮的琴聲中司馬懿聽到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味道,聯想到自己在魏國的處境,以及諸葛亮存在的價值。
司馬懿家族之所以能夠在魏國曹氏的算計打壓下得以生存,繼而成為曹魏政權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有一個諸葛亮這樣棄而不捨,堅持北伐的勁敵存在,而整個曹魏也只有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對手,如果,司馬懿在空城計中將諸葛亮生擒或殺死,那麼曹魏沒有了最大的勁敵,對司馬懿家族恐怕是滅頂之災,所以,聰明而又隱忍的司馬懿選擇了假裝不計空城計,故意放走諸葛亮,這是在保全自己,保全司馬懿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