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臥龍風光
-
2 # 一貳一橙
在熱播劇《贅婿》前三集,蘇檀兒靠著對紡織技術的熟練掌握,突破了以往的技術限制,織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暮雲紗”,一經推出就備受關注,訂單源源不斷,加上寧毅的“拼刀刀”砍價,瞬間“暮雲紗”就風靡整個江寧城。
按照劇中所說,“暮雲紗”是“以不同質地的蠶絲混制而成,在日光的照射下,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光澤”,且面料昂貴,不能淋水、不能近火,十分脆弱,屬於一檔高階面料。
以現在的紡織工藝來說,要做出類似於“暮雲紗”效果的衣物其實十分容易,且用料也比較便宜,現在各大網店也都乘著《贅婿》的熱度,打出一波波“暮雲紗”衣物,價格也不算親民,有點小貴。
《贅婿》是穿越劇,劇中的時間點被設在靖康之難前後,也就是北宋後期,在這個時代,中國的紡織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宋代紡織也十分發達,當時全國較大規模的官營絲綢作坊,除了宮中三院之外,其他地方加起來至少有十幾處,劇中蘇家就是江寧城中的一處院場,而民間也因此產生了一種名為“機戶”的家庭式小作坊行業,自產自銷。
同時貼近歷史,各地紡織業之所以如此發達,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北方強敵環繞,宋朝自檀淵之盟後,每年都要向遼國進獻三十萬匹絹布,政治上的壓力也使得各地的院場主開始尋找更合適的紡織料,而蠶絲供養十分繁瑣,多是用在歲布和皇家供給身上,所以像“暮雲紗”這種製作精良,面料昂貴的蠶絲布料,要全面開放給百姓使用,其實是有點不現實的。
至於在紗中呈漸變效果的織物,在古代也並不是沒有,由於質量輕盈,所以基本用於夏日穿著,唐以前的方孔紗,以兩根經線為組起絞,通常以素色為主,沒有太多顏色滲入,宋朝之後開始流行花織,也就是以兩種相似的顏色起絞織成,紗織品種類也更加繁盛。
最著名的當屬亳州輕容紗,這可能就是“暮雲紗”的原型,確實達到了“薄如蟬翼”的程度,宋代詩人陸游就在其筆記中讚賞過輕容紗,稱其“舉之若無,載以為衣,真若煙霧”,可以想象,一個穿著紗織的少女緩緩走來,真如神仙姐姐一般。
可是鑑於顏色搭配,制紗的兩種顏色不能相差太遠,要不看起來就不倫不類了,也就是因為這樣,在光線的照射下,兩種顏色之間的交替才會比較明顯,但離遠一點看或是光線較暗的地方看,也是看不出有什麼區別的,像“暮雲紗”的青藍交替漸變,看著漂亮魔幻,但也是犯了一個古代社會的一個大忌。
在古代,顏色的不同同時也代表著地位的不同,印染技術也不斷地發展,《雪宦繡譜》中記載:以天地、山水、動物、植物等自然色彩,與深淺濃淡結合後,可得色調704,足見其多,但不管如何多,等級層次也是不能亂的,如中藥有君臣佐使,織物也有正間之分。
“暮雲紗”中的青色為主色,藍色為間色,嚴格來說藍色只能作為搭配青色的存在,用於繡花鳥魚蟲,即使是用在花織上,那藍色也不能搶了青色的風頭,可“暮雲紗”中青藍比例差不多,這就是間色僭越了正色,這在現代是無所謂,但在古代是絕不允許的,賣不賣得出還另說,一個不小心就得吃官司。
宋朝重文尊儒,對衣物的管理制度也是非常繁瑣,多次頒佈禁令,要求普通百姓的衣服越素越好,那些花裡花哨的衣服是不如正統學派的眼的,男子的衣服比較簡單,女子倒是可以穿好一點,但一般是以淡綠、銀灰、蔥白為主,太鮮豔的顏色是不入流,這是政治因素所致。
總的來說,《贅婿》裡“暮雲紗”技術在現代很常見,但在古代卻犯了不少常識上的錯誤,宋代環境風氣雖然寬鬆,但也並不是可以肆無忌憚,有了漢胡之分,統治者為了防止文化侵襲,對漢族子弟的衣著有著不可逾越的限制,布料可以好,但顏色絕不能多、不能幻,當然啦,作為一部開年劇,我們看《贅婿》看的就是一個高興,至於“暮雲紗”的問題,其實也不需要太過執著了。
回覆列表
存在。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兩件“素紗襌衣”,其【薄如蟬翼】、【輕若煙霧】,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竟然不足一兩!一兩什麼概念?大概就是一個雞蛋這麼重!