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潮劇。潮音班,流行於粵東、閩南、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潮劇是宋元南戲流傳到粵東潮汕地區之後,融化吸收了潮州音樂以及潮汕其它民間藝術,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卷十八《風俗》中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1958年在揭陽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鳳塘鶴隴施工時發現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明代潮人以鄉音搬演戲文的文物佐證。
1、角色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醜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唱唸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臺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後臺眾聲"齊唱"相和的現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一。
3、音樂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二百多支,樂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絃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
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髮展豐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絃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善於表現低沉氣氛、悲怨情緒,小鑼輕巧,蘇鑼氣氛莊嚴。
潮劇傳統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清傳奇雜劇,如《琵琶記》、《白兔記》、《破窯記》、《玉簪記》等,此類劇目文詞典雅,樂曲古樸、做工細緻;一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地方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枝記》、《蘇六娘》、《金花女》、《龍井渡頭》等,這類劇目故事生動,戲文雅俗共賞,富於地方色彩。
應該是潮劇。潮音班,流行於粵東、閩南、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潮劇是宋元南戲流傳到粵東潮汕地區之後,融化吸收了潮州音樂以及潮汕其它民間藝術,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卷十八《風俗》中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1958年在揭陽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鳳塘鶴隴施工時發現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明代潮人以鄉音搬演戲文的文物佐證。
1、角色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醜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唱唸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臺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後臺眾聲"齊唱"相和的現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一。
3、音樂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二百多支,樂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絃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
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髮展豐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絃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善於表現低沉氣氛、悲怨情緒,小鑼輕巧,蘇鑼氣氛莊嚴。
潮劇傳統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清傳奇雜劇,如《琵琶記》、《白兔記》、《破窯記》、《玉簪記》等,此類劇目文詞典雅,樂曲古樸、做工細緻;一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地方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枝記》、《蘇六娘》、《金花女》、《龍井渡頭》等,這類劇目故事生動,戲文雅俗共賞,富於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